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大小便门
大小便门
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二钱。 【《梅师方》】
小便不禁,雄鸡喉咙及(月坒)胵并屎白等分为末,麦粥清服之。【《易简方》】
小便遗失:用鸡(月坒)胵一具并肠,烧存性,酒服。男用雌,女用雄。【《集验方》】
老小尿床:白纸一张铺席下,待遗于上,取纸晒干,烧酒服。 【《集简方》】
尿床:取羊肚盛水令满,线缚两头,煮熟即开,取中水顿服,立瘥。
小便频数,下焦虚冷也。羊肺一具,切作羹,入少羊肉和盐豉食,不过三具。 【《集验方》】
小便频数:白果十四枚,七生七煨食之,取效止。
小便转胞:自取爪甲烧灰,水服。
小便不通胀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蝼蛄三个焙为末,每冷水服一钱。 【《圣济总录》】
小便不禁:酸石榴烧存性,无则用枝烧灰代之。每服二钱,用柏白皮切焙四钱,煎汤一盏,入榴灰,再煎至八分,空心温服,晚再服。【《圣惠方》】
大便闭塞: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 【《千金方》,下同】
夜卧尿床:本人草荐烧灰,水服立瘥。
小便转胞不出:纳衣鱼一枚于茎中。 又方:无灰浓酒半斤,盐三钱匕,炼如指大,深内谷道,佳。 又方:蜜和胡燕屎,内大孔中,即通。 又方:盐半合,蜜三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内下部中,立通。治大便难。 又方: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桑根白皮、榆根白皮各一把,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捣葵汁生服。
又方:好胶三寸,葱白一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葵子、牛酥各一升,猪脂亦得,以水四升,煮葵子,取一升,内脂,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酱清三升,麻油二升,葱白三寸,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二便不通: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大小便不通:葵子二升,硝石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二便不利:葵子一升,榆皮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葵子末一升,青竹叶一把,水二升,煮五沸顿服。龙葵根与木通、胡荽煎汤服,通利小便。【苏颂。】
小便不通,诸药不效,或转胞至死危困,此法用之,小便自出而愈。用猪尿胞一个,底头出一小眼子,翎筒通过,放在眼儿内根底,以细线扎定翎筒子口,细杖子堵定,上用黄蜡封尿胞口,吹满气七分,扎定了,再用手捻定翎筒根头,放了黄蜡,塞其翎筒,放在小便口里头,放开翎筒根头。手捻其气透于里,小便即出,大有神效。【《宝鉴》】
小便不通:炒盐热熨小腹,冷复易之。 又方:以蒲黄裹患人肾,令头至地,三度即通。
遗尿:新炊热饭一盏,泻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知,良。小便不通,鸡子中黄一枚服之,不过三次即通。【丹溪】
伤寒后小便不通:用生姜八九块杵碎,水十余碗,麻布五六尺,同煎数沸,用桶盛,至候通手以布频熨小腹良久,恰用红豆末一匕,江茶二匕,井华水调服,神效。小便如注。
阴阳关格,前后不通,乃转胞之证,诸药不效,无救则胀满闷乱而死。予曾以甘遂末水调敷脐下,内以甘草节汤饮之,药汁至脐,二药相反而胞自转矣。小水来如涌泉,此急救之良法也。
大便秘塞:蜣螂炒,去翅足为末,热酒服一钱。 【《圣惠》】
大小便秘欲死:土狗、推车客各七枚,男用头,女用身,瓦焙焦为末,以向南樗皮煎汁饮,一服神效。【《普济》】
大便秘结,蜜兑法:蜜三合,入猪胆汁两枚,在内煎如饧,出冷水中,捍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济生》】
大小便闭,经月欲死者:用推车客七个,男用头,女用身;土狗七个,男用身,女用头。新瓦焙研末,用虎目树南向皮煎汁调服,只一服即通。名推车散。【《本事方》】
二便不通:六七月寻牛粪中大蜣螂十余枚,线穿阴干收之。临时取一个全者,放净砖上,四面以炭火烘干,当腰切断。如大便不通用上截,小便不通用下截,各为细末,取井华水服之。二便不通,全用。【《经验方》】
小便转胞不通:用死蜣螂三枚烧末,井华水一盏调服。 【《千金方》】
小便不通:用大蝼蛄二枚,取小体,以水一升渍饮,须臾即通。 【《葛洪方》】 又方:用土狗下截,焙研调服半钱,生研亦可。《谈野翁方》加车前草,同捣汁服。 【《寿域方》】 又方:用土狗后截,和麝,捣纳脐中,缚定即通。 【《唐氏经验方》】 又方:用土狗一个,炙研,入冰片、麝香少许,翎管吹入茎内。 【《摘要》】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七
大小便门
针灸
《素问》曰: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灵枢》曰: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疒水)(疒水)[(疒水)(疒水):原作「谷谷」,据《灵枢》杂病改。],便溲难,取足太阴。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锺,当踝后繞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癃,取之阴蹺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经》曰: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少腹尤甚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中。 少腹满大,上走胸至心,索索然,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
小便难,水胀满,出少,胞转不得溺,曲骨主之。 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巅,漏谷主之。 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月真)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 少腹中满,热闭不能溺,足五里主之。 少腹中满,小便不利,涌泉主之。
