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华


  斯外卫之阳少护。液髓暗枯。则血脉不营。而阴乏内守。凡此皆生气之渐鲜也。

  急当温养益气。填补元形。使秋令助其收藏。预为来春生发之用。按内经有四气调神法。即今投药。亦当宗此旨。

  鹿胎 熟地 五味子 麦冬 人乳粉 苁蓉 黄狗肾 柏子仁 青盐交冬宜藏。老年下虚。二气少续。忽然右痪舌喑。面亮戴阳。呵欠吸气短。欲呛。此非外来客邪。皆根本先怯。平昔眩晕。肝藏虚风显然。水不生木。坎中真阳内寓。必温理其下。凡阳主乎通。阴主乎摄。扶过七日。少阳主气再振。望其偏废延永。倘攻风劫痰之治。非本气自病法则。

  人参 熟附 远志 茯神 鲜菖蒲捣汁冲高年液涸风动。酒湿气蒸。足趾曾经腐疡。经年来或麻痹。或牵掣。不能转侧。已成筋骨之痿。兼之火升眩晕。头面清窍。常似不爽。大便艰涩。四五日始一更衣。阳气不能潜伏。阴液日就枯槁。老来痿 。原无复元之法。诊得脉数动疾。

  温燥之补。无益反害。仿丹溪虎潜之制。稍为加减。冀得津液少存。亦安闲永年之算。非攻病也。

  大生地 淡天冬 肉苁蓉 淮牛膝 生白芍 虎骨胶 柏子仁 肥知母 川黄柏

  痉厥

  经云。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令人煎厥。夫劳动阳气弛张。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虽有若无。故曰绝。积之既久。逢夏季阳正开泄。五志火动风生。若煎熬者然。斯为晕厥耳。治法以清心益肾。使肝胆相火内风。不为暴起。然必薄味。

  静养为稳。

  连翘心 元参心 竹叶心 知母 细生地 生白芍肾厥。由背脊而升。发时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盖足少阴经脉上循喉咙。挟舌本。阴浊自下上犯。必循经而至。仿许学士椒附意。通阳以泄浊阴耳。

  炮附子 淡干姜 川椒 胡卢巴 半夏 茯苓 姜汁泛丸脐上心下热炽。咽喉间陈腐气。遂神昏仆厥。经时汗出而醒。病来口涌血沫。乃膻中热拥。以致心窍受蒙。若非芳香清透。不能宣通络中瘀痹。

  天竹黄 丹参 郁金 云茯神 石菖蒲 生乌犀角 麝香 冰片 野赤豆皮煎汤泛丸竹叶汤送下食后服厥属肝病。几番病发。都因经水适来。夫血海贮聚既下。斯冲脉空乏。而风阳交动。厥之暴至之因由也。咸寒濡润。亦和阳泄内风之义。治之未应。下焦独冷。喉呛胸痹。思冲脉乃阳明所属。阳明虚则失阖。厥气上犯莫遏。内经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暂用通补入腑。取乎腑以通为补。

  小半夏汤加白糯米诸厥皆隶厥阴。疝瘕。心热胁胀。中消便难。乃肝阳内风。妄动消烁。犯及阳明矣。经言。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肝胃一脏一腑相对。不耐温补者。是肝用太过。

  肝体不及也。

  九孔石决明 淮小麦 清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苓脉左动如数。右小濡弱。病起嗔怒。即寒热汗出心悸。继而神魂自觉散越。

  夫肝脏藏魂。因怒则诸阳皆动。所见病源。无非阳动变化内风为厥。故凡属厥症。多隶厥阴肝病。考内经治肝。不外辛以理之酸以治之。甘以缓急。今精采散失。镇固收摄。犹虑弗及。而方书泄肝平肝抑肝方法尽多。至于补法。多以子母相生为治。此病全以肝肾下焦主治为正。所服医药。并无师古之方。未识何见。

  阿胶 鸡子黄 人参 生地 金箔冷自足上贯于心。初起周身麻木。今则口鼻皆是冷气。病起惊恐。内伤肝肾为厥。冲脉隶于肝肾。二脏失藏。冲气沸乱。其脉由至阴而上。故多冷耳。

  淡苁蓉 熟地炭 五味子 紫石英 茯苓 牛膝

  癫痫

  平昔操持。身心皆动。悲忧惊恐。情志内伤。渐渐神志恍惚。有似癫痫。其病不在一脏矣。医药中七情致损。二千年来。从未有一方包罗者。然约旨总以阴阳迭偏为定评。凡动皆阳。当宗静以生阴是议。阳乘于络。阴脉不安。敛镇摄固。

  久进可效。家务见闻。必宜屏绝。百日为期。

  人参 廉珠 茯神 枣仁 炙草 生龙骨 萸肉 五味

  三消

  肌肉瘦减。善饥渴饮。此久久烦劳。壮盛不觉。体衰病发。皆内因之症。自心营肺卫之伤。渐损及乎中下。按脉。偏于左搏。营络虚热。故苦寒莫制其热。甘补无济其虚。是中上消之病。

