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法律


    三圣散 治中风手足拘挛,口眼 斜,香港脚行步不正。当归(酒洗炒) 玄胡索(微炒为末) 肉桂(去粗  皮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按:此方治血虚风入之颛剂也。故取以治口眼 斜之左急右缓者,  然血药中而加地黄、白芍、秦艽、杜仲、牛膝,风药中而加天麻、防风、羌活、白芷、细辛,或加独活以去肾间风,加  萆以除下焦热,又在随证酌量矣。

    匀气散 见前。 取其方以治口眼 斜之右急左缓者,然倍用生熟甘草,加苡仁以缓其急,加麦冬、葳蕤、竹  沥以熄其风,得效去白芷、苏叶,可常服也。

    转舌膏 治中风螈 ,舌蹇不语。用凉膈散,加菖蒲、远志各等分,蜜丸弹子大,朱砂为衣,薄荷汤化下,临  卧或食后服。凉膈散,方见后。 按:此乃治心经蕴热之方也。

    正舌散 治中风舌本强,难转,语不正。 蝎梢(去毒二七个) 茯苓(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前  温酒调服,又擦牙更效。 按:此乃治风涎壅塞之方也。

    资寿解语汤 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防风附子(炮) 天麻 酸枣仁(各一钱) 羚羊角(镑)

    官桂(各八分) 羌活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盏,煎八分,入竹沥二匙,姜汁二滴,食远服。 按:此方乃治风入  脾脏,舌强不语之证。至于少阴,脉萦舌本,肾虚风入,舌不能言,吃紧之候,古今从无一方及之。昌每用此方去羌、  防,加熟地、何首乌、枸杞子、甘菊花、胡麻仁、天门冬,治之获效。今特识于此方之下,听临病之工酌用焉。后检宣  明方有地黄饮子,治肾虚气厥,不至舌下。先得我心,补录。(见后)

    胃风汤 见前。 治虚风证能食,手足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风面肿。 按:虚风入胃反能食者,乃  风入而助其胃之火热,故比平常食加进也。此去瘅成为消中不远,此方但治其风,不治其火热,殊不合《内经》之旨。

    必于竹沥、麦冬、花粉、葳蕤、石膏、生地、梨汁甘寒药中,加入升麻、葛根、甘草为剂,始克有当。况风既入胃,《内  经》述其五变:曰厥巅;曰寒热;曰消中;曰飧泄;曰疠风,随人之寒热,或上或下,变病若此其可畏。奈何不习不察,  徒欲检方而治病耶有志于医者,自为深造,无寄后人篱下可矣。

    泻青丸 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躁烦之故也。 当归 川芎 栀子 羌活 大  黄防风 龙胆草(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竹叶汤化下。 按:此方以泻青为名者,乃泻东方甲  乙之义也。风入厥阴,风木之藏,同气相求,其势必盛。所虑者虚而眩晕,热而躁烦,虚也热也,其可以为壮实而轻泻药  之乎?审果壮实,乃可施此。审属虚热,必以四物汤全方,加人参、竹沥、秦艽、羌活,八味为剂,始合法度也。

    愈风汤 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又治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  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于通塞,或一气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  如此乃常服之药也,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矣。 羌活 甘草防风 当归 蔓荆子 川芎 细辛 黄 枳壳 人  参麻黄 白芷 甘菊 薄荷 枸杞子 知母 地骨皮 独活 秦艽 黄芩 芍药 苍术 生地黄(各四两) 肉桂  (一两) 上 咀,每服一两,水二盏,生姜三片,空心煎服,临卧煎渣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谓之重剂,临卧  三服,吞下四白丹丸,谓之轻剂。假令一气之微汗,用愈风汤三两,加麻黄一两,作四服,加姜空心服。以粥投之,得  微汗则住。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风汤三两,加大黄一两,亦作四剂。如前临卧服,得利为度,此药常服之。不可失四时  之辅。春将至大寒后,本方加半夏、人参、柴胡,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夏将至谷雨后,本方加石膏、黄芩、知母,谓  迎而夺阳明之气也。季夏之月,本方加防己、白术、茯苓,谓胜脾之湿也。秋将至大暑后,本方加浓朴、藿香、肉桂,  谓迎而夺太阴之气也。冬将至霜降后,本方加附子、官桂、当归,谓胜少阴之气也。此药四时加减,临病酌宜,诚治风  证之圣药也。

