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前阴门
前阴门
便痈肿痛:贝母、白芷等分为末,酒调服,或水煎服,以滓贴之。 【《永类钤方》】
便毒诸疮:石蒜捣烂涂之即消。若毒太甚者,洗净,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 【《王永辅济世方》】
便痈肿痛:鼠粘子二钱,炒研末,入蜜一匙,(石卜)硝一匙,空心温酒服。【《袖珍方》】
便毒初起:芭蕉叶熨斗内烧存性,入轻粉麻油调涂,一日三上。或消或破,皆无痕也。【《直指方》】
便毒初起:冬葵子末酒服二钱。 【《儒门事亲》】
便毒初发:用黄(艹舌)蒌一个,黄连三钱,水煎,连服有效。【《永类方》】
露岐便毒:生姜蒲根捣敷之。 【《证治要诀》】 又方:用葱根和蜜捣敷,以纸密护之,外服通气药,即愈。
治下疳疮:雄黄、黄连等分为末,湿者干掺,干者油调敷,先用荆芥、射干、煎汤洗拭敷之,妙。
便毒初起:胡桃七个,烧研酒服,不过三服,见效。
便毒肿痛:皂角炒、焦米粉炒等分研末,以热酢调摊贴患处,频以水润之,即效。 又方:猪牙皂角七片,煨黄去皮弦,出火毒为末,空心温酒服五钱。
便毒痈疽:皂角一条酢熬膏敷之,屡效。 【《直指方》】
玉茎疮溃:丝瓜连子捣汁,加五倍子研末,搽之。 【《丹溪方》】
冷淋茎痛:檞叶研末,每服三钱,水一盏,葱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二。
下疳:青黛、海蛤、密陀僧、黄连共为末,敷上。
男子阴疮有二种:一者阴蚀作臼脓出,一者只生热疮。热疮,用黄蘗、黄芩等分煎汤洗之,仍以黄蘗、黄连作末傅之。又法:黄蘗煎汤洗之,涂以白蜜。【《肘后方》】
阴疮湿痒:槐树北面不见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 【《必效方》】
下疳疮:用密陀僧、黄蘗各一分半,腻粉一钱,麝香少许,先洗疮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即瘥。
外肾偏疼:皂角和皮为末,水调敷之,良。
便毒初起:肥皂捣烂,敷之,甚效。 【《简便方》】
玉茎湿痒:肥皂一个,烧存性,香油调搽即愈。 【《摄生方》】
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枝,细銼,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集验方》】
囊疮痛痒:红椒七粒,葱头七个,煮水洗之。一人途中苦此,相山寺僧授此方,数日愈,名驱风散。【《经验方》】
男女下疳:母猪屎黄泥固济,烧存性为末,以米泔洗净,搽立效。 【《简便单方》】
阴头生疮,人不能治者:鳖甲一枚烧研,鸡子白和敷。 【《千金翼》】
疗人阴生疮,脓出成坎:取高昌矾、麻仁等分研,炼猪脂相和成膏,槐白皮煎汤洗疮,拭干即涂膏,然后以楸叶贴其上,不过三五度,瘥。
下疳阴疮:白海巴三个,煅红研末搽之。 【《简便单方》】
妒精阴疮:大田螺二个,和壳烧存性,入轻粉同研敷之,效。 【《医林集要》】
阴头生疮:用溪港年久螺蛳,烧灰敷之。 【《奇效良方》】
阴囊生疮:用蜡面茶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后掺之妙。 【《经验方》】
便毒初起:黄脚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 【《济生秘览》】
阴头疳蚀:鸡内金不落水,拭净,新瓦焙脆,出火毒,为细末,先以米泔水洗疮,乃搽之。亦治口疳。【《经验方》】
便毒便痈:穿山甲半两,猪苓二钱,并以酢炙研末,酒服二钱,外以穿山甲末和麻油轻粉涂之,或只以土涂之。【《直指方》】
下部疳疮:用五倍子、枯矾等分研末,先以虀水洗过搽之。 【《全幼心鉴》】 又方: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钱,细辛焙三分,为末,先以葱汤洗净搽之,一二日生肉也。【《杏林摘要》,下同】
鱼口疮毒初起,未成脓者:五倍子炒黄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蜡酢调涂于患处,一日一夜即消。
便痈脓血:白胶香一两为末,入麝香轻粉少许掺之。 【《袖珍方》】
便毒肿痛,已大而软者:用鱼鳔胶热汤,或酢煮软,乘热研烂贴之。 【《直指方》】
台露(疒其),即羊核:用石首胶一两,烧存性,研末酒服,外以石菖蒲生研盦之,效。【戴氏方】
地连散:治玉茎上生疮。用地骨皮煎汤洗,以诃子连核烧存性为末,干掺。
一切疳疮,马明退烧灰三钱,轻粉、乳香少许,先以温浆水洗净敷之,良。 【《儒门事亲》】
男子阴疮,因不忌月事行房,阴物溃烂:用室女血衲,瓦上烧存性研末,麻油调敷之。
肾风下注生疮:用驴蹄二十片烧灰,密陀僧、轻粉各一钱,麝香半钱为末敷。 【《奇效方》】
阴上疳疮:用驼绒烧灰,水澄过,入炒黄丹等分为末,搽之即效。 【《龚氏经验方》】
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烂,热酒一碗,搅服,随左右侧卧,取利,不退,再服必效。【《寿域方》】
