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考


  东引桃柳李桑枝(各七茎,如箸大,长各七寸,细锉) 枫叶(二十一片) 童子小便(半升)

  上件,先将青蒿、桃柳李桑枝、枫叶、葱、豉,以官升量水三升,煎至半升许,去渣,入天灵盖、虎粪内骨、青蛇脑、鳖甲、安息香、桃仁、童子小便,同煎取汁,去渣有四五合,将槟榔、麝香同研,匀调,作一服。早晨温服,被覆取汗。恐汗内有细虫,以帛拭之,即焚。

  相次须泻,必有虫下,如未死,以大火焚,并弃长流水内。所用药,切不得令病患知,日后亦然。十来日后,气体撤消,再进一服,皆如前法,至无虫而止。

  《百一选方》云:袁州寄居武节郎李应,本湘州法司,有男女三人,长子因议买宅,入无人所居之室,忽觉心动,背寒凛凛,遂成瘵疾,既死。次女寻病,又传于第三子,证候一同。应大恐,每日祈神设饭,以斋云水,冀遇异人,且许谢钱三十万。后遇一道人,传以此方,不受一钱而去,且教以祈于城隍,以为阴助。遂如其言,下虫七枚,其色如红 肉而腹白,长约一寸,阔七八分,前锐后方,腹下近前有口,身之四周有足,若鱼骨,细如针尖而曲,已死。试取火焚之,以铁火箸扎刺不能入,病势顿减。后又用一剂,得小虫四枚,自此遂安。昆谓天灵盖,人虫之尸物也。虎粪内骨,毛虫之尸物也。青蛇脑,鳞虫之尸物也。鳖甲,介虫之尸物也。二五之精,各从其类,故假尸物以疗五尸疰疾。此《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属是也。东引桃柳李桑枝,出乎震者也,得天地升生之气。故能匡正而辟不祥。枫叶、青蒿,相见乎离者也,得天地长养之气,故能止阳而驱邪热。葱根、豆豉,表药也,能疏腠而开鬼门。麝香、安息,窜药也,能利窍而消疰恶。槟榔能杀三虫,桃仁能除恶败。童子小便者,以其得少阳之完气,一能去邪火,一能致新气也。

  卷三 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苏合香丸

  白术(炒) 青木香 乌犀角 香附子(炒,去毛) 丁香 朱砂(研,水飞) 诃黎勒(煨,去皮) 白檀香 安息香(另为末,无灰酒一升熬膏) 麝香(研) 荜茇 龙脑(研) 沉香(各二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

  蜜丸蜡固听用。

  古称尸疰有五,飞尸、遁尸、风尸、沉尸、注尸也,宜此方主之。

  《本事》云:飞尸者,游走皮肤,穿脏腑,每发刺痛,变作无常。遁尸者,附骨入肉,攻凿血脉,每发不可得近,见尸丧、闻哀哭便发。风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昏沉,得风雪便作。沉尸者,缠骨结脏,冲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发。注尸者,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常觉昏废,每节气至,辄变大恶。是方也,香能辟邪恶,故用沉、檀、脑、麝、安息、薰陆、苏油、青木、香附。温能壮胃气,故用荜茇、丁香。朱能辟鬼魅,故用朱砂。甘能守中气,故用白术。酸能致新液,故用诃黎。犀能主虫疰,故用生犀。互考见中风门。

  卷三 五尸传疰门第十九

  死人枕天灵盖败龟板红铅说

  昔徐嗣伯用死人枕,取半朽者,用毕曰复埋故处。师云:天灵盖非出《神农本经》,不得已而用,则取年深渍朽者,均之仁人之言也。盖医,仁术也,使其明而利人,幽而祸鬼,如阴责何?故昔人推此心以及物,凡于药内宜用禽虫之类,皆取自死者,如用龟板而曰败龟板是也。孙真人曰:杀生以求生,去生益远。皆所以全此心之仁也。近世术家有导取红铅者,使童女内服壮阳泄阴之药,外用异术以取之,往往致瘵,是杀人而疗人也,岂同仁之德耶!

  卷三

  气门第二十

  叙曰: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衰,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即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一或失治,则衰且乱,病且死,故考五方以治气。

  卷三 气门第二十

  独参汤

  人参(二两)

  烦躁脉微者,加童便一卮。身寒脉微者,加附子三钱。

  诸虚气弱危急者,此方主之。

  气者,万物之所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故曰: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是以病而至于危急,良医以气为首务也。人参味甘性温,得天地冲和之气以成形,故用之以补冲和之气,使其一息尚存,则可以次第而疗诸疾矣。烦躁加童便者,虚而有火也。身寒加附子者,回其孤阳也。虽然,虚实之辨,不可不察,独

  卷三 气门第二十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炙甘草(各二钱)

  面色萎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来虚弱者,此方主之。

  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如是则宜补气。是方也,人参甘温质润,能甘温而平,能调五脏愆和之气。四药皆甘温,甘得中之味,温得中之气,犹之不偏不倚之君子也,故曰四君子。

  卷三 气门第二十

  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气虚,痰气不利者,此方主之。

  《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卷三 气门第二十

  补中益气汤

  人参(去芦) 炙甘草(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炙) 升麻(三分) 白术(炒)

  当归陈皮 柴胡(各五分)

