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翼方


  野葛(一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 毒公(三枚) 芎 (半两) 石长生(半两) 椒目(半两) 大黄(一分) 甘草(一分,炙) 芫菁(十四枚) 鬼督邮(半两) 蜂房(一分,熬) 曾青(一分) 真珠(一分) 蛇蜕皮(一分,熬) 丹砂(一分) 乌头(半两,炮去皮) 野狼毒(半两) 斑蝥(四枚,熬) 石膏(五分) 茹(一分) 芜荑(半两) 鬼箭(半两) 藜芦(半两) 狸骨(一分)

  水石(五分) 牛黄(一两) 胡燕屎(一两) 鳖甲(半两,炙) 滑石(半两)

  上四十五味,为散,酒服一刀圭,日再,稍加,如有虫皆随大小便出矣。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大金牙散

  主南方百毒,瘴气疫毒,脚弱肿痛,湿痹风邪鬼疰方。

  金牙(烧) 雄黄 丹砂 龙胆 防风 玉支 大黄 曾青 茯苓 桂心 松脂 干姜乌头(炮去皮) 斑蝥(去翅足,熬) 亭长 细辛 硝石 野葛 大戟 商陆 蛇蜕(熬)

  芫青鹳骨芫花 附子(炮去皮) 寒水石 人参 贯众 龙骨 蜀椒(汗,去目、闭口者) 露蜂房(熬) 巴豆(去皮心) 蜥蜴 蜈蚣(炙) 石(烧) 天雄 狸骨(炙) 石胆 莽草上三十九味,各等分为散,以绛囊佩带之,男左女右,未食以浆水或酒随意服一刀圭,以知为度。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小金牙散

  主南方瘴气疫毒,脚弱,风邪鬼注方:金牙(五分,烧) 女萎(三分) 莽草(三分) 干姜 桂心 天雄(炮去皮) 细辛萆解(各三分) 犀角(屑) 乌头(炮去皮) 麝香 虎杖 黄芩 雄黄 朱砂 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 黄连(一两) 牛黄(一分) 蜈蚣(一枚七寸者,炙)

  上一十九味为散,讫,纳牛黄、麝香更捣三千杵,温酒服一钱匕,日三夜二,以知为度,绛囊盛,带之辟不祥,吊丧问病皆塞鼻良。(一方用由跋,无虎杖。)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又大金牙散

  方所主与前方同,传尸骨蒸病家合,佳。

  金牙(二两,烧) 大黄(一两) 鳖甲(一两,炙) 栀子仁(一两) 鬼督邮(一两) 甲(一两,炙,一作龟甲) 桃白皮(一两) 铜镜鼻(一两) 干漆(一两,熬) 桂心(半两) 芍药(半两) 射干(半两) 升麻(半两) 徐长卿(三分) 鸢尾(半两) 由跋(三分)

  蜂房(半两,熬) 细辛(半两) 干姜(半两) 芒硝(半两) 莽草(半两) 龙胆 野狼牙 雄黄真珠(各三分) 白术(一两半) 射罔(一分) 羚羊角(半两,屑) 马目毒公(半两) 犀角(半两,屑) 甘草(半两,炙) 野狼毒(半两) 蜣螂(七枚,炙) 地胆(七枚) 樗鸡(七枚)

  芜青(七枚) 雷丸(七分) 龙牙(一两半) 杏仁(一两半,去尖皮、双仁,熬) 巴豆(十四枚,去皮心) 桃奴(十四枚) 铁精(一合) 赤小豆(一合) 乌梅(七枚) 胡燕屎(一两半)

  鹳骨(二两) 石膏(二两) 蛇蜕(一尺,熬) 斑蝥(七分) 活草子(一两半)

  上五十味为散,酒服一刀圭,加至两刀圭,日三夜一,以知为度,绛囊盛带之,男左女右,一方寸匕,省病问孝,夜行途中,晨昏雾露亦如此,密封勿泻气,清斋七日,合之一一如法,童子沭浴寂静无人处合,勿令人知之,买药勿争价。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太一神明丸

  主腹中症瘕,积聚支满,寒热鬼疰,长病咳逆吐血,杀鬼邪气,蛊注,胸中结气,咽中如有物,宿食久寒方:雄黄(四两) 真珠(二两) 丹砂(二两) 藜芦(一两半) 附子(一两半,去皮炮) 斑蝥(二十枚,熬) 杏仁(八十枚,去尖皮、双仁,熬) 地胆(二七枚) 矾石(一两烧) 赤足蜈蚣((二枚,炙) 巴豆(七十枚,去皮心) 鬼臼(三两) 特生 石(五两,烧)

