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法律


    即如消渴证,相沿谓中消者宜下之,共守一语,更无别商,岂一下可了其局乎?抑陆续徐下之乎?夫胃已大坚,不受膏  沐,辄投承气,坚者不受,瑕者受之矣。膀胱不受,大肠受之矣。岂不乘其药势,传为痢下、 溏、中满、肿胀之证乎?  总录谓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皆为不治之证。诸家不亟亟于始传中传,反于末传多方  疗治,如忍冬蓝叶荠 丸散,及紫苏葶苈中满分消汤丸,欲何为耶?《金匮》于小溲微觉不利,早用文蛤一味治之,方  书从不录用。讵知软坚之品,非劫阴即伤阴,独此一种平善无过,兼可利水,诚足宝乎。洁古谓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  参汤;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末传疮疽者,火邪盛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下焦元气得强者生,失强者  死,末传中满者高消,中消制之太过,速过病所。上热未除,中寒复起,非药之罪,用药时失其缓急之制也。洁古老人  可谓空谷足音矣!所云无攻其阴,得强者生,失强者死,皆虑泉竭之微言,令人耸然起敬。于是追步后尘,徐商一语曰:  三消总为火病,岂待末传疮疽,始为火邪胜耶?然火之在阳在阴,分何脏腑,合何脏腑,宜升宜降宜折宜伏,各各不同。

    从其性而治之,使不相 格,乃为良法。若不治其火,但治其热,火无所归,热宁有止耶?如肾消阴病用六味丸,阳病  用八味丸,此亦一法。若谓下消只此一法,其去中消宜下之说,能以寸哉!  《内经·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  胃主血,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血不足,结而不行,皆燥之为病也。

    《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张子和谓膈消犹未及于肺,至心移寒于肺,乃为肺消。如此泥文害意,非能  读《内经》者也。岂有心移热于肺,肺传其热于膈,犹未及肺之理,必变经文为心移热于膈,传为肺消,乃不泥乎?要  识心肺同居膈上,肺为娇藏,移寒移热,总之易入。但寒邪入而外束,热邪入而外传,均一肺消,而治则有分矣。

    刘河间论三消之疾,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六气中已遗风火二气矣。且以消渴、消中、消肾,分明  三消,岂中下二消,无渴可言耶?及引《经》言,有心肺气厥而渴;有肝痹而渴;有痹热而渴;有胃与大肠结热而渴;  有脾痹而渴;有肾热而渴;有小肠痹热而渴,愈推愈泛。其不合论消渴,但举渴之一端,为燥热亡液之验,诚不可解。

    玉机微义,深取其说,发暖药补肾之误,吾不知暖药果为何药也!世岂有以暖药治消渴之理哉?其意盖在非《金匮》  之主肾气丸耳,夫肾气丸蒸动肾水,为治消渴之圣药,后世咸知之。而何柏斋复辨之,昌恐后学偶阅子和宗浓之说,反  滋疑眩,故再陈之。

    瘅成为消中,胃热极深,胃火极炽,以故能食易饥多渴,诸家咸谓宜用大承气汤下之矣。不知渐积之热,素蕴之火,  无取急下,下之亦不去,徒损肠胃,转增其困耳,故不得已而用大黄。当久蒸以和其性,更不可合枳实、浓朴同用,助  其疾趋之势。洁古用大黄,更其名曰顺利散,隐然取顺利,不取攻劫之意。方下云:治中消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色黄微  利,至不欲食为效,不可多利。昌恐微利至不欲食,胃气已不存矣。承气非微利之法,而可渎用哉?子和更其方为加减  三黄丸,合大黄、芩、连用之,不用枳、朴矣。方下云:治丹石毒及热渴。以意测度,须大实者方用。曾不思消渴证,  真气为热火所耗,几见有大实之人耶?然则欲除胃中火热,必如之何而后可。昌谓久蒸大黄,与甘草合用,则急缓互调;  与人参合用,则攻补兼施。如 国之屯田金城,坐困先零,庶几可图三年之艾。目前纵有乘机斗捷之着,在所不举,如  之何欲取效眉睫耶?昔贤过矣。

    【律五条】  凡治初得消渴病,不急生津补水,降火彻热。用药无当,迁延误人,医之罪也。

    凡治中消病成,不急救金水二藏,泉之竭矣。不云自中,医之罪也。

    凡治肺消病而以地黄丸治其血分,肾消病而以白虎汤治其气分,执一不通,病不能除,医之罪也。

    凡消渴病少愈,不亟回枯泽槁,听其土燥不生,致酿疮疽无救,医之罪也。

    凡治消渴病,用寒凉太过,乃至水胜火湮,犹不知反,渐成肿满不救,医之罪也。

    

