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卷五 关格门
进退黄连汤方论
喻昌曰,黄连汤者,仲景治伤寒之方也。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以其胃中有 邪气,阻遏阴阳升降之机,而不交于中土,于是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 胸中热、欲呕吐,与此汤以升降阴阳固然矣。而湿家下之,舌上如胎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亦用此方何耶?后人牵 强作解,不得制方之旨,又安能取裁其方耶?盖伤寒分表里中三治,表里之邪俱盛,则从中而和之,故有小柴胡汤之和 法,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助胃之中,但加柴胡一味透表,黄芩一味透里,尚恐圭角少露,有碍于和,于是 去滓复煎,漫无异同。饮入胃中,听胃气之升者,带柴胡出表;胃气之降者,带黄芩入里,一和而表里之邪尽服。其有 未尽者,加工治之,不相 格矣。至于丹田胸中之邪,则在于上下,而不为表里,即变柴胡汤为黄连汤,和其上下,以 桂枝易柴胡,以黄连易黄芩,以干姜代生姜。饮入胃中,亦听胃气之上下敷布,故不问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皆可治之 也。夫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之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 姜之辣以开之,仲景圣法灼然矣。昌欲进退其上下之法,操何术以进退之耶?前论中求之于中,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 下。俟其荣气前通,卫气前通,而为进退也。然而难言之矣,格则吐逆,进而用此方为宜。盖太阳主 开,太阳不开,则胸间窒塞,食不得入,入亦复出,以桂枝为太阳经药,和荣卫而行阳道,故能开之也。至于五志厥阳 之火上入,桂枝又不可用矣,用之则以火济火,头有汗而阳脱矣,其关则不得小便。退之之法,从胃气以透入阴分,桂 枝亦在所不取,但胃之关门一开,少阴主阖,少阴之气不上,胃之关必不开矣,昌意中尤谓少阴之脉沉而滞,与趺阳之 脉伏而涩,均足虑也。《内经》常两言之:曰肾气独沉,曰肾气不衡。夫真气之在肾中,犹权衡也,有权有衡,则关门 时开时阖;有权无衡,则关门有阖无开矣。小溲亦何从而出耶?是则肾气丸,要亦退之之中所有事矣,肾气交于胃,则 关门开;交于心,则厥阳之火随之下伏,有不得不用之时矣。进退一方,于中次第若此,夫岂中人所能辨哉? 【律四条】 凡治关格病,不知批 导 ,但冀止呕利溲,亟治其标,伎穷力竭,无益反损,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参诊人迎趺阳太冲三脉,独持寸口,已属疏略。若并寸口阴阳之辨懵然,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辨脉之阳虚阳实阴虚阴实,而进退其治,盲人适路,不辨东西,医之罪也。
凡治关格病,不崇王道,辄操霸术,逞己之能,促人之死,医之罪也。
卷五 关格门
关格门方
云岐子关格九方,录出备览,临证制方,惩而改之,亦师资之法也。
柏子仁汤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柏子仁 甘草(炙)麝香(少许另研) 上用生姜煎,入麝香,调 匀和服。加郁李仁更妙。按:此方用六君子汤,去白术之滞中,加柏子仁、郁李仁之润下,少加麝香以通关穷,非不具 一种苦心。然终不识病成之理,不知游刃空虚,欲以麝香开窍,适足以转闭其窍耳。
人参散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为末,甘草汤调服。按:此方辄用脑、麝,耗散真气,才过胸中, 大气、宗气、谷气交乱,生机索然尽矣,能愈病乎? 既济丸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 上末,糊丸桐 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芯汤下。 按:方下云脉沉细,手足厥冷,全是肾气不升,关门不开之候。参附固在所 取,但偏主于阳,无阴以协之,亦何能既济耶?且以麝香为衣,走散药气,无繇下达,即使药下关开,小便暂行,其格 必愈甚矣。
槟榔益气汤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人参 白术 当归 黄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 胡枳壳 生姜 煎服。 按:此方用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且云槟榔多用。意谓补中益气之升,槟榔之坠,一升一 坠,关格可通耳。不知升则逾格,坠则逾关,皆必不得之数也。
