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关上细微而绝者,腹中癖,少气,不能食。

  关上微而芤,唾血亦吐血。

  关上弦紧而细,症在胃管。

  关上紧而滑者,蛔虫动。

  关上微浮,积热在胃中。

  关上滑而大小不均,是为病方欲来,不出一二日内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痢,如痢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弦大,有痛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关脉弦长者,积在脐左右上下。)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尺中脉第六

  尺中紧数而弦,下痢病。

  迟中浮数,小便不利,尿黄。

  尺中微而滑,带下病。

  尺中微而芤,尿血。

  迟中弦而细,症在脐下。

  尺中细而急,筋挛疼痹,不能行。

  尺中细而滑,妇人欲产。

  尺中虚小者,足胫痿、寒痹、脚疼。

  尺中虚者,漏血,小便不禁。

  尺中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脚疼酸,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有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少腹痛满不能尿,尿则阴中痛,大便亦热。

  尺中牢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病。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尺寸俱数,有热;俱迟,有寒。

  尺寸俱濡,发热汗出。

  尺寸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皆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

  尺寸俱微,血气不足,其人短气。

  尺寸俱牢,直上直下,此为通冲脉,胸中有寒疝。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杂病脉第七

  热病,大汗后脉不安静者,此段死。

  热病,脉盛大而快,不得汗,此热发也。

  寒热螈 ,脉绝代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大者,生;细小者,死。

  热病多汗,脉虚小者,生;紧实者,死。

  热病得汗,脉常喘而热不退者,死。

  汗出而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一云:微细为难治。)

  伤寒脉浮而洪大者,易治;谵言妄语,身热脉洪大者,生;沉细而微,手足四逆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

  咳而羸瘦,脉坚大者,死。

  上气注液,脉虚、慢、伏匿者生;牢弦者,死。

  寒疰上气,脉虚濡者,生;牢急而疾者,死。

  上气喘息,脉滑手足温者,生;涩而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脉浮大者,死。

  上气喘息,脉滑者,生;大而快者,死。

  唾血,脉沉弱者,(生。一云: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脉牢实者,死。

  吐血、鼻衄,脉沉细者,生;浮大而牢者,死。

  中恶,腹大,脉紧实细者,生;浮大者,死。金疮出血不断,脉大而止者,七日死。

  金疮出血太多,脉虚细者,生;大数者,死。

  金疮所伤,在阳处者,去血四五升,脉弱微缓而迟者,生;急疾者,死。

  人被笞榜,内有结血,脉实大者,生;虚小者,死。

  从高堕下及金疮内有瘀血、腹胀、脉牢大者,生;沉细者,死。

  心腹痛,脉沉细者,生;浮大而长者,死。

  腹胀,脉浮者,生;虚小者,死。

  下痢,脉微细者,生;浮大者,死。

  下痢,脉代绝者,不死。

  肠 便脓血,脉沉细虚迟者,生;疾大而有热者,死。

  肠 下白沫,脉沉者,生;浮者,死。

  肠 下赤白,脉细微而迟、身体温暖,可治。

  肠 ,其脉滑者,生;浮者死;悬绝者,死。

  泄痢,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而数者,死。

  洞泄,或去脓血,食不化者,脉微小者,生;实急者,死。

  泄痢,脉细微而涩者,生;紧大而滑者,死。

  泄痢,寸关脉不见,尺中时一见,此肾气见,为难治。

  下痢脉绝,手足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不温者,死。

  霍乱,脉大可治;微细难治。

  霍乱吐下,脉微迟,气息劣,口不欲言者,不治。

  病手足厥逆,脉当沉细而涩,反得坚大而滑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生;微细者,死。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卒中风,四肢不收,唇口僻,语言不正,脉浮迟者,生。癫病卒忤,脉坚弦实大者,生;虚伏濡小者,死。

  癫狂恍惚,脉实牢者,生;沉细者,死。

  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不收,其脉浮迟者,生;实大数急者,死。

  病风痹不仁,痿厥,脉虚数者,生;牢急者,死。

  目KT KT ,脉大缓者,死。

  闭目不欲见人,脉得肝脉者,生;反得肺脉者,死。

  耳聋,脉大者,生;沉迟细者,难治。

  坚积泄痢,脉微细者,生;浮者,死。

  头痛,脉短涩者,死;浮滑者,生。

  中毒药,阳脉洪大而速者,生;微细者,死。(《脉经》“速”作“迟”。)

  暴病,脉微细者,生;大急洪直者,死。

  大人得小人脉者,死。

  脉但出不能入者,死。

  将死之脉,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木交紧(一作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困病脉,如虾之游、如鱼之翔者,死。虾游者,冉冉而起,寻复退没,不知所在,久而复起,起辄迟而没去,甚速是也。鱼翔者,似鱼不行而但掉尾动身,其动疏而住久是也。

  脉病患不病,脉如屋漏、雀啄者,死。屋漏者,其脉既绝而止,时复一起,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急疾,绝止久已复顿来。

  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脉辟辟急也。解索,脉动数而随散乱无次绪也。

  脉来涌涌不去者,死。

  脉如转豆者,死。

  脉如偃刀者,死。

  脉怒来忽去、暂止复来者,死。

  脉中移者,死。

  脉久绝者,死。

  脉有表无里者,死。

  妇人尺脉按之不绝者,胎也。

  产后寸口焱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新产后渴,热病,脉细而四脉冷者,死。

  三部脉沉浮正等不断绝者,有娠也。

  妊娠,脉滑疾重,手按之不散者,胎已三月也;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妊娠七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欲产者,其脉细而滑也。

