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华


  川连 芦荟 鸡肫皮 煨木香 小青皮 莱菔子 南山楂 紫浓朴 蒸饼为小丸嗔怒强食。肝木犯土。腹痛。突如有形。缓则泯然无迹。气下鸣响。皆木火余威。乃瘕疝之属。攻伐消导。必变腹满。以虚中挟滞。最难速功。近日痛泻。恐延秋痢。

  丁香 浓朴 茯苓 炒白芍 广皮 煨益智仁据述泻血五日。血止即患咳呛。左胁下有形如梗。身动行走。必眩晕欲仆。

  春夏减食。秋冬稍加。交冬人迎脉络结瘿。诊脉虚。左关尺数。此肝肾精血。因惊恐忧劳所伤。阳失阴恋。络中空隙。阳化内风。鼓动不息。日就消烁。不肯复。为郁劳之症。四旬以外生气已浅。非治病可却。春夏。身中真气。不耐发泄可知。屏绝家务。关怀颐养。望其病缓。

  石决明 女贞实 杞子 黑芝麻 桑叶 阿胶 寄生 柏子仁 茯苓 炒当归宿瘕在胁下。亦与肥气相类。自述因嗔怒。盖肝之积也。久郁气血不通。肝藏内寄相火。时当夏令。泛潮苦雨。脾胃受湿。自必困倦。肝木横克脾土。胀势日满。所受湿邪。漫无出路。蒸于肠胃。粘脓积滞。利不肯爽。中焦不和。寤不得逸。症属难治。且议分消。

  白术 浓朴 茯苓 猪苓 茵 通草病始足胫。乃自下焦肝肾起病。其形不肿。则非六气湿邪。当从内损门痿推求。萸地滋滞。久服胃伤。食减呕逆。皆因浊味滞气而然。经年不复。损者愈损。脏真不能充沛。奇经八脉不司其用。经云。冲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夫冲脉即血海。男子藏精。女子系胞。今精沥内结有形。是精窒气结。亦犹女子之瘕聚也。凡七疝治法。后人每宗张子和。但彼悉用辛热。与今之精窒气结迥殊。久病形消肉脱。议以精血有情。涵养生气。

  用鲜河车水煮捣烂入山药 建莲 丸如桐子大清晨人参汤送下据述左胁痛引胸博虚里穴中。按之有形。纳食不得顺下。频怒劳烦。气逆血郁。五旬以外。精力向衰。延久最虑噎膈。议宣通气血。药取辛润勿投香燥即有瘀浊凝留。亦可下趋。

  当归尾 京墨汁 桃仁泥 延胡索 五灵脂 老薤白

  痹

  病者长夏霉天奔走。内踝重坠发斑。下焦痛起。继而筋掣。及于腰窝左臂。

  经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夫下焦奇脉不流行。内踝重着。阴维受邪。久必化热烁血。风动内舍乎肝胆。所谓少阳行身之侧也。诊得右脉缓。左脉实。湿热混处血络之中。搜逐甚难。此由湿痹之症。失治。延为痿废沉 矣。三年病根。非仓猝迅攻。姑进先通营络。参之奇经为治。考古圣治痿痹独取阳明。惟通则溜邪可拔耳。

  鹿角霜 生白术 桂枝 茯苓 抚芎 归须 白蒺藜 黄菊花四肢经隧之中。遇天冷阴晦。疼痛拘挛。痈疽疡溃脓。其病不发。疡愈。病复至。抑且时常衄鼽。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然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盖有诸矣。倘失其治。年多气衰。延至废弃沉 。

  当归须 干地龙 穿山甲 白芥子 小抚芎 生白蒺藜 酒水各半泛丸从来痹症。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 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着于经络。内受之邪。着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病中复反者。口鼻复吸暑热也。是病后宜薄味。使阳明气爽。斯清阳流行不息。肢节脉络舒通。而痿痹之根尽拔。至若温补而图速效。又非壮盛所宜。

  人参 茯苓 半夏 广皮 生于术 枳实 川连 泽泻 竹沥姜汁泛丸风湿肿痹。举世皆以客邪宜散。愈治愈剧。不明先因劳倦内伤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参术益气。佐以风药。气壮托出其邪。痛斯止矣。病患自云。手足如堕如无。讵非阳微不及行乎四末乎。此皆误治。致参药过费耳。

