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水二盏,枣一枚,姜一片,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如伤重者,不过二服而愈。

  卷四

  气病脉证第四十

  欲知是气,下手脉沉。沉极则伏,涩弱久深。

  气者,七气也。七气为内因,故脉沉。沉之极,虽按之至骨,犹不显露,是为伏脉。再或见涩之往来不利,弱之无力衰微,非七气内伤之久,不如是也。

  卷四

  六郁脉证第四十一

  六郁多沉,滑痰紧食,气涩血芤,数火细湿。

  郁有六种,亦为内因。郁则不复浮畅,故脉多沉。多沉者,不尽沉也。沉而滑,则有水有物,痰停之郁也。沉而紧,则寒实有物,食积之郁也。沉而涩,则往来滞涩,气虚不 之郁也。沉而芤,则沉下中空,血虚不濡之郁也。沉而数,则不能炎上,火伏之郁也。沉而细,则附骨流衍,湿着之郁也。(大抵以越鞠丸为主最妙。如欲分治,痰宜济生导痰汤,重则滚痰丸。食宜丹溪保和丸。气宜准绳气郁汤。血宜血郁汤。火宜热郁汤。

  湿宜湿郁汤之类。)

  卷四 六郁脉证第四十一

  附方

  越鞠丸(丹溪) 治六郁胸膈痞满,或吞酸呕吐,饮食不化。此治郁之圣药也。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神曲(炒) 抚芎 山栀(炒) 香附(炒) 山楂(净肉) 麦芽(炒,各等分)

  上末。水调神曲、麦芽作糊丸,如梧子大。每七八十丸,白汤下。

  济生导痰汤 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饮,痞塞不通。

  半夏(汤洗七次,四两) 南星(炮、去皮) 枳实(去瓤、麸炒) 赤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滚痰丸(见第十七)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准绳气郁汤 治因求谋不遂,或横逆之来,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皆为气郁。其状胸满胁痛,脉沉而涩者是也。

  香附(童便浸一宿,焙干,杵去毛,为粗末三钱) 苍术(炒) 橘红 制半夏(各一钱半)

  贝母(去心) 白茯苓(去皮) 抚芎 紫苏叶(自汗则用子) 山栀仁(炒,共一钱) 甘草 木香槟榔(各五分) 生姜(五片)

  煎服。如胸胁作痛,此有血滞也,宜参血郁汤治之。

  血郁汤 凡七情郁结,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挫闪致瘀,一应饥饱劳役,皆能致血郁。其脉沉涩而芤,其体胸胁常有痛如针刺者是也。

  香附(童便制,二钱) 牡丹皮 赤曲(炒) 川通草 穿山甲(炒) 降真香 苏木 山楂肉大麦芽(炒、研,各一钱) 红花(七分)

  水、酒各一半煎。去滓,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盏,和匀,通口服。

  热郁汤 有阴虚而得之者,有胃虚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中而得之者。其治法皆见发热条中。此则治夫非阴虚,非阳陷,亦不发热,而常自蒸蒸不解者也。

  连翘(四钱) 薄荷叶 黄芩(各一钱五分) 山栀仁(炒,二钱) 麦门冬(去心,三钱)

  甘草(五分) 郁金(一钱) 栝蒌皮穣(二钱)

  竹叶七片煎服。问何不用苍术、香附、抚芎?曰:火就燥,燥药皆能助火,故不用也。

  湿郁汤 治因雨露所袭,或岚气所侵,或坐卧湿地,或汗出衣衫,皆为湿郁。其状身重而痛,倦怠嗜卧,遇阴寒则发,脉沉而细缓者是也。

  苍术(三钱) 白术(炒) 香附(炒) 橘红 浓朴(姜汁炒) 半夏(制) 白茯苓(去皮)抚芎 羌活 独活(各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水煎。

