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方简义
医方简义
沉细无力。痢势宜松。疾促弦散。脉反不从。阴脉为吉。阳脉多凶。初痢见涩久痢沉濡。益气可宗。
疟脉候 疟家脉象定然弦。如兼滑大有痰涎。有力而弦防痉厥。弦而无力定绵延。弦如端直非为吉。沉微带小必虚迁。新弦之状为真脏。吉少凶多病气偏。弦者痰热。弦缓风连。
弦迟寒胜。弦数热缠。弦而涩小。湿与风联。但弦不缓。难许安全。
血症 吐血 咳血 咯血 鼻衄 牙宣 舌血 大便血 小便血 血淋 血崩 发泉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
半随于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络而充之肌腠皮毛。又云。阳络伤则血外溢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牙宣舌血等症等症。皆由阴阳两络之病也。阳络之伤络之伤也。必有七情随之。故内伤外感血。剖诸兽腹。心下脊膂包络中多血。
血多者。医称为胃血。谬也。叶氏谓心此二家之论。以叶氏为最耳。余谓五脏脏腑皆有血也。古人以心生血。肝脏血又曰血海。况冲脉隶属阳明。阳明为宗腑而分有血无血乎。凡人为一小天地。气之。肺欲成痈。气必凝之。血亦随之。不过小而至于毛发之区。皆充积于中而发散于外乃行也。即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之谓也书云。天将大雨。山川出云。可悟气能生血。气能摄血之理焉。余必以古人之心生血。
肝脏亦血以减六系之学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归脾汤
(方见心经症)
温养气分以补心脾二经。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神效琥珀散
(方见心经症)
养心以清小肠之热。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天王补心丹
(方见心经症)
养心清营之治。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上汤
(自制)
治六淫侵上。吐咳咯衄。牙宣舌血等症。
栝蒌仁(炒四钱) 海石(一钱) 栀子炭(三钱) 杏仁(光三钱) 石膏(二钱)
黄芩(炒一加青果二枚。竹叶二十片。如因寒者加苏子(二钱)○如因暑者加青蒿(一钱)鲜荷一片。○如因风者。加生莱菔子(一钱)桔梗(一钱)○如因湿者。加滑石。○如因燥者。加生地麦冬(各三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下汤
(自制)
治大小便血。血淋。发泉等症。惟血崩一症。宜补血消瘀。查女科胎产症。
自知方治诸法也。
大黄(醋炒三钱) 牡丹皮(三钱) 归身(三钱) 白芍(一钱) 苦参(一钱) 焦栀子(三钱)
无鲜荷叶。以藕一斤煎汤代水。(方中用大黄以入阳明经驱瘀荡热丹经勿使寒凉伤血苦参清湿火栀子泄二焦之火通草渗湿清家初起者宜之。如小便尿血。仲景谓血症谛也。大都其肠之舍所致。本方加琥珀(一钱)滑石(三钱)○如血淋症珀(一钱)滑石瞿麦各三钱。去细辛一味可也。○如舌上无故炒蒲黄(七分)乌 骨(一钱)去细辛一味煎服。○如痰血交夏(一钱)川贝(二钱)真化橘红(一钱)○发泉系血从毛孔中出。
宜犀角地黄汤。外用艾灰扑于出血处可也。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犀角地黄汤
(方见火症)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三七汤
(自制)
治吐血紫黑有块。系热伤络血。或郁怒伤肝。
参三七(研冲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茯苓(三钱) 琥珀末(八分) 醋炒柴如无藕时。
以荷叶一枚代之。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柏叶汤
(自制)
治血热妄行。吐血盈碗者。
侧柏叶(二钱) 生地(一两) 炒蕲艾(五分)加荷叶一片。或藕汁一杯冲入。更加童便一盏冲服。
脉候血家之脉每多芤。芤而数大血盈瓯。寸芤吐咯尺芤脱。濡细因知病欲瘳。紧凶象露。病久得之却可忧。阴脉为从阳脉逆。寒热温凉仔细筹。吐血之脉之数。心血难留。左关搏指。肝木失柔。右寸洪大。肺气上为顺。阳脉难修。
卷四
心经病菌怔忡健忘恩负义不眠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其性柔。其体阴。其用灵。患怔忡者。定知忧劳太过。每多抑济之非不来助忡者人治不足宜下一癫者。阴病也。经云。重阴者癫。或歌或笑。如醉如迷。其甚至不知秽洁。其候多静而昏一狂者。阳病也。经云。重阳者狂。狂妄难千。由大惊大怒得之。邪在肝胆胃三经。而治法乃愈一痫者。痰迷心窍。阻其灵明之气。古云。一阴一阳变乱谓之痫。须辨明五脏五声。以分牛时肢名马者名羊痫。如两手如舞。面赤。声焦如鸡鸣者。曰鸡痫。皆不外乎五志之火。动扰不宁。