  上一十三味,下筛 咀, 石令如麦大,桑白皮如钱大十四枚,令于铁器中熬桑白皮焦黑止,捣二千杵,纳丹砂、雄黄诸药,合捣四千杵,白蜜和为丸,服如小豆大。纵不知病进退,绕脐相逐上下不定,按之挑手,心中愠愠,如有虫者,病走皮中,相次即取一丸摩病上,急手下皮青,不青当白黑,若有赤,病死皮中也,右为蜂蛇所中,中恶服一丸,一丸着疮中,若不知,更加至三丸;卒得飞尸,腹中切痛,服三丸,破一丸敷疮上即愈;夜梦寤惊恐,问病临丧,服一丸,渍一丸涂之,止恶,邪气不敢近人;卒中鬼魅,狂言妄语,一丸涂其脉上,一丸涂人中即愈;鬼魅逐人,以一丸涂门户上鬼不敢前,蛊毒病一宿勿食,明旦服一丸,不知增至二丸至三丸,以知为度;症结宿物勿食,服四丸,但欲症消,服一丸,日三,病下如鸡子白,或下蛇虫,下后以肥肉精作羹补之;狐鸣,以一丸向掷之,狐即于其处死,神秘不妄传。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桔梗丸

  主诸注万病,毒注、鬼注、食注、冷注、痰饮,宿食不消,并酒 方:藜芦(二两,熬) 皂荚(二两,炙,去皮子) 巴豆仁(二两,熬) 桔梗(二两) 附子(二两,炮去皮)

  上五味,末之,蜜和捣万杵,欲服,宿勿食,旦服两丸如梧子,仰卧勿眠,至食时,若膈上吐,膈下利,去恶物如蝌蚪虾蟆子,或长一尺二尺,下后大虚,作羹补之,三四日将养病,不尽更服如初。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十疰丸

  主十种注,气注、劳注、鬼注、冷注、生人注、死注、尸注、水注、食注、土雄黄(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本(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

  桔梗(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 皂荚(一两,炙去皮子) 蜀椒(一两,汗) 麦门冬(一两,去心)

  上一十味,末之,蜜和,空腹服一丸如小豆大,日二,稍加,以知为度,极效。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大麝香丸

  主鬼注飞尸万病方:生麝香(半两) 牛黄(半两) 蜈蚣(一枚,炙) 丹砂(半两) 雄黄(一两) 巴豆仁(五十枚,去心,熬)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双仁,熬) 桂心(半两) 地胆(七枚) 芫菁(七枚) 亭长(七枚) 蜥蜴(一枚) 獭肝(半两,炙) 大黄(半两) 犀角(半两,屑)

  石(半两,烧) 细辛(半两) 藜芦(半两) 斑蝥(七枚,去翅足,熬) 鬼臼矾石(烧) 附子(炮去皮) 真珠(各半两)

  上二十三味,捣为末,蜜和捣三千杵,饮服如小豆一丸,日二,蛇蜂蝎所中,以摩之,愈。(一方地胆作蚺蛇胆。)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蜈蚣汤

  主恶注邪气,往来心痛彻胸背,或走入皮肤,移动不定,苦热,四肢烦疼,羸蜈蚣(一枚,炙) 牛黄(一分) 大黄(三分) 丹砂(三分) 细辛(一两) 鬼臼(一两)

  黄芩(半两) 当归(一两) 桂心(一两) 人参(三分) 麝香(一分) 附子(一两,炮去皮)

  干姜(一两)

  上一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十一味,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麝香末,搅令均,分三服。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鹳骨丸

  主遁尸飞尸,积聚胁下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脏,或在腹中,或奄然而痛方鹳胫骨(三分) 雄黄(一两) 藜芦(半两) 野葛(半两) 莽草(一两) 芫青(十四枚)

  斑蝥(十四枚,熬) 巴豆(四十枚,去皮心,熬) 丹砂(二分) 牡蛎(一两,熬) 桂心(半两)

  上一十二味,捣筛蜜丸,服如小豆大二丸,日三,以知为度。(一方丹砂作丹参。)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江南度世丸

  主万病,症坚积聚,伏尸长病寒热,注气流行皮中,久病着床,肌肉枯尽,四肢烦热,呕逆不食,伤寒时气,恶注忤,口噤不开心痛方:麝香(一两) 细辛(二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炙) 蜀椒(三两,汗,去目、闭口者) 紫菀(一两半) 人参(二两) 干姜(一两) 茯苓(二两) 附子(一两半,炮去皮) 真珠(一两) 丹砂(一两) 乌头(半两,炮去皮) 野葛(一两) 牛黄(半两) 桂心(一两) 蜈蚣(二枚,炙) 雄黄(一两) 鬼臼(一两)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熬)

  上二十味,捣末蜜丸,饮服如小豆大二丸,稍加至四丸,日二,加獭肝一两,大良。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大度出丸

  主万病与前同方。

  牛黄(一两) 大黄(一两) 雄黄(一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 真珠(一两)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射罔(一两) 丹砂(一两) 鬼臼(一两) 莽草(一两)

