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方 清燥汤 六七月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形庚大肠,故寒冷以救之,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下痿软瘫痪,不能动一履。

  黄 (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 白术 陈皮 泽泻(各五分) 人参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神曲末 猪苓(各二分) 黄柏(酒炒) 柴胡 黄连(各一分)

  五味子(九个)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滋筋养血汤 (云林制) 专治血气两虚,双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

  川归(一钱) 熟地黄(一钱五分) 白芍药(一钱五分) 川芎(七分半) 人参(八分) 五味子(九粒) 麦门冬(去心,一钱) 黄柏(一钱) 知母(五分) 牛膝(酒浸,一钱) 杜仲(酒炒,一钱) 苍术(一钱) 薏苡仁(一钱) 防风(六分) 羌活(三分) 甘草(三分)

  筋骨痿软,加桂枝三分,陈皮八分;如觉心烦,加黄连六分,酸枣仁炒六分,白茯神去木一钱。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养血壮筋健步丸 (云林制) 〔批〕(按此方补虚除湿热之剂) 治证同前。

  黄 (盐水炒,一两) 山药(一两) 五味子(一两) 破故纸(盐水炒,一两) 人参(一两) 白芍(酒炒,一两五分) 熟地黄(四两) 枸杞子(一两) 牛膝(酒浸,二两)

  菟丝子(酒炒,一两) 川归(二两,酒洗) 白术(一两,炒) 杜仲(姜汁炒,二两) 虎胫骨(酥炙,一两) 龟板(酥炙,一两) 苍术(米泔浸,三两) 黄柏(盐水炒,二两) 防风(六钱,酒洗) 羌活(五钱,酒洗) 汉防己(五钱,酒洗)

  上为末,用猪脊髓七条,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鹿角霜丸 (方见中风)〔批〕(按此方补虚除湿热之剂) 治血气虚弱,两足痿软,不能行动,久卧床褥之症。

   蒸法 治肾气虚弱,肝脾三经,风寒湿停于腿膝,使经络滞而不行,变成脚痹,故发疼痛,此荣卫通经络。

  川椒(一把) 葱(三大茎) 盐(一把) 小麦(面约四五升许) 酒(一盏)

  上用醋和,湿润得所,炒令极热,摊卧褥下,将所患腿脚就卧熏蒸,薄衣被盖得汗出匀遍,约半个时辰,撤去炒麸,上就铺褥中卧,待一两个时辰,觉汗稍解,勿令见风,立效。

  一妇人血气两虚,虚中受孕,新血供养胎元,无血健用厥阴、少阴二经,以致两腿足软弱,战栗不能步履,必待生产后,大补气血,壮筋骨,则行步轻健矣。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炒)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炙) 川芎(七分) 当归(一钱,酒洗) 白芍(二钱,炒) 熟地黄(一钱,姜汁炒) 肉桂(一钱,去皮) 黄(一钱盐水炒) 牛膝(一钱二分,去芦,酒洗) 杜仲(姜汁炒,一钱二分) 木瓜(一钱,酒洗) 防风(去芦,八分) 独活(一钱,酒洗) 薏苡仁(一钱) 大附子(一钱,制) 沉香(三分,研,水入药服不见火)

  上锉一剂,姜三片,枣一枚,水煎,空心服。

  卷之十

  痹痛

   脉脉涩而紧者,痹。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疼痛如掣。风寒湿气合而为痹,浮涩而紧,三脉乃备。

   病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盖由元精内虚,而为风寒湿三气所袭,不能随时祛散,流注经络,入而为痹。

  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其病在筋者,屈而不能伸,应乎肝,其证夜卧多惊,饮食少,小便数;其病在脉者,则血凝而不流,应乎心,其症令人痿黄,心下鼓暴,上气逆喘不通,嗌干善噫;其病在骨者,则重而不能举,应乎肾,其症手足不遂而多痛,心腹胀满;其病在皮者,多寒,遇寒则急,遇热则纵,应乎肺,其证皮肤无所知觉,气贲喘满;其病在肌者,多不仁,应乎脾,其症四肢懈怠,发嗽呕吐,是名五痹。至如白虎历节风,以其走痛,四肢骨节如虎咬之状,而以其名之耳,无非风寒湿三气乘之也。若饮酒当风,汗出入水,亦成斯疾,久而不已,令人骨节蹉跌。

