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脚疼,三阴交三百壮,神良。一云灸绝骨最要。论曰:有人得之不以为事,不觉忽然入腹,腹肿心热,其气大上,遂至绝命。当知微觉有异,即须大灸之,乃得应手即瘥。亦依旧支法存灸之梁丘、犊鼻、三里、上廉、下廉、解溪、太中、阳陵泉、绝骨、昆仑、阴陵泉、三阴交、足太阳、复溜、然谷、涌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又:灸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两足凡八穴,名曰八冲极下气。足十指端名曰气端。日灸三壮,其八冲可日灸七壮,气下即止,艾炷小作之。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诸风第七

  法六十九首 论一首

  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眼以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壮,小心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话或少气 ,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亦觉,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数十壮,急肝中风者,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眼连额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色大青黑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或青或白或黄或黑,此为心已坏为水,不可复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视身通黄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

  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腰痛,视胁左右,若末有黄色如饼粢大尚可治,灸肾俞百壮,急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服续命汤。

  论曰:凡风病内外沉浮者,内是五脏,外是皮肤,沉是骨髓,浮是血脉。若在腠理,汤药所及。若在五脏,酒醪所至。若在血脉,针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鹊自云不能如何。

  风痱者,卒不以言,口噤,手不遂而强直。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内岐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在注上合其下开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壮,如倒作 字形也,男度右手,女度左手,嫌不分明,故以丹注三处起火各百壮。

  夫眼肝风占候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壮。

  心风灸心俞各五十壮。

  脾风灸脾俞各五十壮。

  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

  卒中风口 ,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又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失,横安之,两头放火烧之。

  凡卒中风,中噤不得开,灸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随年壮,口僻,左右灸之。

  治尸厥法:凡尸厥如死,脉动如故,针百会入二分补之,灸熨两胁。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针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灸失喑不语法:先灸天窗五十壮讫,息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窗五十壮。若初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当闭伏,更失喑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会乃佳,一灸五十壮,息火泄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处各三百壮,轻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壮,即灸二里三壮,若五又法:凡一切中风,服药益居者,但是风穴,皆灸之三壮,神良。欲除根本必须火艾,专恃汤药则不可瘥。

  灸角弓反张法:唇青眼戴,角弓反张,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壮。穴在神庭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

  次灸下关二穴各七壮。在耳前动脉下空下廉陷中。

  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前下曲颊端陷中。

  次灸廉泉一穴七壮。在当颐直下骨后陷中。

  次灸囟会一穴七壮。在神庭上一寸。

  次灸百会一穴七壮。在当顶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壮。在耳直上入发际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壮。在项后大筋外入发际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壮。在大椎下间。

  次灸风门二穴各七壮。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壮。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肾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壮。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壮。穴在肘外曲头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 二穴各七壮。在两肩头之中,两骨间陷中。

  次灸支沟二穴各七壮。在手腕后二寸两骨间陷中。

  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壮。大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中。

  次灸间使二穴各七壮。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次灸阳陵泉二穴各七壮。在膝下骨前陷中。

  次灸阳辅二穴各七壮。在外踝上绝骨陷中。

  次灸昆仑二穴各七壮。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上以前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凡有风,皆灸之,神验。

  鼻交额中一穴,针入六分,得气即泻,留三呼,泻五吸,不补,亦宜灸,然不如针。此主癫风弓角反张、羊鸣,大风青风面风如虫行,卒风多睡健忘,心中愦愦。口噤,暗到不识人,黄胆,急黄八种,大风,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验。慎酒面生冷、醋滑、猪鱼、荞麦、浆水。

  杂灸法:凡风,灸上星二百壮,又前顶二百壮,百会一百壮,脑户三百壮,风府三百壮。

  凡大风灸百会七壮。

  凡百诸风,灸大椎平处两相二寸三分,以病患指寸量之,各一百壮。

  治风,耳后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风若狂者,亦瘥。耳门前灸百壮,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言及肉瘅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脏俞,各一百五十壮。

  扁鹊曰:凡心风灸心俞各五十壮,第五节对心是也。

  肝俞,主肝风腹胀,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食,鼻衄,目KT KT ,眉头胁下痛,少腹急,灸百壮。

  大肠俞主风,腹中雷鸣,大肠灌沸,肠 泄痢,食不消化。少腹绞痛,腰脊痛强,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报之。

  治卒中恶,闷热毒欲死灸足大指横纹,随年壮。若筋急不能行者,若内筋急灸内踝上三十壮,外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愈。若戴睛上插者,灸两目后 二七壮。

  若不语,灸第三椎五百壮。

  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

  腋门二穴主风,灸五十壮,亦可九壮。

  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灸绝骨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十,又云一十六。)凡卒中风,口噤不开,灸机关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壮即愈。一云随年壮。僻者,逐左右灸之。