痰阻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归脾汤
治怔忡健忘。心脾两虚。并治肠红之症。
白术 人参(各二钱) 炙黄 (三钱) 归身(三钱) 炙甘草(五分) 茯神(三钱)远志肉(八煎。○如怔忡症因怒得之者。宜逍遥散。(方见厥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补心丹
治癫症与怔忡症。
生地(八钱) 人参(五钱) 元参(三钱) 丹参(三钱) 枣仁(一钱) 茯神(三钱) 远志肉(菖蒲(各五分)
炼蜜为丸。桐子大。辰砂为衣。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大承气汤
(见伤寒症)
治狂症胃实者。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白金丸
治癫痫症。
白矾 郁金(各等分)
为丸。姜汤送下(二钱)下痰而愈。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滚痰丸方
治癫狂痫症有痰者。
青礞石 沉香 大黄 黄芩 水法为丸。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龙胆泻肝汤
(见火症)
治狂症因大惊大怒者。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陈无择琥珀散
统治怔忡痫癫等症。亦治痴呆。
人参(二钱) 白芍(二钱) 铁落( 醋淬七次二钱) 辰朱砂(水飞一钱) 磁石(二钱)
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淡姜汤送下。
又方琥珀末一钱。人参汤调下。亦名琥珀散。治小便不通。并治惊恐怔忡之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神效琥珀散
治心神不宁。或小便出血。
琥珀 桂心 滑石 大黄(炒) 冬葵子 腻粉 木通 木香 磁石( 各等分)
为末。每服二钱。用灯草葱白。泡汤调下。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孔圣枕中丹
治心肾不交。怔忡健忘等症。
龙骨( ) 龟板(炒) 石菖蒲(炒) 远志肉(炒各等分)
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临卧时开水送下。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加减星附六君子汤
治癫痫气虚有痰者。
制南星(一钱) 竹节白附子(酒炒七分)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炙甘姜半夏(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水煎服。○牛痫加牛黄(五厘)冲入。○马痫加马勃(五分)○羊痫加羊胆(生一枚)
药送吞下。○猪痫加猪心血一匙冲。○鸡痫加鸡胆一枚。药水送吞。○阴虚加生地四钱。当归三钱。川脉候脉来滑大定然狂。涩小沉微癫病伥。小促动摇在寸口。怔忡之象病延长。右小脾病。不是不眠必健忘。此是内病七情症。补心之剂急煎尝。内伤之病。
则甚。狂病之殃。癫病举动。必异其常。痫症之作。乍剧乍肝症 脘痞 肝火 肝郁 肝风 胸痹 惊 不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其性刚。其体曲。其色青。其气旺。其变幻莫测也。如情志不火心神全女人以肝为先天。惟肝用事。闺阃之中。所见甚稀所闻甚寡。独寤独寐者。更多郁结。助起肝阳。病情纷至。更难调理。间有一二情性柔顺。幽闲贞静。虽无大患。未免于郁。治之者宜分别刚柔阴阳。阴且柔者。药宜轻宜薄。阳而刚者。药宜破宜散。经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是也。今人之云肝气者。系包括肝家之病。无分肝之虚实。概以破散为治。无怪乎治之罔效。然肝藏血。血虚者气必旺。况肝经多气少血。血分一虚。气无约束。其变症蜂起。有因水亏不能涵木。而肝气横暴者。有因金虚不能制木。而木火上升者。有木旺侮土者。有木反乘金者。有木来助火者。有木盛生风者。焉得以肝气一语概之乎。余治是症。必求其本。
询其初起何病。变为何病。如因嗔怒所致者。是肝家本病。若因忧思伤脾。而木气乘虚来侮。当扶土泻木。是不在肝而在脾也。余仿此。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金铃子散
治肝经气旺脘痛。
金铃子(去核) 延胡索(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三钱。酒调下。或水煎服。亦可。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逍遥散
(方见厥症)
