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四肢门
四肢门
臁疮不干:用白垩土煅研末,生油调擦。 【《集元方》】
足臁烂疮:用韭地蚯蚓泥干研,入轻粉,清油调敷。
臁疮久烂:用灶内黄土年久者,研细,入黄蘗、黄丹、赤石脂、轻粉末等分,清油调入绢中贴之,勿动,数日愈。纵痒忍之,良。【《济急方》】
臁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笔峰杂兴》】
血风臁疮:用官粉四两,水调入碗内,以蕲州艾叶烧烟熏干,入乳香少许,同研,香油调,作隔纸膏,反复贴之。【《集验方》】 又方:用官粉炒过,桐油调,隔纸贴之。 【《简便方》】
血风臁疮:黄丹一两,黄蜡一两,香油五钱,熬膏,先以姜椒汤洗贴之。 【《积德堂方》】
远近臁疮:黄丹飞炒,黄蘗酒浸七日,焙,各一两,轻粉半两,细研。以苦茶洗净,轻粉填满,次用黄丹护之,外以蘗末摊膏贴之,勿揭动,一七见效。【《集效方》】
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复贴之。 【《集效方》】
臁疮不合:以韲汁温洗拭干,用葱汁调轻粉敷之。
胻疽青烂,生于腨胫间,恶水淋漓,经年疮冷,败为深疽,青黑,好肉虚肿,百药不瘥,或瘥而复发,先以药蚀去恶肉,后用豭猪屎散甚效。以猪屎烧研为末,纳疮孔令满,白汁出,吮去更敷,有恶肉再蚀去乃敷,以平为期,有验。【《千金方》】
血风臁疮,生脚股上,乃温毒成风也。黄蜡一两熔化,入银朱一两,搅摊纸上,刺孔贴之。【《简便方》】
臁疮日久:雄黄二钱,陈艾五钱,青布卷作大捻,烧烟熏之,热水流出数次,愈。 【《笔峰杂兴》】
臁疮溃烂:无名异、虢丹细研,油调涂,湿则干掺。 【《济急方》】
血风臁疮:船上旧油灰,将泥作釜,火煅过,研末,入轻粉少许,苦茶洗净,敷之。忌食发物。【《经验方》】
臁疮经年:盐中黑泥晒研擦之。 【《永类方》】
臁疮溃烂:覆盆叶为末,酸浆水洗,后掺之。
臁疮不敛: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为末,敷之即愈。 【《仇远稗方》】
蛀脚臁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上一宿,其虫自出,神效。 【《海上方》】
臁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极效。
臁胫烂疮:用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甚效。 【《笔峰杂兴》】
臁疮不合:血竭末敷之,以干为度。 【《济急仙方》】
臁疮热疮:黄蘗末一两,轻粉三钱,猪胆汁调擦,或用蜜调亦可。
血风臁疮:胡粉煅过,研,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又方:用船上陈桐油石灰煅过,又以人发拌桐油炙干为末,仍以桐油调作膏,涂纸上,刺孔贴之。
臁胫烂疮:用桃柳槐椿楝五枝,同荆芥煎汤洗拭净,以生黄蜡摊油纸上,随疮大小贴十层,以帛拴定,三日一洗,除去一层不用,一月全愈。【《医林集要》】
臁胫生疮:头垢,枯矾研匀,猪胆调敷。 【《寿域》】
臁疮不敛:牛胞衣一具,烧存性研擦。 【《海上方》】
臁疮朽臭:生龟一枚,取壳酢炙黄,更煅存性,出火气,入轻粉麝香,葱汤洗净,擦敷之。【《急救方》】
湿毒臁疮:枯竹蛀屑、黄蘗末等分,先以葱、椒、茶汤洗净擦之,日一上。
脚胫生疮:雄鸡肫内皮洗净贴之,一日一易,十日愈。 【《小山奇方》】
里外臁疮:羊屎烧存性,研末,入轻粉涂之。 【《集要》】
臁胫生疮:用中鲫鱼三尾洗净,穿山甲二钱,以长皂荚一挺,劈开两片,夹住扎之,煨存性研末,先以井水洗净脓水,用白竹叶刺孔贴之,候水出尽,以麻油、轻粉调药傅之,日一次。【《直指方》】
臁胫烂疮:牛蹄甲烧灰,桐油和敷。 【《海上方》】
臁疮生虫:用小鰕三十尾,去头足壳,同糯米饭研烂,隔纱贴罩上,别以纱罩之,一夜解下,挂看,皆是小赤虫,即以葱、椒汤洗净,用旧茶笼内白竹叶,随大小剪贴,一日二换,待汁出尽,逐日煎苦楝根汤洗之,以好膏贴之。将生肉,勿换膏药。忌发物。【《直指方》】
血风臁疮:生鰕、黄丹捣和贴之,日一换。 【《集简方》】
臁疮溃烂三四年:马牙匡骨烧研,先以土窖过小便,洗数次,擦之。 【《圣惠方》】
