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论


  槐花散,寒凉太过,肠风下血,中气必虚,再用阴寒,血更凝结。方中去柏叶,加参、术、当归、陈皮、甘草,庶有瘳乎?

  卷二 理血之剂

  秦艽白术散

  秦艽 白术 归尾(酒洗) 桃仁(研)一两 枳实(面炒) 皂角子(烧,存性) 泽泻五钱 地榆三钱面糊丸。

  凡痔漏之疾,多起于湿热下注,然又有本体阴虚者。一味去风燥湿,反致劫阴。况服皂角子者,令人每发眩晕。此方立意虽佳,然阴虚者,未可轻投也。

  卷二 理血之剂

  芍药汤

  芍药一两 归尾 黄芩 黄连五钱 大黄三钱 木香 槟榔 甘草(炙)二钱 桂一钱五分此即通因通用之法。湿热郁蒸,气血瘀壅,故下利而后重。行血理气,则血止而后重自除矣。

  卷二 理血之剂

  苍术地榆汤

  苍术(泔浸炒)三两 地榆(炒黑)一两每一两煎。

  一燥湿,一凉血,亦治下利之正法。然止此二味,尚未足以扶土和营也。

  卷二 理血之剂

  小蓟饮子

  小蓟 蒲黄(炒黑) 藕节 滑石 木通 当归 生地黄 栀子(炒) 淡竹叶 甘草各五分清心与小肠之热,滋肾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治淋而止痛。

  卷二 理血之剂

  复元羌活汤

  柴胡五钱 当归 栝蒌根 穿山甲(炮)二钱 甘草 红花二钱 桃仁五十(去皮尖,研) 大黄一两(酒浸)

  每服一两,加酒煎。

  治跌扑损伤之法,破瘀第一,行气次之,活血生新又次之。此方再加一、二味行气之药更佳

  卷二 祛风之剂

  小续命汤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 (酒洗) 白芍(酒炒) 人参甘草(炙) 黄芩(酒炒) 防己八分 附子四分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天地之气,郁而必宣。风也者,乃大块噫气,鼓荡万物者也。然有和风,有烈风,有怪厉之风,有微柔之风。和风,则不疾不徐,人纵感之,不为大害;烈风,则咸知畏避,受者反少;怪厉之风本不常有;惟微柔之风,最易中人,微则难防,柔则善入。虚人腠理不密,外风乘隙而投,由表及里,病亦由浅入深。前于《医醇剩义》中已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症,缕析条分,兹不复赘。但于各方后,窃附管见。小续命汤,乃治六经中风之通剂,方中补气血,去风寒,清湿热之药俱备,非各分门类之专方。易老加减法,亦不过示人以用药之大凡。至于入腑、入脏之症,则固未尝议及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 防风 白术十分 桔梗八分 人参 茯苓 当归 川芎 干姜 桂枝 细辛牡蛎 矾石三分上末,用温酒调方寸匕,服二十日;再冷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则药积腹中矣。

  此方佳处,全在平肝息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营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滋议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大秦艽汤

  秦艽 石膏二两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川芎 生地(酒洗) 熟地 白术(土炒) 茯苓 甘草(炙) 防风 黄芩(酒炒) 羌活 独活 白芷一两 细辛五钱每服一两。

  此方刘宗浓与喻嘉言俱谓其风药太多,不能养血、益筋骨;汪 庵又谓:用此方者,取效甚多。各执一见。予谓方中四物咸备,不可谓无血药也,若中风初起,表邪重者,用之尚可取效。然石膏、细辛二味必须减去。

  卷二 祛风之剂

  三生饮

  生南星一两 生川乌(去皮)五钱 生附子(去皮)五钱 木香二钱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然邪往从之,虚处转实,又何说邪?东垣谓:中风非外风,乃本气自病,太属偏执。此等峻猛之药,虽有人参,气虚者能任受耶?如喻嘉言之加减为宜。

  卷二 祛风之剂

  地黄饮子

  熟地黄 巴戟(去心)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 附子(炮) 官桂 石斛 茯苓 远志麦冬 石菖蒲 五味子等分,每服五钱,入薄荷少许,姜、枣煎服。

  清肝气以益水之源,纳肾气以制火之僭。水能涵木,孤阳不升则心气通,而舌喑自解矣。

  惟足废不能行,尚当加壮筋利节之药。至其不用风药,正恐以助火,故特为迸去,未可议之也。

  卷二 祛风之剂

  顺风匀气散

  白术二钱 乌药一钱五分 人参 天麻五分 沉香(磨)三分 白芷 苏叶 木瓜 青皮甘草(炙)三钱加姜煎。

  顺风匀气,全是气分药,并无活血舒筋之药。以之顺气疏风则可,若治半身不遂,口眼斜,当加血药舒筋为是。

  卷二 祛风之剂

  丸

  草 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者佳。不拘多少,拣去粗茎,留枝、花、叶、实,酒拌蒸晒九次,蜜丸。