  治头风摇动,灸脑后玉枕中间七壮。

  治猥遐风偏风半身不遂法:肩 主偏风半身不遂,热风,头风,刺风,手不上头,捉物不得,挽弓不开,臂冷酸疼无力,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在膊骨头陷中平手取之,偏风不遂,可至二百壮,过多则臂强,慎酒肉五辛,热食浆水。

  又针曲池,入七分,得气即泻,然后补之,大宜灸,日十壮至一百壮止。十日更报下少至二百壮。

  又针列缺,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壮至一百,总至三百壮。

  阳池,上一夫两筋间陷中主刺热风耳聋鸣,手不仁,冷风手战,偏风,半身不遂。阳池支沟,下一夫覆腕当纹宛宛中,亦主或因损后把捉不得,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忌灸。

  商丘,在内踝前陷中,主偏风瘅,脚不得履地,刺风头风热风阴瘅,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疾出之。忌灸。

  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热风,疼不得履地,针入四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疾出针,于痕上灸之良,七壮。

  灸猥遐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大门,脑后尖骨上一寸,次承浆,次风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次手阳明大指奇后,次脚五指屈,两脚膝腕纹,次脚髓孔足外踝后一寸,次足阳明拇指奇三寸,各灸百壮。若有手足患不遂,灸百会,次本神,次肩 ,次心俞,次手少阳,次灸天窗,次两肩上一寸当瞳仁,次曲眉在两眉间,次手阳明,次足阳明,各灸二百壮。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时行法第八

  法四首

  初得一日二日,但灸心下三处:第一去心下一寸。各巨阙。第二去心下二寸,名上管。

  第三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小大不同,恐寸数有异,可以绳度之。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骨鸠尾头少度至脐孔,中屈之取半,当绳头名胃管。又中屈更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是上管,上度取一分是巨阙。大人可五十壮,小儿可一七二壮,随其年灸,以意量之。

  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囟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度入发中灸绳头名天窗又灸两颞 ,又灸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

  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无比。

  豌肉疮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黄胆第九

  法一十一首

  唇里正当承浆边,逼齿断针三 ,治马黄黄胆。

  颞 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疸气温病,夹人中火针,治马黄胆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灸钱孔百壮,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夹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

  灸太冲七壮(又云针灸随便)。

  又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拔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若女人玉门头是穴针灸无在。

  脚跟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

  臂石子头还取病患手自捉臂,从腕中大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胆。

  黄胆灸第七椎七壮,黄汁出。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疟病第十

  法一十三首

  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灸满百壮。艾炷如黍火粒,俗人不解,务大炷也。

  又觉小异,灸百会七壮。若更发,更七壮。极难瘥,不过三灸。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又灸肾俞百壮。

  又灸三间,在虎口第二指节下二寸,三年疟欲发,即下火。

  治一切疟,无问处所,仰卧以绳量其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冶疟,刺足少阴,出血愈。

  治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见血,血去心已。先视身赤如小豆者,皆取之。

  疟,日西发者,临泣主之。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鼻衄,飞扬主之。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

  灸一切疟,尺泽主之。

  凡疟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肝病第一

  五十一法

  治眼目法:攒竹,主目视不明,KT KT 目中热痛及 ,针入一分,留二呼,泻三吸,徐徐出之。

  忌灸。宜出血涂盐。

  肤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泪,目视不明, 肉出,皆针睛明,入一分半,留三呼,泻五吸。冷者先补后泻,复补之。雀目者,可久留十吸,然后速出。

  视眼 不正,口 目 ,面动叶叶然,眼赤痛,目KT KT ,冷热泪,目睑赤,皆针承泣。

  在目下七分匡骨中,当瞳子直下陷中,入二分半,得气即泻,忌灸。

  目暗不明,针中渚,入二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七壮,炷如雀矢大,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眯目、偏风、眼 、通睛、耳聋,针客主人,一名上关,入一分,久留之,得气即泻。亦宜灸,日三七壮至二百壮,炷如细竹筋大,侧卧张口取之。眼暗灸大椎下第十节,正当脊中二百壮,唯多佳。可以明目,神良。灸满千日,不假汤药。

  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一百壮,两边各尔。在眼后耳前三阴三阳之会处,以手按之有上下横脉,是与耳门相对也。

  肝俞,主目不明,灸二百壮,小儿寸数斟酌,灸可一二七壮。

  治风翳,灸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炷如小麦大,逐病左右灸之。

  治风痒赤痛,灸人中鼻柱二壮,仰卧灸之。

  治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逐左右灸之。

  治眼暗,若一眼暗,灸腕后节前陷中。两眼暗,两手俱灸,随年壮。

  治温病后食五辛即不见物,遂成雀目,灸第九椎,名肝俞,二百壮,永瘥。

  治脚转筋法:治脚转筋,针内昆仑穴,在内踝后陷中,入六分,气至泻之。

  又灸承山,随年壮,神验。

  第二十一椎主腰背不便,筋转痹,灸随年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