治臁疮极妙:地骨皮一斤,黄蘗二两,銼为粗末,用香油一斤半,煎滤过药油六七两,入净松香十两,黄丹二两,同煎,候黄丹微黑色,却入轻粉七角,光粉二角,煎法皆如煎膏法,用长条纸拖过,挂干用。若疮紫黑,先用三棱针去恶血,以冷水洗净,随疮大小,剪膏药掩上,用绢帛扎紧,俟一周时再换膏药。换时须用冷水洗疮,不过数换,不问新久即愈。须忌日气、火气、阳气。傥换膏药再看,如有黑肿未尽,可再出血,以紫黑血尽为度。【《纲目》,下同】
臁疮:用糯米泔嗽口过,洗疮拭净,却以地骨皮为细末,蜜调敷疮上,又以油纸缚之。
臁疮:用韭汁洗净,挹干,銼虎骨敷上。
捷应散:治脚湿气成疮痒不可当,爬之流黄水。用羯羊粪晒干为末,安于瓦上,手把竹柴火烧作灰,又研细,先用葱、椒汤洗之,次用香油调厚敷上,以山茶花叶罨之,帛缚,四五日即可。
脚上烂疮久不瘥:先以酸浆豆腐水洗二三次,寻悬钩担叶,地暴扭叶捣细,入盐些少盦之。地暴扭叶即覆盆子叶也。【丹溪】
足跟疮久不愈,毒气攻注:用白朮为细末,先以盐浆水温洗,干贴,二日一换,可以负重涉险。【海藏】
血风湿疮:用千年陈石灰研擦,痛即止,疮即愈,神效。 【蔺氏方】
傅穿板药:地灯心、桁胡根酢蒸熏之,并敷上。 又方:滑菜砍烂,敷之。
又方:仙人掌、水杨根二味砍烂,敷之。 又方:赤梗、蜈蚣煎水浸洗之。
治足蜘蛛背:用地灯心砍烂敷之。
又方:金鸡舌砍烂敷之。
又方:臭藤、天布瓜根,砍烂酒炒敷之。 又方:紫鳖苏擂酒服,以滓敷患处。
脚面恶疮,如桐油浸淫延漫,及治一切恶疮,不问干湿痒痛,日近年深,百药不瘥者:用羊屎二三十粒,置瓦上四畔,炭火烧烟,住火箸钳于地上,以盏覆存性,罗成白灰,研细,以纱片筛去沙,麻油调,痒入轻粉痛入麝香少许,效。名百草膏。
臁疮:先以葱白浆水熬汤,洗净疮口,拭干,徐以轻粉末掺上疮口,却用五灵脂、黄蘗各等分,研细末,凉水调敷疮上,纸盖定,三五次即平复。
手指肿毒,叉指恶疮,消毒止痛:镜面草捣烂敷之。 【《寿域神方》】
天蛇头,指痛臭甚者:用黑豆生研末,入蚕茧内,以指笼之。 【《济急方》】
代指毒痛:取痿黄葱叶煮汁,热渍之。 【《千金方》】
手足冻疮:山药一截,磨泥敷之。 【《儒门事亲》】
指头肿毒痛甚者:乌梅肉和鱼鲊捣封之,妙。 【《李楼奇方》】
槠子嫩叶贴臁疮,一日三换,良。
足上风疮作痒甚者:皂角炙热,烙之。 【潘氏方】
穿掌肿毒:新桑叶研烂盦之,即愈。 【《通元论》】
代指作痛:崔氏云,乃五脏热注而然,刺热汤中七度,刺冷水中一度,即以羊胆涂之,立愈,甚效。【《外台秘要》】
天蛇头:用蒲公英草,清明时节,如虀菜状,中开一朵花如菊花者,取晒干,与苍耳草二味等分为末,以好酢浓煎浸洗,即愈。【丹溪】
蟹叉:用碌碡草叶砍烂酒炒敷之;又以梗煎水,浸洗。
天蛇头:用蒲公英捣细,水和调,去滓服之。又捣滓盦患处,屡效。
天蛇头:用野落苏即金丝草,金银花藤、五叶紫葛、天荞麦共等分,切细,用好米酢浓煎,先熏后洗。 又方:用人粪杂黄泥捣之,裹在患处,即愈。
手指肿痛,名为代指:以乌梅入酢,研,浸患处,立瘥。
病蟹叉:用山马梢根皮,砍烂糟炒敷之。
手指肿:用酸浆水,入少盐,热浸之,冷即愈。 【《千金方》】
妇人足疮经年不愈,名裙风疮。用男子头垢,桐油调,作隔纸膏贴之。 【《简便方》】
穿掌穿板溃烂者:用旧饭筲烧存性为末,桕油扫患处,湿以末掺之,或用生肌散,亦大效。饭筲要用农家者,取其日日贮饭藏气者效。
手足甲疽:熏黄蛇皮等分为末,以泔洗净,割去甲,入肉处敷之,一顷痛定,神效。 【《近效方》】
臁疮:用棘叶捣傅之,亦可晒研,麻油调敷。 【时珍】
臁疮溃烂:《海上方》诗云:左脚草鞋将捧挑,水中洗净火中烧。细研为末,加轻粉,洗以盐汤,敷即消。
穿掌穿板方:仙人掌根磨米酢,暖涂敷。又用藜芦子煎酢熏。又用零香子煎水浸洗。
手足皴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纳缝中,即安也。 【《医方大成》】
臁胫浸淫:用黄(鱼乚)鱼破开,入蓖麻子二十粒,扎定,安厕坑中,冬三日,春秋一日,夏半日,取出洗净,黄泥固济,煅存性,研,香油调敷。
人指咬烂,久欲脱者:鳖甲烧灰敷之。 【《摘元方》】
两脚癣疮:白犬血涂之立瘥。 【《奇效》】
足趾肉刺,刺破:以新酒酢和羊脑涂之一合愈。 【《古今验录》】
草灵散:治病蟹叉。用薢叉草,又名薢叉秽。右砍烂,酒炒敷之。 又方:落鸦槍根,捣烂糟炒敷之。
治恶指;俗名天蛇头:蜈蚣一条,火上烧,以烟熏病指一二次即安。
