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正按摩要术


  宜在三伏日内,用杨叶煎沸汤浴之。正午时灸,灸后帛拭,见有疳虫随汗即出。(《针一、灸章门。在大横外,直季胁肋端, 脐上二寸,两旁六寸,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之。又云:肘尖尽处是穴。灸七壮,治小儿身瘦腹胀,四肢懈惰,肩臂不举。(《大成》)一、灸中庭。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灸三壮,治小儿吐奶。(《大成》)一、灸龟尾。(穴注上。)灸一壮,治脱肛泻血,秋深不效者。(《大成》)一、灸脐中三壮。《千金方》随病者年岁若干,灸若干壮。亦治脱肛。(《大成》)一、灸百会。百会在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两耳尖。灸七壮,治中风角弓反张,涎一、灸鬼哭穴。以病者两手大指并缚之,用艾炷于两甲角,并甲后肉骑缝四处火灸,则病者哀告我自去为效。是治鬼魅狐惑者。(《大成》)一、灸足两大指内,去甲一韭叶许,治卒死暴绝鬼魇者。(《大成》)一、灸十四椎下,两旁各开三寸,是为精宫穴。灸七壮,专治梦遗。 (《大成》)一、灸鬼眼穴。令病者举手向上,略转后些,则腰上有两陷可见是也。以墨点记,于六月癸亥夜亥时灸,勿令人知。专治痨虫,或四花、膏盲、肺俞亦可。(《大成》)一、灸十三椎下,各开三寸半,治痞块,多灸左边,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大成一、灸足第二指歧叉处,五七壮。治有痞块者,左患灸右,右患灸左,灸后,即是夕腹一、灸肘尖,治瘰 。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大成》)一、灸乳后三寸,或两大拇指头。男左女右。治尸疰客忤中恶等症。(《大成》)一、灸左右手面中指节宛宛中,七壮。治赘疣诸痣。(《大成》)一、灸两手大指缝,或足二指上一寸半,治肿满。(《大成》)一、灸治偏坠者,用HT 心一条,量病者口两角为准,折为三段如△字样,以一角安脐,两角安脐下两旁,尖尽处是穴。左患灸右,右患灸左,左右俱患,左右俱灸,艾炷如粟米一、灸足大指次指中节横纹当中处,四十壮。治疝痛,心痛,小腹急痛。(《大成》)按:病宜灸者甚多,就目前常用者略举一二。然其中有宜灸亦有禁灸者。(《针灸大成书不可不读也。第古人灸法,用艾置肤上,以火燃之,恰受炮烙之伤,病者见之皆惧,不如用生姜切片,以艾燃温,置穴上,一经烙痛,即将姜片艾火撤去,庶免痛苦,较古法为尤精。是说亦本之先贤,今时皆遵之。(惕厉子)

  卷二·立法

  法

  法,楚人多用之。取肥白灯芯,截三四寸长,微蘸麻油,烘干,燃着,右手平持灯芯尾下垂,按穴 之,一近皮肤即提起, 有声,须手法灵捷,勿致灼伤肌肉。夏禹铸所谓一、 脐风。小儿生七日,脐风初发,吮乳必少,眼角眉心有黄色,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大指少商等处,各一 ,脐旁四围六 。脐带未落,于带口一 ,如既,则于落处一 ,共一十一 ,风遂止而黄退矣。若黄色到鼻;犹易治,人中、承浆俱黄则重。至唇紧舌强为无治。(周于蕃)是证发时,腹上有青筋一条,若上行分枝至心下则危,宜用灯火于青筋尽处,各一,分枝总叉处三 ,青筋下缩者吉。(周于蕃)如有病家因小儿畏火者,用肥白灯芯,截寸许长,不蘸油稍用口津,粘各穴上,以火燃之,近肉即熄,用以代 。但力轻,当用一 者,须三倍之。(周于蕃)一、 胎寒。小儿生一、二日内,面青唇白,不乳不啼,肢冷拳缩,或腹痛啼苦不已,皆胎寒也。用灯火于囟门、眉心、脐心各一 ,脐旁四围六 ,左右足跟两旁各一 ,共十五。声音不出者,肺俞穴二 ,左右少商穴各一 。(周于蕃)一、 霍乱。人身营卫之气,为邪气所阻,不能流通,则手足厥冷,肚腹疼痛,身有红点隐隐者,此名斑痧,亦名蕃痧,俗以厥冷谓为阴痧者,非也。以灯芯微蘸油点火 之,其病即松。(王孟英)

