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正按摩要术


  卷三·取穴

  阴掌图(注)

  阴掌图 阴掌者,掌背也。掌背心为外劳宫,与阳掌八卦相同,为外八卦。大指次指叉后为合谷,合谷后为甘载。掌根尽处为一窝风。一窝风上为精宁,下为威灵,一窝风后为阳池,再后为外关,再后为外间使。手弯处为曲池,手弯尖处为斗肘,大指外廉爪甲角韭叶许为少商,食指中指骨界空处为二扇门,中指无名指骨界空处亦为二扇门。四指后为二人上马,五指中节有横纹为五指节,种种穴名,亦补《铜人》所未载也。

  卷三·取穴

  足部图(注)

  足部图 足部各穴,载于《铜人》图者,兹不复注。第老龙穴在足二指巅,鞋带即仆参,在足后跟上。内外鬼眼,外在膝前,内在膝后,皆以补《铜人》之未载也。

  卷三·取穴

  推坎宫法

  推坎宫图 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葱姜和真麻油,由小儿眉心上,分推两旁。

  卷三·取穴

  推攒竹法

  推攒竹图 法治外感内伤均宜。医用两大指,春夏蘸水,秋冬蘸葱姜和真麻油,由儿眉心,交互往上直推。

  卷三·取穴

  双凤展翅法

  双凤展翅图 专治肺经受寒。医用两手中、食二指,捻儿两耳尖,向上三提毕。次掐承浆,又次掐两颊,以及听会、太阴、太阳、眉心、人中诸穴。

  卷三·取穴

  分阴阳法

  分阴阳图 法治寒热往来。将儿手掌向上,医用两手托住,将两大指于掌后中间,往外阴阳二穴分之。

  阳穴宜重分,阴穴宜轻分,无论何法,均须用此。但寒证宜多分阳,热证宜多分阴,又不可不讲也。

  卷三·取穴

  取天河水法

  取天河水图 法主大凉,病热者用之。将儿手掌向上,蘸冷水由天河水推至内劳宫。如蘸冷水由横纹推至曲池,为推天河水法。蘸冷水由内劳宫直推至曲池为大推天河水法。

  卷三·取穴

  苍龙摆尾法

  苍龙摆尾图 法能退热开胸。医右手拿儿左手食、中、名三指。以左手从总经起,搓摩至天河及斗肘,手法略重,自斗肘又搓摩至总经。一上一下三四次,又将左手大、食、中三指捏儿斗肘,右手照前拿法,摇动九次。

  卷三·取穴

  推三关法

  推三关图 法主温,病寒者用之。将儿手掌向上,蘸葱姜汤,由阳池推至曲池上面,须推三五百次,量人虚实施之。

  一法蘸葱姜汤,由大横纹中间,直推至曲池,温法也。夏禹铸主之。

  卷三·取穴

  退六腑法

  退六腑图 法主凉,病热者用之。将儿手掌向上,蘸开水,由阴池推至曲池下面,须推三五百次,量人虚实施之。

  一法,蘸开水,由手背一窝风中间,直推至斗肘,凉法也。夏禹铸主之。

  卷三·取穴

  水中捞月法

  水中捞月图 法主大凉。将儿掌向上,医用左手拿住,右手滴凉水一点于内劳宫,即用右手四指扇七下,再滴凉水于总经、天河两穴。又吹四五口,将儿中指屈之,医以左大指捏住,右手捏拳,将中指节自总经按摩到曲池,横空二指,如此四五次,在关踢,凉行背上。往腑踢,凉入心肌。切勿轻用。

  一法将儿手掌心,用冷水旋推旋吹,如运八卦法。四面环绕,为水底捞月。夏禹铸主之

  卷三·取穴

  按弦搓摩法

  按弦搓摩图 法治痰滞。医用左手拿儿掌向上,以右大、食、三指自阳穴上,轻轻按摩至曲池,又轻轻按摩至阴穴止,如此一上一下,凡九次。属阳证者,关轻腑重。属阴证者,关重腑轻。再用两手,从曲池搓摩至关腑三、四次。又将右大、食、中指捏儿脾指,左大、食、中指,捏儿斗肘,往外摇二十四下。

  卷三·取穴

  猿猴摘果法

  猿猴摘果图 法主温,治痰气,除寒退热。医用左手食、中两指,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证者,将右大指从阳穴往上揉至曲池,转下揉至阴穴,名转阳过阴。属热证者,从阴穴揉上至曲池,转下揉至阳穴,名转阴过阳。俱揉九次。阳穴即三关,阴穴即六腑也。揉毕,再将右大指,掐儿心、肝、脾三指,各掐一下,各摇二十四下。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

  卷三·取穴

  凤凰展翅法

  凤凰展翅图 法主温。医用两手托儿手于总经上,将两手上四指在下边两面爬开,二大指在上阴阳二穴,两面爬开。再以两大指捏阴阳二穴向外摇二十四下,捏紧一刻,又将左、大、食、中指侧拿儿手肘,向下轻摆三、四下,复用左手托儿斗肘,右手托儿手背,大指掐住虎口,往上向外顺摇二十四下。