便毒初起:水胶熔化涂之即散。 【《直指方》】
川连散:治下部注疮。以黄连为细末,浆水调成,饼摊于碗面上,内用艾及穿山甲三片烧烟,覆碗,熏成黑色,再取下。如是者五次,以黄连饼黑色为度,地上出烟毒再研细。湿则干涂,干则清油调涂三四次。先用黄蘗、藿香、茵陈煎汤湿洗。
下部生疮:檞皮、榉皮煮汁,熬如饴糖,以导下部。 【《肘后方》】
下部(上匿下虫)疮:皂角烧研棉裹导之。 【《肘后方》】
妬精下疳:大诃子烧灰,入麝香少许,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荆芥、黄蘗、甘草、马鞭草,葱白煎汤洗,亦可。有人茎烂一二寸,用此取效。【《夷坚志》】
下部(上匿下虫)虫,痛痒脓血,旁生孔窍: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屎半两,肥羊肉一两,炒黄同捣成膏,丸莲子大,炙热绵裹,纳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虫出,三四度永瘥。【董炳《集验方》】
下蚀疳疮:破丝网烧存性,孩儿茶各五分,研末,以浓茶洗净掺之,三五次效。忌生酒房事发物。【《集简方》】
阴囊汗痒:龙骨、牡蛎粉扑之。 【《医宗三法》】
阳事痿弱:紫梢花、生龙骨各二钱,麝香少许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烧酒下。欲解,饮生姜甘草汤。【《集简方》】
阴痒生疮:紫梢花一两,胡椒半两,煎汤温洗数次,即愈。 【《总征论》】
阴囊湿痒欲溃者:用板儿松香为末,纸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油灯盏内,三宿取出,点烧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汁洗过。【《简便方》】
胯上便毒:鲫鱼一枚,山药五钱,同捣敷之,即消。 【《医林集要》】
下疳湿疮:发灰一钱,枣核七枚,烧研洗贴。 【《心鉴》】
下疳湿疮:蚕茧盛头垢,再以一茧合定煅红,出火毒研搽。 【《杨氏方》】
玉茎生苍:牛蹄甲烧灰,油调敷之。 【《奚囊》】
肾风阴痒:以稻草烧皂角熏十余次即止。 【《济急仙方》】
偏坠肿痛:苏方木二两,好酒一壶,煮熟频饮,立效。 【《集简方》】
木肾疝气:楮叶、雄黄等分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盐酒下五十丸。 【《医学集成》】
疝气入囊:五月五日,采谷树叶阴干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温酒下。 【《简便方》】
阴肿如斗:取鸡翅毛一孔生两茎者,烧灰饮服,左肿取右翅,右肿取左翅,栠肿并取。【《肘后方》】
阴卒肿痛:鸡翮六枚烧存性,蛇床子末等分,随左右敷之。 【《肘后方》】
时疾阴肿,囊及茎皆热肿:以羊屎、黄蘗煮汁洗之。 【《外台秘要》,下同】
玉茎下疳:鸡卵壳炒研油调敷之。
外肾痈疮:抱出鸡卵壳、黄连、轻粉等分为细末,用炼过香油调涂。 【《医林正宗》】
横痃便毒:鸡子一个开孔,入红娘子六个,纸包煨熟,去红娘子食鸡子,以酒下,小便淋沥出坏血,立愈。【《陆氏积德堂方》】
治下疳疮久不愈:橡斗子二个,各盛黄丹,令满相合,以乱发缠定,烧烟尽为度,同研为末,先以葱白热浆水洗疮脓尽,次上药,甚者不过三次,如神。
针灸
《素问》曰: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踝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督脉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此生病而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灵枢》曰:足太阴之筋,其病阴器纽痛,下引脐两胁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则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甲乙经》曰:腰足痛而清,善偃睾跳拳,上髎主之。 腰痛急难,阴痛下重,不得小便,秩边主之。 小腹痛控睾引腰脊,疝痛上冲心,腰脊强,溺黄赤,口干,小肠俞主之。 狐疝惊悸少气,巨阙巨阙 原作「巨缺」据《甲乙经》卷九改。主之。 狐疝惊悸少气,巨阙巨阙 原作「巨缺」据《甲乙经》卷九改。主之。 少腹痛,溺难,阴下纵,横骨主之。 少腹痛疝,卧善惊,气海主之。
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
阴疝气疝,天枢主之。
(疒颓)疝,大巨及地机、中郄主之。 阴疝痿茎中痛,两丸骞,卧不可仰卧,刺气街主之。 阴疝,冲门主之。
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五枢主之。 阴股内痛,气痈,狐疝走上下,引少腹,痛不可俯仰,商丘主之。 狐疝,太冲主之。