  丹溪云:大率因血虚受热,其血已自沸腾,或加之涉水受湿,血得寒污浊凝滞,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通郁结,使血行气和而愈,更宜忌口节欲,不宜食肉,肉属阳,大能助火,如此调治,无有不安者。

   治大法用苍术、南星、川芎、白芷、当归、黄芩、酒,在上者属风,加羌活、桂枝、桔梗、威灵仙;下者属湿,加木通、牛膝、防己、黄柏。

   方 解表升麻汤 治遍身壮热,骨节疼痛。

  升麻(一升) 羌活(一钱) 苍术(一钱) 防风(八分) 柴胡(七分) 甘草(七分)

  当归(五分) 本(五分) 陈皮(三分) 麻黄(三分)

  上锉一剂,生姜、葱白水煎热服,出微汗。

   灵仙除痛饮 〔批〕(按此方止痛发散之剂) 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动于经络之中,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

  麻黄 赤芍(各一钱)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白芷 苍术威灵仙 片黄芩 枳实 桔梗 葛根 川芎(各五分) 归尾 升麻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在下焦,加酒炒黄柏。妇人加红花。肿多加槟榔、大腹皮、泽泻,更加没药一钱住痛。一云脉涩数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芎、归及大黄微利之。

   疏筋活血汤 (云林制) 患遍身走痛如刺,左足痛尤甚,左属血,多因酒色所伤,筋脉空虚,被风寒湿热感于内,热包于寒则痛,伤经络则夜重,宜以疏筋活血行湿,此非白虎历节风。

  川芎(六分) 当归(一钱二分,酒洗) 白芍(二钱半,酒洗) 生地黄(一钱半,酒洗) 羌活(六分) 白茯苓(七分,去皮) 苍术(一钱,米泔浸炒) 桃仁(一钱,炒)牛膝(二钱,酒炒) 汉防己(六分) 陈皮(一钱,去苗) 白芷(六分) 龙胆草(八分,酒洗) 威灵仙(一钱,酒洗) 防风(六分) 甘草(四分,炙)

  有痰加南星、半夏各一钱,用姜汁、白矾、皂角煎汤,浸一日。如上体及臂疼,加薄桂三分。如下体并足疼,受风寒湿热所感,加木瓜、木通盐炒,黄柏、薏苡仁炒各一钱。如气虚,加人参、白术、龟板各七分。

   通经妙灵丸 (云林制) 治同前,兼治上下中疼痛。

  黄连(酒炒,一两) 苍术(米泔浸炒,二两) 黄柏(盐酒炒,二两) 肉桂(去皮,四两) 南芎(五分) 当归(酒洗,一两) 白芍(盐酒炒,一两三钱) 汉防己(酒洗,三钱) 白芷(二钱半) 桃仁(去皮尖,三钱) 威灵仙(一两,酒浸蒸晒九次) 羌活(酒洗,三钱) 龙胆草(酒洗,一钱) 红花(酒洗,五钱) 防风(酒洗,五钱) 龟板(酥炙,五钱) 杜仲(姜汁炒,八钱)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陈酒下,盐汤亦可。

   加味二妙丸 〔批〕(按此方止痛养血除湿热之剂) 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附热起,至腰胯,或麻痹痿软,皆是湿热为病,此药神效。

  苍术(四两,米泔浸) 黄柏(二两,酒浸晒干) 川牛膝(去芦,一两) 当归尾(一两酒洗) 防己(一两) 川萆 (一两) 龟板(酥炙,一两。龟板难得,败者,市货者多不效,不若以熟地黄代之,庶几可也)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下。

   舒筋立安散 治四肢百节疼痛,名曰白虎历节风。

  防风 羌活 独活 茯苓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苍术 红花 桃仁 陈皮 半夏 南星 白术 威灵仙牛膝 木瓜 防己 黄芩 连翘 木通 龙胆草(酒浸) 木香(少许) 大附子(少许)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水煎,入姜汁、竹沥服。痛甚加乳香、没药为末,调服。

   神通饮 〔批〕(按此方治白虎历节风之剂) 治感风湿,得白虎历节风症,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者二三年,百方不效,身体羸瘦,服此神效。