  卷二·立法

  砭法

  砭、石针也。《山海经》:高氏之山多针石。《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民,黑色疏理,其病痈疡,其治宜砭石。古人针砭并重,药石同称。《史记·仓公传》:年二十,是谓易贸,法不当砭灸。汉时犹有此法,后世废之,并不识其石。博考诸书,只瓷锋砭血法,有以石刺病遗义。爰亟录之,亦礼亡羊存之意耳。

  一、砭赤游丹也。丹毒赤肿,先以水漱口,吮恶血各聚一处,用细瓷一片击碎,取锋芒者,将箸头劈破夹定,以线缚之,左手二指捻定,右手另取一箸,将锋芒对恶血处,轻轻击破,血出后,以玉红膏封之。如小儿生在百日内者,忌用,患在头者,亦忌用。(《医宗金鉴》)附:《秘传极验方》:银朱一钱,明雄黄五分,共研细末糁之,或敷亦可。

  卷二·立法

  浴法

  《玉机真脏论》:脾风治法,可按、可药、可浴。《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

  是浴法为岐黄所用者。汉有仲师,述伊芳尹汤液之法,古治遂弃而不讲用,特搜录浴法数条,以存古法之遗。

  一、《千金方》浴法也。凡浴小儿汤,须冷热调和,勿令儿惊而生疾也。第在冬不可久浴,浴久则伤寒。夏不可久浴,浴久则伤热。若频浴而儿背受冷,则发痫,如不浴又令儿毛落。

  一、《千金方》浴法也。凡新生儿,以猪胆一枚,取汁投汤,其汤则宜用桃根、梅根、李根各二三枝, 咀,以水三斗,煮取二十沸,去滓,浴之能除不详,令儿终身无疮疥。

  一、《简要济众方》浴法也。小儿初生,以益母草半斤,锉细,煎汤温浴之,能除百病。

  一、痘证浴法也。水杨叶(无叶用嫩枝)一斤,煎汤去滓,加酒少许,俟凉热得宜,入密室中浴之。头面胸背宜少浴,治痘将出未出时,为寒邪所束,标不见,出不快,等证。

  一、《证治准绳》浴法也。凡浴小儿后,以蚌粉轻轻扑之,然后包裹,能辟邪收湿散气

  卷二·立法

  法

  、《说文》同 。《六书索隐》借为 舍之 ,古人印章多用之。《集韵》乙盍切,音额。《说文》:覆盖也。徐铉曰:俗作窨。是 与敷法相似,又与熨法相类,而其实不同,世俗所谓帮胸口者,即此 法之义也。

  一、葱豉 法也。连须葱白、生姜、淡豆豉等分,加盐少许,捣烂作饼 脐上。散风寒,理积滞,兼治二便不通。(《宝鉴》)一、荞饼 法也。醋炒荞麦麸为两饼,更换覆额上,取汗,以收风毒,治风寒头痛。(《理沦骈文》)一、葱螺 法也。皂角、生半夏、麝香为末,填脐内,外用田螺葱白捣饼盖之,治小便不通。(吴尚先)一、硝黄 法也。大黄、芒硝、葱白捣饼, 胸口,治热结胸,治小儿可,治大人亦可。(《理沦骈文》)一、巴豆 法也。巴豆、飞面同捣饼, 胸口,贴肉衬薄布一层,(防巴豆油近肉起泡)。以熨斗熨饼上,治寒结胸。(《理沦骈文》)一、大黄 法也。醋调大黄末为饼, 脐上,治吐血,此釜底抽薪法。《理论骈文》一、葱姜 法也。葱姜擂细,大人掌上搓热,贴囟门,治月内小儿伤风鼻塞发搐。(《理沦骈文》)一、黑豆 法也。黑豆一升,煮擂烂, 腰上,治肾经痘,腰痛遍身痛。(《理沦骈文》)

