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
有孕则经血不通,许学士所谓妊娠闭经隧以养胎者是也。平人气象论又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历观经论、是知胎以血为体,而始终十月,皆赖乎心,自不当在轮养中又分次第矣。三月之时,心包络养胎。《灵枢》经脉篇云:心包主脉,若分气及胎,脉必虚代。在五脏生成篇又云:心合脉。盖心与心包,虽分二经,原属一脏故耳。
卷四 代脉主病第三十三
附方
黄 建中汤(见第二十一)
仲景小青龙汤(见第十六)
仲景炙甘草汤 《伤寒论》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 生姜(切,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去心,半升) 麻子仁(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圣济经》曰:津耗散为枯。五脏痿弱,营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卷四
脉病顺逆第三十四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
有是病,则有是脉,如影之随形也。与病相宜则顺,不相宜则逆。逆之与顺,何从区别,是又在阴阳耳。如表病见表脉、里病见里脉、实病见实脉、虚病见虚脉、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之类,皆顺而相宜者也。反此则逆。逆顺一分,而病之吉凶,从可推矣。
卷四
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中风浮缓,急实则忌。浮滑中痰,沉迟中气。
尸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脏身冷,入腑身温。
风性空疏,中之于表,浮缓是其宜也。(宜千金小续命汤,轻则仲景桂枝汤加减用之。)急强而实,略无柔和,邪气太甚,正气何堪?故忌。若浮而滑,带有物象,非浮缓比,此则中痰之如中风者。(宜二陈汤、防风、竹沥、生姜之类。甚则探吐。)若沉而迟,则不在表而在里,亦非中风,名曰中风,七情之所为也。(宜和剂四七汤、易简星香汤、苏合香丸之类。)尸厥亦类中风,卒然僵仆,昏不知人。其脉沉滑者,沉为里,滑为邪。邪入于里,与血气相并。
邪入正虚,搏入脏腑。入脏则邪干神舍,气陷从阴,故身冷。脏不受邪,仅入于腑,气出从阳,故身温。即《金匮要略》所谓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者是也。(宜苏合香丸、仲景备急丸、本事胜金丸、千金返魂汤之类,并万氏灸百会法。)
卷四 中风脉证第三十五
附方
金匮千金小续命汤 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等疾。以一岁为总,六经为别。春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秋冬加官桂、附子、芍药。又于六经别药内,随证细分加减。自古名医不能越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去皮尖、炒)
防风(两半) 防己 官桂(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为粗末,后入二味和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食前服。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心烦多热者,加犀角屑半两。
骨节间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节冷痛,倍用桂枝、附子。燥闷小便涩者,去附子,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脏寒下痢者,去防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术一两。热痢不可用附子。脚弱加牛膝、石斛各一两。身疼痛,加秦艽一两。
腰痛,加桃仁、杜仲各半两。失音加杏仁一两。如或歌或笑,无所不至者,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二两。去附子、防风、生姜,加当归一两。自汗者,去麻黄、杏仁,加白术一两。春加麻黄一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仲景桂枝汤(见第十九)
二陈汤(见第十六)
和剂四七汤(见第十七)
易简星香汤 治中风痰盛,服热药不得者。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苏合香丸(见第十八)
仲景三物备急丸大黄(一两) 干姜(一两)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内末中,合捣一千杵,用为散。
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莫令泄。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苦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本事胜金丸 治中风忽然昏倒若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风涎潮于上膈,气闭不通。
生薄荷(半两) 猪牙皂角(二两,槌碎,水一升,二味一处浸,取汁,研成膏) 瓜蒂(末一两) 藜芦(二两) 朱砂(半两,研)
上将朱砂末二分,与二味末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朱砂为衣。温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醒,不醒不可治。必用方论中风无吐法,引金虎碧霞为戒。且如卒暴涎生,声如引锯,牙关紧急,气闭不行,汤药不能入,命在须臾者,执以无吐法可乎?但不当用银粉药。恐损脾,坏人四肢尔。
(罗谦甫方有粉霜、铅粉,无藜芦。)
千金返魂汤 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绞口,口噤不开。去齿下汤。汤入口不下者,分病患发,左右捉踏肩引之。药下,复增取尽一升,须臾立醒。
麻黄(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
上 咀,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肘后方》云:张仲景方无桂心,只三味。)
灸法 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 、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
卷四
风寒脉证第三十六
风伤于卫,浮缓有汗。寒伤于营,浮紧无汗。