  川木通二两,锉细,长流水煎汁,顿服,服后一时许,遍身发痒,或发红丹,勿惧,遍身上下出汗即愈。

  治两手疼痛麻木(云林制)

  当归 川芎 白芷 黄芩(酒炒) 黄连(姜汁炒) 苍术 羌活 防风桔梗 南星(姜汁炒) 半夏(姜汁炒)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治两足疼痛麻木(云林制)

  当归 白芍 白术 苍术 陈皮 半夏 茯苓 黄柏(酒炒) 川牛膝(酒洗) 威灵仙 桃仁 红花 甘草(各等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入竹沥同服。

  治四肢百节,流注走痛,皆是湿痰,或死血所致,其病处或肿,或红。

  当归 川芎 白芷 防己 黄柏 南星 羌活 苍术 威灵仙 红花 桂枝(各等分)

  上锉,生姜,水煎服。

   行湿滋筋养血汤 (云林制) 治遍身行痛,乃气血两虚,有火有湿。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一钱,姜汁炒) 人参(六分) 白术 白茯苓威灵仙 防己 红花(七分) 牛膝 黄连 黄柏 知母 甘草(四分) 苍术(各等分)

  上锉一剂,姜、枣煎服。

   乳香定痛丸 (秘方)〔批〕(按此方治诸痛,宜对症用之) 治诸风,遍身骨节疼痛,或腿膝痛,及筋骨风。

  苍术(米泔浸,二两) 川乌(炮,去皮,一两) 当归(一两) 川芎(一两) 乳香没药(各三钱) 丁香(五钱)

  上为末,枣肉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陈酒送下。

  妇人湿痰流注,肩背臂腰胁疼痛,日夜不止,行步不得。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当归 川芎 白芷 乌药 官桂 枳壳防己 苍术 防风 独活 木香 香附 贝母 甘草(各等分)

  上锉一剂,同姜煎服。

  一妇人患四肢骨节疼痛,呕吐心痛,胁胀遍身浮肿,经年不愈五积散全料,加羌活、独活、柴胡、前胡。

  卷之十

  消渴

   脉心脉多浮,肾脉多弱。经云:阴不足,阳有余,则为热中。又云:脉软散当消渴,气实血虚也。又云: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实而坚大者生,细而浮短者死。

   病《内经》曰:二阳结,为之消。又曰:瘅成为消中。东垣曰: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液,病消则目黄口干,乃津液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若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此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当以养血滋阴,生津降火,兰除陈气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其气剽悍,能助燥热也。歧伯曰:实脉,病久可治;脉弦小,病久不可治。当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肌虚,瘅成为消中是也,以调胃承气汤、二黄丸治之。下消者,烦渴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地黄丸治之。《总录》所谓未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痈;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膨胀。皆不治之证也。洁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中既立,不复传下消矣,先哲用药,厥有旨哉?然脏腑有远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其制大其剂,皆适其至所为。故如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大急,速过病所,久而无中满之病,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也,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治张洁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饮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于肺金,而渴生焉。法当降火清金,宜白虎汤加减治之。

  软石膏(二钱半) 知母(一钱) 甘草(五分) 人参(七分) 升麻(一分) 黄柏(一钱)

  上锉一剂,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温服。

  中消者,胃也,多饮食而小便黄赤。盖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则津液消烁而渴矣。治以调胃承气汤,三黄丸主之。

  黄连 黄芩 大黄 石膏(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下消者,肾也,小便淋浊如膏,烦渴引饮,耳叶焦黑,小便频数。能食者,必发痈疸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腹胀,须分治之。

  若能食而消者,宜加减白虎汤主之。

  石膏(二钱半) 知母(一钱) 甘草(三分) 人参(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黄柏(七分)

  玄参(五分)

  上锉一剂,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减白术散主之。

  人参 白术 茯苓 木香 甘草 黄柏 知母(各五分) 干葛(一钱) 五味子(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属血虚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汤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参、五味、麦门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黄汁、人乳,饮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黄柏、知母、熟地黄、五味子以滋肾水,又当间饮缫丝汤为上策。

  一人被烧酒醉伤成消渴之疾,饮水无度,余以绿豆汤频频少饮,用生冬瓜去皮,细细嚼咽,渴则又饮豆汤,不一日而止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