治肝经抑郁之症。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益肝煎
(自制)
治肝经病。不拘痞满嗳逆呕哕心胃 痛腹满等症。
柴胡(醋炒一钱) 丹参(酒炒三钱) 生左牡蛎(四钱) 乌药(一钱) 制香附(一钱) 当归(麻)加荔枝五枚。水煎。○如气虚者。加生地(四钱)沙参(三钱)砂仁(五分)○血虚者。
加生地(木者。加杞子(三钱)菊花(一钱)○心火夹杂者。加川连(七分)○如木旺土衰者。加白术(土炒)天仙藤(各一钱)茯神(三钱)如有他病挟起者。随症加减。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代赭旋复花汤
治木犯胃土。嗳逆痞满。
代赭石(二钱) 旋复花(一钱五分) 东洋参(二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赤茯苓(三钱)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清肝煎
(自制)
治肝火内炽。晕眩欲厥。
生牡蛎(五钱) 琥珀(八分) 焦栀子(三钱) 丹皮(二钱) 黄芩(炒一钱) 桑叶(一钱五分片。灯心一丸。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潜阳和阴汤
(自制)
治肝虚生风。心悸目眩。
生鳖甲 炙龟板(各四钱) 石决明(生八钱) 煨天麻 桑叶(各一钱五分) 巨胜子钩藤(如气闷加沉香五分研冲。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中痹痛。欲吐不吐者。
栝蒌(一枚) 薤白(二钱)加白酒一盏。水煎。或加桂枝(五分)水煎。冲入白酒可也。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半夏秫米汤
治寤不成寐。胃中有湿热者。
姜半夏(一两)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入秫米(三合)煎至二升。分作两次而服。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酸枣仁汤
治肝虚不寐。
茯神(三钱) 炙甘草(五分) 知母(一钱) 枣仁(炒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如有痰加姜半夏(一钱)橘红(七分)水煎。
卷四 附外台秘要三方
镇肝汤
治木旺致惊。兼治小儿惊风。
龙骨(二钱) 石菖蒲(五分) 枣仁(炒一钱) 石决明(生八钱) 琥珀(一钱)
青黛(五分分)姜汁(一匙冲)
脉候肝经之脉要弦长。弦直因知木势张。尺内遇弦腰带病。子来乘母水多妨。新象肝真露。虽有良医曷可康。寸口浮弦风木上。关中得此土为戕。肝家病脉。
数风热。弦迟肾伤。弦牢痼疾。弦革难康。若能和缓。正复邪难下药。勿药为方。
脾经病 肿胀 泄泻 虫积
卷四
胃痛
脾为仓廪之官。属后天也。如先天不足。全赖后天以补之。后天一病。关系大焉。脾胃之论脾属益其以制矣。
肿由古不即阴水也。又治不内外因者。即仲景之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也。若夫泄泻之症。亦由脾虚不能制水。胃虚不能纳水所致。治泻亦必制木。木不戕土。水曷由侵。书云。治泻不利小溲。非其治也。虫积之由。因土虚不能胜湿。湿化热而蕴蓄蒸变。其虫生矣。故治虫必当先清湿热。继温脾肾。仲景有安蛔丸以化虫安胃。最为雄伟。后人之治虫者。莫不就其范围也。胃痛一症。古方甚多。并无确效。何也。因胃属中宫。肺心肝肾诸可侵伐。故变幻杂至。都是阳大虚。不能灌溉其水。水停乃痛。仲景以小半夏汤治其停水。以泻心汤和其脾胃。又有苓姜术桂汤以补其中土。治法不外乎此矣。若妄用攻击之法。胃土戕贼。则呕吐嗳哕。悉由此出痰二曰悬饮。三曰溢饮。四曰支饮。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痰饮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水为气吸而难以下流。谓之悬饮。饮邪流散于四肢身体疼重。不能由汗而解。以致饮邪旁溢。名曰溢饮。倚息不得卧。气分上迫。形肿谓之支饮。以上诸病。悉责于脾。考金匮自无遗漏矣。
卷四 胃痛
真武汤
治脾肾两虚。作肿作胀。其病口不渴者。
茯苓(六钱) 白术(二钱) 淡附片(二钱) 白芍(酒炒二钱) 加生姜(五片)
卷四 胃痛
五苓散
治水蓄膀胱。小便短少色白。
猪苓(四钱) 茯苓 泽泻(各三钱) 白术(二钱) 桂枝(五分)
本方加茵陈(二钱)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病作肿目黄者。仲景所谓洁净府之法也。
卷四 胃痛
麻黄汤
(方见伤寒)
治身半以上肿胀。身热。口不甚渴者。即仲景所谓开鬼门之法也。
卷四 胃痛
小青龙汤
(方见伤寒)
治呕吐嗳哕之急症也。
卷四 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