  之性,一味搜风逐湿。若风湿相抟、腿足麻痹,及诸湿疮皆可用。以治中风 僻,徒益之燥耳。

  卷二 祛风之剂

  牵正散

  白附子 僵蚕 全蝎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服。

  但口眼 斜,而别无他症,则经络脏腑均未受伤,乃太阳、阳明两经之风痰蕴热所致。

  三药直走内络,祛风化痰,极为得力,故不必加血药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如圣散

  羌活 防风 白芷 柴胡 甘草 黄芩 半夏 川芎 芍药 当归 乌药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柔痉加白术、桂枝,刚痉则加苍术、麻黄,口噤、切牙、大便实加大黄。

  活血祛风,化痰清热,刚柔二痉,加减亦有法。此节庵方之佳者。

  卷二 祛风之剂

  独活汤

  独活 羌活 防风 细辛 桂心 白薇 当归 芎 半夏 人参 茯神 远志肉 菖蒲五钱 甘草(炙)二钱五分每服一两,加姜、枣煎。

  此以息肝风为第一义,养心神次之,化痰清热又次之,方法极有条理。

  卷二 祛风之剂

  小活络丹

  川乌(炮去脐皮) 草乌(炮去皮) 胆星六两 地龙(洗焙干) 乳香(去油) 没药(另研)三两三钱酒丸。

  药力颇峻,果有顽痰、死血则可用。若寒湿流筋及血不养筋者,不可误投。

  卷二 祛风之剂

  消风散

  荆芥 陈皮(去白) 浓朴(姜汁炒) 甘草(炙)五钱 防风 羌活 藿香 僵蚕(洗炒) 蝉蜕 川芎 人参 茯苓二两为末,每服三钱,茶汤下。

  风热上攻,治当清解,过用辛散,是发风助火矣,殊非正法也。

  卷二 祛风之剂

  清空膏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羌活 防风一两 柴胡七钱 川芎五钱 甘草(炙)一两五钱为末,每服三钱,茶调如膏,白汤送下。

  如少阴头痛,加细辛;太阴头痛、脉缓、有痰,去羌活、防风、川芎、甘草,加半夏;如偏头痛,服之不愈,减羌活、防风、川芎一半,加柴胡一倍;如自汗、发热、恶热而渴,此阳明头痛,只与白虎汤,加白芷。

  此则寓清凉于升散中,为治风热之大法。若阳明头痛、少阴厥痛、血虚头痛,又当别用方法矣。

  卷二 祛风之剂

  胃风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当归(酒炒) 芎 桂(炒) 芍药(酒炒)

  等分,加粟米百余粒煎。

  卷二 祛风之剂

  东垣胃风汤

  升麻一钱二分 麻黄(不去节)一钱 白芷一钱二分 葛根一钱 柴胡五分 羌活五分本五分 苍术五分 蔓荆五分 草蔻五分 黄柏五分 当归五分 炙甘草五分加姜、枣煎易老胃风汤,养血柔肝,补脾和胃,并无一味风药,而治法特妙。盖缘肝木太旺,动而生风,犯胃克脾,故见飧泄肠风等症,但须肝木一和,则内风自息。若东垣之胃风汤,纯用风药,且燥亦太过,不及远矣。

  卷二 祛风之剂

  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川芎一两 黄柏(酒炒) 苍术(泔洗) 南星(姜制) 二两 桃仁(去皮尖,捣)

  神曲(炒)防己 白芷一两 羌活 威灵仙(酒拌)三钱 龙胆草一两 桂枝三钱 红花二钱面糊丸。

  此于风寒湿之外,又兼治痰与血。丹溪原自谓通剂,不过举此以示大法。病有专在何经者,必须对症立方,不得用此通共之剂,反伤无病之处也。

  卷二 祛风之剂

  史国公药酒方

  羌活 防风 白术(土炒) 当归(酒洗) 川牛膝(酒浸) 川萆 杜仲(姜汁炒)

  松节(杵) 虎胫骨(酥炙) 鳖甲(酥炙) 晚蚕砂(炒)二两 秦艽 苍耳子(炮捶碎)

  四两 枸杞五两 茄根八两(蒸熟)

  为粗末,绢袋盛,浸无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数次,常令醺醺不断。

  此酒祛风利湿颇有力,于实症为宜。若气虚者当加补气药,血虚者当加补血药。

  卷二 祛风之剂

  蠲痹汤

  黄 (蜜炙) 当归(酒洗) 赤芍(酒炒) 羌活 防风 片子姜黄(酒炒) 甘草(炙)

  加姜枣煎。

  营卫不亏,风何由入?不调营卫,而多用风药者,非升痰即助火。此方营卫兼顾,而又能祛风利湿,痹症中之善方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三痹汤

  人参 黄 茯苓 甘草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黄 杜仲(姜汁炒) 桂心 川牛膝川续断 细辛 秦艽 川独活 防风等分,加姜枣煎。