  虞抟云:一男子,年二十九。三月间,房事后骑马渡溪,遇深渊沉没,幸得马健无事。连湿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壮热,肢节烦疼,似疟非疟之状。一医作虚证治而用补气血药,服之月余不效。又易一医,作劳瘵治,用四物汤加知柏地骨皮之类,及丹溪大补阴丸,倍加紫河车。服至九月,反加满闷不食。乃顾请有乳妇人在家,只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召余诊视,六脉皆洪缓,重按若牢,右手为甚。余作湿郁处治,用平胃散,倍苍术,加半夏、茯苓、白术、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风、羌活,加姜煎服。黄昏服一帖,一更时又进一帖。

  至半夜,遍身发红丹如瘾疹,片时随没而大汗。索粥。与稀粥二碗,由是前病除减,能食。仍与前方服三帖。后以茯苓渗湿汤,倍加白术,服二十帖平安。

  卷五

  痰病脉证第四十二

  滑主多痰,弦主留饮。热则滑数,寒则弦紧。

  浮滑兼风,沉滑兼气。食伤短疾,湿留濡细。

  滑为水物兼有之象。主多痰者,以痰为饮结成形故也。弦则弦直而敛,不能抑扬鼓荡,是阳运之力薄,故饮留焉。(宜和剂倍术丸、苓桂术甘汤之类。)以饮较痰,尚未结聚,所以弦不似滑之累累替替有物形也。大约气机鼓动属热,滑数是已。敛束属寒,弦紧是已。鼓动浮越,风之象也,故浮滑者兼风。(宜青州白丸子、法制半夏、清心牛黄丸、沉香堕痰丸、清气化痰丸之类。)动疾沉下,气之郁也,故动滑者兼气。停食于中,则气为食碍,不能透达,脉为之短。短则气遏于内,势反成疾。短疾之脉,与滑近似,故滑亦主食也。(宜丹溪保和丸之类。)湿为阴邪,留必缓渗,非若阳邪之变动迅疾,故脉亦濡细耳。

  (宜仲景泽泻汤之类。)

  卷五 痰病脉证第四十二

  附方

  和剂倍术丸(见第二十二)

  仲景苓桂术甘汤(见第十六)

  和剂青州白丸子 治男妇手足瘫痪,风痰壅盛,呕吐涎沫,及小儿惊风,妇人血风。

  半夏(生七两,水浸洗) 南星(生三两) 白附子(生二两) 川乌(生半两,去皮脐)

  上为末,以生绢袋盛,于井花水内摆出粉。如未出者,更以手揉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置瓷盆中,日晒夜露。至晓撇去旧水,别用井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法。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绿豆大,姜汤下二十丸。无时。如瘫痪风,温酒下。小儿惊风,薄荷汤下五丸。

  法制半夏 治一切痰嗽,或呕吐冷冻饮料酸水,风痰痰癖,胸膈痞闷,喘促等证。

  半夏(拣大者五斤) 明矾(一斤四两捣碎) 生姜(一斤四两捣碎)

  上三味,用泉水共浸七日,擦去半夏皮,加朴硝二斤八两,换水浸七日。加猪牙皂角切片一斤四两,浸七日。此后用泉水,每日一换。至四十九日,捞起晒干为末。每用二钱,煎萝卜汤调下。小儿量减之。

  和剂清心牛黄丸 治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蹇涩,心怔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悲忧,虚烦少睡,喜怒无时。或发狂癫,神情昏乱。

  白芍药 麦门冬(去心) 黄芩 当归(去苗) 防风(去苗) 白术(各一两半) 柴胡 桔梗芎 白茯苓(去皮)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别研,各一两二钱半) 神曲(研)

  蒲黄(炒) 人参(去芦,各二两半) 羚羊角(屑) 麝香(研) 龙脑(研,各一两) 肉桂(去粗皮) 大豆黄卷(碎、炒) 阿胶(碎、炒,各一两七钱半) 白蔹 干姜(炮,各七钱半) 牛黄(研,一两二钱) 犀角(屑二两) 雄黄(研飞八钱) 干山药(七两) 甘草(锉炒,五两)

  金箔(一千二百片,内四百片为衣) 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成膏)

  上除枣、杏仁、金箔、二角屑及牛黄、雄黄、脑、麝外,共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温水化下,食后服。