  卷六 消渴门  

  消渴门方  

  《金匮》肾气丸 本文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即崔氏八味丸治香港脚上  入少腹不仁之方也。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山药(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  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按:王太仆注《内经》云:火自肾而起,谓龙火,  龙火当以火逐火,则火可灭。若以水治火,则火愈炽,此必然之理也。昌更谓用桂附蒸动肾水,开阖胃关,为治消渴吃  紧大法。胡乃张子和别有肺肠,前论中已详之矣。但至理难明,浅见易惑,《局方》变其名为加减八味丸,加五味子一两  半,减去附子,岂非以五味子之津润,胜于附子之燥热耶?举世咸乐宗之,大惑不解,可奈何哉!  《金匮》文蛤散 本文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  服方寸匕。 按:《伤寒论》用此治误以水 人面,肌肤粟起之表证。今消渴里证亦用之,盖取其功擅软坚,且利水彻热  耳,前已论悉。再按:《金匮》治消渴,止用肾气丸,五苓散,文蛤散三方,而五苓又从伤寒证中采入,白虎加人参汤亦  然,所以用方者,当会通全书,而引伸以求其当也。

    《金匮》白虎加人参汤 原治太阳中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去知母之苦,加淡竹叶、麦门冬之甘,名竹叶  石膏汤,治虚烦证。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人参(二两) 上五味,以水  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  必取用之。东垣以治膈消,洁古以治能食而渴者,其不能食而渴者,用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而东垣复参《内经》膏  粱之病,不可服芳草石药,治之以兰,除其陈气之义,一变其方为兰香饮子,用石膏、知母、生熟甘草、人参,加入兰  香、防风、白豆蔻仁、连翘、桔梗、升麻、半夏。再变其方为生津甘露饮子,用石膏、人参、生熟甘草、知母、加黄柏、  杏仁、山栀、荜澄茄、白葵、白豆蔻、白芷、连翘、姜黄、麦门冬、兰香、当归身、桔梗、升麻、黄连、木香、柴胡、  藿香、全蝎,而为之辞曰:此制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下消矣,三消皆可用。昌实不敢信其然也,乃至《三因》  之石子荠 汤,洁古之清凉饮子,俱从此方增入他药,引入他藏,全失急救肺胃之意,此后贤之所以为后贤耶。

    竹叶黄 汤 治消渴证,气血虚,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叶生地黄(各二钱) 黄 麦门冬 当归 川芎  黄芩(炒) 甘草 芍药 人参 半夏 石膏 (各一钱) 上水煎服。 按:前白虎加人参汤,颛治气分燥热。此方  兼治气血燥热,后一方颛治血分燥热,宜辨证而择用之。

    生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烦躁。 人参 生干地黄 熟干地黄 黄 (蜜炙) 天门冬 麦门冬 枳壳  (麸炒) 石斛 枇杷叶 泽泻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远临卧顿服。 此  方生精补血,润燥止渴,佐以泽泻、枳壳,疏导二腑,使心火下降,则小腑清利;肺经润泽,则大腑流畅,宿热既除,  其渴自止,故取用之。

    钱氏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 藿香木香(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为末,  每服三钱,水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 按:仁斋用本方,加五味子、柴胡各三钱,分十剂煎服,治消渴不能食。

    海藏云:此四君子加减法,亦治湿胜气脱,泄利太过,故虚热作渴,在所必用。

    《宣明》黄 汤 治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 黄 (三两) 五味子 人参 麦门冬 桑  白皮(各二两) 枸杞子 熟地黄(各一两半)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

    《宣明》麦门冬饮子 治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 人参 茯神 麦门冬 五味子 生  地黄 炙甘草 知母 葛根 栝蒌根(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煎七分,温服无时。 按:宣明  二方,为《内经》心移寒移热两证,各出其治,一种苦心,非不可嘉。然移寒移热,其势颇锐,而生津养血,其应瘥缓,  情非的对,易老门冬饮子亦然。昌谓心之移寒,必先束肺之外郭,用参、 补肺,加散寒之药可也。而用枸杞、熟地黄、  补肾,则迂矣。用桑白皮泻肺,其如外束之寒何?至心之移热,治以咸寒,先入其心,如文蛤散之类,自无热可移。