  鬼箭(二两) 桂心(二两) 蜀椒(一两,汗,去目、闭口者) 紫菀(二两) 巴豆仁(八十枚,去心,熬) 干姜(二两) 野葛(一尺) 蜥蜴(一枚) 蜈蚣(一枚,炙) 地胆(十五枚) 芫青(二十枚) 樗鸡(三十枚) 茯苓(一两) 麝香(二两)

  上二十六味,捣末蜜丸,饮服二丸如小豆,日二丸,先食,后服之。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细辛散

  主风入五脏,闷绝,常自燥痛,或风注入身,冷注鬼注飞尸恶气肿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或内或外,针灸流移,无有常处,惊悸腹胀,气满,又心头痛,或恍惚悲惧,不能饮食,或进或退,阴下湿痒,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黄,房中劳极方:附子(二分,炮去皮) 秦艽(三分) 人参(三分) 牡蛎(三分,熬) 蜀椒(三分,汗,去目、闭口者) 干姜(五分) 桂心(五分) 茯苓(一两) 桔梗(一两) 防风(一两半) 白术(一两) 当归(一两) 独活(一两) 柴胡(五分) 黄芩(三分) 乌头(半两,炮去皮) 甘草(三分,炙) 麻黄(三分,去节) 芎 (三分) 石南(半两) 莽草(半两) 牛膝(半两) 天雄(上二十六味,捣筛为散,仍别秤之合和也,旦以清酒服五分匕,讫,如行十里久势欲歇,更饮酒五合,佳。

  芥子薄主遁尸飞尸,又主暴风毒肿,流入四肢、头面诸风方:芥子(一升,蒸熟)

  上一味,捣下筛,以黄丹二两搅之,分作两处,疏布袋盛之,更蒸使热,以敷痛处,当更迭蒸袋,常使热敷之,如此三五度即定。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太一备急散

  主卒中恶客忤,五尸入腹,鬼刺鬼排,及中蛊毒注,吐血下血,及心腹卒痛,腹满寒热,毒病六七日方:雄黄(二两) 丹砂(一两) 桂心(一分) 藜芦(七铢) 附子(五分,炮去皮) 蜀椒(半两,汗,去目、闭口者) 野葛(二十一铢) 芫花(十铢) 巴豆仁(三十五个,去心熬)

  上九味,惟巴豆别治如脂,余下筛,以巴豆合和更捣之,令和调,瓷器中贮之,密封勿泻气,有急疾,水服钱五匕,可加至半钱匕,老小半之,病在头当鼻衄,在膈上吐,在膈下利,在四肢当汗出,此所谓如汤沃雪,手下皆验,秘之千金,非贤勿传也。

  治暴心痛,面无色欲死方:以布裹盐如弹子,烧令赤,置酒中消,服之利即愈。

  卷第二十·杂病下 备急第一

  还魂汤

  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无复觉,或已死口噤,拗口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活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苏方:麻黄(四两,去节)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枚,去尖皮、双仁)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中鬼击,及刀兵所伤,血漏腹中不出,烦满欲绝方:雄黄粉以酒服一刀圭,日三,血化为水。

  论曰:凡诸大备急丸散等药,合和时日,天晴明,四时王相日合之,又须清斋不得污秽于清净处,不令一切杂人猫犬六畜及诸不完具人女人等见,则药无灵验,不可具言,若不能如法则必不须合之,徒弃财力,用之与朽木不殊。余以武德中合玉壶丸,时值天阴,其药成讫,后卒不中用,终弃之。此等多是上古仙圣,悯苦厄人,遂造此方以救之,皆云买药不可争价,当知其深意云尔。

  卷第二十·杂病下

  蛊毒第二

  论一首 方七首 炙法一首

  论曰:亦有以蛊涎合作蛊药,着食饮中与人者,惟此一种令人积年乃死。

  治人中蛊,人有行蛊毒以病患者,若服药蛊主姓名,当使呼唤将去方:凡中蛊之状,令人心腹切痛,如物啮,或吐血下血,不急治食人五脏尽则死,验之法,唾至水中沉者是也,取败鼓皮烧作末,水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可语令知则愈矣。

  治人有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变状无常方:牡羊皮(方广五寸) 犀角(一两,屑) 芍药(一两) 黄连(一两) 栀子(七枚,擘)

  荷(四两半) 牡丹皮(一两)

  上七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蛊毒方:槲木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即吐出。

  又方:烧 皮灰,以水服方寸匕,瘥。

  又方:槲木 北阴白皮 桃根皮(各五两) 皮灰 乱发灰(各方寸匕) 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以水浓煮槲皮、桃根,取汁一升,和麻子汁着灰等一方寸匕,令病患少食讫,服一大升,行百步,须臾着盆吐出水中,以鸡翎掷吐水盆中,当有如牛涎犊胎及诸蛊形并出,即愈。

  治猫鬼方:烧腊月死猫儿头作灰末,以井花水服一钱,匕,日一,立瘥,大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