筋急身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引季胁,内控,八髎、委中主之。 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气逆,取其太阴阳明。 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
大便难,中渚及太白主之。
大便难,大锺主之。
阴跳遗溺,小便难而痛,阴上下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大敦主之。 遗溺,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胸满膨膨然,实则癃闭,腋下肿,虚则遗溺,脚急兢兢然,筋急痛,不得大小便,腰痛引腹不得俯仰,委阳主之。 气癃,小便黄,气满,虚则遗溺,石门主之。 癃遗溺,鼠鼷痛,小便难而白,期门主之。 小便难,窍中热,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会阴主之。 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
溺黄,下廉主之。
小便黄赤,完骨主之。
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
劳瘅,小便赤难,前谷主之。
《千金方》曰:大便难,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腨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侠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
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指奇间各三壮。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腧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又灸横文百壮。 大小便不利,灸八髎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侠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髎。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灸天枢百壮,穴在侠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遗尿失禁,出不自知,灸阴陵泉随年壮。 溃溺,灸遗道,侠玉泉五寸;又灸阳陵泉;又灸足阳明,各随年壮。 小便失禁,灸大敦七壮;又灸行间七壮。 尿床,垂两手两髀上尽指头上有陷处,灸七壮;又灸脐下横文七壮。 《东垣十书》曰:大便闭,背脊椎两旁相去各一寸,灸三壮;承筋灸三壮;肠绕,挟玉泉相去二寸,随年壮针灸。【书无此穴。或云非正穴也。】 又法:石门,寸半;大都,五分。
小便热痛,目赤,尿如血,列缺,沿皮一寸,太陵、承浆各五分。 又法:曲骨,灸二七壮,阴阳二陵泉各二寸五分。 遗溺失禁,阴陵泉、阳陵泉二寸半,大敦七壮。 又方:曲骨、阴阳二陵泉各二寸半。 《医学纲目》曰:大便秘濇,照海,五分,补二呼,泻六吸,立通;支沟,半寸,泻三吸。 又法:照海泻之,立通;太白泻之,灸亦可。 又法:照海半寸,灸二十壮,泻之;章门灸二七壮;太白半寸,灸五壮。已上诸穴,看虚实补泻之。虚结补则通,热结泻则通;寒结先泻后补,热结先补后泻之。 又法:气海八分,令病人觉便三五次为度,出针时,记令人挟脐揉之;却刺三里五分,觉腹中鸣三五次即透。 又法:取合谷。
大便不通,并伤寒水结,取三间,沿皮向下至合谷穴,三补三泻,候腹中通,出针;承山七分泻之。 小便不通,取阴谷、关元八分,令病人觉淋沥,三五次为度,便揉小腹;却取三阴交三分,即透阴谷。 小便闭数不通,取阴谷一寸五分,灸之;阴陵泉泻之。又法取偏历。 小便闭不通,取阴陵泉、阴谷、三阴交、气海、关元灸三十壮,刺二寸五分;不已,取太溪、阴交。 小便数腹痛,取尿胞,在玉泉下一寸,屈骨端。 小便多,灸命门,随年壮;又取肾俞一分,沿皮向外六分,补六呼,泻一吸。 小便滑数,灸中极、肾腧、阴陵泉;不已,取气海、阴谷、三阴交。
导引
《保生秘要》曰:大便不通导引法,以舌顶上腭,守铉雍静念而液自生,俟满口赤龙搅动,频嗽频吞,听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回,大肠自润,行后功,效。 运功:左手抚脐,用意推旋开五脏向后,落大肠九曲行去;或升肾水,洗润大肠九曲而通泻之。 以手覆脐,又推开五脏向后,落大肠九曲去;或升肾水,洗浴大肠九曲而泻之。 尾闾坠气导引法:咬牙闭气,耸肩,双目圆睁,左右转动,谷道紧撮,如此行之,气自然升。 运功:元气下陷之证,气出不臭是也。因闭气行功,不能转升故耳。当存归元法,运周天七日,见效。有用功通尾闾及夹脊双关之后,不能招摄而坠者,宜用静功返照,自然升顶,不必执着。 小水迟滞导引法:搓小纸捻入鼻中,俟打喷嚏,小水自通,此治闭塞。若迟塞,多搓掌心及涌泉穴,退火安静,或行运法,效。 运功及小肠证同治,从归元法。旋运而下,旋至病处,多运数十回,复繞而上,撤而散之,周而复始,如法渐行,谷道去浊,提回守静。 溺管泄气导引法:用指按坎穴,搓运二十四下,意从灵物顶上吸气一口,转河车周天,一九数归元,又提行三九而吐纳,兼用运功效。 运功:此证感于坐功之人,当凝想气海半晌后,默运旋转,动中又静,念念不忘,其气自收。 归元诀行之之法,提意出上,斡旋造化,从左而右,先运脐轮,收而放,放而复收,以还本位,不离这个,念自归真矣。
医案
《儒门事亲》曰:戴人过曹南省亲,有姨表兄病大便燥濇,无他证,常不敢饱食,饱则大便极难,结实如铁石,或三五日一如圊,目前星飞,鼻中血出,肛门连广肠痛,痛极则发昏,服药则病转剧烈,巴豆、芫花、甘遂之类皆用之,过多则困,泻止则复燥,如此数年。遂畏药性暴急不服,但卧病待尽。戴人过,诊其两手脉息,俱滑实有力,以大承气汤下之,继服神功丸、麻仁丸等药,使食菠薐葵菜及猪牛血作羹,百余日,充肥,亲知见骇之。呜呼!粗工不知燥分四种:燥于外则皮肤皱揭,燥于中则精血枯涸,燥于上则咽鼻焦干,燥于下则便溺结闭。夫燥之为病,是阳明化也,水液寒少故如此。然可下之,当择之药。如巴豆可以下寒,甘遂、芫花可以下湿,大黄、(石卜)硝可以下燥。《内经》曰:辛以润之,咸以软之。《周礼》曰:以滑养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