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


  黄 (炒,一钱) 苍术(炒,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五分) 白术(五分)

  陈皮(五分) 神曲(五分) 泽泻(五分) 甘草(炙,三分) 黄柏(酒炒,三分) 当归(三分) 青皮(三分) 麦门冬(三分) 干葛(三分) 五味子(十粒)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清暑和中散 (介石伯传) 治中暑诸证。

  黄连(酒炒,一两) 香薷(浮穗,二两) 浓朴(一两) 白扁豆(炒,四钱) 猪苓(一两五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术(七钱) 赤茯苓(去皮,七钱) 木通(去皮,一两)

  滑石(一两五钱) 枳壳(炒,一两) 车前子(炒,一两) 陈皮(去白,七钱) 砂仁(炒,一两) 木香(三钱) 草果仁(一两五钱) 甘草(炙,三钱) 小茴香(炒,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匙,随病用引。伏暑,冷水调下。腹痛,酒调下。呕吐泄泻,霍乱转筋,百沸汤调,热服出汗。

  呕吐甚而不止者,百沸汤和姜汁调下。伤寒作疟者,葱白汤调下取汗。

   清暑六和汤 〔批〕(按此方清暑养元气,除温热之剂)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下,中酒烦渴,畏食,妇人妊娠产后,皆可服。

  砂仁(五分) 半夏(汤泡,五分) 杏仁(泡,五分) 人参(去芦,五分) 赤茯苓(五分) 藿香(一钱) 白扁豆(姜炒,一钱) 木瓜(一钱) 香薷(二钱) 浓朴(姜炒,二钱) 黄连(麸炒,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生脉散 夏月服之,能生津液,通血脉,止烦渴,养元气,健脾胃,益精神。

  人参(去芦) 五味子(去梗) 麦门冬(去心)

  上煎汤代茶,此一盏,可当茶三盏。

   千里水葫芦 (秘方) 治路上行人暑热作渴,茶水不便,用此药备之,俟渴时,即用一丸噙化。止渴生津,化痰宁嗽。

  硼砂 柿霜 乌梅肉 薄荷叶 白砂糖上等分,捣烂为丸。每用一丸噙化。

   水葫芦丸 〔批〕(按此方养气清热,生津止渴之剂) 治冒暑毒,解烦渴,生津液。

  川百药煎(三两) 麦门冬(去心) 乌梅肉 白梅肉 干葛 甘草(各五钱) 人参(去芦,二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芡实大。每用一丸噙化。夏月出行,一丸可度一日。

  卷之四

  中湿

   脉经云: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又曰:或涩或细,或缓或濡,皆可得而断。

   证夫湿之为病,所感不同。有从外感而得之者,有从内伤而得之者。若居处卑湿之地,与夫道途冲斥风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出沾衣,皆湿从外感者也。或恣饮酒浆醺酩,多食柑橘瓜果之类,皆湿从内伤也。湿之中人,入皮肤为顽麻,入气血为倦怠,入肺为喘满,入脾为湿痰肿胀,入肝为胁满而肢节不利,入肾则腰疼胯痛,身如板夹,脚如砂坠,入腑则麻木不仁,入脏则舒伸不得,而肢体强硬。又云: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月则万物湿润,秋凉则万物干燥。湿病本不自生,因热而怫郁,不能宣行水道,故脾滞而生湿也。

   治因湿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炒黄芩,去风行湿,盖风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发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方 独活寄生汤 〔批〕(按此方补虚除湿之剂)

  治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或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牵引,行步艰辛,及白虎历节风。

  独活(一两五钱) 桑寄生(三两,如无,以续断代之) 当归(一两五钱) 川芎(一两五钱) 白芍(一两五钱) 熟地黄(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 茯苓(一两) 牛膝(酒浸,一两) 杜仲(酒炒,一两) 秦艽(去芦,一两) 细辛(一两) 防风(去芦,一两)

