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渔斋医话

  周氏(十四)兼旬进食辄呕,近日粥饮亦吐,神识潦倒,大为危候。皆因平素善怒,肝血不足,木火易升,上凌胃土。拟苦辛酸法,必可纳谷,再商扶治。

  党参(二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川连(六分) 生牡蛎(三钱) 橘白(八分) 丹皮(一钱五分) 山栀(一钱五分) 吴茱萸(三分) 老姜渣(二钱)

  服一剂,胸脘宽舒,纳食不呕,面青稍退,略有口苦,脐旁动气,宜养脾阴,切戒动怒。

  生地 归身 白芍 丹皮 牡蛎 桑叶 麦冬 甘草数剂安然。后因不戒于怒复发,仍来招余,力辞难治,缠绵两月,竟成膈症而殁。

  外母(五七) 丙午仲秋,患晨起呕吐黄水,腹痛泄泻,食物些微亦胀,神气潦倒,将成重候。切脉左浮弦,右沉涩,知为肝木不平,脾胃虚弱。用斯意调治不效,改投温通酸敛而愈。

  因夏月喜饮井泉,及生冷瓜桃之类,脾胃虚寒,肝火上乘所致。

  吴茱萸(六分) 干姜(一钱) 党参(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乌梅肉(七分) 煨木香(三分) 炙草(五分) 大枣(二枚)

  一服呕止,再剂能下紫血数块,腹即不痛,纳食亦安,惟大便未实,换方:党参 炒白芍 茯苓 橘皮 破故纸 山药 肉果 炙草 菟丝饼六服痊愈。

  陈(四三) 病发先泻,既吐食并酸水,旬日一发,经历三年,欲成反胃。自述当临发时,汗出寒栗。此病由于厥阴浊阴上僭,致脾胃气弱,传化无节,纳导无权。治当苦降辛散,甘补酸收,法乌梅丸意,临发前一日服。

  桂枝木 白蔻仁 半夏 川连 党参 生冬术 当归 白芍 乌梅 茯苓 炙草张(十五) 咳呛弥月,呕吐饮食,便燥如栗。询述脐旁宿有块上攻,即咳吐食物。此系厥阴之气犯胃,胃不下降所致,今以抑肝通腑润肠。

  乌梅 鳖甲 生白芍 生地 半夏 通草 归身 麦冬 玉竹又 病减大半,惟午餐吐尚未除,脉来短数,中气亦虚,前法兼补胃。

  归身 白芍 生地 党参 蒸冬术 鳖甲 乌梅 麦冬 半夏凡人病中,虚实不可不辨也。有神色惨淡,不能起坐,似乎虚极,而不知病气未去也。

  何以辨之?当察其胃中不快纳少,舌胎或黄或黑,便赤口渴,身有寒热,是其验也。设投补剂,鲜不误事。无以上诸症,而见神色惨淡,起坐不能,方是真虚,惟胃闷纳少,更当辨其虚否。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上卷

  咳

  曹女(二二)恶风背痛,身热咳呛,外感风邪,内有郁火。

  柴胡(五分) 薄荷(五分) 杏仁(二钱) 前胡(一钱五分) 橘红(八分) 山栀(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五分) 甘草(四分)

  唐(四八) 发热咳嗽多汗,脉弦细。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虚则脾气亦弱,诸症从此而生。治当调摄营卫,若作外感而投表散,失其本矣。

  党参(二钱) 黄 (二钱炒) 归身(一钱五分) 于术(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白芍(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炒) 苏子(一钱五分炒研) 炙草(三分)老姜(二片) 大枣(三个)

