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
上为粗末。每一两,水二盏,竹叶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少许,食后服。
加姜煎亦得。去六经热。减大黄、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参、防风,治肺经邪热。咳嗽有痰,加半夏。凉膈与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热,名双和散。钱氏去连翘,加藿香、石膏,为泻黄散。(《宝鉴》连翘四两、硝黄各二两,余各一两。)
黄连解毒汤(见第十七)
消肿汤 治马刀疮。
柴胡(二钱) 连翘(三钱) 当归尾 甘草(各一钱) 生黄芩 红花(少许) 黄连 鼠粘子(炒,各一钱) 栝蒌根 黄 (各一钱半)
上件每服五钱,或一两,水煎热服,食后。
当归饮子 治疮疥风癣,湿毒燥痒疮。
当归 白芍药 川芎 生地黄 白蒺藜 防风 荆芥(各一两) 何首乌 黄 甘草(各五钱)
上 咀。每服一两。水煎。或为末,每服一二钱亦得。
卷三
滑脉主病第二十
滑脉主痰,或伤于食。下为蓄血,上为吐逆。
痰乃水饮所结,薄则稠粘,老则 。滑脉,滑泽近于水象,如数疾而替替然,形相似也。不腐不化之食,象亦如之,皆有物之脉也。(痰宜二陈汤;食宜丹溪保和丸,洁古枳术丸、曲 枳术丸之类。)在下则见于尺。主蓄血者,血亦类液,瘀凝类痰,以其在尺,故以血断。(宜仲景桃核承气汤、《准绳》代抵当丸之类。)若见于寸,必主吐逆,盖因滑脉之流利滑动,势不安定,切近上焦,自当为吐。(宜六君子汤、仲景大半夏汤、温胆汤、东垣藿香安胃散之类。)然而所吐之物,非痰即食。设无痰食,是为呕逆,则脉不应见滑,而又当见涩矣。
卷三 滑脉主病第二十
附方
二陈汤(见第十六)
丹溪保和丸(见第十七)
洁古枳术丸(见第十七)
曲 枳术丸 治强食所致,心胸满闷不快。
神曲(炒) 麦 (炒) 枳实(去瓤、麸炒,各一两) 白术(炒,二两)
上制,服如枳术丸法。
仲景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此下热与血结成瘀之剂也。今用下瘀血于肠腹胁下者,皆效。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准绳代抵当丸 行瘀血。(自制。)
大黄(川产、如锦纹者,去皮及黑心,四两) 芒硝(一两。如欲稳,以玄明粉代) 桃仁(麸炒黄,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 当归尾 生地黄 穿山甲(蛤粉炒,各一两) 桂(三钱或五钱)
上为极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若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临卧去枕仰卧,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远,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涝水煎汤下之。
用归地者,欲下血而不损血耳,且引诸药至血分也。诸药皆犷悍,而欲以和济之也。如血老成积,此药攻之不动,宜去归地,加广术(醋浸透、焙干、一两) 肉桂(七钱)
六君子汤 (见第十六)
仲景大半夏汤 治反胃呕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温胆汤(三因)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
半夏(汤洗) 枳实 竹茹(各一两) 橘皮(一两半去白) 甘草(炙四钱) 白茯苓(七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热服。
东垣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钱半) 丁香 人参(各二钱) 橘红(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滓凉服,食前。和滓服亦可。
卷三
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涩脉少血,或中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厥逆。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之与血,同质异名,是二而一。况体为阴液,多则滑利,少则枯涩,理势之必然者。(枯涩、虚涩血少,宜四物汤之类。)寒湿袭人,肌腠痹着,气道不利,脉安得不涩。
(滞涩之涩,宜和剂渗湿汤、百一除湿汤、三因肾着汤之类。)反胃,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随食随吐。胃无余液,以致肠中枯燥而大便秘结,脉安得不涩。(枯涩之涩,宜六君子汤、宝鉴人参利膈丸、统旨滋血润肠汤、滋阴清膈饮之类。)自汗者,汗时时自出也。出则液耗,是谓脱液。漏而不止,卫气散失,四肢厥寒,是谓亡阳。阳亡液脱,脉又安得不涩。(虚涩之涩,宜十全大补汤、济生 附汤、黄 建中汤之类。)一涩脉也,而有虚涩、滞涩、枯涩之分,是又在诊之者,自为灵通耳。
卷三 涩脉主病第二十一
附方
四物汤 治肝脾肾血虚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日晡热甚,头目不清,或烦躁不寐,胸膈作胀,胁肋疼痛等症。凡血虚诸病,以此为主治。若脾气虚而不能生血,宜四君子。若脾气郁而血虚,宜归脾汤。若肾水涸而不生肝血,宜六味丸。
当归(二钱) 白芍药(一钱) 熟地黄(三钱) 川芎(钱半)
上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见第十七)
百一除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腰脚 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涩或利。
半夏曲(炒) 浓朴(姜制) 苍术(米泔制,各二两) 藿香叶 陈皮(去白) 白茯苓(去皮,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白术(生用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温服。
三因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空心温服。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宝鉴人参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大黄(酒湿蒸熟) 浓朴(姜制,各二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统旨滋血润肠汤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炒)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 大黄(酒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滋阴清膈饮(统旨) 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太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 芍药(煨) 黄柏(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钟,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十全大补汤(见第十六)