风为阳邪,卫为阳气。风阳空疏,卫阳浮越。寒为阴邪,营为阴血。寒阴敛束,血阴凝泣。故风必伤卫,寒必伤营者,皆类同而象似也。空疏浮越,自当有汗而脉缓矣。(仲景桂枝汤证。)敛束凝泣,自当无汗而脉紧矣。(仲景麻黄汤证。)
卷四 风寒脉证第三十六
附方
仲景桂枝汤(见第十九)
仲景麻黄汤(见第十六)
卷四
暑湿脉证第三十七
暑伤于气,脉虚身热。湿伤于血,脉缓细涩。
暑亦阳邪,性热而散。伤于气分,从其类耳。阳邪伤气,气必烦蒸,故身热。
气散不敛,故脉虚。(宜清暑益气汤、加味香薷饮之类。)湿为水湿,血液相近,伤血亦从其类。
脉缓细涩,流衍渗着之象也。(宜败毒散、和剂五积散之类。)
卷四 暑湿脉证第三十七
附方
清暑益气汤(见第十六)
十味香薷饮(见第十六)
败毒散(活人)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芎 枳壳 白茯苓 桔梗 人参(以上各一两) 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煎七分,温服。或沸汤点亦得。
治伤寒温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及老人、小儿皆可服。或瘴烟之地,或瘟疫时行,或胸多风痰,或处卑湿脚弱,此药不可缺也。日二、三服,以知为度。烦热口干,加黄芩。
和剂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 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 当归 芎 甘草(炙) 肉桂 芍药(各三两) 枳壳(去瓤、麸炒) 麻黄(去节根) 陈皮(去白,各六两) 桔梗(去芦,十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
干姜(各四两) 苍术(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加艾醋。
卷四
伤寒脉证第三十八
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
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
阳病见阴,病必危殆。阴病见阳,虽困无害。
上不至关,阴气已绝。下不至关,阳气已竭。
代脉止歇,脏绝倾危。散脉无根,形损难医。
《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观此,则知伤寒虽是阴寒之邪,袭人生气中,正气与之抗拒,郁蒸成热,亦理势之必然者。抗拒在表,故脉浮。郁蒸成热,故脉洪。热病得此阳脉,知正气不陷缩而能鼓发,胜邪必矣,故喜焉。若沉微涩小,是皆阴类。证阳脉阴,表病见里。证与脉反,邪盛正衰,凶之兆也。至若汗后,邪解正复。此时脉躁盛者,亦应宁静。身体自然凉和。设脉仍躁而热加甚,是正气已衰,邪气更进,必难乎其为生矣。即《素问》评热论所谓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阴阳交者是也。(一派阳邪,阴不能复。若与阳交,并为一而不分,是阴已绝亡,故死。)阳病见阴者,见阴脉也,即上文所云热病而得沉微涩小之类。言证与脉反,故亦危殆。
阴病见阳者,见阳脉也。亦似与证相反,惟伤寒则不然。伤寒自表入里,从阳之阴,刻刻侵传,层层渐入。今阴病得阳脉,是转寒凛而变温和,起深沉而出浮浅。死阴忽作生阳,病虽困笃,自当无害。故仲景云: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尺为阴,尺脉上不至关,是阴已绝于下。寸为阳,寸脉下不至关,是阳已竭于上。
《脉经》曰:阳生于寸,动于尺。阴生于尺,动于寸。言阴阳互相生动。今两不至关,是阴阳离异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非此之谓欤!代脉止歇者,乃藏真不能接续,其倾危可立见也。散脉无根者,谓脉外散而不敛,内无根蒂之候。若形见损伤,必难医治。仲景平脉篇云: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其义谓咳逆属肺,散脉属心。肺金心火,火刑其金,故主死。形刑二义俱通,姑两存之。
卷四
饮食劳倦第三十九
饮食内伤,气口急滑,劳倦内伤,脾脉大弱。
饮食有节,五内受益,何言伤乎?伤则过于饮食,甚至停蓄不消,而气口急滑之脉见矣。急则不运不输,滑则有水有物,胃中停滞。而急滑应于气口者,以气口正在右关脾胃之前故也。(宜推之运之,如东垣枳术导滞丸、丹溪保和丸、洁古枳术丸、曲 枳术丸、东垣葛花解醒汤之类。)动而生阳,身固不宜久逸。东垣先生论升阳益胃汤方后云:小役形体,使胃气与药,得以转运升发,此即动而生阳之义。又上古天真论云:不妄作劳,皆不言不劳。但令小役,不令过役,并不妄劳耳。若烦扰而过于劳,外则体倦,内则脾伤。盖脾土合肌肉而主四肢。配阳明胃腑,受纳水谷,酝酿精微,以灌溉四脏,为人身阳气生化之源。过劳则肢体转旋,四肢举动。阳气张乱,无往非脾气之应,则无往非脾气之伤矣。脾脉反大弱者,气张则大,气耗则弱也。(宜补中益气汤之类。)
卷四 饮食劳倦第三十九
附方
枳术导滞丸(东垣)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旋化而作痞,满闷不安。
黄芩 茯苓 白术 黄连(各三钱) 泽泻(一钱) 枳实(麸炒、去瓤) 神曲(炒,各五钱) 大黄(煨,一两)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洁古枳术丸(见第十七)
曲 枳术丸(见第二十)
东垣葛花解醒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颤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青皮(去瓤,三钱) 木香(五分) 橘红 人参 猪苓(去皮) 白茯苓(各一钱半) 神曲(炒) 泽泻 干姜 白术(各二钱)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但得微汗,则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此酗饮成病,自损元气。惟病酒者思之。
东垣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过度,饮食失节,四肢倦怠,口干身热,手心蒸热,手背不热,时或头痛,微恶风寒,自常汗出。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无力,或脉微细软弱,或惟右脉虚大。凡中气虚弱而不能摄血,或中气不足而误用克伐,或饮食劳倦而患疟痢,脾胃气虚而久不能愈,或腠理不密,易伤风寒,微邪凑肺而咳嗽不已,或病久元气下陷,或伤恐元气不升,或元气虚弱,感冒风寒,不胜发表,或入房之后,劳役感冒,或劳役感冒而后入房,或阳气不升而头晕作眩,额上喜温而渐愈等证。不论内外病候,审是因于劳役者,以之为主。治之法,能生长身中胃气,而行春夏之令。亦能使脾土以生肺金,为肝、心、脾、肺滋化源之剂。
黄 (病甚、热甚者一钱) 人参(三分,有嗽去之) 甘草(炙,五分) 当归(酒制)
橘皮 升麻 柴胡(各三分) 白术(五分)
(薛新甫常用方: 、参、术各一钱半,归一钱,橘七分,柴、升各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