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渔斋医话


  生地 茅术 浓朴 橘皮 砂仁壳 白芍 黄 蒸于术 党参 楂肉 炙草 蛀大枣四服其病顿愈。此方黑地黄丸与补中益气相配成方,疗虚人便血最效。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淋

  吕(八二) 患小溲短数而痛,入暮燥渴,夜半尤甚,脉阳盛阴虚,肾水亏乏无疑。高年不能屏弃世缘,应酬纷纭,五志不宁,阳不交阴之症。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治宜补阴以降阳,金匮肾气丸,早夜服三钱。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浊

  钱(三四) 白浊溺痛,起于长夏,湿热阻窍,清利治之。

  萆 扁蓄 瞿麦 赤茯苓 滑石 木通 淡竹叶四服愈。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白淫

  顾(二五) 从前吐血,近起白淫,出于溺后,脉数而小,两尺尤微。自述逢劳更甚,补摄并施。

  党参 黄 熟地 萸肉 山药 五味子 湘莲 芡实一服止,改丸料,吐血亦瘳。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痹

  沈氏(二七) 青年丧偶,情怀郁结,以致周痹,时常腹痛,行步维艰,纳谷甚减,治当疏补兼施。

  党参(二钱) 蒸于术(二钱) 苍术(一钱) 柴胡(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益智仁(七分) 橘皮(八分)

  出入加减,四十剂痊愈矣。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痿

  郁(七五) 两膝痿痛,不能行立,脉来弦数。并非痰凝气滞,若用疏燥之剂,非但无效,反能增病。盖缘高年阴血不足,肝火不宁,筋无所养,病属痿症,补血和肝,一定之法。

  熟地 归身 白芍 牛膝 威灵仙 枸杞 防己 萆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疸

  钱(二九) 中焦痞痛,旋变黄胆,脉来弦数而涩,属肝火内郁。时当溽暑,湿土用事,湿热相蒸,脾气欠运,此症成矣,宜清疏并用。

  川连(八分) 柴胡(六分) 山栀(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香附(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木通(七分) 茵陈(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六帖黄退,胸宽而愈。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肿

  沈氏(四二) 三疟住后足肿,旋及大腹胸胁,纳食大减,气急脉细。此分明脾肾两虚,脾虚则不能制水,肾寒则膀胱亦不能化,失渗泄之能,以成泛滥之势;治法莫稳于四明加减肾气丸,并补中益气汤,分早晚而进。但此法久服方有效,又奈汤丸中药品,有力者方能办。今田家之妇,粒食不缺为幸,焉能办此?坐忍其毙,又非仁人之用心。因推敲一方,以欲退其肿,必有利水:欲利其水,必先利气。而不知单利其气,仍如无云而致雨,岂可得耶?然则何如?须按《内经》气化能出之法,在温而利之也。

  椒目(一钱) 丁香(十只) 老姜皮(七分) 橘皮(一钱二分) 苏梗(八分) 通草(七分)

  大腹皮(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车前子(一钱) 茯苓皮(二钱)

  五帖皮肤发痒纳增,又五帖皮肤皱揭,顿觉宽松。前方应效虽速,所谓急则治标,非万全之法。改用培土利气暖肾,以冀痊愈。前方去通草、车前子,加党参二钱,生冬术二钱,十服,病去其半。又用异功散,加黄 、苡仁、丁香、椒目、泽泻、老姜皮、大苏梗,十余剂,而饮食起居如常。

  朱女(十四) 上下俱肿,半年来病日加重,不思纳食,寤着谵语,咳呛脉数。此气虚兼滞,须补养疏通安神。

  党参(二钱) 龙眼肉(七枚) 枣仁(二钱) 茯神(一钱五分) 砂仁壳(一钱) 远志(一钱) 大苏梗(一钱) 橘皮(一钱) 杏仁(二钱五分去皮研) 桑皮(一钱五分蜜水炒)