  犀角 鲜生地 元参心 鲜白沙参 麦冬 柿霜 生甘草 鲜地骨皮渴饮频饥。溲溺混浊。此属肾消。阴精内耗。阳气上燔。舌碎绛赤。乃阴不上承。非客热也。此乃脏液无存。岂是平常小恙。

  熟地 萸肉 山药 茯神 牛膝 车前浊饮不解。经谓之膈消。即上消症也。言心移热于肺。火刑金象。致病之由。

  操心太过。刻不宁静。当却尽思虑。遣怀于栽花种竹之间。庶几用药有效。

  生地 天冬 枣仁 人参 柏子仁 知母 金石斛 生草 元参善食而饥。乃瘅成消中。膏粱蕴热过也。禁芳草药石。药石发癫。芳草发狂耳。自应清胃。淡薄蔬食。庶可获愈。

  蒌皮 枳壳 川连 郁金 金石斛 连翘 焦神面

  郁

  因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不纳不知味。火风变动。气横为痛为胀。疏泄失职。便秘忽泻。情志之郁。药虽霍然。数年久病。而兼形瘦液枯。若再香燥劫夺。必致格拒中满。与辛润少佐和阳。

  柏子仁 归须 桃仁 生白芍 小川连 川楝子因抑郁悲泣。致肝阳内动。阳气变化火风。有形有声。贯膈冲咽。自觉冷者非真寒也。内经以五志过极皆火。但非六气外来。芩连之属。不能制伏。固当柔缓以濡之。合乎肝为刚脏。济之以柔。亦和法也。

  生地 天冬 阿胶 茯神 川斛 牡蛎 小麦 人中白 熬膏郁勃日久。五志气火上升。胃气逆则脘闷不饥。肝阳上僭。风火凌窍。必旋晕咽痹。自发冷者非真寒也。皆气痹不通之象。病能篇以诸禁鼓栗属火。丹溪谓上升之气。从肝胆相火。非无据矣。

  生地 阿胶 玄参 丹皮 川斛 豆皮郁损心阳。阳坠入阴。为淋浊。由情志内伤。即为阴虚致病。见症乱治。最为庸劣。心藏神。神耗如愦。诸窍失司。非偏寒偏热药治。必得开爽。冀有向安。服药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欢悦。

  人参 桔梗 乌药 木香 天冬 夜服白金丸情怀悒郁。五志热蒸。痰聚阻气。脘中窄隘不舒。胀及背部。上焦清阳欲结。

  治肺以展气化。怡以恰悦开怀。莫令郁痹绵延。

  鲜枇杷叶 杏仁 栝蒌皮 郁金 半夏 茯苓 姜汁 竹沥老年情志不适。郁则少火变壮火。知饥。脘中不爽。口舌糜烂。心脾营损。木火劫烁精华。饥肉日消。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但执清火苦寒。非调情志内郁热矣。

  金石斛 连翘心 炒丹皮 经霜桑叶 川贝 茯苓病起忧虑上损。两年调理。几经反复。今夏胸心右胁之间。常有不舒之象。

  此气血内郁少展。支脉中必有痰食气阻。是宣通流畅脉络。夏季宜进商矣。

  天竺黄 茯神 郁金 橘红 远志 石菖蒲 丹参 琥珀 竹沥法丸情志连遭郁勃。脏阴中热内蒸。舌绛赤糜干燥。心动悸。若饥。食不加餐。内伤情怀起病。务以宽怀解释。热在至阴。咸补苦泻。是为医药。

  鸡子黄 清阿胶 生地 知母 川连 黄柏惊惶忿怒。都主肝阳上冒。血沸气滞瘀浊。宜宣通以就下。因误投止塞。旧瘀不清。新血入瘀络中。匝月屡屡反复。究竟肝胆气血皆郁。仍宜条达宣扬。漏肠在肛。得体中稍健设法。

  旋复花 新绛 青葱管 炒桃仁 柏子仁客邸怀抱不舒。肝胆郁遏。升降失度。气坠精开为遗泄。地萸龙牡钝涩。气药者更郁。理气和肝获效。未经调理全功。当今冬令温舒。收藏之气未坚。失血之后。胸中隐隐不畅。未可凝阴。只宜降气和血。

  钩藤钩 降香 米仁 郁金 茯苓 杜苏子 丹皮 炒桃仁

  肿胀

  初因面肿。邪干阳位。气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应。即与导滞。滞属有质。

  湿热无形。入肺为喘。乘脾为胀。六腑开阖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混浊。时或点滴。

  视其舌绛口渴。腑病背胀。脏病腹满。更兼倚倒左右。肿胀随着处为甚。其湿热布散三焦。明眼难以决胜矣。经云。从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从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此症逆乱纷更。全无头绪。皆不辨有形无形之误。姑以清肃上焦为先。

  飞滑石 大杏仁 生苡仁 白通草 鲜枇杷叶 茯苓皮 淡豆豉 黑山栀壳诊脉右大而缓。左手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

  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东垣仲景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患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为辛苦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皆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

