妇人产后门

     胎产论

  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文。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经者,是袓生化之源也。厥阴与少阳相为表里,故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为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发汗者同伤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已动于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胃中枯燥。制药之法,能不犯三禁,则荣卫自和,荣卫和而寒热止矣。外则和于荣卫,内则调于清便,先将此法为之初治,次后详而论之,见证消息,同坏证伤寒,为之缓治。或小便不利,或大便秘结,或积热于肠胃之间,或已成瘘,或散血气而为浮肿,盖产理多门。故同伤寒坏证。如发渴而用白虎,气弱而用黄芪,血刺痛而用当归,腹中痛而加芍药。已上例证,不犯三禁,皆产后之久病也。若产后暴病禁犯,又不可拘也。如产后热入血室者,桃仁承气、抵当汤之类是也。胃坚燥者,大承气,不可以泄药言之。产后世人多用乌金四物。是不知四时之寒热,不明血气之虚与实,盲然一概用药,如此而愈加增剧,是医人误之耳。大抵产病天行从增损柴胡,杂证从加添四物。然春夏虽从柴胡,秋冬约同四物,药性寒热,病证虚实,不可不察也。四物汤常病服饵,四时各有增损,今具增损于后:  春倍川芎,一曰春,二曰脉弦,三曰头痛。夏倍芍药,一曰夏,二曰脉洪,三曰泄。秋陪地黄,一曰秋,二曰脉濇,三曰血虚。冬倍当归,一曰冬,二曰脉沉,三曰寒而不食。此常服顺四时之气而有对证不愈者,谓失其辅也。春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夏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秋天门冬,四物加天门冬陪地黄;冬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此四时常服随证用之也。如血虚而腹痛,微汗而恶风,四物加肉桂,谓之腹痛六合。如风虚眩运,加秦艽、羌活,谓之风六合。如气虚弱,起则无力,尩然而倒,加厚朴、陈皮,谓之气六合。如发热而烦,不能安卧者,加黄连、栀子,谓之热六合。如虚寒脉微,气难布息,不渴,清便自调,加干姜、附子,谓之寒六合。如中湿,身沉重无力,身凉微汗,加白朮、茯苓,谓之湿六合。此妇人常病,及产后病通用之药也。治妇人虚劳,《局方》中谓之首尾六合者,如大圣散下熟干地黄丸,是治无热虚劳,专其养也,中道药也。牡丹煎丸,空心食前,人参荆芥散,临卧食后,是治有热虚劳药也。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九十一

妇人产后门

    儒门事亲 【元 张从政】

     产后忌用温热之剂

  妇人产余之疾,皆是败血恶物,发作寒热,脐腹撮痛,乳湩枯涸,食饮稍减,医者不察,便谓产后血出数斗,气血俱虚,便用温热之剂,养血补虚,止作寒治,举世皆然。岂知妇人之孕,如天地之孕物也!物以阴阳和合而后生,人亦以阴阳和合而后孕。偏阴偏阳,岂有孕乎?此与禾黍瓜果之属何异哉!若水旱不时,则华之与实俱痿落矣,此又与孕而不育者复何异哉!七月立秋后十八日,寸草不结者,以天乍寒故也。今妇人妊娠,终十月无难而生,反谓之寒,何不察其理之甚也?窃譬之治砖者,炎火在下,以水沃其窑之巅,遂成砖矣。砖既出窑,窑顿寒耶?世俗竞传黑神散之属,治产后一十八证,非徒不愈,而经脉涸闭,前后淋闭,呕吐嗽痰,凡百热证生矣。若此误死者,不可计之。曷若四物汤与凉膈散停对大作汤剂下之?利数行,恶物俱尽,后服淡甘之剂自愈矣。  大产之后,心火未降,肾水未升,如黑神散补之,轻则危,甚则死。
     产后胀闷不宜用备急丸

  备急丸,以巴豆、干姜、大黄三味,蜜和丸之,亦是下药。然止可施于辛苦劳力贫食粗辣之辈,或心腹胀满,胁肋剌痛,暴痛不住,服五七丸或十丸,泻五七行以救急。若产后胀闷,用之下膈,不死则危。
     脐腹腰痛

  妇人大产后,或脐腹腰痛,乃败血恶物之致然也。医者便作虚冷,以燥热药治之,误已久矣。《难经》曰:诸痛为实。实者热也,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泻三五行,然后以玉烛散和血通经,降火益水之药治之,切不可便服黑神散燥热之药,当同半产治之。
     心风

  妇人产后心风者,不可便作风治之,宜调胃承气汤二两,加当归半两,细銼,用水三四盏,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则愈矣。如未愈,以三圣散吐之。盖风狂便属阳。
     产后热