治蛇头子,及一切蝮蛇瘴:金脑香叶,擂,酒服,以滓敷之。 又方:蛇头抓草,又名赤田藚,又名一麻二麻,有一个根即一麻,有两个根即二麻。砍烂酒炒敷之。 又方:溪女树叶、过路蜈蚣,砍烂糟炒敷之。如痛不止,用雄黄末烧烟熏之。不拘已成未成,即刻取效。或加蜈蚣等分,亦妙。 又方:紫金锺、倒金锺、野芋子、香附子,砍烂糟炒敷之。 又方:井边羊苋子,砍烂糟炒敷之。 又方:山布瓜根磨酢刷,以赤梗蜈蚣、过路蜈蚣、穿山蜈蚣、飞天蜈蚣,煎水熏洗亦效。 又方:独龙须根,即大叶白槲根,砍烂糟炒敷之。 又方:地蜈蚣、叶、溪女树叶,砍烂冷敷之。 又方:飞天蜈蚣叶,砍烂冷敷之。
又方:金脑香叶,又名社茶,砍烂冷敷之。 又方:鸡卵一枚,开窍倾出少许,以指时时浸之。 又方:软骨草、赤麻卖、金盏草、耳环尻,砍烂,盐酒炒敷之。 又方:山蓼叶、田麻藚、地萹蓄、田螺,砍烂,盐酒炒敷之。 又方:山布瓜根、金脑香叶,捣烂,酒炒敷之。 又方:紫金锺、六月雪二味,砍烂槽炒敷之。
金鸡舌散:治病茧。用金鸡舌磨酒服,或磨半泔半酢暖涂之。
病蟹叉:用宿地薤白根叶,砍烂酒炒敷之。 又方:(木朕)子叶砍烂槽炒敷之。又以小叶,净瓶子煎水,熏洗,亦效。
风疽:以青竹筒一枚,径一寸半,长三尺,当中着大豆一升,以糠、马屎二物,烧为灰。当竹筒中烧之,以器承两头,取汁。先以泔清和盐热洗疮了,即涂豆汁,不过三度,极效。 又方:嚼胡麻敷,以绵裹之,日一易,神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九十七
四肢门
针灸
《素问》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灵枢经》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颠,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暴挛癎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合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以下应冬至,其日壬子。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身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渍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金匮要略》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腨入二分,此太阳经伤也。 《甲乙经》曰:寒热懈懒,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胸中膨膨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 寒热咳,呕沫,掌中热;虚则肩臂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寒厥交两手而瞀,口沫出;实则肩背热痛,汗出,四肢暴肿,身温摇,时寒热;饥则烦,饱则善,面色变,口噤不开,恶风泣出,列缺主之。 心痛如悬,阴厥脚腨后廉急不可前却,血痈肠澼,便脓血,足跗上痛,舌卷不能言,善笑,足痿不收履,溺青赤白黄黑。青取井,赤取荣,黄取输,白取经,黑取合。 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马刀瘘,喉痹,髀膝,颈骨摇,酸痹不仁,阳辅主之。 寒热善唏,头重足寒,不欲食,脚挛,京骨主之。 寒热篡后出,瘈瘲,脚腨酸重,战栗不能久立,脚急肿,跗痛,足筋挛,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难,承筋主之。 跟厥膝急,腰脊痛引腹篡,阴股热,阴暴痛,寒热,膝酸重,合阳主之。 胸胁榰满,膈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廊主之。 胸满马刀,臂不得举,渊腋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