  四服眼鼻分明,踝细大半,夜眠安静能纳,神气通畅。将前方增减药味分两,作丸料。

  彼父以此女为不起,访予延医,一决生死,今得如此速效,感激无尽。盖肿胀虽列一门,其实殊途。肿易治而胀难治,缘胀关脏腑,肿则重在水,轻在气。若能别其虚实,辨明所兼,应手取效,亦非难也。欲辨肿胀,但着头足俱浮,大腹不甚坚紧者为肿,独大腹坚紧如鼓,青筋累累为单胀最重;或头面朝肿,两脚晚肿,惟腹无时不然者,始为胀兼肿也。将肿胀缕析于此,以俾学人之豁目焉。

  王(五岁) 童年身肿,属肺气不舒,膀胱不利。

  茯苓皮 橘皮 桑皮 大腹皮 苡仁 杏仁 木通 车前子 姜皮沈氏(六八) 形衰气弱,流运失时,口糜内热,肢肿不纳,两脉沉细带数,此症难治。

  盖人气应天,目下仲夏,阳气弛张于外,如草木无不生长葱郁,而人岂可抑敛不伸耶?在年壮气盛,或于冬月为寒邪所逼,即病为伤寒;至春化温,及夏为热。所以可疗者,因其本气充实,举而升之,补偏救弊,以归天和。此则不然,姑拟一方,冀回万一。

  连翘 香豉 薄荷 防风 橘红 杏仁 山栀 人参 老姜皮服此竟有效,然至秋时方起,欲其久住,难矣哉!赵(六十) 甲周之年,患水肿。由于气虚少运,膀胱失利,非旦晚可愈,耐性服药,庶可奏效。

  党参 黄 生冬术 大腹皮 苏梗 砂仁壳 橘红 茯苓 泽泻 姜皮又,前方添归身、白芍、煨木香,减砂仁壳、苏梗,有效,脚肿退,腹胀宽,制丸剂可以收功。

  沈(二十) 疟后面浮脚肿,脉来沉涩,用上下分消法。

  苏叶 羌活 防风 茯苓 泽泻 苡仁 橘皮 香附 砂仁壳 姜皮 西河柳易漏,故频饮频溺,所有精气,随水下注,从膀胱而出,如米泔者精液也,如酒酵者精气也。如此日夜发热,岂止 羸?体质薄弱,鲜不免者。前方虽效,然非大补肾阴,终归复萌,乃去石膏、黄连,又服三十剂,肌肉渐复,目明如旧。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消

  邬(五九) 初夏入山买竹,逾月方回,历夏秋肌肉消炼,肥体忽成瘦躯,兼之两足痹痛,行步艰难,数延医治。或以为虚,或视为湿,服药数十,两目昏花,视小如大,势日沉重,彼有邻人为栉工者,言予能治,即求延医。六脉洪实带弦,因其向肥忽瘦,意非消症乎?即问能饮若几,小便几?答曰:入山买竹,天气初热,烦渴喜饮,至今仍咽喉干燥,时时啜茶方妙,少顷即欲小便。复问小溲着干土上有沙起否?曰:未试,惟解坑内见泡沫高起数寸。予曰:君半年来肌肉日削,从此而去,古人以饮一溲二,名为上消。由于亢阳,非大寒之剂,不足与焉。

  石膏(一两) 川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黄柏(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熟地(四钱) 生地(三钱) 天冬(二钱) 麦冬(二钱) 龟板(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服四剂,燥渴小便泡沫稍减,目清大半。因问余曰:从前服药数十,病日有加,今只服四剂,何效如是之速?予曰:君阳体阳脉,入山阳时,经营劳顿。又喜火酒,五内之火俱动,燥渴作矣。凡饮食入胃,熟腐水谷,游行精气,上输于肺,水精四布,下归膀胱,通调水道,小便出焉。其间升降洒陈,原有一番工夫。今脏腑有火,如燥土沃水,易漏不滋,即大其制,修丸常服,将及一年,足痹亦痊。邬之得生,皆出栉工之赐也!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积