  妇人产后一二日,身渐热,口作干,可用新汲水调玉烛散,或水调甘露散亦妙。勿作虚寒治之。  妇人产后一二日,潮热口干,可用新汲水调玉露散,或冰水调服之亦可。或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及柴胡饮子亦可。慎不可作虚寒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误用寒凉之药论

  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皆冒不省,瞑目无所知觉,盖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则心神无所养。心与包络者,君火相火也,得血则安,亡血则危。火上炽,故令人昏冒。火胜其肺,瞑目不省人事,是阴血暴去,不能镇抚也。血已亏损,往往用滑石、甘草、石膏之类,乃辛甘大寒之药,能泻气中之热,是血亏泻气,乃阴亏泻阳,使二者俱伤,反为不足虚劳之病。昏迷不省者,上焦心肺之热也,此无形之热,用寒凉之药,驱令下行。岂不知上焦之病,悉属于表,乃阴证也,汗之则愈。今反下之,幸而不死,暴亏气血,生岂能久?又不知《内经》有说,病气不足,宜补不宜泻。但瞑目之病,悉属于阴,宜汗不宜下。又不知伤寒郁冒,得汗则愈,是禁用寒凉药也。分娩半产,本气不病,是暴去其血,亡血补血,又何疑焉?补其血则神昌。常时血下降亡,今当补而升举之,心得血而养,神不昏矣。血若暴下,是秋冬之令大旺,今举而升之以助其阳,则目张神不昏迷矣。今立全生活血汤,补血养血,生血益阳,以补手足厥阴之不足。
     浮肿

  产后浮肿,宜中满分消丸、四物汤吞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总论

  产后无得令虚,当大补气血为先,虽有杂证,以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  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  产后血运,因虚火载血上行,渐渐运来,方用鹿角烧灰,出火毒研极细末,好酒同童便灌下,一呷即醒,行血极快。  产后中风,切不可作风治,必大补气血为主,然后治痰。当以左右手之脉,分其气血多少而治。  产后中风,口眼喎斜,切不可服小续命汤。  产后水肿,必用大补气血为主,少佐苍朮、茯苓,使水自利。  产后水肿,大剂白朮补脾;若壅满用半夏、陈皮、香附监之。  产后大发热,必用干姜,轻者用茯苓淡渗其热,一应苦寒并发表之药,皆不可用。  产后发热恶寒,皆属血虚。
  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胀者,无子当消。用麦糵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有子者,用木通、通草、猪蹄煎服。凡产后有病,先固正气。  前条云产后大热,必用干姜。或曰:用姜者,何也?曰:此热非有余之热,乃阴虚生内热耳。故以补阴药大剂服之。且干姜能入肺和肺气,入肝分引血药生血,然不可独用,必与补阴药同用。此造化自然之妙,非天下之至神,孰能与于此乎?  产后泄泻,恶露不行,此余血渗入大肠为泻,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荆芥大者四五穗,于盏内烧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汤调下。此药虽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妇人产后浮肿,小便少,口渴,恶寒无力,脉皆沉,此体虚而有湿热之积,必上焦满闷,宜补中导水行气可也。
    平治会萃 【元 朱震亨】

     总论

  产后当清热,补血气。
  产后纔见身热,便不可发表。发热恶寒,皆是气血虚。左手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右手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恶寒发热腹痛者,当去恶血。腹满者不是,腹痛者是。
    格致余论 【元 朱震亨】

     胞损淋沥论

  常见尿胞因收生者不谨,以致破损而得淋沥病,遂为废疾。一日,有徐姓妇壮年得此,因思肌肉破伤,属在外者,且可补完,胞虽在腹,恐亦可治。遂诊其脉,虚甚,曰:难产之由,多是气虚。难产之后,血气尤虚。试与峻补。因以参、朮为君,芎、归为臣,桃仁、陈皮、黄芪、茯苓为佐,而煎以猪羊胞汤,极饥时饮之。其剂率用一两,至一月而安。盖是气血骤长,其胞自完,恐稍迟缓,亦难成功。
    局方发挥 【元 朱震亨】