  桂心(一两) 甘草(炙,三钱)

  上锉,每服一两五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妇人带下,作腰腿痛,合平胃散,加附子、小茴香。

   羌活胜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羌活(七分) 独活(七分) 防风(五分) 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本(一钱)

  苍术(一钱) 川芎(八分) 蔓荆子(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升阳除湿汤 治湿郁在下,此汤升以散之。

  升麻(一钱) 柴胡(一钱) 防风(一钱) 茯苓(八分)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苍术(一钱) 陈皮(八分)

  上锉一剂,加生姜一大片,水煎服。

   经验白术酒 (秘方) 治中湿遍身疼痛,难以转侧。

  白术(去芦,一两)

  上锉一剂,无灰老酒一钟半,煎一钟,去渣温服。

  卷之四

  燥证

   脉燥脉涩而紧,或浮而弦,或芤而虚。

   证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故燥气在里,耗其津液,则大便秘结,消渴生焉,血脉枯而气亦滞也。或过食辛辣浓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燥结有时。或风燥于表,钟于皮肤,皮毛燥涩,干疥爪枯,劲强紧急,口噤善伸数欠。或时恶寒,筋惕而搐,涎溢胸膈,燥烁螈 ,昏冒僵仆,皆由阴血衰少,不能制火,火炽克金,金受邪则不能平木,以致肝气独盛,风邪内生,而成此疾矣。

   治治之之法,以辛润之,以苦泄之。因虚者,滋阴养血,因火者,泻火软坚;因风者,消风散结。此三者,乃治燥证之大法也。

   方 四物汤 治燥气在里,津液枯涸,便闭消渴等症。

  当归(一钱五分) 白芍药(一钱) 川芎(八分) 生地黄(二钱) 加桃仁(二钱) 大黄(煨,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通幽汤 治燥热内甚,血液俱耗,以致大便闭结。

  当归(一钱五分) 熟地黄(二钱) 升麻(八分) 红花(一钱) 甘草(一钱) 桃仁泥(二钱)

  上锉一剂,水煎,调槟榔末一钱下。

  卷之四

  火证

   脉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与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主遗精,阴火盛也。病热有火者可治,洪大是也。无火者难治,沉细是也。

   证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湿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湿折之,当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泻火之法,岂止此哉。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目之,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

  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为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遇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不明诸此类,而求火之为病,施治何所据根据。

  故于诸经集略其说,以备方之用,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治火热之病,黄连为主。五脏皆有火,平则治,病则乱。方书有君火、相火、龙火、邪火之论,其实一气而已。故丹溪云:凡气有余便是火。分为一类。凡治本病略炒以从邪,实火以朴硝汤,假火酒,虚火醋,痰火姜汁,俱浸透炒。气滞火以茱萸,食积泄以黄土,血疾 瘕痛以干漆,俱以水拌同炒。去茱萸黄土干漆,下焦伏火,以盐水浸透焙。目疾以人乳浸蒸。

   方 凉膈散 治诸般郁热,退六经实火。

  连翘(一钱) 黄芩(一钱) 山栀子(一钱) 薄荷(八分) 大黄(一钱五分) 甘草(八分) 芒硝(一钱) 加桔梗(八分)

  上锉,水煎,入蜜一盏同服。咽喉痛,倍桔梗、加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名清心汤。用白蜜、竹叶同煎。咳而呕,加半夏、生姜。衄血、呕血,加当归、赤芍药、生地黄。小便淋沥,加木通、滑石。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川芎、赤芍药、防风、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苏子。阳毒发斑,加青黛、当归。结胸心下满,加桔梗、枳壳。谵语发狂,逾墙赴井,皆阳热极盛,加黄连、黄柏、赤芍药。眼生翳,赤涩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黄。

   黄连解毒汤 治心火暴盛,以此汤直折之。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仁(俱不炒)

  上锉一剂,水煎服。以此四味为丸,名栀子金花丸。实者,可用硝黄、冰水正治。或君火转甚者,须用姜汁,或酒制炒用,则火自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

