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灯续焰


  顿然满口生津,百骸爽快。间有片时倦怠者,盖因连日病苦不安,一时为药力所胜,气体暂和,如醉得醒,如浴方出,如睡方起。此药并不洞泄刮肠大泻,但取痰积恶物,自肠胃次第而下。腹中糟粕,并不相伤。其推下肠腹之粪,则药力所到之处,是故先去其粪。其余详悉不能尽述,服者当自知之。

  仲景大承气汤 此仲景以之下邪热入里、成痞满燥实坚者。后人用下腹中一应有余积聚食物皆效。但寒饮冷积不宜。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仲景小承气汤 功力稍次于大承气。不甚坚硬燥结者宜之。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 枳实(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勿再服。

  大七气汤(即和剂四七汤) 治喜怒不节,忧思兼并,多生悲恐,致脏气不平,心腹胀满。

  半夏 茯苓(各四两) 浓朴(炒三钱) 紫苏(二钱)

  上锉入姜煎服。

  河间正气天香散 治九气。

  乌药(二两) 香附末(八两) 陈皮 苏叶 干姜(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盐汤下。

  仲景理中丸(加附子二钱、炒,即名附子理中丸。今人用为汤更捷。) 治伤寒霍乱,下利清谷,感冒吐泻,一切脾胃虚寒,中冷不食等证。

  干姜(炮) 白术(炒) 甘草(炙) 人参(各二钱半)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温服。

  宝鉴既济解毒汤 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身半以下皆寒,足 尤甚,大便微秘。

  大黄(酒煨,大便利勿用) 黄连(酒炒) 黄芩(酒炒) 甘草(炙) 桔梗(各二钱) 柴胡升麻 连翘 当归身(各一钱)

  上 咀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食后温服。忌醇酒、湿面及生冷硬物。

  钱氏导赤散 治小肠伏热。小便赤涩,或痛,或手心热,或心烦动悸,白浊等证。

  生地黄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一本用黄芩,不用甘草。

  黄连解毒汤 治下焦一切伏热实热。或小便赤色而痛,大便热结,腹中热,或大小便见血。

  黄连(七钱半) 黄柏 栀子(各半两) 黄芩(一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未知再服。

  金匮乌头煎 治寒疝绕脐, 痛欲死,及沉寒痼冷,一切温暖药不能取效者,宜此主之。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 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日再服。

  和剂来复丹 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伏暑泄泻呕吐,心腹疼痛等证。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入瓷罐内,以微火炒,用柳篦搅,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名二气末) 太阴玄精石(研飞) 舶上硫黄(透明者各一两) 五灵脂(水澄、去砂、晒干)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二钱)

  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气末拌匀,好醋打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印作锭子,磨服更佳。

  仲景五苓散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盖治汗后表不尽解,渴多饮水,水液复停。服此解未尽之表。一以行停中之水。今人用为行饮利小便之常药,亦多效验。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钱)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和剂大七香丸 治脾胃虚冷,心膈噎塞,渐成膈气,脾泄泻利,反胃呕吐。

  香附子(二两) 麦 (一两) 丁香皮(三两半) 缩砂仁 藿香 官桂 甘草 陈皮(各二两半) 甘松 乌药(各六钱半)

  上十味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盐酒、盐汤任嚼下。忌生冷肥腻物。

  和剂小七香丸 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呕逆,气膈食噎,茶酒食积,小儿疳气。

  甘松(八两) 益智仁(六两) 香附子(炒) 丁香皮 甘草(炙,各十二两) 蓬术(煨)

  缩砂(各二两)

  上为末,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温酒、姜汤、热水任下。

  神芎导水丸黄芩(一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各半两) 大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头末各四两)

  河间制。治一切热证,其功不可尽述。设或久病热郁,无问瘦痿老弱,并一切证可下者,始自十丸以为度。常服此药,除肠胃积滞,不伤和气。推陈致新,得利便快。并无药燥骚扰,亦不困倦虚损,遂病患心意。或热甚,必急须下者,使服四五十丸。未效再服,以意消息。常服二三十丸,不动脏腑,有益无损。或妇人血病下恶物,加桂半两。病微者常服,甚者取利,因而结滞开通,恶物自下也。

  凡老弱虚人,脾胃经虚,风热所郁,色黑齿槁,身瘦萎黄。或服甘热过度,成三消等病。若热甚于外,则肢体躁扰。病于内,则神志躁动,怫郁不开,变生诸证,皆令服之。惟脏腑滑泄者,或里寒脉迟者,或妇人经病产后,血下不止,及孕妇等不宜服。

  金匮肾气丸(见第十六)

  六味丸(见第十六)

  金匮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汤主之。盖亡阳脱液,故见上证。是汤和营卫以复阳。若风寒湿痹等证,用之亦妙。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三枚)

  上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半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和剂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身体重着,如坐水中,小便赤涩,大便溏泄。

  苍术(炒) 白术(炒)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二两) 橘红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枣一枚,姜三片,煎七分,食前去滓温服。

  胃苓汤 治湿郁小便不利,胸腹胀闷,或四肢沉重,或饮食停中,或湿郁发黄,或伤食泄泻,并一切山岚瘴气侵乘而成疟痢者,皆效。

  苍术(炒) 浓朴(姜汁炒) 陈皮 白术 茯苓(各一钱半) 泽泻 猪苓(各一钱) 甘草(六分) 官桂(五分)

  上水加生姜煎服。

  仲景小青龙汤(见第十六)