  又前方只服三剂,热止嗽减汗无,此培植中气,肺疾亦痊,所谓虚补其母之法。

  万(三七) 脉软咳嗽,法当补土。

  党参 于术 黄 归身 橘红 茯苓 扁豆 苡仁 炙草四服如失。

  屠妪(六三)咳呛半年,六脉微细,每至夜卧,犹苦气上逆,难以着枕。是虚火上炎,都气汤加肉桂甜梨皮。

  王(二十) 身热干咳,夜不思寐,自汗淋漓,两脉虚数无绪,一息八九至,当此病后,脉唯细数,是假实。确系营卫大虚,守护失宜,浪用疏肺,能免重虚之戒乎?党参(二钱) 生地(四钱) 归身(一钱五分) 萸肉(一钱五分) 黄 (二钱) 枣仁(一钱五分) 茯神(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龙眼肉(二钱)

  淮麦(一钱五分)

  两服汗止热退嗽减,加五味子十粒,麦冬二钱,去白芍、萸肉、小麦、龙眼,十服痊愈。

  张(三一)咳嗽夜热,至晓汗解,晚食作胀,脉来软大。此情怀抑郁,阳气下陷,补中益气,四贴有效。惟咳嗽仍然,去升麻,加麦冬、五味而痊。

  周(三七)卧着安然,坐起即欲呕吐,畏寒咳嗽,脉来弦细。按脉证确非中气不足,补药壅滞,难以遽投,实缘外感肺郁有火,疏利清理,万全之策。

  杏仁 通草 橘红 半夏 苏叶 茯苓 连翘 川斛 老姜皮钟(四八) 老劳咳嗽多痰,不能倒卧,侧右尤觉气逆不安。此由水亏火升,胃虚不降,投都气丸加青铅,气急略减。自述气不上逆,可以伏枕安卧足矣,彻夜转侧,已经一月。人藉安息以养营血,其病至此,实属难当。即思一方,以左司升,右司降,是属东方肝木,西方肺金所主,气逆不降,责在肺不清肃,秋令不行。

  苡仁(二钱) 茯神(二钱) 通草(六分) 橘皮(六分,秋石水炒) 粉草(二钱。以上五味色白行降令,兼和肺气) 钩藤(三钱) 菊花炭(和肝阳缓气上逆。)

  立方在命意好,不在药之轻重,一服即效。病者喜出过望,酬予重值古玩。因彼家贫不受,回言尊恙非旦晚可愈,可售价病中调理。后因酒色不戒,仍归不起。

  鲁(十七)发热咳嗽,舌苔干黄,脉来细数而动。此因外感风热,内受惊恐,痰气结于中焦,治宜疏肌开郁。

  杏仁 薄荷 连翘 橘红 川连 枳实 栝蒌皮 郁金朱妪 内热烦渴,频喜凉饮,嗽咸痰。此肾水不足,虚火上泛,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子。

  戴(二七) 肌热盗汗咳呛,加味泻白散。

  桑皮 地骨皮 甘草 杏仁 前胡 连翘 橘红 通草三服愈。

  毛(五一) 咳嗽八阅月,从前吐红,近日吐痰,消瘦失音,夜热脉数,积劳成损。

  炒熟地 党参 归身 半夏 怀山药 橘皮 茯神 苡仁 丹皮六服,其病如失。

  蒋氏(二五) 脉来细数,频年咳嗽,不时寒热。治宜补土以止嗽,养营以除热。六君子加归、地、五味子、麦冬、苡仁,四服病减,再服十剂可愈。

  倪氏(四六) 咳呛有年,每到春时发作,入夏渐愈。今已小暑,其病反增,内热口苦,呕痰多汗,声喘背痛,两脉虚数微弦。此久嗽肺伤,必夺母气,治法宜补胃清金。

  党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橘红 杏仁 连翘 北沙参 炙草 茅草根又四帖,病减其半。前方去连翘,再服四剂,照方制丸料,用茅根与大枣葱汤泛丸,可冀来春不发。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上卷

  喘

  徐(二八)肺气失于清肃,则欠下行,致生腹胀痰喘,小便赤短,治法宜行秋令。

  石膏 茯苓 通草 桑皮 苏梗 杏仁 浓朴 连翘四服腹不胀,痰喘缓,小便清长,改用:北沙参 麦冬 茯苓 桑皮 杏仁 连翘 甘草 茅根胡(三二)宿有气喘,多年不作。近因劳倦复发,肢软无力,脉象浮大。按:脉大为劳,当作伤治。加味贞元饮。