  卷三·取穴

  推中指法

  推中指图 法治寒热往来。医用左手大指、无名指,拿儿中指,以中指、食指托儿中指背,蘸汤以右大指推之。

  卷三·取穴

  飞经走气法

  飞经走气图 法主温。医用右手拿儿手,四指不动。左手四指,从儿曲池边起,轮流跳至总经上九次,复拿儿阴阳二穴,将右手向上往外,一伸一缩,传送其气,徐徐过关也。

  卷三·取穴

  天门入虎口法

  天门入虎口图 法主健脾消食。将儿手掌向上,蘸葱姜汤,自食指尖寅、卯、辰三关侧,推至大指根。

  卷三·取穴

  补脾土法

  补脾土图 法主健补脾虚。医用左手将儿大指面屈拿之,以右手蘸葱姜汤推之。又将儿大指面直拿之,仍以右手蘸葱姜汤推之。互相为用,在人之活法耳。

  卷三·取穴

  二龙戏珠法

  二龙戏珠图 法主温。医将右大、食、中三指,捏儿肝肺二指。左、大、食、中三指,捏儿阴阳二穴,往上一捏又一捏,捏至曲池五次。热证、阴捏重而阳捏轻,寒证、阳重而阴轻,再捏阴阳二穴,将肝肺二指,摇摆二九、三九是也。

  卷三·取穴

  赤凤摇头法

  赤凤摇头图 法治寒热均宜,能通关顺气。将儿左掌向上,医用左手大、食、中指,轻轻捏儿斗肘,以右手大、食、中指,先捏儿心指,朝上向外顺摇二十四下,次肝指,次脾指,次肺指,再次捏肾指,俱顺摇二十四下,女摇右手亦朝上向外,各摇二十四下,即男顺女逆也。

  卷三·取穴

  推五经法

  推五经图 五经者,即五指尖心、肝、脾、肺、肾也。二、三节为六腑。医用左手四指托儿手背,捏儿掌心,右手食指曲儿指尖下,逐指推运,往上直推。往右运为补,往左运为泻。先须直推,次看儿寒热虚实。心肝肺指,或泻或补,大指脾胃宜多补,如热甚可略泻。肾经或补或泻,或往指根推之。

  卷三·取穴

  运内八卦法

  运内八卦图 法治心热痰迷。医用左手拿儿左手四指,掌心朝上,右手四指托儿手背,以大指自干运震卦略重。又轻运七次为定魄。再自巽起推至兑四卦,照前七次为安魂。又自坤至坎七次能退热。又自艮至离七次能发汗。若咳嗽,自离运至干七次,再坎离二宫直推七次,为水火既

  卷三·取穴

  打马过天河法

  打马过天河图 法主凉,能去热病。医用左大指捏儿总经,以右大、中指弹之,如弹琴状。由天河弹过曲池九次,再将右大指掐肩井、琵琶、走马三穴,各五次。

  一法运劳宫毕,屈指向上,以指甲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等穴。《按摩经》主之。

  十大手图 法治乳滞感寒。将儿左手掌向上,医用两手中、名、小三指托住,将二大指轻按三关六中,左食指靠腑,右食指靠关,中掐旁揉,自总经起循环转动至曲池边,横空三指,自下复上,三四转为妙。

  卷三·取穴

  运外八卦法

  运外八卦图 法主通气血,开秘结。将儿手背向上,医以右大指从干运起,至离宫略轻,过离如余宫

  卷三·取穴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法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图 法治肾脾。将儿掌向上,医用右大指面,蘸葱姜汤,由肾水起,经干、坎、艮三宫边过脾土止,为运水入土,治痢疾。由脾土起,经艮、坎、干三宫边过,至肾水止为运土入水,治泄泻。

  卷四·列证

  惊风

  惊风者,惊生于心,风生于肝。小儿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惊盛则肘臂伸缩,十指开合为搦,肩头相扑为掣,手足动摇为颤,身仰后向为反,手若开弓为引,目直似怒为窜,露睛不活为视,是为八候也。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而解热又必辨风、寒、暑、湿、燥、火外感之邪,必先辨之而后去之。其惊风有急有慢,分为两门,其证异,其法亦异。

  急惊,证多暴发,壮热烦急,面赤唇红,痰壅气促,牙关紧急,二便秘涩,或由风寒郁闭,或由热邪阻塞,痰滞经络所致。

  掐揉合谷穴,(三十六遍。)掐揉中指巅,(二十四遍。)掐揉威灵穴(五十遍。)分阴阳,(三百遍。)推三关,(二百遍。)退六腑,(二百遍。)推肾水,(一百遍。)推天河水,(二百遍。