    正直走大梁,解围之上着,何不及之!所以观于海者,难为水也。

    易老门冬饮子 治老弱虚人大渴。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五味子 麦门冬(各两半) 上  姜水煎服。按:易老方,即变宣明麦冬饮子,去生地、知母、葛根,加枸杞也。方下不言心移热  于肺,惟以治老弱虚人大渴,而增枸杞之润,去地黄之泥,知母之苦,葛根之发,立方于无过,治本之图,不为迂矣。

    猪肚丸 治强中消渴。黄连 粟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知母 麦门冬(各二两) 上为细末,将大猪  肚一个,洗净,入末药于内,以麻线缝合口,置甑中,炊极烂,取出药别研,以猪肚为膏,再入炼蜜,搜和前药杵匀,  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参汤下。又方加人参、熟地黄、干葛。又方除知母,粟米用小麦。

    烂金丸 治热中消渴止后,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  免生疮疡。大猪肚(一个) 黄连(三两) 生姜(碎) 白蜜(各二两) 先将猪肚净洗明干,夏以葱椒醋  面等同药,以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用水调为膏,入猪肚内,以线缝定,  仍入银石器内煮烂,研如泥,再用人参五味子 杜仲(姜炒去丝) 山药 石斛 山茱肉 车前子 新莲肉(去皮心)

    鳖甲(醋炙) 干地黄 当归(各二两) 磁石( ) 白茯苓 槐角子(炒) 川芎(各一两) 黄 (四两) 菟  丝子(酒淘蒸研五两) 沉香(半两) 麝香(别研一线) 上为细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捣数千杵,  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糯米饮送下。一方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按:用麝香、阳起石,开窍兴  阳,浑是后人孟浪知见。其他无过之药及制肚之法,亦有可采,故合前方两存之。

    洁古化水丹 治手足少阴渴饮水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饮冷水多。川乌(脐大者四枚炮去皮) 甘草(灸  一  两) 牡蛎(生三两) 蛤粉(用浓者炮四两) 上为细末,醋浸蒸饼为丸。每服十五丸,新汲水下。心  痛者醋汤下立愈。饮水一石者,一服愈。海藏云:此药能化停水。

    按:饮水过多,亦有能消其火热者,而火热既消,反不能消水,转成大患者,多有之。洁古有见于此,而用川乌助  火,合之牡蛎、蛤粉咸寒,共成消水之功也。又恐才退之火热,其根尚伏,所以不多用之,原有深意,但不和盘托出以  告人耳。

    黄连膏 治口舌干,小便数,舌上赤,生津液,除干燥,长肌肉。 黄连(一斤碾为末) 牛乳汁 白莲藕汁  生地黄汁(各一斤) 上将汁熬膏,搓黄连末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

    生地黄膏 治证同前。 生地黄(一握) 蜂蜜(一两) 人参(半两) 白茯苓(一两) 上先将地黄洗捣  烂,以新汲水调开,同蜜煎至一半,入参、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匙挑服。 按:二膏一用苦寒合甘寒,一纯用甘寒,  相其所宜,择而用之,治消渴之权衡,大略可推,故两录之。

    天门冬丸 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 天门冬 土瓜根(干者各一两半) 栝  蒌根 熟地黄 知母(焙一两半)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 鹿茸 五味子 赤石脂 泽泻(各一两半) 鸡内金(三  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牡蛎( 二两) 苦参(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  饮送下,食前。 按: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可也。丸药本缓,且只服二十丸,未免悠悠从事矣。方中药品颇佳,但  赤石脂有可议耳,减去此物,更增三倍用之,可以必效,盖初起之易为功也。

    猪肾荠 汤 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猪肾(二具) 大豆(一斤) 荠 石膏(各三两) 人参 茯苓  (一作茯神) 知母 葛根 黄芩 磁石(绵裹) 栝蒌根 甘草(各二两) 上 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  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饮之,下焦热者,夜辄服一剂,渴止勿服。 按:此方用白虎等清  凉之剂,加入猪肾、大豆、磁石,引诸清凉入肾,且急服之。凡热炽盛于上下二焦者,在所必用。后有制荠 丸,治强  中为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溢。消渴之后,多作痈疽,皆由过服丹石所致。即以本方去石膏、知母、葛根、黄芩,加鹿  茸、地骨皮、熟地黄、沉香,以其病在中下,阳气阴精两竭,故舍上焦之清凉,而事下焦之温补,为合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