  熟地(四钱) 归身(一钱五分) 党参(二钱) 生冬术(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橘红(六分) 茯苓(一钱) 黑栀(一钱五分) 炙草(四分)

  时有一邻人在旁,略能医理,见予骤用熟地、党参,乃曰:观病者形体魁梧,愿切其脉,脉无虚象,但觉有力,而竟投腻补,恐壅滞肺气,喘更甚焉。予曰:医贵小心胆大,明眼快手,此方实合其症,非冒昧粗率可比。凡气呼属肺,吸属肾,今肺肾不足,故息出入不顺而急,当补一也。脉之浮大,似乎有余,其实不足,当补二也。脉有真假,有假寒假热,假虚假实,此即假实也。予方中佐杏、苏二味,当非十全本领,君欲舍补而全用疏肺顺气,似是而实非也。约服四剂,复诊时,可来一证。后四日邻人见来复诊,随至小山园,先问服药若何,答言:气已不促,四肢略觉有力,昨日已能帮拔菜箕。始无间言。设其与病者为邻,必止其不服予方,药之是否,亦无从而验矣。世间似此者岂少哉!

  第四种 肘后偶钞上卷

  热

  张(二四) 初冬病热旬日,舌黄口渴,胸满背痛自汗。此内有伏暑,外感新寒,用双解法。

  石膏(五钱消暑止汗) 苏叶(一钱) 羌活(一钱,疏肌逐邪) 黄芩(一钱,退热) 花粉(一钱,止渴) 橘红(一钱,宽胸) 栝蒌(二钱,清热消烦) 浓朴(一钱三分,除满) 甘草(三分和中)

  又两服,诸症皆退,尚有余热。

  川斛 地骨皮 青蒿 知母 丹皮 橘皮 甘草曹(十七) 左脉弦细,右弦大而数,日夜发热,头痛不休,频喜饮啜,而不消水。正属劳倦内伤,壮火食气,用景岳四阴煎。若因头痛作外感,脉弦数喜饮作寒热,或用小柴胡和解,危矣哉!生地(四钱) 麦冬(二钱) 党参(一钱五分) 于术(一钱五分) 归身(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丹皮(一钱) 青蒿(一钱) 炙草(四分)

  又前方四服热解,略有头痛,入暮微发寒热,自汗盗汗。虚象毕露,当补营卫,补中益气去升、麻,加生地三钱,浮小麦钱半,四帖痊愈。

  庄(三四) 发热十日,神昏谵语,唇焦口臭,烦躁呻吟,脉反沉细。此热邪已入血分,症非轻浅,拟桃仁承气下之。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知母(一钱五分) 滑石(二钱) 甘草(四分)石膏(一两)

  服下旋即如圊,数回解下燥粪两块,浊秽甚多,热退神清,舌苔退淡。古称阳症见阴脉者死,未尽然也。盖邪气结于阳明,血无不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热结不交,其脉多现沉细阴脉,此段与古人翻案。学人审之,余热未尽,只消清养胃阴。

  鲜生地 鲜石斛 知母 麦冬 花粉 甘草费(三十) 畏寒身热,脉虚肢软,舌苔白滑,属脾虚不能护表,补中益气去升、麻,加桂枝四帖愈。

  陆(三六) 身热吐蛔,咳痰面清淡,脉浮洪而数。此脾虚发热,非时疫也。(因多时疫。)误投攻下,几乎不免,数日来全不纳谷,胸前胀满,岂是小恙?急宜扶助脾胃,观其转旋。

