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问曰:病而辄死,甚可伤也,宁可拯乎?对曰:脏实则腑虚,腑实则脏虚。以《明堂》视面色,以针泻调之,百病即愈。鼻孔呼吸,气有出入,出为阳,入为阴,阳为腑,阴为脏,阳为卫,阴为荣。故曰: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其身,漏下二刻,荣卫之气行度亦周身也。
夫面青者虚,虚者实之,补虚泻实,神归其室,补实泻虚,神舍其墟,众邪并进,大命不居。黄帝曰:善。
五实(未见)
六虚者,皮虚则热,脉虚则惊,肉虚则重,骨虚则痛,肠虚则泄溏,髓虚则惰。
仲景曰:鼻头色青者,腹中冷,若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白者无血,色黄者胸上有寒,色赤者为风,色青者为痛,色鲜明者有留饮。
又仲景曰:病患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言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言声啾啾细而长者,头中病。(一作痛)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脉大意第二
问曰: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皆有动脉,而独取寸口者,何也?扁鹊曰:昼夜漏水下百刻,凡一刻一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下一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合五十度为一周,而复会于手太阴。手太阴者,寸口也,寸口者,五脏六腑气血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脉有尺寸者,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寸口位八分,关上位三分,尺中位八分,合三部一寸九分。寸口关上为阳,阳脉常浮而速,尺中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脉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脉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称其形性则吉,与本性相乘则凶,何则?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则为顺,则为易治。
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也,小儿四五岁者,脉自疾快,呼吸八至也。
凡春脉细弦而长,夏脉洪浮而长,来疾而去迟。
秋脉微浮而散,冬脉沉滑而实,季夏脉洪而迟。
凡心肺二脉大率俱浮,何以别之,浮而大者心也,浮而短者肺也。凡肝肾二脉俱沉,何以别之,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迟缓而长者脾也。
夫人受气于谷,谷成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内,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胃为水谷腑,主禀四方,皆以胃气为本也。
凡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脉病患不病,名曰行尸,死不治。
夫平和之脉,不缓不急不涩不滑不存不亡不长不短不低不昂不纵不横,此为平也,无病。尺欲小大,关欲小实,老人脉欲微,阳羸于阴者,平也。
夫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名曰浮。浮,阳也。
按之去来促急,名曰数。数,阳也。
按之如琴瑟弦,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名曰弦。弦,阳也。(《王函经》为阴。)
按之如动珠子,名曰滑。滑,阳也。
按之实强,其脉有似沉伏,名曰牢。牢,阳也。
按之浮大在指下而满,名曰洪。洪,阳也。
按之洪大牢强隐指,名曰实。实,阳也。
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摇,名曰动。动,阳也。
上件八条,皆阳脉也。
按之有余,举之不足,名曰沉。沉,阴也。
按之无,举之来,两旁实而中央空,名曰芤。芤,阴也。
按之迟小,名曰细。细,阴也。
按之短实而数,有似切绳状,名曰紧。紧,阴也。
按之依依,名曰缓。缓,阴也。
按之大而迟,名曰虚。虚,阴也。
按之短小不至,动摇若有若无,或复浮薄而细急,轻手乃得,重手不得,名曰微。微,阴也。
按之乃得,举之无有,濡而细,名曰弱。弱,阴也。
按之尽牢,举之无有,不前不却,但出不入,如鱼之接食动中,名曰迟。迟,阴也。
按之无有,举之有余,或如帛衣在水中,轻手与肌肉相得而软,名曰濡。濡,阴也。
按之促数浮短,如刮竹皮,轻手乃得,重手不离其处,或多入而少出,名曰涩。涩,阴也。
按之来,数时一止,名曰促。促,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按之小数中能还者,举指则动,名曰结。结,阴也,不死。
脉动而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代,阴也,代者死。
上件一十四条,皆阴脉也。
脉有相薄者,寸口微,而尺中弦,此为相薄也,或但寸口微而弦,亦为相薄也。
沉与伏相类;濡与弱相类;弦与紧相类;浮与芤相类;牢与实相类;微与涩相类;迟与缓相类;滑与数相类。
凡脉出为阳,入为阴,来往之间为脾,大阴凡脉浮滑长皆为阳,沉涩短皆为阴也。
脉有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阳一阴者,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脉有伏匿者,谓阴阳更相乘伏也。若脉居阴部,反阳脉见,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者,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反阴脉见,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者,此为阴中伏阳也。故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谓之太过,减者谓之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谓之太过,减者谓之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是真脏之见也。得此诸脉,人不病自死。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死不治,欲决死生,当以月节期之。
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以知之。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夫欲知人病将愈,当诊其三部之脉,大小迟疾浮沉正等,虽有寒热不解,然阴阳已平,知当愈也。