阴跳遗溺,小便难而痛,阴上下入腹中,寒疝,阴挺出,偏大肿,腹脐痛,腹中悒悒不乐,大敦主之。 腹痛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 (疒颓)疝阴暴痛,中封主之。
疝癃,脐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 气癃(疒颓)疝,阴急,股枢腨内廉痛,交信主之。 阴跳腰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偏大,虚则暴痒,气逆,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隘中有热,如有瘜肉状,如着欲出,背挛不可俯仰,蠡沟主之。 丈夫(疒颓)疝阴跳,痛引篡中,不得溺,腹中支,胁下榰满,闭癃阴痿,后时泄,四肢不收,实则身疼痛,汗不出,目(目巟)(目巟)然无所见,怒欲杀人,暴痛引髌,下节时有热气,筋挛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发,衄,不食,喘呼,少腹痛引噫,足厥痛,涌泉主之。 癃疝,然谷主之。
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疝,四肢淫泺,身闷,至阴主之。
《千金方》曰: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在内踝前筋里宛宛中。 又云:灸下满各五十壮,老人加之,小儿随年壮法。 会阴主阴头寒。
行间主茎中痛。
阴谷主阴痿不用,小腹急引阴内廉痛。 阴(疒颓),灸足大趾下理中十壮,随肿边灸之。《肘后方》云:灸足趺趾第二节下横文,正中央五壮。姚氏云:足趺指本三壮。 阴肿痛,灸大敦三壮。
曲泉主(疒颓)疝阴跳,痛引脐中,不尿,阴痿。一云痛引茎中,不得尿。 中都,主(疒颓)疝崩中。
中脘主冲疝,冒死不知人。
合阳、中郄主(疒颓)疝崩中,腹上下痛,肠澼,阴暴败痛。 照海主四肢淫泺,身闷阴暴起疝。
太溪主胞中有大疝瘕积聚,与阴相引。 关元主(疒颓)疝,又云主暴疝痛。 肩井,旁肩解与臂相接处,主偏(疒颓)。 脐中、石门、天枢、气海,主小腹疝气,游行五脏,绕脐痛,冲胸,不得息。 四满主脐下疝积。
大阴郄、冲门主疝疾阴疝。
天枢主气疝,呕。
大巨主(疒颓)疝偏枯。
少府主阴痛,实时挺长,寒热,阴暴痛,遗尿,偏虚则暴痒,气逆,卒疝,小便不利。 大赫、然谷主精溢,阴上缩。
阴市主寒疝,下至腹胯膝腰痛如清水,小腹诸疝疝 原作「痛」,据《千金》卷三十改。,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疝痛,腹胀满,痿少气。 太冲、中封、地机主(疒颓)疝,精不足。又云:太冲主狐疝,呕厥。 阴交、石门主两丸骞。又云:石门主腹满疝疾。 太冲主两丸骞缩,腹坚不得卧。
《济生方》曰:阴卵偏大(疒颓)病,关元,在脐下三寸,灸百壮,良。 七疝,用盐半斤炒极热,以故帛包熨痛处。 《儒门事亲》曰:疝病,以艾炷放疝边竖纹左右交弦,灸七壮。 《东垣十书》曰:卒疝痛,刺足厥阴。 《奇效良方》曰:张仲文神仙灸法,腰膝重痛,不可转侧,起坐难,及冷痹脚筋挛急,不可转侧屈伸,灸曲膝两文头左右脚四处,各三壮。每灸一脚,二火齐下,艾炷到肉,初觉疼痛,用二人两边齐吹,至火灭。午时着灸。人定以来,脏腑自动一两行,或转动如雷声,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 《医学纲目》曰:《内经》刺灸小腹痛,共四法:一曰肝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取其经厥阴、少阳;又曰:邪客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 二曰小肠经。曰小肠病者,小肠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取巨虚下廉;又云:小肠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是也,又云: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三曰膀胱经。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云: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足太阳大络者是也。 四曰督任冲脉经。曰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之疝,女子带下瘕聚是也。 元脏发动,脐下痛不可忍,取气海、三阴交立愈。左取右,右取左。 疝气少腹偏痛:取大敦二分,沿皮向后三分,泻之,并灸,左取右,右取左;三阴交一寸,泻十吸。 又法:取大敦、水道、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