    按:此一方,相传谓是愈风之圣药,后人见其种种敷陈,次第有法,骇以为奇,而深信不疑。及用之治病,百无一  愈。盖似是而非,昌不得不为辨之。其云初觉风动,服此不致倒仆,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夫觉风势初动,不服端本澄  原之药,以固护其荣卫,反服风药,而招风取中。以汉武之虚耗,称为成周之上理,其谁欺乎?又云:内邪已除,外邪  已尽,当服此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夫既内邪除,外邪尽,广服补益以养其正可也。岂有久服此药之理耶?岂舍  内邪外邪,别有大风当去耶?何其自呈缺漏耶。至于一旬通利,以本方一剂,加大黄二钱或可。若夫一气微汗,计本药  分七十二剂,每剂已用麻黄四分零,而此四剂中,各加二钱五分,如此重剂,岂微汗之剂耶?方中发汗之药,已复用至  十二味矣,必更重加麻黄,始为微汗者何耶?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恐其力轻,故啜热稀粥以继之。用麻黄汤恐其力重,  多致亡阳,多方回护,岂有反投热粥之理。后人无识,奉此为第一灵宝,宁知其骄矜自用,欺己欺人也哉!  四白丹 清肺气养魄。中风多昏冒,缘气不清利也。 白术白茯苓 人参 宿砂 香附 甘草 防风 川芎  (各五钱) 白芷(一两) 白檀香(一钱半) 知母(二钱)羌活 薄荷 独活(各二钱半) 细辛(二钱) 麝  香牛黄 龙脑(各五分俱另研) 藿香(钱半) 甜竹叶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临睡嚼一丸,煎愈风  汤送下。上清肺气,下强骨髓。 按:此方颇能清肺养魄,方中牛黄可用,而脑麝在所不取,以其耗散真气,治虚风大  非所宜。然本方以四君子汤作主,用之不为大害。今更定牛黄仍用五分,龙脑、麝香各用二分,取其所长,节其所短,  庶几可也。其他犯脑麝诸方,一概不录。如牛黄清心丸,四君子,药中甘草加至四倍,其意亦善。仿此为例,脑麝裁酌,  用十之二,足可备清心宁神之用。其粤中蜡丸,脑麝原少,且经久蓄,品味和合,用时仍浓煎甘草汤调服为善,方不赘。

    大秦艽汤 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  养血而筋自柔。 秦艽 石膏(各一钱) 甘草 川芎 当归 芍药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芷 生地黄 熟地  黄白术 茯苓(各七分) 细辛(五分)春夏加知母一钱。 上水二盏煎,如遇天阴,加姜七片。心下痞,加枳实五  分。 按:此方既云养血而筋自柔,何得多用风燥之药?既欲静以养血,何复用风以动之,是其方与言悖矣。偶论三化  汤、愈风汤、及大秦艽汤,三方为似是而非,及查三方皆出机要方中云,是通真子所撰,不知其姓名。然则无名下士,  乱后人见闻,非所谓一盲引众盲耶。业医者,当深入理要,自具只眼可矣。

    养血当归地黄汤 当归 地黄 川芎 芍药 本 防风 白芷(各一钱) 细辛(五分) 上水二盏,煎一  盏,通口食前温服。 按:此出类拔萃方中,用血药风药各四味,半润半燥,亦不善于立方者矣。即谓治本不可忘标,  四物汤中加风药一味足矣。因以此药遍索诸方,适良方中有六合汤,一方治风虚眩晕,先得我心,用四物各一两,秦艽、  羌活各半两。虽用风药二味,其分两则仍一味也,举此为例,方不重赘。

    天麻丸 治风因热而生,热盛则动。宜以静胜其燥,是养血也。此药行荣卫,壮筋骨。 天麻 牛膝(二味用  酒同浸三日焙干用) 萆 玄参(各四两) 杜仲(炒去丝七两) 附子(炮一两) 羌活(四两) 当归(十两)

    生地黄(一斤) 一方有独活四两,去肾间风。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白汤下。

    良久进食,服药半月后,觉塞壅,以七宣丸疏之。 按:此方大意,主治肾热生风。其以天麻入牛膝同制,取其下达。

    倍用当归、地黄,生其阴血。萆 、玄参,清下焦之湿热。附子补下焦之真阳,盖惟肾中阳虚,故风得以久据其地也。

    用羌活之独本者,即真独活,不必更加也。吁嗟!多欲之人,两肾空虚,有如乌风洞,惨惨黯黯,漫无止息。环视风门  诸药,有一能胜其病者乎?此方杂在群方内,未易测识,特表而出之。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口不能言。 南星(姜煮二钱) 半夏(炮七次二钱) 枳实(一钱) 白茯  苓(一钱半) 橘红(一钱) 石菖蒲(八分) 人参 竹茹(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水二盏,生姜五片,煎八  分,食前服。 按:此证最急,此药最缓,未免有两不相当之弊。审其属热,此方调下牛黄清心丸;审其属虚,此方调  下二丹丸;庶足以开痰通窍也。

