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治男子发背,肋结块气,或经一月苦寒热,枳实汤方:枳实(炙) 芍药 干地黄 前胡 黄芩 通草(各三两) 知母 芎 细辛 茯苓 黄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一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治发背虚热大盛肿热侵进不住内补汤方:干地黄(四两) 升麻 当归 人参(各一两) 生姜(五两,切) 麦门冬(去心) 芍药(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远志(去心) 茯苓 大黄 黄芩 黄 (各二两)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五升,去滓,分为五服。

  卷第二十二·飞炼 解石及寒食散并下石第四

  生地黄汤

  治发背方:生地黄(八两) 黄 黄芩 茯苓(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芎 (一两) 淡竹叶(二升,切) 芍药 人参 当归 通草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三斗,先煮竹叶,取一斗五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

  治发背痈已,服生地黄汤,取利后服此方:黄 芍药 干地黄 栝蒌(各三两) 小麦(一升) 黄芩 柴胡 麦门冬(去心) 远志(去心) 升麻(各二两) 当归(一两) 淡竹叶(切,四升) 大枣(十四枚,擘)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痈疖近肺俞,此多虚,故不宜用大黄,若欲得下,但其间数服此方:黄芩 前胡 栝蒌 芍药 麦门冬(去心) 知母(各三两) 干地黄(四两) 淡竹叶(三升) 黄 升麻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八升,先煮竹叶、小麦,取一斗,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为四服,日三夜一。

  治背脊痈疖,举身壮热,已行薄贴,此方数用有验,连翘汤方:连翘 漏芦 射干 白蔹 升麻 栀子(擘) 芍药 羚羊角(屑) 黄芩(各三两) 生地黄(八两) 寒水石(五两,碎) 甘草(二两,炙)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

  治大虚客热发背上苦牵痛,微有肿,肿气来去,黄 汤方:黄 干姜 当归 桂心(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麦门冬(去心) 芍药(各三两)

  上一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痈发背及在诸处竹叶黄 汤方:竹叶(切,四升) 黄 芍药(各三两) 当归(一两) 大黄(一两半) 升麻 黄芩前胡知母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七升,煮竹叶,取九升,去滓,下诸药,煮取二升八合,分三服,利两三行,佳也。

  治痈发背内补芍药汤方:芍药 干地黄 桂心(各二两) 当归(三两) 生姜(四两,切) 黄 (五两) 茯苓(三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发背肿即验前胡建中汤方:前胡(三两) 生姜(切) 茯苓 黄芩(各五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一两半) 当归芍药半夏(汤洗三十遍)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

  治痈发背漏芦汤方:漏芦 白蔹 黄芩 芍药 枳实(炙) 白薇 甘草(炙,各二两) 大黄(别浸) 麻黄(去节) 升麻(各三两)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然后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男子背上岁肿,时觉牵痛内补黄 汤方:黄 当归(各二两) 干地黄 麦门冬(各三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四枚,擘)

  上一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五合,分服七合,日三。

  治发背黄 汤方:黄 干地黄 茯苓(各四两) 大枣(十五枚,擘)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当归(二两半) 人参 甘草(炙,各一两半)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加黄芩二两,佳。

  治痈疮发背芍药甘草汤方:芍药 干地黄 黄 (各三两) 甘草(炙,一两半) 人参(一两) 茯苓 麦门冬(去心)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毒肿发背黄 汤方:黄 白蔹 玄参 黄芩 大黄 甘草(炙,各三两) 竹叶(切,一升)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取,一日令尽。忌猪肉。

  治痈肿始觉即令消,其肿五色,并为发背痛欲死,肿上加炙不瘥,腹内虚闷,麦门冬汤方:麦门冬(去心,二两) 升麻 葛根(各三两) 丁香(一两半) 零陵香 藿香(各一两)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发背,初欲作肿及痈,便服此方:大黄(别浸)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升麻(二两) 栀子(一百枚,取仁)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三服,得快下数行利便止,不下,更作。

  治发背肿如杏核,鸡子青木香汤方:青木香 麻黄(去节,各二两) 升麻(三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一日令尽。暖卧取微汗,避风,以粉粉身。

  治痈发背升麻汤方:升麻(三两)

  上一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昔何道静母在建安,夜得发背,至晓半臂黑,上热如火,嘘吸烦闷,时无三两升麻,唯一两,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如上法,一服觉如小宽,再服热瘥,乃得眠。至暮服尽转佳。明日视背色还复,遂愈也。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黄父相痈疽论第一

