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伤寒门
伤寒门
柴胡加芒硝汤
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 牡蛎熬 人参 龙骨 鉛丹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大黄二两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升。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大黄 芍药各二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枳实炙,四枚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黄二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悸者,加桂枝五分。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苦热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泄利下重者,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五苓散
泻泽一两六铢半 桂去皮半两 猪苓去皮 白朮 茯苓各十八铢 右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文蛤散
文蛤五两
右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碎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牡蛎泽泻散
牡蛎熬 (艹舌)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泽泻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
大承气汤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炙去皮,半斤 芒硝三钱 枳实炙,五枚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炙去皮,二两 枳实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
大黄去皮,清酒浸,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升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作脂 芍药 枳实炙,各半斤 大黄去皮 厚朴炙去皮,各一斤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蜜煎导
蜜七合
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饧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导
大猪胆一枚,泻汁
和酢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二白散
贝母 桔梗各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脂,一分 右件三味为末,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噀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十枣汤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大枣十枚,擘 右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胷丸
大黄半斤 葶苈熬 杏仁去皮熬 芒硝各半升 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 半夏洗,半升 (艹舌)蒌实大者,一个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艹舌)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桃核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去皮 芒硝 甘草炙,各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抵当汤
水蛭熬 蝱虫熬去翅足,各三十个 大黄酒浸,三两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右四味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当丸
蝱虫二十五个 桃仁去皮尖 水蛭各二十个 大黄三两 右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瓜蒂散
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姜炙,四两 枳实炒,四枚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炙,三枚 栀子擘,十四枚 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栀子蘗皮汤
栀子擘,十五个 甘草炙,一两 黄蘗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半夏泻心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 人参 黄芩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干姜 黄连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汤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服法。
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蘗 秦皮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半夏洗 粳米各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参汤
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余依白虎汤方法。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茯苓四逆汤
茯苓六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加人参汤
于四逆汤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方法。
通脉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葱味辛以通阳气。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芍药之酸,通寒利气,腹中痛为气不通也。呕者,加生姜二两。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四逆加猪胆汁汤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白通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葱白四茎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破八片 葱白四茎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附子汤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朮四两 茯苓 芍药各三两 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已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搏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理中汤
人参 甘草炙 白朮 干姜各三两
右四味,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脾虚肾气动者,脐上筑动。《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朮甘壅补,桂泄奔豚,是相易也。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呕家不喜甘,故去朮;呕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下多者用朮以去湿,悸者加茯苓以导气。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津液不足则渴,朮甘以缓之。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里虚则痛,加人参以补之。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寒淫所胜,平以辛热。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胃虚则气壅腹满,甘令人中满,故去朮也。附子之辛,以补阳散壅。
理中丸
即理中汤方。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九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炮,二两
右口 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乌梅丸
乌梅三百个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 蜀椒去子并汗,各四两 细辛 附子炮 桂枝 人参 黄蘗各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物臭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