  小儿惊痫,酌量多少,竹叶汤化下。

  沉香堕痰丸 治宿食不消,咽膈不利,咳嗽痰涎,头目昏晕,呕逆恶心,胸膈不快。

  沉香 木香(各二钱) 青皮(去白,二钱半) 半夏曲(二两) 槟榔(大者,三枚,用面裹煨熟)

  上为细末,用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小绿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姜汤下。

  清气化痰丸 顺气快脾,化痰消食。

  半夏 南星(去皮脐) 皂角(切) 白矾 干姜(各四两)

  上先将白矾等三味,用清水五碗,煎取水三碗。却入半夏二味,浸两日。再煮至半夏、南星无白点为度,晒干。

  青皮(去穣) 陈皮 真苏子(炒) 萝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研) 葛根神曲(炒) 麦 (炒焦) 山楂(去核) 香附(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食后茶汤下。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仲景泽泻汤(见第二十二)

  卷五

  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疟脉自弦。弦数者热,弦迟者寒,代散者折。

  《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盖风属木而应春。弦是其本脉,生于风则象风,故脉自弦。又疟之作也,邪正交争,或寒而热,热而寒。寒热往来,正邪出入,枢主于中。经云:少阳为枢。少阳亦应乎春,故脉亦当弦。弦而兼数,数为热,是知疟之多热也。(多热多汗,宜小柴胡汤,或加知母、石膏、黄连之类。甚则渴欲冷冻饮料,脉数大者,宜白虎汤之类。)弦而兼迟,迟为寒,是知疟之多寒也。(热少寒多,甚则厥冷呕逆,宜二陈、姜、桂、柴胡、白术、草果之类,虽附子亦不妨用,但宜细审其证,则百发百中矣。)若代止而又散,乃正气虚脱,不续不敛之象。邪盛正衰,定主凶折。(此属危殆之证。若欲用药,非大补气血如参 炙甘术附姜桂之类,不能挽回于万一者。)

  卷五 疟疾脉证第四十三

  附方

  仲景小柴胡汤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之药也。今用治疟之寒热往来者皆效。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加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

  仲景白虎汤(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 《伤寒论》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又云: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大抵表里皆热,在表多汗,非闭郁之热;在里渴烦,非入腑坚实之热,转夏为秋之剂也。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

  卷五

  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泄泻下利,沉小滑弱。实大浮洪,发热则恶。

  泻痢见于下部,时时惟出,无论因之内外,总属伤阴耗里之虚证。沉小滑弱,乃为相宜。(滑乃有余,似乎相反。然喜其有水液,而不因泻痢枯涸耳。大约宜五苓散、平胃散、东垣升阳除湿汤、理中汤、五味子散、四神丸、七味白术散。痢则芍药汤、香连丸、益元散、败毒散、东垣芍药黄芩汤、和剂真人养脏汤、金匮桃花汤、白头翁汤、和剂参苓白术散,俱当审寒热虚实选用之。)若实大浮洪则恶矣。实大与虚反,浮洪与里反。邪盛正衰,不言可喻。再加发热,则阴气弥伤,而里气弥耗,不至躁亡不已也。

  卷五 泄泻脉证第四十四

  附方

  五苓散(见第十七)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噫气吞酸,面黄肌瘦,体倦节痛。常自利,常发霍乱、反胃等证。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五斤) 陈皮(三斤二两,去白) 甘草(锉,炒,三十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三斤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温服。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不正之气。

  东垣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甘草 大麦 面(如胃寒腹鸣者加) 陈皮 猪苓(以上各三分) 泽泻 益智仁 半夏 防风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一盏。去滓,空心服。

  理中汤(见第十七)

  二神丸 治脾肾虚弱,侵晨五更作泻,全不思食,或食而不化,大便不实神效。

  破故纸(四两,炒) 肉豆蔻(二两,生用)

  用红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同煮熟。去姜及皮核,取肉和药丸如梧子。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五味子散 治肾泄,在侵晨五更作泻,或大便不实,不时去后。

  五味子(炒,二两) 吴茱萸(炒,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