  党参 生于术 黄 归身 熟地 麦冬 茯苓 橘皮 炙草 煨姜五服热退神复,稍能应对,咳痰未能尽除。当属补力未到,前方去地、冬,加苡仁、半夏、苏子,十服而愈。

  柏(四一) 发热恶食,口苦便赤,脉细盗汗,劳伤血分。

  生地 归身 白芍 丹皮 麦冬 青蒿 地骨皮四服愈。

  沈(五十) 发热不休,日轻夜重,神昏谵语,两脉细数。若为温疟,全无少阳现症,面色清淡,不似邪滞之容。倘辨不确,作热邪治,投小白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能治温疟。)

  何异鸩毒哉!此为血虚发热,其谵语乃肝燥所致,但服此方,即明予言不谬矣。八珍汤去川芎,加黄 、枸杞、五味子、龙眼肉,一剂知二剂已。

  周(二六) 发热如伤寒,全不纳食,右脉不起,左三部浮大而软,观其形痿气微,必属劳倦伤脾;既带外感,终是轻枝薄叶,治病专贵求本,仿李东垣法,庶可挽回。

  党参 黄 蒸冬术 归身 生地 麦冬 橘皮 青蒿 柴胡 炙草 姜 枣又脉起而调,神爽能纳,惟入暮微发寒热,咳嗽。此营卫虚损,久病宜用温补。

  熟地 黄 党参 蒸冬术 归身 枸杞 柴胡 桂枝 炙草杨(二三) 外感祛,头痛畏风除,其热未解,胸闷不纳,形弱气乏,病邪半入于里。

  柴胡 防风 升麻 黄芩 半夏 橘皮 北沙参 甘草 姜皮两服痊愈。

  查氏(四十) 前投消导开郁,胸前胀痛愈,畏风除;惟身热,纳食欲呕。此肝火上逆,胃气不降所致。

  半夏 橘红 郁金 丹皮 麦冬 白芍 茯苓 山栀 黄芩两服痊愈。

  陆(十七) 两脉浮大,不时发热盗汗,证属劳倦,虽当伏天亢炎,终宜补益;稍带暑邪,岂可轻投!故辨证最贵明确。

  党参 黄 归身 蒸冬术 生地黄 橘皮 炒谷芽 炙草四服痊愈。

  安儿(十三)暮秋患发热、畏风、嗳腐,脉弦数,投以消导解肌清热,两服无效:其夜半稍缓,余无休时,全不思纳。改投柴、葛、石膏、黄芩、知母,两和表里,得汗旋退旋复,出入数剂,加至石膏两余,终不去病。因诊脉紧而甚数,且七八日不大便,解肌清里不愈,必须下之,用大承气汤,解下燥粪一块,继浊秽甚多,身热即减。至明朝起,寒战似疟,傍午热尤甚。予思汗下之后,其病不除,由营卫二气不和,宜清淡之品;况且咳呛,即以竹叶五十片,薄荷一钱五分,甘草三分,白粳米百粒,煎服两帖。热轻寒重,脉带虚形,色惨淡,舌苔少而不渴,小便不热,见火无赤大之象,乃当其未寒前,一时许服。

  半夏 党参 广皮 归身 黄 柴胡 升麻 防风 葛根 炙草 大枣 生姜此方意在补脾胃,消痰涎,彻其卫阳,使不内陷。其日寒来甚微,热只二时许,口和思纳,又下日,以黄 当归建中汤,加半夏、橘皮,服后不知病之去向矣。

  沈(三二) 发热吐蛔,口燥而渴,舌心红亮,脉右弱左弦,全不纳食。此外受风寒,内伤暑热,不是轻证,用双解法。

  柴胡 葛根 知母 黄芩 白芍 花粉 楂肉 橘皮 甘草一服热退渴止,脉和能纳。惟合眼汗即大泄,此胃家有虚热,津液不得下输,宜和营法。

  生地 归身 白芍 黄 麦冬 北沙参 枣仁 茯神 炙草 浮小麦如此双感重症,两服痊愈,可见药贵对症。虽临危之疾,大气未绝,亦可应手取效也。

  仲景云:一剂知二剂已。信不我斯?所以感症投剂,至三帖后不见效验,错路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