木通二陈汤 治心脾疼后,小便不通,皆是痰膈于中焦,气滞于下焦。 木通 陈皮(去白) 白茯苓 半夏 (姜制) 甘草 枳壳 上生姜煎服,服后徐徐探吐,更不通,服加味小胃丹、加味控涎丹。 按:此复以二陈加木通、 枳壳,亦即补中益气加槟榔、枳壳之法。但关格病,属火者多,属痰者少,酷日当空,得片云掩之,不胜志喜,人 身火患,顾可尽劫其痰乎?况痰膈不羸亦不关,关格病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明是阴精日削,阳光日亢之候,乃欲 举痰为治。且服小胃控涎等厉药,是何言欤! 导气清利汤 治关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术人参 藿香 柏子仁 半夏 陈皮 甘草 木 通栀子 白茯苓 槟榔 枳壳 大黄 浓朴 麝香 黑牵牛 上生姜煎服,兼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
如又不通,用蜜导。 按:此方汇聚通利之药,少佐参、术,以为导气之功,无往不到矣。不知奄奄一息之人,有气可 鼓而开其久闭之关乎?才入胃中,立增吐逆,尚谓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加以火攻,可堪之乎?大便不通用蜜导,小 便不通用何导之?可恼可笑! 加味麻仁丸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芍药 浓朴 当归 杏仁 麻仁 槟榔 木香 枳壳(各 五钱) 上为末,蜜丸,熟水下。 按:此方颛力于通大便。吾恐大便未通,胃气先损,食愈不纳矣。不思大便即通利 如常,其关格固自若也,服此丸一次,必增困三倍,连服必不救矣。
皂角散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上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 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朴硝、桃仁、灯芯草、茶根。 按:此等作用,只顾通二便之标,不深求 关格之本。讵知皂角末入胃,千针攒簇,肥人万不可堪,况羸人乎?随服人脂人膏,已不能救其峻削,况更加桃仁、朴 硝助虐乎。
大承气汤(方见卷四) 按:此乃治伤寒胃实之方。用治关格,倒行逆施,草菅人命,莫此为甚。
九方不达病成之理,漫图弋获。其以峻药加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中,犹可言也。其以峻药加入二陈汤,及八正、 承气等方,不可言矣。至于片脑、麝香、皂角等药,骤病且不敢轻用,况垂毙者乎?伎转出转穷,所以为不学无术,徒 读书之流欤。
进退黄连汤方(自拟 方论见前)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盏,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 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崔氏八味丸(方见卷二)
资液救焚汤(自拟)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二钱取汁) 麦门冬(二钱取汁)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 拌蒸) 炙甘草 真阿胶 胡麻仁(炒研各一钱) 柏子仁(七分炒) 五味子(四分) 紫石英 寒水石 滑石(各 一钱三味俱敲碎研为末) 生犀汁(研三分) 生姜汁(二茶匙) 上除四汁及阿胶,其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 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厘。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朝 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昌不获已,聊拟二方,为治关格之榜样。至于病变无方,生心之化裁,亦当与之无方,初非以是印定学人眼目,且 并向痴人说梦也。
卷六
消渴门
(论二首 法四条 律五条)
卷六 消渴门
消渴论