  峻补气血,而祛风、除寒、利湿之法悉寓乎其中,本末兼该,诚治痹之上策也。

  卷二 祛风之剂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秦艽 防风 细辛 当归(酒洗) 芍药(酒炒) 川芎(酒洗) 熟地杜仲(姜汁炒) 牛膝 人参 茯苓 甘草 桂心等分,每服四钱。

  独活,取其独立不摇,不须根据傍;寄生取其附木而生,大得根据傍。二者相济,又能利筋节而祛风。再兼平补营卫,疏通寒湿,用意颇为周到。

  卷二 祛风之剂

  沉香天麻丸

  羌活五钱 独活四钱 沉香 益智仁 川乌二钱 附子(炮) 天麻 防风 半夏三钱当归 甘草 僵蚕一钱五分每服五钱,姜三片煎。

  以之治风寒痰厥则可,若因风化火,兼有痰涎者,断不可用。

  卷二 祛风之剂

  通顶散

  藜芦 甘草(生用) 细辛 人参 川芎一钱 石膏五钱为末,用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气未绝,可治。

  不过欲其通阳开窍耳,然太觉烦琐,不如皂荚散之便捷也。

  卷二 祛风之剂

  乌梅擦牙关方

  乌梅揩擦牙龈,涎出即开。

  木旺则克土,木燥则筋急,泄木缓筋,则土郁自开矣。

  卷三 祛寒之剂

  理中汤

  白术(陈壁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一两每服四钱。自利腹痛者加木香,不痛利多者倍加白术,渴者倍白术,蜷卧沉重利不止加附子,腹满去甘草,呕吐去白术加半夏、姜汁,脐下动气则去术加桂,悸加茯苓,阴黄加茵陈,寒结胸加枳实。本方等分蜜丸,名理中丸。

  寒有外感、有传经、有直中、有痼冷。外感之寒先病在表,后传入里,必发热而恶寒,此伤寒之寒病也;直中之寒,手足厥冷,并不发热;痼冷在内,遇寒而发,暴猝厥逆,其势尤重,此中寒门之寒病也。施治之法,伤寒一门,在表者宜辛散,传里者宜辛温。中寒一门,则每用辛热回阳急救之法。此伤寒、中寒治法之分也。理中汤,治伤寒太阴病,腹痛、便溏等症,亦通治中脘虚寒。惟云治结胸吐蛔,感寒霍乱,此两条则宜去人参、甘草,量加浓朴、

  卷三 祛寒之剂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甘草(炙)二两冷服。面赤加葱九茎,腹痛加芍药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加人参二两,呕吐生姜二两。

  四逆汤为四肢厥逆而设。仲景立此方,以治伤寒之少阴症。若太阴之腹痛下利、完谷不化,厥阴之恶寒不汗、四肢厥冷者亦宜之。盖阴惨之气深入于里,真阳几几欲绝,非此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气而发阳光。又恐姜附之性过于燥烈,反伤上焦,故倍用甘草以缓之。立方之法,尽美尽善。后人分传经为热厥,直中为寒厥,程郊倩讥之。然亦有未可尽非者。仲景曰:“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应下之。”此明明说厥逆在前,发热在后,及至发热则不复厥冷,乃伤寒失下之症,故荡涤邪滞,则发热自退,本非为厥而不热者言也。

  程氏又云:“下之者,下其热,非下其厥也,遇发热则可下,遇厥则万不可下。”此数语最为明白了当,可见传经之邪亦自有当下者,但不可概谓之热厥耳。四逆者,必手冷过肘,足冷过膝,脉沉细无力,腹痛下利等象咸备,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投。

  卷三 祛寒之剂

  当归四逆汤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三两 甘草(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仲景又曰:其人素有久寒者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酒六升,和煮,名四逆加吴茱萸生姜厥阴为藏血之经,故当归四逆汤以和营为主,加桂枝、细辛以和卫,营卫和则厥自解矣。

  虽有寒而不加姜附者,恐燥烈太过,劫阴耗血也。

  卷三 祛寒之剂

  四逆散

  柴胡 芍药(炒) 枳实(麸炒) 甘草(炙)

  等分为末,水调饮。

  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又不可攻下以碍厥。

  故但用枳实以散郁热,仍用柴胡以达阳邪,阳邪外泄,则手足自温矣。

  卷三 祛寒之剂

  真武汤

  附子(炮)一枚 白术(炒)三两 茯苓 白芍(炒) 生姜三两北方曰幽都,乃阴寒湿浊之地,赖真武之神,运用水火以镇摄之,浊阴方渐得解散。此方取名真武,乃专治肾脏之剂。坎之为象,一阳居二阴之中。水中之火,是为真火,此火一衰,则肾水泛滥。停于下焦,则腹痛自利;水气犯中焦,则作哕,欲吐不吐;水气犯上焦,则咳嗽、心悸、头眩。方中姜、附以助真阳,用苓、术以制二阴,水气一收,则上中下三焦俱无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