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方简义


  卷三 厥症

  逍遥散

  (改作汤药)

  治阳气暴张而为煎厥。

  当归 赤芍 柴胡(醋炒) 茯苓 白术 丹皮(各二钱) 栀子(炒三钱) 薄荷(一钱) 干姜

  卷三 厥症

  柴胡疏厥煎

  (自制)

  治同前。

  柴胡 前胡 当归(各二钱) 赤芍 琥珀(研冲各八分) 左牡蛎(四钱) 砂仁末(五分) 枳

  卷三 厥症

  天麻琥珀丸

  (自制)

  治风动阳升。冲气上逆。足冷而厥。

  煨天麻(二两) 琥珀(二两) 乌药(一两) 茯神(三两) 肉桂(五两) 黄柏(五钱) 防风(柴胡(八钱) 广郁金(一以上十四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金箔为衣。白蜡封固。每服一丸。去蜡。

  水

  卷三 厥症

  失笑散

  治恶血冲心之血厥。

  生蒲黄 五灵脂(醋炒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

  卷三 厥症

  独参汤

  治鬼击蜚尸中恶而成尸厥。

  人参(三钱) 葱白五茎 姜五片水酒各半煎服。

  卷三 厥症

  自制星香二陈汤

  治痰厥症。

  胆星(五分) 沉香(陈酒磨冲五分) 人参(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陈皮(

  卷三 厥症

  葛花解酲汤

  治酒厥。

  葛花 白豆蔻(研冲) 砂仁(研末) 人参 白术 陈皮(各一钱) 神曲 泽泻 赤茯苓 白

  卷三 厥症

  和胃汤

  (自制)

  治食厥症气化迟难。

  神曲 山楂 麦芽 茯苓(各二钱) 浓朴(姜制一钱五分) 姜半夏 制香附(各一钱半) 丁

  卷三 厥症

  金匮肾气丸

  治骨厥。 厥。并治香港脚冲上厥逆者。

  熟地(八两) 茯苓 泽泻 怀山药(各四两) 丹皮(三两) 山萸肉(三两) 桂 淡附子(各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日三餐。空腹。淡盐汤送下(三四)钱。此方去车前牛膝。加芍药元参故录

  卷三 厥症

  烧盐汤方

  炒盐一味。以热汤调服一盏。急以指头探喉。其痰自吐矣。

  卷三 厥症

  至宝丹方

  犀角(镑) 朱砂(水飞) 雄黄(水飞) 琥珀 玳瑁(镑) 水安息香(各一两酒熬成膏)

  西牛共为细末。将安息香膏重汤炖烊。入诸药末拌匀。分作百丸。用蝎壳固封。每服一丸。

  参汤

  卷三 厥症

  苏合香丸

  苏合香 安息香 犀角 冰片 麝香 香附 薰陆香 沉香 丁香 白术蜜丸。朱砂为衣。蜡丸。每服一丸。

  卷三 厥症

  天麻二陈汤

  (自制)

  治厥头痛。

  煨天麻(一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

  卷三 厥症

  丹参蠲痛丹

  (自制)

  治厥心痛。

  丹参 川连 广木香 川椒(各等分)

  炒香研末。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二钱。酒送下。

  卷三 厥症

  舒筋汤

  (自制)

  治腰痛致厥。

  赤芍 海桐皮 当归 白术(产仙居者各一钱半) 片姜黄(六分) 羌活(二钱) 杜仲(炒二

  卷三 厥症

  古制葱白丸

  治厥疝痛。

  熟地黄(四两) 白芍 当归 川楝子 茯苓(各二两) 川芎 枳壳 青皮 浓朴 麦芽(各用葱白捣汁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下或酒下。

  又方人参 阿胶 川芎 当归 浓朴(各等分)葱白汁为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温酒送下。

  卷三 厥症

  矾石汤

  治香港脚厥逆。上冲心包。

  白矾(二两)

  煎汤浸洗两足可也。

  卷三 厥症

  大补肝肾丸

  (自制)

  统治痿痹气血偏枯等症。

  熟地(六两) 淡苁蓉 菟丝子 枸杞子(各四两) 潼蒺藜 白蒺藜 川萆草(各二生怀牛膝以上共二十味共末。用虎骨胶(二两)阿胶(二两)鹿角胶(一两)陈酒少许熔化和丸。

  如弹子大脉候 阳厥肢温脉是浮。胸中热上势难留。阴虚气逆诊在尺。尺内多阳火不收。脉沉肢冷面如朱。阴盛格阳温药需。若遇晕厥沉迟脉。急急温通或可扶。厥症之脉。两寸必濡。浮而有力。风痰盈盂。若形动滑。必是虚躯。厥时脉代。决其难苏。如遇伏脉。定在热驱。六脉浮大。暴厥无虞。若云虚症。死在须臾。

  卷三 厥症

  崔氏八味丸

  治香港脚上冲致厥。肾虚不纳。

  熟地(八两) 山萸肉 山药(各四两) 茯苓 泽泻(各三两) 丹皮(三两) 淡附片 桂枝(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古称滞下。白者名白沫。赤者名赤痢。赤白兼者曰脓血。赤属热。白属寒。赤属血。

  白古人土受因盛而成邪未息。

  每切靡不也。

  热弦曰阴疠而医热肢辛凉解表治之。余治疟症。亦分六经形症而后用药。未尝胶执柴胡以治之也。总之宜表宜散宜清宜温之法。必视阴阳表里以裁之也。此其大略也。若夫增减之道。则在临诊之权衡矣。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痢疾第一方

  治痢疾。不论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身热腹痛滞下。

  川连 黄芩 白芍 山楂(各一钱二分) 枳壳( 炒) 浓朴 槟榔 青皮(炒各八分) 当归皮尖一钱)