  张(五六) 大腹左边起块如掌,纳大减,脉微细。此为情怀不畅,气血皆郁,五积之形已彰。幸春起至初冬,不为沉痼,当先推气分,越鞠丸意。

  茅术(一钱) 枳实(一钱五分) 神曲(二钱炒) 抚芎(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黑栀(一钱五分) 青皮(一钱) 老姜汁(一匙)

  又前方三服,开郁运气,有形之积已得软小,乘势推荡,脉之细极,总因气血凝滞使然。

  莪术(一钱五分炒) 枳实(一钱五分) 神曲(一钱炒) 桂枝(五分) 香附(三钱) 青皮(一钱) 浓朴(一钱炒) 加老姜汁(一匙) 食盐(少许)

  又,经云:“大积大聚,衰其大半而止。”今病去六七,纳食加倍,否己成泰,设关防贼,似不可缺。

  党参(一钱五分) 生于术(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香附(二钱) 郁金(一钱) 桂枝木(五分) 炙草(四分)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产后

  某氏 产后起腹痛便溏,时兼痢下,脉细而虚,当从脾家所喜。

  茅术(八分) 浓朴(八分) 橘皮(八分) 茯苓(二钱) 谷芽(二钱) 砂仁壳(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四服愈大半,改用香砂六君而痊。

  某氏 产后大便燥结,当气血双补。

  黄 (四钱蜜炙) 熟地(五钱) 归身(二钱) 橘皮(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煨姜(二片)

  四服不但便通,神亦旺。

  许氏(二七) 产才三朝,腹痛身热,系恶露留阻,当生化法。

  当归 川芎 益母草 香附 棠球子 炮姜 炙草两服愈。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调经

  俞女(十九) 患月信不调,不时气逆冲胸,迷闷呕吐,甚至神昏发厥,脉大而涩。症似木乘土,因脉不合症,视其面色,并无忧怒之形。缘询病起几时,自述前岁饮井水停经,旋起腹胀,后经通而气冲之病作矣。予既得其情,即处一方,以温经逐瘀利气,三法并施。

  炮姜(八分) 归尾(二钱酒润) 艾叶(一钱五分) 大黄(三钱酒润迟入) 枳实(一钱五分) 延胡索(一钱五分) 香附(二钱) 橘皮(一钱) 桃仁(二钱) 红花(一钱)

  时适行经之期,服两剂,所下瘀块甚多,胸宽腹和,不知病之去向矣。惟觉形软,诊其脉无涩大之象,三载沉痼,应手取效,下法不可不知,改调补气血方,女母不胜欣悦而返。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下卷

  血崩

  沈氏(二八) 小产后一月,血崩不止。

  党参(二钱) 蒸于术(一钱五分) 枸杞(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酒炒) 山药(二钱炒)

  菟丝子饼(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盐水炒) 荆芥炭(一钱) 炙草(三分)

  服两剂即愈,此方治挟虚崩漏多效。

  第五种

  证治指要一卷

  人有三百六十种病,一种之中,又有岐焉。不知者乃有亡羊之叹,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外乎表里、脏腑、气血、寒热、虚实十字耳。古来名医,各有成书,惟《内经》包罗一切,仲景《伤寒》、《金匮》,可曰无遗。后之着述,或有方无论,或有论无方,或出特见以成一家之言,于各种病症,亦云备矣。何待鄙人之援管操觚,道其长短哉?然而圣人不废孺子之歌,贤者犹采刍荛之语。仆从事于此,已历四十载,只今须髯皓白,心志日衰;宿有所得,再不笔之于书,窃恐一旦眼光落地,平昔之苦心力学,参骊究黄,岂不尽付之冥漠乎?所可鄙者,如马远绘山一角,管中见豹一斑,未免为有识者所诮耳。时次男若济志愿学医,劝予曰:即不传于外人,而作小子梯航,何不可耶?乃俾之抄录焉。