     初产禁服黑神散五积散论

  或曰:初产之妇,好血已亏,瘀血尚留,黑神散非要药欤?余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理之常也。初产之妇,好血未必亏,污血未必积,脏腑未必寒,何以药为?饮食起居,勤加调护,何病之有?诚有污血,体怯而寒,与之数贴,亦自简便。或有他病,当求病起何因,病在何经,气病治气,血病治血,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凝者行之、虚者补之,血多者止之,何用妄制药方,致令无病生病?彼黑神散者,用干姜、当归之温热,黑豆之甘熟,地黄之微寒,以补血之虚;佐以炒蒲黄之苦,以防出血之多;芍药之酸寒,有收有散,以为四药之助;官桂之大辛热以行滞气,推凝血;和以甘草之缓,其为取用,似乎精密。然驱逐与补益,似难同方施治,设有性急者,形瘦者,本有怒火者,夏月坐蓐者,时属火令,姜、桂皆为禁药,论语未达之戒,不知谁执其咎?至于将护之法,尤为悖理。肉汁发阴经之火,易成内伤之病,先哲具有训戒,胡为以羊鸡浓汁作糜,而又常服当归丸、当归建中汤、四顺理中丸?虽是滋补,悉犯桂、附、干姜僭热之剂。脏腑无寒,何处消受!若夫儿之初生,母腹顿宽,便啖鸡子,且吃火盐,不思鸡子难化,火盐发热,展转为病,医者不识,每指他证,率尔用药,宁不悞人?余每见产妇之无疾者,必教以却去黑神散,与夫鸡子火盐诸般肉食,且与白粥将理,间以些少石首鮝,煮令甘淡食之,至半月以后,方与少肉。若鸡子亦须划开淡煮,大能养胃却疾。彼富贵之家,骄恣之妇,卒有白带头风,气痛膈满,痰逆口干,经水不调,发脱体热,皆是阳胜阴虚之病。天生血气,本自和平,曰胜曰虚,又焉知非此等谬妄启之耶?  若五积散之治产后余血作痛,以苍朮为君,麻黄为臣,厚朴、枳壳为佐,虽有芍药、当归之补血,仅及苍朮三分之一。且其方中言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闭而不行,并宜服之。何不思产后之妇,有何寒耶?血气未充,似难发汗,借曰推陈致新,药性温和,岂可妄用麻黄之散,附以苍朮、枳壳?虚而又虚,祸不旋踵,率尔用药,不思之甚。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皮肤作痒

  妇人或通身痒,或头面痒,如虫行皮中,缘月水来时,为风所吹,不然,则是产蓐中食动风物致之,宜四物汤调消风散。
     发热

  产后诸病,有作寒作热,而亦有独热。然独热亦有三:恶血未下者,腹痛而发热;感外邪者,必有头痛恶风而发热;惟血虚者,但发热而无余证,名曰蓐劳,宜同血虚证用药。
     腹痛

  产后腹疼,恶血不止,诸药不效,宜芎归汤加五味、灵脂、延胡索煎。
     面黑发喘

  产后血入肺,面黑发喘,宜参苏饮。
     大便秘结

  产后去血,大便不润而秘,宜橘杏圆、麻仁圆,因失血秘结者皆可用。
     发热迷闷

  产后发热迷闷,俗谓之发热血温,热水调独行散一钱;或豆淋酒。太热用童便调尤宜。若剉散便煎亦得。
     恶露不尽

  妇人怀子,服固胎药太多,或正产或半产,胎虽下而恶血不即去,或经二三月而恶露犹滴,此非败血之比,正缘向来有固经药在内,致血滞而不化药,宜顺血通气,不宜畜血闭气。
     弥月伤食

  弥月俗名满肚,多有恣意食物,致伤食发热,有类伤寒食复之证,宜先用红圆子一二服,却进小柴胡汤。此论盖有所本。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大便秘

  妇人产后有三种疾,郁冒则多汗,汗多则大便秘,故难于用药,惟麻子粥最为稳当。
     虚肿

  产后虚肿喘促,利小便则愈,夺魂散主之。
     恶露不下

  产后恶露方行,忽然渐少,断绝不来,腹中重痛,此由血滞,宜桃仁汤。如有大痛处,必作痈疽,当以痈疽法治之。
     汗出不识人

  产后忽冒闷汗出,不识人者,暴虚故也。
     疟疾

  产后疟疾,多由污血挟寒热而作,大法宜柴胡四物汤调之。热多者,宜服草果饮子;寒多者,宜服生熟饮子。
     发热

  产后发热,多属虚寒,惟干姜加入补药中神效,此丹溪妙法也。
     发热头痛身疼

  凡产后发热头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虚,或败血作梗,宜以平和之剂与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加北柴胡等分煎服。若便以小柴胡汤及竹叶石膏之类,竟不救者多矣。
     续命汤大豆紫汤举乡古拜散三方论
  续命汤、大豆紫汤、举乡古拜散,太阳厥阴药也。邪实脉浮弦有力者固宜,但产后血气太虚之人,不宜轻发其表,但用防风当归散治之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