  卷二·立法

  疏表法

  陈飞霞曰:凡小儿无论风寒食积,将出痘疹,于发热时,宜用葱一握,捣烂取汁,少加麻油和匀,以指蘸葱油摩运两手心,两足心,并前心头面项背诸处。每处二十四下,随以浓衣裹之,并蒙其首,取微汗不可大汗。此等汗法,最能疏通腠理,宣通经络,使邪气外出,不致久羁营卫,而又不伤正气,可以佐周于蕃用汗法也。

  卷二·立法

  清里法

  陈飞霞曰:小儿身热至二三日后,邪已入里,五心烦热,坐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也。用鸡蛋一枚,去黄取清,入麻油约与蛋清相等,再加雄黄末一钱,搅匀炖温,以妇女乱发一团,蘸蛋清于胸口拍之,至脐轮止,须拍半个时之久,即以所用之发,敷于胸口,以布扎之,一炷香后即去。以蛋清滋阴退热,麻油雄黄,拔毒凉肌,身有热者,用之能退,即无热而啼哭焦烦,神志不安,去蛋清,专用麻油雄黄乱发拍之,敷胸口,实时安卧,是法救危险之证,功难殚述也。

  卷二·立法

  解烦法

  陈飞霞曰:小儿实热证,痧疹毒盛,面赤口渴,五心烦躁,啼哭不己,身热如火,气喘鼻扇,扬手踢足,一时药不能及,用铅粉一两,以鸡蛋清调匀,敷胸口及两手心,复用酿酒小曲十数枚研烂。和热酒作二饼,贴两足心,布扎之,少顷,其热即散于四肢,心里清凉,与前清里法相似。

  卷二·立法

  开闭法

  陈飞霞曰:小儿风痰闭塞,昏沉不醒者,药不能入,甚至灸不知痛,总由痰塞其脾之大络,截其阴阳升降之隧道也。证虽危险,急用生菖蒲、生艾叶、生姜、生葱各一握,共入臼捣如泥,以麻油原醋同炒热,布包之,从头项胸背四肢,乘热下熨,其痰即豁,自然苏醒。此方治小儿可,即治大人亦可。凡闭证皆效。

  卷二·立法

  引痰法

  陈飞霞曰:小儿痰嗽气喘,有升无降,喉如锯声,须引而 下行,最为得法。生白矾一两,研末入麦面一两,或米面亦可。用原醋和作成饼,以白矾见醋即化,入面取其胶粘也。冬寒日宜炖温,贴两足心,布包之,一宿痰自下。

  卷二·立法

  暖痰法

  陈飞霞曰:小儿胸有寒痰,一时昏迷,醒则吐痰如绿豆粉,浓浓而带青色,此痰之生于寒者。前法皆不能化,惟生附子一枚,生姜一两,同捣烂炒热,布包熨背及胸,熨完,将姜、附捻成一饼,贴入胸口,久则痰自开。

  卷二·立法

  纳气法

  陈飞霞曰:小儿虚脱喘急,真气浮散,适值危亡之顷,诸药莫效,用吴茱萸五分,胡椒七粒,五倍子一钱,研极细末,和酒成饼,填实肚脐,以带扎之,其气自顺。

  卷二·立法

  通脉法

  陈飞霞曰:小儿忽手足厥冷,总由表邪闭其经络,或风痰阻其营卫,又或大病后阳气不达于四肢,速用生姜煨熟,捣汁半小杯,略入麻油调匀,以指蘸取,摩两手足心,兼用搓揉以通经络,俊其热回,以纸拭去之。此法不论阴阳虚实用之皆效。