  第五种 证治指要一卷

  类中风

  此症大端,由其人肾水素亏,劳心过度,水亏则木燥生风;心劳则血耗,风火相煽。一时卒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者,为类中风。治宜滋肾平肝,养血熄风,参消痰之品。亦有寒中,须佐温热,如地黄饮子一方加减。若用开窍豁痰,散风清火,每成脱证不治。

  更有兼症,随其病而治之。其半身不遂,四肢不仁,亦属类中分岐。一切方药,须于各种医书查阅,予只论其源头,方概不录。

  第五种 证治指要一卷

  童痨

  痨之为病,咳嗽吐血,后反无血可吐,内热形瘦,失音气急,语言不续,危如反掌。其人患此症者,体素弱,过用心;或好色,必善怒,三者兼之,必成痨病。何也?用心血耗,好色精亏,善怒肝旺。肝旺则脾胃先伤,纳食欠运,大便或燥结,或溏泄,饮食不化精微,而成痰涎。母虚子弱,不任风寒,稍受感冒,咳嗽见矣。心火不降,肾水不交于心,兼之肝火上炎,血焉得不吐?内热焉得不作?及后无血可吐,败症尽见,临崖勒马,悔已晚矣!其症始起,饮溲溺,更能静养,远色戒性,脱然亦不为难。若惟仗草根树皮,不能守戒,百无一痊也。更有尸蛀,俗称百日痨,室女为多。其患干咳,不吐血,亦无痰,入暮身热,晨起不觉,饮食渐减,初起面色娇红,绝似无病,未及半年,多已殒命。治此病,《千金方》有此药。然是症甚少,未曾修试,虽芦扁复生,亦无所施其技。设有痨虫,谓之心疾,皆非我所知也。凡男子欲事未必损人,欲念最损人;隔墙钗钏,隙穴髻鬟,少年常有,衽席不施,而烁为枯腊者矣。惟童痨一症,无论男女,患咳嗽夜热者,宜于补土养金中,加银胡、青蒿、地骨皮、鳖甲、知母等药多效。

  第五种 证治指要一卷

  鼓症

  (附肿胀)

  鼓症者,其大腹逢逢如鼓之谓也。有气有血,有水有食积,有痞有虫,各有寒热虚实之分,肿胀之别。其因气者,其人善怒,肝旺脾衰,致肺气不宣。流为是症者,必兼咳嗽。治宜先用轻剂,如桑皮、杏仁、通草之类,即徐之才《十剂》中所谓轻可去实也。继用泄木化气之品,如桑叶、黑栀、夏枯草、广皮、砂仁壳、大苏梗之类。其因气虚腹满者,当补中益气,加五皮化气之品。其因血者,必血已离经,瘀滞脏腑,以成是症,或血痢涩早,邪不得泄,亦成此患。治宜逐瘀,如桃仁、归尾、红花、楂肉、枳实、鸡内金、大黄,再加气药。其因水者,一因土虚不能制水,一因肾脏虚寒,不能化气,致水泛滥者,治当补土温肾,加利水化气之药。有实水肿,腿踝按之则陷如泥,目下浮起如新卧起状,兼头面浮肿者,先开鬼门,用风药散之;继用五皮饮,加苡仁、砂壳、泽泻、车前之类利之,谓之洁净府,此症最为易治。其气血水三症之中,如带食积,各宜加消积之品;其痞而胀者,当用消痞丸,随其因而加减之;其虫积为鼓,当用槟榔、雷丸、芜荑、使君子,或加大黄、枳实等药治之。凡肿易治,胀难治,肿因有邪,胀从脏腑而发。若凡上下不肿,惟大腹青筋累累,脐突单腹胀,尤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