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头门
头门
头门
针灸
《素问》曰: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刺头,中脑户,入脑者死。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以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灵枢》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阳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其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头痛,颞颥,目瘈,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动,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奇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目眩头倾,补足外踝下留之。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营输。 甲乙日自乘,无刺头。
《甲乙经》曰:头痛,目窻及天冲、风池主之。 厥头痛,孔最主之。
厥头痛,面肿起,商丘主之。
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 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 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头项恶风,汗不出,凄厥,恶寒,呕吐,目系急,痛引頞,头重项痛,玉枕主之。 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 头痛身热,引两颔急,脑空主之。
头重目瞑,凄厥寒热,汗不出,陶道主之。 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头痛如破,身热如火,汗不出,瘈瘲,寒热,汗不出,恶寒里急,腰腹相引痛,命门主之。 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瘲,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 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
善嚏头痛身热,颔厌主之。
热病头痛,引目外眦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厘主之。 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悬厘主之。 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 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善嚏,目如欲脱,汗出,寒热,面赤,颊中痛,项椎不可左右顾,目系急,瘈瘲,攒竹主之。 头眩病,身热,汗不出,上脘主之。 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
头痛项背急,消泺主之。
风眩头痛,少海主之。
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胸满,两颔痛甚,善泄,饥不欲食,善噫,热中足清,腹胀,食不化,善呕,泄有脓血,若呕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 厥头痛,面浮肿,烦心,狂见鬼,善笑不休,发于外有所大喜,喉痹不能言,丰隆主之。 头重鼻鼻 丑,及瘈瘲,汗不出,烦心,足下热,不欲近衣,项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阴主之。 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恶风,目眦烂赤,项不可以顾,髀枢痛泄,肠澼,束骨主之。 头痛颜青者,顖会主之。
风眩引颔痛,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譩嘻,后取天牖、风池。 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风眩目眩,颅上痛,后顶主之。
头重顶痛,目不明,风到脑中寒,重衣不热,汗出头中,恶风,刺脑户主之。 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 头眩目痛,头半寒,玉枕主之。
脑风,目瞑,头痛,风眩,目痛,脑空主之。 头痛引颈,窍阴主之。
风头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喎僻,头项摇瘈,牙车急,完骨主之。 眩头痛重,目如脱,项似拔,狂见鬼,目上反,项直不可以顾,暴挛,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 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
神庭,禁不可刺。
上关,禁不可刺深,深则令人耳无所闻。 颅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
人迎,刺过深杀人。
头维,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脑户,禁不可灸。
风府,禁不可灸。
喑门,禁不可灸。
丝竹空,禁不可灸。
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禁不可刺,令人癫疾,目失精。灸三壮。 曲差,一名鼻冲,侠神庭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是太阳脉气所发,正头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壮。 本神,在曲差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头维,在额角发际,侠本神两旁各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上星一穴,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顖会,在上星后一寸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前顶,在顖会后一寸五分骨间陷者中,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百会,一名三阳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后顶,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强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五壮。 脑户,一名匝风,一名会额[会额 据《外台》卷三十九,作「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此别脑之会,不可灸,令人喑。 风府,一名舌本,在顶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刺入四分,留三呼。 五处,在督脉旁,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不可灸。 承光,在五处后二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在通天后一寸三分三分 据《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及《千金》卷二十九作「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壮。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侠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发际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皆三呼,灸三壮。 临泣,当目上眦,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壮。 目窻,一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正营,在目窻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承灵,在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灸五壮。 脑空,一名颞颥,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四分,灸五壮。 天冲,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壮。 率谷,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壮。 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三壮。 浮白,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刺入三分,灸二壮。 窍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应手,足太阳少阳之会,刺入四分,灸五壮。 完骨,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壮。 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后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督脉阳维之会,仰头取之,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喑。 天柱,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壮。 风池,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 《千金方》曰;凡孔穴主对者,穴名在上,病状在下。或一病有数十穴,或数病共一穴,皆临时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宜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忌,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神庭、水满,主寒热头痛,喘渴,目不可视。 头维、大陵,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 昆仑、解溪、曲泉、飞扬、前谷、少泽、通里,主头眩痛。 窍阴、强间,主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 脑户、通天、脑空,主头重痛。
消泺,主寒热痹头痛。
攒竹、承光、肾腧、丝竹空、瘈脉、和髎,主风头痛。 上星,主风头眩颜青。
顖会,主风头眩头痛颜青。
天牖、风门、昆仑、关元,关冲,主风眩头痛。 合谷、五处,主风头热。
前顶、后顶、颔厌,主风眩偏头痛。 玉枕,主头半寒痛。
天柱、陶道、大杼、孔最、后溪,主头痛。 目窻、中渚、完骨、命门、丰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临泣、小海、承筋、阳陵泉,主头痛寒热,汗出,不恶寒。 《保命集》曰: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 凡疮疡可灸刺者,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俞穴远近。若从背而出,当从太阳五穴,随证选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气。凡太阳多血少气,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从鬓而出者,当从少阳五穴选用。凡少阳少血多气,窍阴、夹溪、临泣、阳辅、阳陵泉。从髭而出者,当从阳明五穴选用。凡阳明多血少气,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从脑而出者,初觉脑痛不可忍,且欲生疮也。脑者髓之海,当灸刺绝骨,以泄邪气。脑者,舍也,故脉浮者,从太阳经,依前选用;脉长者,从阳明经,依前选用;脉弦者,从少阳经,依前选用。论曰:诸经各有井荥俞经合。井主心下满及疮苍色;荣主身热及疮赤色;俞主体重节痛,疮黄色;经主咳嗽寒热,疮白色;合主气逆而泄,疮黑色。随经病而有此证者,或宜灸宜针,以泄邪气。经曰:邪气内蓄则肿热,宜砭射之也。《内经》曰:夫癖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气胜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痈出脓。今以(金非)针代之。凡疮疡已觉微漫肿硬,皮血不变色,脉沉不痛者,当外灸之,引邪气出而方止。如已有脓水者不可灸,当刺之。浅者亦不可灸。经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觉木硬而不痛者,当急灸之,是邪气深陷也。浅者不可灸,慎之。 《儒门事亲》曰:大头病以砭针刺肿处出血,即效。 《丹溪心法》曰:头风头痛,针百会立愈。又灸顖会、前顶、上星、百会。 《医学纲目》曰;阳迎头痛,脑满不得息,取之人迎。阳迎,即阳逆也。又云:肝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取穴者,是瘀血肿满处取之也。 偏正头风,取丝竹空,沿皮向外,透率谷;风池,横针入寸半,透风府;合谷半寸。以上穴未愈,再取解溪三里、中脘,各灸五十壮。 正头风:百会一分,灸七壮;上星二分,灸七壮,三棱针出血,亦得;合谷。不愈,再取神庭,灸七壮;太阳,在两额角眉后紫脉上,三棱针出血亦得。 醉头风,内攒竹一分[分 原作「穴」,据文意改。],印堂一分,灸五壮;攒竹一分,沿皮横透鱼腰;三里,膻中灸,风门沿皮向外一寸。 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顾:天牖五分,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若灸之,则面肿胀。合当取下穴譩嘻六分,留三呼,泻五吸。后取天牖、风池,即瘥,此古流注之法。 头风:后溪,京骨。
头痛呕吐:神庭,一分;印堂,在两眉中,沿及透左攒竹,补三吸,转埽元穴,退针;沿皮透右攒竹,补三吸。 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
肾厥头痛:涌泉三分,弹针出血。
偏正头痛,取阿是穴针之,即愈。
雷头风,取上顖、百会、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