  人参 生于术 黄 归身 肉桂 炙草 煨姜 南枣风湿客邪留于经络。上下四肢。流走而痛。邪行触犯。不拘一处。古称周痹。

  且数十年之久。岂区区汤散可效。凡新邪宜急散。宿邪宜缓攻。

  蜣螂虫 全蝎 地龙 穿山甲 蜂房 川乌 麝香 乳香 以无灰酒煮黑大豆泛丸左脉弦大。面赤痰多。大便不爽。此劳怒动肝。令阳气不交于阴。阳维阳二脉无血营养。内风烁筋。跗HT 痹痛。暮夜为甚者。厥阴旺时也。病在脉络。

  金斛 晚蚕沙 汉防己 黄柏 半夏 萆 大槟榔汁冬月温暖。真气未得潜藏。邪乘内虚而伏。因惊蛰节。春阳内动。伏气乃发。

  初受风寒。已从热化。兼以夜坐不眠。身中阳气。亦为泄越。医者但执风寒湿三邪合成为痹。不晓病随时变之理。羌防葛根。再泄其阳。必致增剧矣。焉望痛缓。

  议用仲景木防己汤法。

  木防己 石膏 桂枝 片姜黄 杏仁 桑皮烦劳郁勃之阳。变现热气内风。内经以热淫风消。必用甘寒。前议谓酒客不喜甘味。且痰多食少。亦忌甘腻滋滞。用清少阳胆热者。酒气先入肝胆也。酒汁湿着。肠胃受之。理肠以通胃。胃肠气机流行。食加。滑泄颇腻。今者气热。当午上冒。经络痹痛。亦减于平日主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佐之。

  童桑 羚羊角 天门冬 枸杞子 白蒺藜 丹皮 茯苓 霍山斛 共熬膏辛香走窜。宣通经隧壅结气分之湿。有却病之能。无补虚之益。大凡药饵。

  先由中宫以布诸经。中焦为营气之本。营气失养。转旋自钝。然攻病必藉药气之偏。朝夕更改。岂是去疾务尽之道。另于暮夜进营养一帖。

  人参 茯苓 桂枝木 炙草 当归 炒白芍 南枣周礼采毒药。以供医事。盖因顽钝沉痼着于驱壳。非脏腑虚损。故必以有毒攻拔。使邪不留存。凝着气血。乃效。既效矣。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五。当此只宜爱护身体。勿劳情志。便是全功道理。愚人必曰。以药除根。不知天地之气有胜有复。人身亦然。谷饮养生。可御一生。药饵偏胜。岂可久服。不观方士炼服金石丹药。疽发而死者比比。

  何首乌 黑芝麻 桑枝 桂枝汤泛丸用养肝血熄风方。右指仍麻。行走则屈伸不舒。戌亥必心热烦蒸。想前法不效。杞归辛温。阳动风亦动矣。议去辛用咸。若疑虑途次疟邪未尽。致脉络留滞。兼以通逐。缓攻亦妙。

  熟地 龟胶 阿胶 秋石 天冬 麦冬 五味 茯神 密丸晨服桃仁 穿山甲 干地龙抚芎 归须 丹皮 红花 沙苑 香附汁丸夜服背痛得按摩愈痛。吐涎沫。短气腹满。小腹坚。小便不通。大便自利。下体麻木。不得移动。不食不寐。烦则汗出。病机多端。无缕治成法。思冷浊窃踞。阳微不行。为痞塞之象。二气既乖。岂可忽略。引仲景少阴例。急进通阳为要。议用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去须葱白 淡干姜 生炮附子 人尿猪胆汁调下脉弦右大。弦则为饮。大则胃阳已虚。缘操持萦思。积劳阳虚。致不饥不食。