喻昌曰: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着,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始如以水沃焦,水入犹能消之;既而以水投石,水去 而石自若。至于饮一溲一,饮一溲二,则燥火劫其真阴,操立尽之术,而势成 矣。《内经》有其论无其治,《金匮》 有论有治矣,而集书者采《伤寒论》厥阴经消渴之文凑入,后人不能抉择,斯亦不适于用也。盖伤寒传经,热邪至厥阴 而尽,热势入深,故渴而消水,及热解则不渴,且不消矣,岂杂证积渐为患之比乎?谨从《内经》拟议言之。《经》谓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此中消所繇来也。肥而不贵,食弗给于鲜;贵而不肥,餐 弗过于饕;肥而且贵,醇酒浓味,孰为限量哉?久之食饮,酿成内热,津液干涸,求济于水,然水入尚能消之也,愈消 愈渴,其膏粱愈无已,而中消之病遂成矣。夫既瘅成为消中,随其或上或下,火热炽盛之区,以次传入矣。上消者胃以 其热上输于肺,而子受母累,心复以其热移之于肺,而金受火刑。金者生水而出高源者也,饮入胃中,游溢精气而上, 则肺通调水道而下。今火热入之,高源之水,为炎威所逼,合外饮之水,建瓴而下,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并 素酝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大腑之暴注暴泄,尤为甚矣,故死不治也。所谓由心之肺谓之死阴,死阴之属,不过三 日而死者,此之谓也。故饮一溲二,第一危候也。至于胃以其热,由关门下传于肾,肾或以石药耗其真,女色竭其精者, 阳强于外,阴不内守,而小溲混浊如膏,饮一溲一,肾消之证成矣。《经》谓石药之性悍,又谓脾风传之肾,名曰疝瘕, 少腹冤热而痛,出白液,名曰蛊,明指肾消为言。医和有云:女子阳物也,晦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此解冤热及蛊义甚 明。王太仆谓消烁肌肉,如蛊之蚀,日渐损削,乃从消字起见,浅矣浅矣。夫惑女色以丧志,精泄无度,以至水液混浊, 反从火化,亦最危候。《经》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故阴精有余,足以上承心火,则其人寿。阴精不足,心火直下肾 中,阳精所降,其人夭矣。故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消渴 属肾一证,《金匮》原文未脱,其曰:饮一斗溲一斗者,肾气丸主之。于以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此 正通天手眼。张子和辄敢诋之,既诋仲景,复谀河间,谓其神芎丸以黄芩味苦入心,牵牛、大黄驱火气而下,以滑石引 入肾经,将离入坎,真得《黄庭》之秘。颠倒其说,阿私所好,识趣卑陋若此,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门哉?何柏斋《消渴 论》中已辨其非。昌观戴人吐下诸案中,从无有治消渴一案者,可见无其事,即无其理矣。篇首论火一段,非不有其理 也,然以承气治壮火之理,施之消渴,又无其事矣。故下消之火,水中之火也,下之则愈燔;中消之火,竭泽之火也, 下之则愈伤;上消之火,燎原之火也,水从天降可灭,徒攻肠胃,无益反损。夫地气上为云,然后天气下为雨,是故雨 出地气,地气不上,天能雨乎?故亟升地气以慰三农,与亟升肾气以溉三焦,皆事理之必然者耳。不与昔贤一为分辨, 后人亦安能行其所明哉?
卷六 消渴门
消渴续论
昌着消渴论,聊会《内经》大意,谓始于胃而极于肺肾,定为中上下之三消。其他膈消亦积食证,要亦中上之消耳, 然未得《金匮》之实据,心恒不慊。越二岁,忽忆《内经》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恍然悟胸中受病消息,唯是胃中水谷之气,与胸中天真灌注环周,乃得清明在躬,若有所劳倦,伤 其大气宗气,则胸中之气衰少。胃中谷气因而不盛,谷气不盛,胸中所伤之气愈益难复,而不能以克行。于是谷气 留于胃中,胃中郁而为热,热气熏入胸中,混合其衰少之气,变为内热,胸胃间不觉易其冲和之旧矣。求其不消不渴, 宁可得乎?透此一关,读《金匮》所不了了者,今始明之。其云: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 劳则荣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举寸口以候 胸中之气,举趺阳以候胃中之气,显然有脉之可循,显然有证之可察,然且难解其微焉。盖阴在内为阳之守,阳在外为 阴之固,寸口脉浮,阴不内守,故卫外之阳浮,即为虚也。寸口脉迟,阳不外固,故内守之阴迟,即为劳也,总因劳伤 荣卫,致寸口脉虚而迟也。然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虚而且迟,水谷之气不上充而内郁,已见膈虚胃热之 一斑矣。更参以趺阳脉之浮数,浮则为气,即《内经》热气熏胸中之变文,数则消谷而大坚。昌前论中既如以水投石, 水去而石自若,偶合胃中大坚,消谷不消水之象,可见火热本足消水也,水入本足救渴也。胃中坚燥,全不受水之浸润, 转从火热之势,急奔膀胱,故溲数。溲去其内愈燥,所以坚数相搏,即为消渴。直引《内经》味过于苦,久从火化,脾 气不濡,胃气乃浓之意,为消渴之源,精矣微矣。晋唐以后,代不乏贤,随其聪敏,揣摩《内经》,各自名家,卒皆不入 仲景堂奥,其所得于《内经》者浅耳。使深则能随证比类,各出脉证方治,以昭成法,而《金匮》遗编,家传户诵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