  卷二·立法

  定痛法

  陈飞霞曰:小儿胸腹饱闷,时觉疼痛,用食盐一碗,锅内炒热,布包之,由胸腹从上运下,冷则又炒又运。盐走血分,最能软坚,所以止痛。即以治男妇气痛,皆能取效。由疏表至此九法,皆古书不载,实由异人传授,经验既久,神效无匹,笔之以公诸天下后世者。

  按:陈飞霞九法,外治确精,实有神效,及措词殊多未洽。余不辞僭妄,取其义,易其词,以求明显,务期读者一目了然,方能惬心贵当。是卷二十八法,以之治小儿可,以之治大人亦可,切勿视为泛常也。(惕厉子)

  卷二·立法

  熨法

  《史记·扁鹊传》:案 毒熨。《索隐》:案 ,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毒熨者,谓毒病之处,以药物熨贴也。熨法仿自扁鹊,而今时多不用者,以为外治特其小技耳。不知《灵枢》、《素问》外治者不胜书,余尝仿其法以行之,确有神效,不敢自私,亦不敢自秘。每遇病者食积痰滞,结于胃脘,宜辛开苦降以治之,设误服攻下大剂,正气已伤,积滞未去,此事邪实正虚,无论攻下不可,即消导破耗之剂,并不敢施,惟有用熨法外治,炒枳壳,炒莱菔子各一两,大皂角一条,食盐五钱,共研末,白酒炒温,用青布扎好,乘热熨之,积滞渐除,胸次自能舒适。此惕厉子自制一方, 之以就正有道者。

  卷二·立法

  咒法

  太阴化生,金水之精,銮剑披发,手执宝刀,三界横行,沏里流惊。东王公,西王母,急去山中采果,莫休小儿身上作祸,南斗六司延寿星,北斗七元解厄星,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收惊神咒)按:咒内莫休“休”字,应是“将”字,文义方顺。记此,以待识者正之。(惕厉子)天苍苍,地苍苍,小儿夜啼惊不详,吾师今日来收捉,小儿即夕立安康。天惊地惊,年惊月惊,日惊时惊,水惊火惊,前檐公吊惊,后檐公吊惊,六六三十六惊,吾师奉法来收捉,要受铁枷铁锁形,诸神速速远离去,小儿稳睡永安宁。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收惊神咒)勃疟勃疟,四山之神,使我来缚,六丁使者,五道将军,收汝精气,摄汝神魂,六丁使者,五道将军,收入精气,摄汝神魂,速去速去,免逢此人。(截疟咒)按:是咒系袁简斋传,凡有疟疾者,临发时,朗诵不断,即止。

  天火烧太阴,地火烧太阳,五雷灵不灭,烧断诸不详。(截疟咒)按:是咒系宋西桥传。用米粉作饼,蒸熟,新笔调朱砂,将天火至不祥二十字,即于饼上写三次,后录病疟者姓名,预前食自止。

  我从东方来,路逢一池水,水内一尊龙,九头十八尾,问他吃甚么,专吃疟疾鬼。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截疟咒)按:是咒于久疟不愈者,以枣一枚,安病者口上诵三遍,将枣纳于口中食之,即愈。

  吞骨散,化骨丹,化龙下海入深滩。即吞即化,无论铜铁皆化开。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诸骨卡喉咒)按:是咒,须面东持水一碗,右手剑诀书符。符曰:龙儿奉化神符敕令,书毕,诵咒七遍,用剑诀在水碗内点三点,令卡者一气吞下,其效如神。

  按:水碗须用炼水法,每日晨起,净心沐手焚香,面东持水如前法,七咒毕,诵咒者自将水碗内之水,一气吞完,如此四十九日,不可间断,以后用之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