  勉纳食物不运。 怒兼以夜卧不安。多寤少寐恍惚中心 懊。忽而腹鸣气震。

  四肢筋骱。痿弱无力。起病时晨必寒痉。足跗微冷。按是脉症有年。阳虚为本。而痰饮气逆。因虚而聚。夫虚则生寒。实则生热寝食不安。将及半载。已交四之气中。长夏湿土乘侮脾胃。虑及肌肿腹胀。故周身束筋利机。阳明胃脉是赖。阅医药。气血淆混。寒热互投。不以阴阳偏着。调理宜乎不应。议通补理胃阳为主。疏肝为辅。气宣阳苏。何虑痰浊之蒙昧。以茯苓饮法减术。合薛氏星附六君子意。

  人参 茯苓 香附 苏梗 白附 半夏 姜汁 陈皮周身掣痛。头不可转。手不能握。足不能运。两脉浮虚。浮虽风象。而内虚者。

  脉亦浮而无力。以脉参症。当是劳倦伤中。阳明不治之候。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束筋骨而利机关。阳明不治。则气血不荣。十二经络无所禀受而不用矣。

  卫中空虚。营行不利。相搏而痛。有由然也。法当大补阳明气血。不与风寒湿所致成痹者同治。

  人参 黄 归身 甘草 桂枝木 秦艽 白术长夏湿痹。经脉流行气钝。兼以下元脉络已虚。痿弱不能走趋。脊膂常似酸楚。大便或结或溏。都属肝肾奇经为病。盖必佐宣通脉络为正治法。倘徒呆补。夏季后必滋湿扰。须为预理。

  肉苁蓉 小茴香 巴戟天 归身 远志 鹿角霜 桑椹子 生茅术 茯苓 熟地金毛狗脊 煎膏和丸脉微而涩。微为阳气虚。涩为阴血伤。去冬已下肢独冷。步趋无力。高年内乏藏纳之司。入夏身动加喘。肉腠麻痹若虫行。此真阳失蛰。胃阳失护。生生意少。岂攻病药石所宜。喻嘉言先生所谓大封大固。莫令真阳泄尽而暴脱。皆为此也。录严氏三因方。

  人参 白术 附子据述缘季秋外邪变疟。延及百日始愈。凡秋疟。是夏月暑湿热内伏。新凉外触。引动伏邪而发。俗医但知柴葛解肌。暑湿伤在气分。因药动血。血伤挛痹。

  筋热则弛。筋寒则急。遂至酿成痿痹难效症。

  当归身 桑寄生 生虎骨 枸杞子 川抚芎 沙苑蒺藜血伤骤加惊恐。气郁热升风旋。清神受蒙为厥。凡厥皆隶厥阴。今左股麻痹。忽爽忽迷。皆肝胆中相火内风。未得宁静。病延数日。左脉小濡。热胜。津液暗伤。不宜纯与攻涤苦寒。经旨以肝为刚脏。与胃腑对待。柔缓濡润。阳和液复。可免痫症。

  鲜生地 石菖蒲 柏子仁 阿胶 天冬 茯神偏枯症。风论云。邪中五脏六腑之俞穴。各入门户为病。则四肢不举。然阳主左而阴主右也。又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此外感之邪。或营卫皆虚。邪乘虚入。或虚风内动。皆有之。医者治之。当补正以逐邪。未可逐邪而罔顾本元。然治之之法。以阳明为主。

  生 白芍 当归 防风 续断 萆 蚕砂 橘红 虎骨 秦艽

  痿

  下焦痿 。先有遗泄湿疡。频进渗利。阴阳更伤。虽有参 术。养脾肺以益气。未能救下。即如畏冷阳微。几日饭后吐食。乃胃阳顿衰。应乎外阳失职。但下焦之病。多属精血受伤。两投柔剂温通之补。以肾脏恶燥。久病宜通任瞀。通摄兼施。亦与古贤四斤金刚健步诸法互参。至于胃药。必须另用。夫胃腑主乎气。

  气得下行为顺。东垣有升阳益胃之条。似乎相悖。然芩连非苦降之气味乎。凡吐后一二日。暂停下焦血分药。即用扶阳理胃二日。俾中下两固。经旨谓阳明之脉。束筋骨以利机关。谅本病必有合矣。