夫病者发热身体疼痛,此为表有病,其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当愈。病卒腹中急痛,此为里有病,其脉当沉细,今脉反浮大,故知当愈。然此二脉,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弦而沉者,病在内;浮而洪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滑而微浮病在肺,下坚上虚病在脾胃,长而弦者病在肝,脉小血少病在心,大而紧者病在肾。
凡脉,腑为阳,主热,脏为阴,主寒。阳微自汗,阴浮自下。阳数即口疮,阴数即恶寒。阳数出血,阴涩下血。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夫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任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 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畜,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即热烦,设有不应,知有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珍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凡疗病,当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可疗之。形气相得,色泽以浮,脉顺四时,此为易治,形气相失,色夭不泽,脉实坚甚,脉逆四时,此为难疗。
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气多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
夫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数则吐,阴数则下,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四时脉第三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者,平脉也,反得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足脾之乘肝,土之畏木为微邪,虽病不死。
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洪者,是平脉也,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当愈。反得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心,金季夏六月,脾土王,脉大穣穣而缓者,为平脉也。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浮而短涩,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畏土,为微邪,虽病不死。
凡脾脉王则不见,衰时即见。
秋,肺金王,其脉微浮而短涩者,是平脉也。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畏金,为微邪,虽病不死。
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者,是平脉也。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乘母,为实邪,不治自愈。反得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肾,火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寸口脉第四
寸口紧者,中风风头痛,亦为伤寒头痛。
寸口沉而横者,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
寸口浮大而实,宿食不消,浮滑亦然。
寸口沉而紧,寒结在心下痛。(《千金》云沉而紧,若心下有寒,时时痛,有积邪。)
寸口沉滑,胸中有水气,面目肿有微热,名为风水。
寸口沉而弱,寒热、疝瘕、少腹痛。
寸口微而弱,气血俱虚,男子吐血,妇人下血,呕汁出。
寸口弱而弦,胸中胁下腰背并痛。
寸口双弦,胁下拘急而痛,涩涩而寒。
寸口弦紧而细,痛在心下。
寸口洪而大,伤寒热病,并胸胁下满痛。
寸口细沉滑者,有积聚在胁下,左右皆满背相引痛。
寸口细而数,数即发热,细即反吐。
寸口缓而数者中风。
寸口沉而喘则寒热。
寸口盛而紧者,伤于食也。
寸口急疝瘕少腹痛。
寸口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沉细者,名曰阳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病,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寸口偏绝者,则臂偏不用,其人两手俱绝者,不治。
寸口脉弱而迟,弱即卫气微,迟即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即发热。卫为气,气微即心中饥,饥而虚满不能食。
寸口脉弱而缓,弱则阳气不足,缓即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一作下。)
寸口脉微而弱,微即无气,弱即血不足,血不足即不能呼,气不足则不能吸,呼吸不足则胁满短气。
寸口脉微而涩,微即卫气不得,涩即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即疼而烦满,口即难言,卫气虚即恶寒而数欠。
寸口脉微而涩,微即卫气衰,涩即荣气不足,卫衰其色黄,荣不足其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即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
寸口脉微而缓,微即卫气疏,疏即肤空,缓即胃气足,足即谷消而水化,谷入于胃,脉道乃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寸口脉微而数,微即为风,数即为热,微为风,风即汗出,数为热振而寒栗。
寸口脉微而迟,尺脉沉即为血,滑即为实,血实内结入络胸臆,肺痿色薄,不能喘息,而心坚脱色,口不能言,肝举筋厥,四逆,不识人。
寸口脉微而濡,濡即为弱,微即为寒,濡即恶寒,弱即发热,濡即厥逆,微濡相薄,即为烦,其气在心。
寸口脉微,尺中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
寸口诸微为无阳,诸濡为无血,诸弱为发热,诸紧为寒,微濡为血不足。
卷第二十五·色脉
诊关上脉第五
关上浮而数,胃中热。
关上浮大,风在胃中,腹胀急,心下澹澹然,羸瘦不能食。(《千金》云关上浮大,风有胃中,弱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