  )推脾土,补清(各一百遍。)推补肺经,(二百遍。)运五经,(二十遍。)掐五指节,(二十六遍。)猿猴摘果,(二十遍。)咬昆仑穴,(三次。)推三阴穴,(急惊由上至下二十四遍。)清天河水,(二百遍。)揉内劳宫,(二百遍。)运八卦。(一百遍。)凡推法,用葱椒水,再以水调蛤粉,敷头顶心,手足心,并太阳等处,暂禁乳食。用汗法,(见卷二,二十一页。)通脉法,(见卷二四十四页。)寒用疏表法,(见卷二,三十七页。)热用清里法,(见卷二,三十八页。)痰用开闭法。(见卷二,四十页。)慢惊,面青唇白,四肢厥冷,人事昏迷,手足搐掣,两目无神,睡则露睛,神色凄惨,大便色青,总由误汗误下,脾土虚败所致。

  掐老龙穴,(三次。)灸昆仑穴,(三壮。)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二百遍。)推肺经,(二百遍。)推肾水,(二百遍。)推补脾土,(二百遍。)掐五指节,(二十遍。)运五经,(三十遍。)运八卦,(一百遍。)赤凤摇头,(二十遍。)二龙戏珠,(三十遍。)天门入虎口,(三十遍。)推三阴穴,(慢惊从下往上。)揉小天心,(二百遍。)凡推法,用葱姜加香麝水,用 法,(见卷二,三十页。)用纳气法,(见卷二,四十三页。)用灸法。(见卷二,二十六页。)按:惊风原小儿应有之证。第近来各家言惊风者,沿为二十四种,后增四种,后又增数种,至三十余种,列名既多,愈觉诞妄。治法应豁痰以疗惊,驱风以止掣,一以祛邪为主。奈庸夫村妇,用针挑筋以治惊,不知惊之为惊,而误以为筋骨之筋也。舌吐如蛇舌,故惊名蛇丝。手足乱舞如马蹄,故惊名马蹄。口动如鱼吮水,故惊名鲫鱼。倘因病形以立名,则将来惊风名目有不可胜数者矣。夏禹铸辟谬甚是。余以急惊、慢惊为两门。急惊属阳,古称阳痫,慢惊属阴,古称阴痫。盖是证,中土已虚,风木始动,延久即见惊骇之状耳,实则非因惊而起也。奈世俗不知,一询医者不识惊名,即以医为无技。以故种种惊名不可不知,亦以免俗眼抑揄尔。(惕厉子)

  卷四·列证

  疳疾

  疳者,干而瘦也。由小儿禀赋气血虚弱,脏腑柔脆,或乳食过饱,或肥甘无节,停滞中脘,传化迟滞,肠胃渐伤,则生积热,热盛成疳,则消耗气血,煎灼津液。凡疳疾初起,尿如米泔,午后潮热,或因吐泻疟痢,日久失治,以及久热、久汗、久咳、久疮,致令青筋暴露,肚大坚硬,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而疳证成矣。然当分其所属而治之。心疳,则面红便赤, 壮热烦渴,切牙弄舌;肝疳,则面目爪甲皆青,目胞赤肿,翳生泪多,白膜遮睛,粪青如苔;脾疳,则黄瘦,头大胫细,或喜吃米,吃茶叶,吃泥土,或吐泻烦渴,大便腥粘;肺疳,则面白咳逆,毛发焦枯,肌肤干燥,憎寒发热,常流清涕,鼻颊生疮也;肾疳,则面色黧黑,齿龈出血,口臭足冷,骨瘦腹痛,泄泻,啼哭不已,汤药宜分经治之。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脾土补清,(各二百遍。)推肾水,(一百遍。)揉肚,(一百遍。)摩脐左右旋。(各一百遍。)按:疳疾一证,身多发热,宜分别轻重虚实治之。《医宗金鉴》于疳证分列各名,方法俱在,勿拘于外治也。(惕厉子)

  卷四·列证

  呕吐

  吐证有三,曰呕、曰吐、曰哕。哕、即干呕也。先贤谓呕属阳明,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

  吐属太阳,有物无声,血病也。哕属少阳,有声无物,气病也。独李东垣谓呕、吐、哕,俱属脾胃虚弱。洁古老人又从三焦以分气,积,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诸逆上冲也。宜分虚实、寒热以治之。

  热吐 小儿为稚阳之体,邪热易感,或则乳母过食浓味,以致热积胃中,将热乳吮儿,或则小儿过食煎爆之物,以及辛热诸品,遂令食入即吐。其证面赤唇红,口渴饮冷,身热便赤,吐次虽少而所出甚多,乳汁化而色黄也。内治,以温胆加黄连麦冬主之。

  分阳阴,(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经,(一百遍。)推脾经,(一百遍。)运水入土,(一百遍。)运八卦,(一百遍。)赤凤摇头,(五十遍。)掐十王穴,(二十四遍。)掐右端正,(二十四遍。)揉总经,(八十遍。)揉斗肘。(八十遍。)寒吐 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将寒乳吮儿,以致胃虚不纳,乳汁不化。其证喜热恶寒,面唇色白,四肢逆冷,朝食暮吐。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吐次多而所出少也。内治宜温中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