  愚非遥指其脉。正合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有昔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浓朴 杏仁 人参 茯苓 蜜煨姜 南枣壮盛年岁。形消色夺。诊脉右小促。左小弦劲。病起上年秋季。脘中卒痛。有形梗突。病后陡遇惊触。渐次食减不适。食入不运。停留上脘。腹形胀满。甚则胁肋皆胀。四肢不暖。暮夜渐温。大便旬日始通。便后必带血出。清早未食。自按脐上气海。有瘕形甚小。按之微痛。身动饮水。

  寂然无踪。天气稍冷。爪甲色紫。细推病属肝脾。气血不通。则为郁遏。久则阳微痹结。上下不行。

  有若否卦之义。阅医药或消或补。总不见效者。未知通阳之奥耳。

  薤白 桂枝 栝蒌仁 生姜 半夏 茯苓平昔湿痰阻气为喘。兹因过食停滞。阴脏之阳不运。阳腑之气不通。二便不爽。跗肿腹满。诊脉沉弦是由水寒痰滞。阻遏气分。上下皆不通调。当从三焦分治。顷见案头一方。用菟丝子升少阴。吴茱萸泄厥阴。不知作何解释。不敢附和。仍用河间分消定议。

  大杏仁 莱菔子 猪苓 泽泻 葶苈子 浓朴 桑白皮 广皮 细木通两年初秋发疡。脉络气血。不为流行。而腹满重坠。卧则颇安。脐左动气。卧则尤甚。吐冷沫。常觉冷气。身麻语塞。肝风日炽。疏泄失职。经以肝病吐涎沫。木侮土位。自多 胀。丹溪云。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两次溃疡之后。刚燥热药。似难进商。议以宣通肝胃为治。有年久恙。贵乎平淡矣。

  云茯苓 三角胡麻 浓橘红 嫩钩藤 熟半夏 白旋复花脉微而迟。色衰萎黄。蟹为介属。咸寒沉降。凡阳气不足者。食之损阳。其致病之由。自试二次矣。久利久泄。古云无不伤肾。今浮肿渐起自下。是水失火而败。若非暖下。徒见泻泄有红。为脾胃湿热。必致中满败坏。

  生茅术 熟地炭 熟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车前子脉左弦右浮涩。始因脘痛贯胁。继则腹大高凸。纳食减少难进。二便艰涩不爽。此乃有年操持。萦虑太甚。肝木怫郁。脾土自困。清浊混淆。胀势乃成。盖脏真日纳。腑阳不运。考古治胀名家。必以通阳为务。若滋阴柔药。微加桂附。凝阴浊。岂是良法。议用局方禹粮丸。暖其水脏。攻其秽浊。俟有小效。兼进通阳刚补。是为虚症内伤。胀满治法。至于攻泻劫夺。都为有形而设。与无形气伤之症不同也。

  禹余粮丸今年长夏久热。热胜阳气外泄。水谷运迟。湿自内起。渐渐浮肿。自下及上至于喘咳。不能卧息。都是浊水凝痰。阻遏肺气下降之司。但小溲不利。太阳亦不通调。此虽阳虚症若肾气汤中萸地之酸腻。力难下行矣。

  茯苓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干姜 五味 生牡蛎 泽泻向有宿痞。夏至节一阴来复。连次梦遗。遂腹形坚大。二便或通或闭。是时右膝痈肿溃疡。未必非湿热留阻经络所致。诊脉左小弱。右缓大。面色清减。鼻准明亮。纳食必腹胀愈加。四肢恶冷。热自里升。甚则衄血牙宣。全是身中气血交结。固非积聚停水之胀。考古人于胀症以厘清气血为主。止痛务在宣通。要知攻下皆为通腑。温补乃护阳以宣通。今者单单腹胀。当以脾胃为病薮。太阴不运。阳明愈钝。议以缓攻一法。

  川桂枝 熟大黄 生白芍 浓朴 枳实 淡生干姜患风三月。周身流走作肿。手不能握。足不能履。诊其脉。浮大而数。发热口干。此阴虚生内热。热胜则风生。况风性善行。火热得之。愈增其势。伤于筋脉。则纵缓不收。逆于肉理。则攻肿为楚也。

  生地 黄芩 黄连 红花 羌活左胁有形。渐次腹大。每投攻下泄夺。大便得泻。胀必少减。继则仍然不通。

  频频攻下。希图暂缓。病中胀浮下部。加针刺。以扶水之出。肿消。病仍不去。病患六年。久已断想此病之愈。要知此病初由肝气不和。气聚成瘕。屡发攻泻。脾胃反伤。古云脐突伤脾。今之所苦。二便欲出。痛如刀刺。盖气胀。久下再夺其血。血液枯。气愈结矣。宣通宜以利窍润剂。

  琥珀屑 麝香 大黑豆皮 杜牛膝由夏季目黄神倦。渐至中焦胀满。延至霜降。上吐瘀血。下便污浊。按脉弱细不调。视色神采不振。兼以呼吸带喘。素有寒疾气逆。其宿饮之蓄。已非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