  妇人欲产,其脉离经者,曰生也。

  新产,脉小缓滑者,生;实大弦急者,死。

  已产,脉沉虚小者,生;实牢坚者,死。

  妇人月经不通,脉绝小实者,生;浮虚者,死。

  妇人脉寸关调如故,而尺脉绝不至者,月经不利,当患少腹引腰绞痛,气积聚上叉胸胁也。

  漏下赤白,脉急疾者,死;迟滑者,生。

  妇人脉迟寸俱微弱,则绝子不产也。

  小儿脉沉者,乳不消也。

  小儿弦急者,客忤气也。

  凡按人脉五十至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足,吉也;四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四岁死;三十动而一止者,二脏无气,三岁死;二十动面一止者,三脏无气,二岁死;一十动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

  凡脉一动一止、或三动一止、或十动一止,投数无常,此死脉也。命虽未尽,正当小引日月耳。

  凡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其脉五至,不大不小为平。若一呼三至,一吸三至,始为得病也。

  夫脉前大后小,则为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则为胸满短气。

  问曰;何谓损至,答曰:脉有损至。谓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谓至脉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谓损脉也。至脉从下上也,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也,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也。

  凡脉一息再至为平,无病也。一息三至名离经。离,失也;经,常也。其人荣卫已亏,将欲病也。

  一息四至为夺精,其人已病也。一息五至为绝命,有大有小为难治。一息六至为将灭。

  一息七至为命尽。一息八至为无魂。一息九至为无魄。一息十至为今死。

  一息一至,其人虽行,当着床,其人血脉已病,诸气皆不足也。二息一至为危。三息一至为困。四息一至为行尸,将死。五息一至为定死。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论曰:安康公李袭兴称,武德中出镇潞州,嘱随征士甄权以新撰《明堂》示余,余既暗昧,未之奇也。时有深州刺史成君绰,忽患颈肿如数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已三日矣,以状告余,余屈权救之,针其右手次指之端,如食顷,气息即通,明日饮啖如故。尔后缙绅之士,多写权图,略遍华裔,正观中入为少腑,奉敕修《明堂》,与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校定经图,于后以所作呈示。甄权曰:人有七尺之躯,脏腑包其内,皮肤络其外,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方,推,雷公问难殷勤,对扬周密。去圣久远,愚人无知,道听途说,多有穿凿,起自胸臆。至如王遗乌衔之法,单行浅近,虽得其效偶然,即谓神妙,且事不师古,远涉必泥。夫欲行针者,必准轩辕正经;用药者,须依《神农本草》。自余《名医别录》益多误耳。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穴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具存焉。然其图缺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易处,不合本经,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至如石门、关元二穴,在带脉下相去一寸之间,针关元主妇人无子,针石门则终身绝嗣。神庭一穴在于额上,刺之主发狂,灸之则愈癫疾。其道幽隐,岂可轻侮之哉?人诚知惜命,罕通经方,抄写方书,专委下吏,承误即录,纰缪转多,近智之徒,不见正本,逢为经抄,以此而言,可为深诫。今所述针灸孔穴,一依甄公《明堂图》为定,学者可细详之。且夫当今医者,各承一业,未能综练众方,所以救疾多不全济,何哉?或有偏功针刺,或有偏解灸方,或有惟行药铒,或有专于禁咒,故以网罗诸疾,有愈于是,慨其如此,聊以养疾之暇,撰录灸经以贻后嗣。其于条例具之。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何则?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不能如此,虽时愈疾,兹为偶瘥,非医瘥也。又以孔穴难谙,非图莫可,虽复经本具述,自非硕学之士,造次未可卒知。所以先述取穴方法云尔。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仰人面二十六穴第一

  神庭在发际直鼻,不刺(一云入发际一分)。

  曲差夹神庭一寸半在发际。

  攒行在眉头陷中。

  睛明在目内 。

  迎香在禾 上鼻下孔旁(一云在禾 上一寸)。

  素 在鼻柱端。

  水沟在鼻柱下人中。

  兑端在唇上端。

  龈交在唇内齿上龈缝。

  本神曲差旁一寸半。

  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承泣在目下七分,直瞳子。不炙。

  四白在目下一寸。

  臣 夹鼻旁八分直瞳子。

  禾 直鼻孔下夹水沟旁五分。

  地仓夹口旁四分(一云在口角一韭叶近下颏隙)。

  承浆在颐前下唇之下。

  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

  头维在额角发本神旁一寸半。不灸。

  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取之。

  上关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下廉,合口有穴,张口则闭。

  颊车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大迎在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丝竹空在眉后陷中。不灸。

  瞳子 在目外,去 五分。

  颧 在面鼽骨下、下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一行九穴第二

  上星在颅上直鼻中央,入发际一寸,陷容豆。

  囟会在上星后一寸陷中。

  前顶在囟会后一寸半骨陷中。

  百会在前顶后一寸半顶中心。

  后顶在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

  强间在后顶后一寸半,脑户前一寸半。

  脑户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半。不灸。

  风府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喑门上一寸)。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不灸(一云在脑户下三寸,又名哑门)。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二行六穴第三

  五处在头上,去上星一寸半。

  承光在五处后一寸。不灸(一云一寸半)。

  通天在承光后一寸半。

  络却在通天后一寸半。

  玉枕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

  天柱夹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

  卷第二十六·针灸上 取孔穴法第一

  头上第三行六穴第四

  临泣当目上 直入发际五分陷中。

  目窗在临泣后一寸。

  正营在目窗后一寸。

  承录在正营后一寸。

  脑空在承灵后一寸半,夹玉枕骨下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