济生 附汤 治气虚阳弱,虚汗不止,肢体倦怠。
黄 (去芦、蜜炙)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十片,煎八分。食前温服。未应,更加之。
黄 建中汤 治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黄 桂(各一钱半) 白芍药(三钱) 甘草(一钱)
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姜五片,枣二枚,煎八分。去滓,入稠饧一大匙,再煎服。旧有微溏或呕者,不用饧。
卷三
弦脉主病第二十二
弦脉主饮,病属胆肝。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浮弦支饮,沉弦悬痛。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夫饮入于胃,必阳气为之游溢输布。脏腑受其灌溉,形体赖其濡滋。若阳运之力薄,则不能游溢输布,停留于中,而饮之诸证起矣。其脉弦者,弦为阴脉,敛束急直,无抑扬鼓动之势,正阳运之不足也。若非有饮而见弦脉,病又当在胆与肝耳。
盖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自北而东,在肝为厥阴而阴尽,在胆为少阳而阳微。初春之象,逗气尚少,升如一缕,有弦义焉。数则为热,弦而兼数者,病亦兼热。迟则为寒,弦而兼迟者,病亦兼寒。弦则为饮。弦而浮,则饮停在上,名曰支饮。支者,支分之义,不在胃而支留于心胸间也。(宜仲景苓桂术甘汤、小青龙汤、和剂倍术丸、破饮丸、六君子汤、仲景泽泻汤、海藏五饮汤之类。)弦而沉,则饮停在下,当为悬痛。悬者,悬阁之义,不在胃,而悬留于腹胁间也。以寒饮而留于阴分,故在内痛。(宜济生八神来复丹、三因控涎丹之类。)弦脉不但主饮,而又主痛者,以弦寒敛束,气不舒之故耳。阳弦者,寸弦也。邪在三阳,三阳走头,故头痛。(宜玄珠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仲景吴茱萸汤之类。)阴弦者,尺弦也。邪在三阴,三阴走腹,故腹痛。(宜仲景小建中汤、香砂理中汤、东垣浓朴汤、仲景四逆汤之类。)
卷三 弦脉主病第二十二
附方
仲景苓桂术甘汤(见第十六)
仲景小青龙汤(见第十六)
和剂倍术丸 治五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 饮,水在两胁。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五曰流饮,水在胁间,沥沥有声。皆由饮水过多,或饮冷酒所致。
白术(二两) 桂心 干姜(各一两)
上为末,蜜丸。每二十丸,温米饮下。加至三十丸。食前服。
破饮丸 治五饮停蓄胸膈。呼吸之间,痛引两胁,胀满气促。胸腹结为 癖。支满胸膈,旁及两胁,抢心疼痛,饮食不下,反胃吐逆。九种心疼,积年宿食不消,久疟久痢,遁尸疰忤,癫痫厥运,心气不足,忧愁思虑,妇人腹中诸病,并皆治之。
荜茇 丁香(不见火) 缩砂仁 蝎梢 胡椒 木香(不见火) 乌梅肉 青皮 巴豆(去皮膜,各等分)
上将青皮、巴豆以浆水同浸一宿,次日滤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水淹乌梅肉蒸一炊久,细研为膏,入药末和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临睡生姜汤下。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仲景泽泻汤 治饮停心下,常苦眩冒。或胸中痞结,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水二升,煮一升,分温再服。
海藏五饮汤 治五饮最效。
旋复花 人参 陈皮(去白) 枳实 白术 茯苓 浓朴(制) 半夏(制) 泽泻 猪苓 前胡桂心 白芍药 炙甘草(各等分)
上每一两分四服。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因酒成饮,加葛根、葛花、砂仁。
济生八神来复丹 治寒痰冷冻饮料,久积心胸。或呕逆喘促,或心腹搅疼,或饮食不安,状如反胃等证。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瓷器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 太阴玄精石(飞研,一两) 五灵脂(水澄清,滤去砂石,晒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二两) 舶上硫黄(透明) 沉香 木香(坚实者) 天南星(粉白者,各一两)
上为末,飞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三因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项、腰胯等隐痛难忍,筋骨牵引钓痛,时时走易不定,乃是痰涎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误认瘫痪也。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糊为丸,桐子大,晒干。食后卧,淡姜汤或热水下五、七丸至十丸。
痰猛加数丸。
玄珠茶调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及头风热痛不可忍。
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 小川芎(一两) 细茶叶(三钱) 白芷(五钱)
薄荷(三钱) 荆芥穗(四钱)
头巅及脑痛,加细辛、 本、蔓荆子,各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秘藏半夏白术天麻汤 治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大便不利,又出入为寒气所郁,闷乱大作,火郁不伸故也。医疑有热,服疏风丸下之。原证不减,复添呕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涩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气力,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是胃气已损,复下两次,重虚脾胃,病名曰痰厥头痛。厥者,痰之浊气逆上,淆溷清阳,故眩晕,非有痰厥逆而上也。
半夏(一钱五分) 白术 炒曲(各一钱) 天麻 黄 人参 苍术 陈皮 泽泻 茯苓(各五分) 大麦面(一钱半) 干姜(三发) 黄柏(二分)
仲景吴茱萸汤 《伤寒论》云: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金匮》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又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观此则凡胃虚寒不能纳食,或吐冷冻饮料酸水者,皆效。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仲景小建中汤(加黄 一两半、人参二两,名黄 建中汤) 《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又《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 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