    青州白丸子 治男子妇人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并治。 白附子(二两生用) 半夏(七  两水浸去衣生用) 南星(二两生) 川乌(去皮脐五钱半)上罗为末,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未出者以手  揉令出,渣再擂,以尽为度。用瓷盆日中曝夜露,每日一换新水,搅而后澄。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去水晒干如  玉片,以糯米粉作稀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无时。如瘫痪,酒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三五丸。 按:  此方治风痰之上药也,然药味虽经制过,温性犹存。热痰迷窍,非所宜施。

    竹沥汤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口不能言。竹沥(二升) 生葛汁(二升) 生姜汁(二合)

    上三汁和匀,分温三服。 按:人身之积痰积热,常招致外风,结为一家。令人心神恍惚,如邪所凭,实非邪也。消风  清热开痰,其神自安,此方可频服也。

    贝母栝蒌散 治肥人中风,口眼 斜,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 贝母 栝蒌 南星(炮) 荆芥 防风 羌  活黄柏 黄芩 黄连 白术 陈皮 半夏(汤炮七次) 薄荷 甘草(炙) 威灵仙 天花粉(各等分) 上每服,  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至夜服。 按:中风证,多挟热痰,而肥人复素有热痰。不论左右,俱作痰治,诚为当矣。

    但肥人多虚风,瘦人多实火。虚风宜用甘寒一派,如竹沥、人参、麦冬、生地、生葛汁、生梨汁、鲜淡竹叶汁、石膏、  栝蒌、葳蕤、胡麻仁等药。此方三黄并用,治瘦人实火,或可治肥人虚风,甚不宜也。至泛论治热痰之药,诸方中又惟  此足擅其长,存之以备实火生风生热之选。

    《千金》地黄汤 治热风心烦,及脾胃热壅,食不下。生地黄汁枸杞子汁(各五升) 真酥 生姜汁(各一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人参(八两) 白茯苓(六两) 天门冬(八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 上十一味,以后  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内末药调服方寸匕,再渐加服,以利为度。

    按:此方补虚、清热、润燥、涤痰、除风、开通瘀壅,美善具备,诚足贵也。因养血豁痰,难于两用。姑举此方为  例,以听临症酌量。又四肢不举,脾土属虚属实,分途异治。苟其虚实不甚相悬,此方更在所必用。法无穷尽,人存政  举,未易言耳。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膈热有余,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衄,涎嗽稠粘,二便淋闭,胃热发斑。小儿惊急潮  搐,疮疹黑陷。大人诸风螈 ,手足掣搦,筋挛疼痛。 连翘栀子仁 薄荷 大黄 芒硝 甘草 黄芩 上水二盏,  枣一枚,葱一根,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散 即凉膈散加黄连。 上水盏半,加竹叶十片,煎八分,去渣,入蜜少许温服。头痛加川芎、防风、石  膏。 按:中风证,大势风木合君相二火主病,多显膈热之证。古方用凉膈散最多,不但二方已也,如转舌膏,用凉膈  散加菖蒲、远志。如活命金丹,用凉膈散加青黛、蓝根。盖风火之势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所以清心宁神、转舌活命,  凉膈之功居多。不可以宣通肠胃之法,轻訾之也。

    地黄饮子宣明方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  萸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远志(去骨) 官桂 麦冬(各等分)上为末,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七叶,水一盏半,煎八分,服无时。 按:肾气厥,不至舌下,乃藏真之气,不上  荣于舌本耳。至其浊阴之气,必横格于喉舌之间,吞咯维艰,昏迷特甚,又非如不言之证,可以缓调。方中所用附、桂、  巴、苁,原为驱逐浊阴而设,用方者不可执己见而轻去之也。

    《三因》白散子 治肝肾中风,涎潮壅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兼治阴症伤寒,六脉沉伏,及霍乱吐泻,  小便淋滴不通。 大附子(去皮脐生) 滑石(桂府者各五钱)制半夏(七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姜  七片,蜜半匙,煎七分,空心冷服。 按:此方甚超,但不明言其所以然。且引兼治阴症伤寒、霍乱吐泻等证为言,转  觉泛而不精矣。盖此即上条昌所论浊阴上逆之证,缘肝肾之气,厥逆而上。是以涎即壅塞,舌喑不语,痰沫吐咯难出,  头目重眩。故非附子不能驱其浊阴,然浊阴走下窍者也。浊阴既上逆,其下窍必不通,故用滑石之重,引浊阴仍顺走前  阴之窍。亦因附子雄入之势,而利导之也。更虑浊阴遇胸中之湿痰,两相留恋,再加半夏以开其痰。庶涎沫与浊阴俱下,  方中具有如此之妙义,而不明言以教后人,殊可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