  洁古枳术丸 治痞积,消食强胃。(海藏云:本仲景枳术汤也。今易老改为丸,治老幼虚弱,饮食不化或脏腑软弱者。)

  枳实(去瓤,麸炒,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术汤下。服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久服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

  丹溪保和丸 治食积,酒积。

  山楂肉(二两) 半夏(姜制) 橘红 神曲 麦芽(炒) 白茯苓(各一两) 连翘 莱菔子(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

  藿香正气散 治外感风寒,内停饮食,头痛寒热,或感湿暑,霍乱泄泻,脚转筋,或作疟疾。常服除山岚瘴气。

  桔梗 大腹皮 紫苏叶 茯苓 浓朴(制,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藿香(一钱五分)

  白芷 白术 陈皮(去白) 半夏(各一钱半)

  上姜、枣水煎热服。加香薷、扁豆、黄连,名藿香汤。

  枳实理中丸 治寒实结胸。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各一两) 枳实(十六片)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

  卷三

  迟脉主病第十八

  迟脉主脏,阳气伏潜。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迟为阴脉。五脏为阴,故主脏。《难经》九难曰:迟者藏也。又曰:迟则为寒。

  《伤寒论》亦曰:迟为在脏。以阳气伏潜,不能健行,故至数迟耳。迟而有力,有壅实不通利之意,痛可想见。(宜温而行,和剂苏合香丸、四七汤之类。)迟云阳伏,而又无力焉,虚寒必矣。(宜温而补,四君子汤姜桂附子之类。)

  卷三 迟脉主病第十八

  附方

  和剂苏合香丸 疗传尸,骨蒸, ,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痢,瘀血月闭, 癖,疔肿,惊痫,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又治中风卒仆,九窍闭塞,并百邪暴乘,腹痛下利,开关避邪之药也。

  白术(炒) 青木香 乌犀角(屑) 香附子(炒、去毛)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取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末,无灰酒一升熬膏) 沉香 麝香(研) 丁香 荜茇(各二两)

  龙脑(研) 薰陆香(另研)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两)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炼白蜜和剂。每服旋丸如梧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化服一丸。温酒化服亦得,并空心服之。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绯绢袋当心带之,一切邪神不敢近。今则俱用蜡壳,可久藏备用。

  四七汤(见第十七)

  四君子汤(见第十六)

  卷三

  数脉主病第十九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

  数脉为阳,六腑亦为阳,故主腑。《难经》九难曰:数者府也。又曰:数则为热。《伤寒论》亦曰:数为在府。此以迟数分阴阳,故即以配脏腑,亦不可言其大概耳。至若错综互见,在腑有迟,在脏有数,在表有迟,在里有数,又安可以脏腑二字拘定也。数脉主吐者,脉始于中焦,吐则胃气逆,中焦扰乱,气逆而动,故脉数。(宜六君子汤、生姜、竹茹、茱连之类。)主狂者,狂则神志昏乱,气无所御。气无所御,则奔逸于四肢,而四肢实。四肢实,是以能登高行远,跳跃异常。夫四肢为诸阳之本,阳邪实之,故力倍也。《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又病能论曰:狂生于阳也。又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盖言阳明之脉常动,巨阳、少阳之脉不动。今无论常动者,即不动者亦动,动且大疾,是为狂病之候。

  观此,则狂病之见数脉明矣。(宜东垣朱砂安神丸、集验龙脑安神丸之类。)数而有力,聚热所鼓。

  (有外感证者宜汗散:仲景有汗者桂枝汤、无汗者麻黄汤之类,无外感者,和剂凉膈散、芩连栀柏之类。)数而无力,虽有热而虚散。热散于外,发疮之候也。(宜黄连解毒汤、消肿汤、当归饮子之类。)

  卷三 数脉主病第十九

  附方

  六君子汤(见第十六)

  东垣朱砂安神丸 治心乱烦热怔忡,心神颠倒,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热,蒸蒸不安。宜用权法以镇阴火之浮行,以养上焦之元气。用甘草之甘温补之。当归、生地又为长生阴血之圣药。黄连去心烦,除湿热。

  朱砂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朱砂(一钱,研、水飞) 黄连(净、酒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黄 当归头(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津唾咽下。

  集验龙脑安神丸 治男妇小儿五积癫痫。无问远年近日,发作无时。但服此药,无不痊愈。

  龙脑(研) 麝香(研) 牛黄(研,各三钱) 犀角屑 茯苓(去木) 人参(去芦) 麦门冬(去心) 朱砂(水飞,各二两) 金箔(三十五片) 马牙硝(二钱) 甘草(炙) 地骨皮 桑白皮(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金箔为衣。如有风痫病岁久,冬月用温水化下,夏月用凉水化下,不拘时候。如病二三年,日进三服。小儿一丸分作二服。又治男妇虚劳发热喘嗽,新汲水一盏化开服,喘满痰嗽立止。又治男子妇人语涩舌强。食后温、凉水化下,日进三服。

  仲景桂枝汤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此仲景治中风第一方也。虽云取微汗,实则和荣卫而助中气。其药即建中汤小变。近医以中风自汗,竟认桂芍为敛汗之药,冤哉。

  桂枝 芍药(炒)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大枣(劈,二十枚)

  煎服法:同前第十七桂枝附子汤。

  仲景麻黄汤 (见第十六)

  和剂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闭结,睡卧不安,一切风壅。

  栀子仁 连翘 薄荷 黄芩 甘草(各一两半) 大黄 芒硝(各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