  《九江黄父相痈疽论》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雾,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赤而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乃注于络脉;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纲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调之,从虚去实,泻则不足,疾则气减,留之先后,从实去虚,补则有余,血气已调,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气之平与不平,未知痈疽之所从生。成败之时,死生之期,或有远近,何以度之可得闻乎?歧伯曰: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蚀,地经失纪,水道流溢,草芦不成,五谷不植,径路不通,民不往来,巷聚邑居,别离异处。血气犹然,请言其故。夫血脉荣卫固流不休,上应星宿,上应经数,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也。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骨空不得泄泻,则筋骨枯虚,枯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营(一作亲),经脉败漏重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诊痈疽发起处第二

  方一首

  黄帝曰:愿尽闻痈疽之形与忌日名。歧伯曰:略说痈疽极者有十八种。

  痈发于咽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则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而死。其化为脓者脓泻已,则含豕膏,无食三日,已(一云无冷食。)

  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则十余日而死。

  阳气大发消脑流项,名曰脑烁疽,其色不乐(一作余),项痛如刺以针,心烦者死不可治发于肩及 名曰疵疽,其状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脏,发四五日逆KT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细而长疏启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衰(衰一作裹),其疽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婴,急治之。

  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发于膺,名曰甘疽,其状如谷实栝蒌,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不治十岁死,死后脓自出。

  发于胁,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强饮浓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发于股 ,名曰股脱疽,其状不甚变色,痈脓内搏于骨,不急活,三十日死。

  发于股阴,名曰赤弛。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内者,不治。六日死。

  发于尻,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发于膝,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之,石之即死,须其色异柔,乃石之,生也。

  诸痈发于节而相应者,不可治也。

  发于阳者百日死。

  发于阴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

  发于胫,名曰兔齿,其状如赤豆,至骨不急治,杀人。

  发于踝名曰走缓,其状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百日死。

  发于足旁名曰疠疽,其状不大,初从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发于足指名曰脱复疽,其状赤黑则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去之,活也,不斩去者,死。

  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歧伯曰:荣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归之,归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肌肤于骨髓,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何谓疽,答曰:热气纯盛,下陷肌肤筋髓骨肉,内连五脏,血气竭尽,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天瘀以坚,如牛领之皮,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黄帝曰:善。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歧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缚。背三,五脏之输四,项五,五部有疽,死也。

  帝曰:身形应九宫奈何?歧伯曰:请言身形应九野。

  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应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头首应夏至其日丙午。

  左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胸应秋分其日辛酉。

  左足应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穷应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及膈下二脏,应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巳也。

  凡候此九者,善侯八正所在之处,所主左右上下体体有痈肿者欲治之。无以其所直之日溃治之,是谓天忌日也。

  凡五子日夜半 五丑日鸡鸣五寅日平旦 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时 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 五未日日五申日晡时 五酉日日入五戍日黄昏 五亥日人定上以此日时遇疾发痈者,不起也。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候痈疽色法第三

  论曰:夫痈疽初发如微,人多不以为急,此实奇患,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难救,以此致祸能不痛哉。且述所怀以悟后贤,谨按黄父痈疽论,论痈所着缓急之处,死生之期如下:发皮肉浅肿高而赤,贴即消,不治亦愈。

  发筋肉深肿下而坚,其色或青黄或白黑,或脱复微热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发附骨者,或未觉肉色已殃,已殃者痈疽之甚也。

  发背外皮薄为痈,皮浓为疽,如此者多见先兆,宜急治之。皮坚甚大者多致祸也。

  夫痈坏后有恶肉者,当以猪蹄汤洗去秽,次敷食肉膏散,恶肉尽,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边,令善肉速生。当绝房室,慎风冷,勿自劳动,须筋脉平复乃可任意耳,不尔,新肉易伤,伤则重溃,发则祸至,慎之慎之。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诊知是痈疽法第四

  痈疽之发,未辨是非饥渴为始,始发之时,或发自疽,或似小疖,或复大痛,或复小痛,或发米粒大白脓子,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即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实之,是即灸。第一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小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不虑多也。亦应即薄贴,令得即消。内须服解毒冷药,令毒瓦斯出外。外须薄贴热药,法当疮开其口,令泄热气故也。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诊痈疽有脓法第五

  凡痈按之大坚者未有脓,半坚半软者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有脓便可破之,不尔,侵食筋骨也。

  破之法,应在下递上破之,令脓易出,用铍针,脓深难见,肉浓而生者用火针,若不别有脓者,可当其上数按之,内便隐痛,殃坚者未有脓泄去热气,不尔,长速则不良。

  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歧伯曰:赤疽发于额不泻,十余日死。可刺也。其脓赤多血死,未有脓,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人神在额不可见血,见者死。

  杼疽发项,若两耳下不泻,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见脓而痈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两耳下,不蜂疽发背,起心俞若肩 ,二十日不泻,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脓见者死不治。

  人年六岁、十八、二十四、三十五、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在肩不可见血,见者死。

  刺疽发肺俞,若肝俞不泻,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发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八、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在背,不侠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二十五日不泻,死。其九日可刺,发赤白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年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在胁不可见血,见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