   清火汤 (云林制) 治五脏六腑及上、中、下三焦火热。

  连翘(一钱) 栀子(一钱,炒) 玄明粉(一钱,如无,以硝代之) 黄芩(一钱,酒炒) 黄连(一钱。酒炒) 桔梗(一钱二分) 玄参(一钱二分) 薄荷(八分) 羌活(酒洗,八分) 防风(六分) 贝母(一钱) 独活(酒洗,八分) 前胡(八分) 柴胡(八分) 天花粉(一钱) 茯苓(一钱) 川芎(八分) 枳壳(一钱) 甘草(三分) 大黄(酒蒸,二钱)

  酒毒加白粉葛(一钱)

   既济解毒丸 治诸经客热及心肾二火炽焰。

  黄连(去毛) 黄芩(去梗) 黄柏(去皮) 山栀(去壳) 知母(去毛) 连翘(去壳)

  玄参(去老根) 柴胡(去毛,各等分)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灯心汤下百丸。

   黑金丹 (云菜弟传)〔批〕(按上方皆治实热之剂,其余火证,各求之本门) 治上焦邪热,咽喉肿痛,及牙齿疼痛,伤寒误补,大潮大热,声哑不出,胸膈作痛。鼻衄吐红,痰壅火盛,癫狂谵语,一切实热之症。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子 连翘 石膏 泽泻 赤芍药 大黄枳壳 薄荷 牡丹皮 玄参 桔梗 防风 赤茯苓 荆芥(各等分)

  上大合一剂,水八碗,煎七碗去渣,入芒硝一斤于内,化开,澄去泥水,将药入锅内,煎至干,须慢火铲起,入新罐内,上用新灯盏一个盖住,入水于盏内,火 ,候干水三盏为度。取出放地上去火毒,研为细末,入甘草末五分,搅匀,每服二钱,茶清送下。

  卷之四

  内伤

   脉古人以脉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内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外伤。此辨固是,但其说有所未尽耳。外感风寒,皆有余之症,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乃行阳二十五度。内伤饮食,及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症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乃行阴二十五度。

  故外感寒邪,则独左寸人迎脉浮紧,按之洪大,紧者后甚于弦,是足太阳寒水之脉。按之洪大而有力,中见于手少阴心火之脉。丁与壬合,内显洪大,乃伤寒脉也。若外感风邪,则人迎脉缓,而大于气口一倍,(病在少阳)或二倍,(病在太阳)三倍。(病在阳明)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病在厥阴)或两倍,(病在少阴)三倍。(病在太阴)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则心脉变见于气口,是心火刑肺,其肝木挟心火之势,亦来薄肺。经曰:侮所不胜,寡于畏者。是也。故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也。涩者肺之本;脉大者元气不相接也。脾胃不及之脉,洪大而数者,心肺刑肺脉也;急者肝木挟心火,而反克肺金也。若不甚劳役,惟右关脉大而数,数中显缓,时一代也。如饮食不节,寒温失所,则先后关脉损弱,甚则隐而不见,惟内显脾脉之大数微缓,时一代也。宿食不消,则独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

   证东垣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偏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四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

  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缓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且如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夫些少贼风。外感症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拥盛有力。内伤者不然,内伤症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

  外感者无此,外感则邪气有余,发言壮厉,且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出言懒怯,且先重而后轻。外感手背热而手心不热,内伤则手心热而手背不热。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里方罢;内伤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内外辨法,大要如斯。然有内伤而无外感,有外感而无内伤者。苟或内伤外感兼病而相挟者,则从乎轻重以治之。若显内症多者,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宜先补益而后散邪,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加散邪药。当以六经脉症参究,各加本经药治之。若显外症多者,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宜先发散而后补益,以辛凉等剂解散为君,而以参、术、茯苓、芎、归等为臣、使。以此辨之,则判然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