  困乏劳倦,伤其中气者,此方主之。

  中,脾也,坤也,万物之母。气,阳也,干也,万物之父。过于困乏劳倦,则百骸皆虚。百骸既虚,必盗父母以自养,而中气大伤矣。不有以补之,则形气不几于绝乎?故用白术、甘草之平补者以补中;用人参、黄 之峻补者以益气。土欲燥,则当归随以润之。气欲滞,则陈皮随以利之。而升麻、柴胡者,所以升乎甲胆乙肝之气也。盖甲乙者,东方生物之始。

  甲乙之气升,则木、火、土、金、水次第而生生矣。

  卷三 气门第二十

  二十四味流气饮《和剂》

  陈皮 青皮 甘草(炙) 浓朴(姜制) 紫苏 香附(各四两) 大腹皮 丁香皮 槟榔木香 草果 莪术(炮) 肉桂 藿香(各一两半) 人参 麦门冬 白术 赤茯苓 枳壳(炒)

  石菖上件每服五钱。

  腹中气滞,痞闷不快,胸膈走痛者,此方主之。

  气,阳也,升降出入,法干之行健不息,使气无留滞,斯无痛苦。若人也,以寒、热、怒、恚、喜、忧、愁七气干之,则痞闷痛楚之疾生尔。今夫寒则气收,收则气不流矣。故用丁皮、肉桂、草果之属温而行之。热则气亢,亢则气不流矣,故用麦门冬、赤茯苓、木通之属清而导之。怒则气逆,逆则气不流矣,故用槟榔、枳壳、浓朴、木瓜之属抑而下之。恚则气积,积则气不流矣,故用青皮、陈皮、腹皮、木香、莪术之属快而利之。喜则气缓,缓则气不流矣,故用人参、白术、甘草之属补而益之。忧则气沉,沉则气不流矣,故用白芷、紫苏之属升而浮之。愁则气郁,郁则气不流矣,故用香附、菖蒲、半夏、藿香之属利而开之。

  或问:七气之来,岂能并至?方以二十四味,何示人以弗精专也?余曰:气证与诸证不同。

  诸证者,痰、血、积、食属于有形,故着于一处,偏于一隅,可以单方治也。若夫七情之气,属于无形,上下左右散聚无常,故集辛香之品而流动之,虽二十四味,不厌其繁,譬之韩侯之兵,多多益善云尔。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叙曰:血营气卫,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宜调而不宜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微者迫于热,盛者真阳不足以运血,而卫亦败也。今考名方二十八首,酌而用之,则调元之手矣。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四物汤

  当归(酒洗) 熟地黄(各三钱) 川芎(酒洗,一钱五分) 白芍药(酒炒,二钱)

  血不足者,此方调之。

  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气息几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故曰禁勿与之。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当归补血汤

  当归(二钱) 黄 (一两)

  男、妇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脉来洪大而虚,重按全无者,此方主之。

  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肌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家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 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 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独参汤

  人参(去芦,二两)

  凡上下失血过多,脉微欲绝者,急以此方主之。

  血者气之守,气者血之卫,相偶而不相离者也。一或失血过多,则气为孤阳,亦几于飞越矣,故令脉微欲绝。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几微之气所宜急固。故用甘温之参以固元气,所以权轻重于缓急之际也。故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或者不达此理,见其失血而主四物汤,则川芎之香窜,能散几微之气,而当归、芍药、地黄,皆滋阴降下之品,不能生血于一时,反以失救死之权,而遗人夭殃矣。医云乎哉?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八珍汤

  人参(去芦) 白术(炒) 茯苓(去皮) 炙甘草 当归(酒洗) 川芎(酒洗) 芍药(酒炒)

  地黄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

  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犀角地黄汤

  生犀角(镑) 生地黄 白芍药 牡丹皮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于中,血随火上,有此二证。然吐血责之腑,衄血责之经,求其实,则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凉心而去其热。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药以平肝而泻其母,此穷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凉水濯其两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治衄血者,以凉水拊其后颈,此责其火于太阳经也。皆是良法。互考见咳嗽门、痘门。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四生丸

  生荷叶 生艾叶 生地黄 生柏叶四件烂捣,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

  阳乘于阴,血热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统而论之,生之则寒,则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论之,则荷、艾轻香,去火于气。 、柏质实,泻火于阴。火去则血归经,而吐衄愈矣。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三钱,炒)

  阳毒,上窍出血者,此方主之。

  治病必求其本。阳毒上窍出血,则热为本,血为标。能去其热,则血不必治而自归经矣,故用、芩、栀、柏苦寒解热之物以主之。然惟阳毒实火用之为宜。若阴虚之火,则降多亡阴,苦从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人中白

  新瓦上逼干,温汤调下三钱。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 也。其味咸寒,咸则能入血,寒则能胜热。其味浓于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生地黄自然汁

  取生 十余斤,只用新布拭净捣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东垣曰:生地黄,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凉而止。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茜根散

  茜根 阿胶 黄芩 侧柏叶 生地黄(各一两) 炙甘草(五钱)

  阴虚衄血者,此方主之。

  阴阳之在人,平则治,偏则病。若肾阴一虚,则阳胜矣,故载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胶能补虚,黄芩能养阴,甘草能缓急,茜根、侧柏、生地黄,则皆去血中之热,能生阴于火亢之时者也。

  卷三 血证门第二十一

  黄芩芍药汤

  黄芩(炒) 白芍药(酒炒) 甘草(各三钱)

  阴火载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