  鹿茸 淡苁蓉 当归 杞子 补骨脂 巴戟尖 牛膝 柏子仁 茯苓 川斛长夏湿热。经脉流行气钝。兼以下元络脉已虚。痿弱不耐步趋。常似酸楚。

  大便或结或溏。都属肝肾为病。然益下必佐宣通脉络。乃正治之法。徜徒呆补。

  恐季夏后湿热还扰。须为预理。

  鹿角霜 当归 生茅术 熟地 茯苓 桑椹子 苁蓉 巴戟 远志 小茴 金毛狗脊酒蒸水熬膏和丸淡盐汤送下痿 在下。肝肾病多。但素饮必有湿热。热瘀湿滞。气血不行。筋缩。肌肉不仁。体质重者难移。无非湿邪之深沉也。若论阳虚。不该大发疮痍。但久病非速攻。莫计效迟。方可愈疾。

  细生地 咸苁蓉 当归须 牛膝 黄柏 生刺藜 川斛 萆色苍脉实。体质坚壮。虽年逾四旬。气元充旺。询知平日喜啖酒醴甘肥。此酿成湿火。蕴结下焦。今少腹微肿硬。二便带涩。自觉少腹气胀下冲。两足沉重。

  艰于步履。腿股皮中甚热。即内经所云。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更述曾因熬炼膏药。中有 虫蜈蚣等物。吸受秽浊毒瓦斯。未始非与湿热纠蓄。沉伏下焦。前议苦辛寒燥。兹再佐以搜逐络隧。然此病从口而入。必茹素戒饮一二年之久。

  绵茵 黄柏 川萆 茯苓皮 金铃子 穿山甲 大槟榔汁金疮去血。乃经脉营络之伤。若损及脏腑。倏忽莫救。后此嗔怒动肝。属五志中阳气逆。迸与客邪化火两途。苦辛泄气。频服既多。阳遂发泄。形虽若丰盈。

  而收藏固摄失职。少腹约束。阳道不举。背脊喜靠。步履无力。皆是痿弱症端。渐至痿废。议以通纳之法。专事涵养生真。冀下元之阳。八脉之气。收者收。通者通。

  庶乎近理。

  鹿角霜 淡苁蓉干 生菟丝粉 生杜仲粉 归身 五味 大茴香 远志 家韭子覆盆子 云茯苓 蒜汁泛丸五旬又四。阳气日薄。阳明脉络空乏。不司束筋骨。以流利机关。肩痛痹麻。

  头目如蒙。行动痿弱无力。此下虚上实。络热内风沸起。当入夏阳升为甚。燥湿利痰。必不应病。议清营热。以熄内风。

  犀角 鲜生地 元参心 连翘心 冬桑叶 丹皮 钩藤 明天麻勉强摇精。致阳缩囊纵。不但形质伛偻。肛门脐窍。皆为收引。咽喉牵绊。自此食物渐渐减少。由精血之伤有形。最难自复。少厥两阴。脉循喉咙。开窍于二阴。既遭损伤。其气不及充注于八脉。见症皆拘束之状。上年进柔剂阳药。服后头巅经脉皆胀。耳窍愈鸣。想是藏阴宜静。试以乘舆身怖。必加局促不安。宜乎升阳之动药不灵矣。夫少阴内藏。原有温蒸诸法。厥阴相火内寄。恶寒喜凉。仿丹溪潜阳法。仍候高明定议。

  元武板 知母 茯苓 秋石 生地 阿胶 远志炭 柏子仁又 交四之气。热胜元虚。则气候不耐久坐。舌心腐碎。吸短。气似不接续。中焦喜按。始得畅安。目胞欲垂难舒。四肢微冷失和。从前调理见长。每以温养足三阴。兼进血气充形之品。病减。今当长夏脾胃主气。气泄中虚。最防客气之侵。是质重之补宜缓。而养胃生津。宁神敛液。仍不可少。俟秋深天气下降。仍用前法为稳。拟逐日调理方法。

  人参 麦冬 知母 天冬 茯神 甘草 川斛 建莲当夏季反复变幻。因天地气机大泄。体气久虚。无以主持。故见病治病则无功。而安中纳下。每每获效。入秋常服附子七味丸颇安。秋分节。天气降。地气收。缘火热气伤。虚体未能收肃。是以肢节时寒。头巅欲冷。无非病久诸气皆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