  水煎服。如体实者加制大黄(二三钱)如有胎孕者忌服。本方去桃仁红花槟榔木香四味可服矣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第二方

  治痢已减。少腹痛亦瘥者。

  酒炒川连 酒炒黄芩 酒炒白芍(各六分) 青皮(炒四分) 浓朴(四分) 桃仁泥(六分) 橘(四分) 红花(酒润三水煎。加南木香(二分)用陈酒磨冲。

  卷三 痢疾疟疾

  痢疾第三方

  治脾肾两虚。痢减粪多者。

  东洋参(二钱) 酒洗黄芩(六分) 酒炒白芍(六分) 橘红(二分) 浓朴(二分)

  酒洗红花(水煎。加木香末(二分)冲服。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疟疾第一方

  治疟症初起。不拘寒多热多。

  橘红 茯苓 威灵仙 炒茅术 浓朴 柴胡(各一钱) 黄芩(八分) 青皮 槟榔(各六分)

  卷三 痢疾疟疾

  疟疾第二方

  生首乌(三钱) 陈皮 茯苓 柴胡 黄芩(各八分) 当归 威灵仙(各一钱) 白术(土炒一一杯煎。用陈酒少许冲入。如有疟母。更加醋炒莪术一钱可也

  卷三 痢疾疟疾

  疟疾第三方

  疟久必须调理气血。

  人参(一钱) 炙黄 当归(各一钱五分) 土炒白术(一钱) 陈皮 柴胡(各八分) 生首乌姜三片。枣二枚煎。

  卷三 痢疾疟疾

  倪氏久疟全消丸

  威灵仙 莪术 醋炒三棱 麦芽(炒各一两) 生首乌(二两) 金毛狗脊(酒炙脆三两)

  共为细末。又山药(研粉一两)饴糖(一两)水一小碗。捣烂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

  姜汤

  卷三 痢疾疟疾

  枳实导滞丸

  治湿热积滞。

  大黄(一两) 黄芩 川连 神曲(各五钱) 土炒白术 泽泻(各二钱) 茯苓 枳实(炒各三共末蒸饼糊丸。每丸二钱。每服一丸。开水冲服。○加广木香槟榔(各二钱)为丸。名木香导

  卷三 痢疾疟疾

  承气汤

  (见伤寒症)

  卷三 痢疾疟疾

  补中益气汤

  治痢后气虚。下陷肛脱。

  炙黄 (三钱) 白术(二钱) 陈皮(一钱) 升麻(四分) 东洋参(一钱五分) 柴胡(醋炒一水煎服。○本方去归术二味加木香(五分)苍术(一钱)名调中益气汤。治同。

  卷三 痢疾疟疾

  真人养脏汤

  治久痢脱肛。

  诃子(面裹煨一钱半) 罂粟壳(蜜炙一钱) 肉果霜(八分) 当归(三钱) 肉桂末(四分) 木芍(酒炒一钱)

  水煎温服。

  卷三 痢疾疟疾

  槟芍散

  (改作汤)

  治下血痢。或脓血痢。后重气滞。

  生军(三钱) 芍药(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槟榔(二钱) 浓朴(一钱) 银花(五钱)

  人中

  卷三 痢疾疟疾

  当归导滞汤

  治病后痢疾。

  当归 白芍(各三钱) 生莱菔子(一钱) 炒车前 炒枳壳 槟榔 炙甘草(各五分)

  加桃仁(十粒去皮尖)水煎。白蜜三匙冲入。

  卷三 痢疾疟疾

  地榆散

  (改汤)

  治下痢脓血。已成坏症。色如烂瓜者。

  地榆(二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黄芩 栀子炭(各一钱五分) 黄连 犀角(镑一钱)

  卷三 痢疾疟疾

  中和汤

  (自制)

  治痢下。不论红白。里急后重不拘男女小人。皆宜服之。加减而治。

  神曲 生菔子 淡黄芩(酒炒) 姜半夏 茯苓 山楂 茅山术 川连(酒炒各一钱五分)

  水煎。如时痢身热者加藿香薄荷桔梗(各一钱)姜三片。○如白沫则加广木香(八分)

  ○如赤痢加桃仁十粒。○赤白兼者加桃仁十粒。红曲(八分)木香(五分)○如醉饱受邪者。

  加葛根(一钱)紫金锭二分冲入。○如挟怒挟食者。加柴胡浓朴(各一钱)凡痢下皆因湿热内蕴。

  胶于肠胃。初起必日夜无度。腹痛后重。口渴喜饮凉水。近世医家。必认为热痢。而辄投寒凉之剂。令病者可食水果等物。致阻遏湿热之邪。不得外泄。而成噤口危候。噤口者。肢逆呕恶。食入于咽实时吐出。水浆不得下咽。法在难治。惟开噤散治之。可十救其五。时医冒为高古。擅用温热者。十有其二。妄用凉泻而称稳当者。十有七八。殊不知各得其偏。而未协中和各动生冷此皆火。余云诸痛患痢热上碎者不煎

  卷三 痢疾疟疾

  黄连解毒汤

  (即火齐汤方见火症)

  和胃二陈煎茯苓(三钱) 姜半夏(一钱五分) 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炮姜(五分) 杏仁(去皮尖水煎。

  卷三 痢疾疟疾

  治痢散

  治痢下。不论红白。腹痛后重。

  葛根 苦参(酒炒) 陈皮 陈茶(各一斤)赤芍(酒炒) 麦芽 山楂炭(各十两)

  共末。每服四钱。水煎服。连渣汁而服。小人减半。

  卷三 痢疾疟疾

  朴黄汤

  (自制)

  治痢疾初起。腹痛后重。不拘赤白者。

  浓朴(一钱五分) 生大黄(四钱) 陈皮(一钱) 广木香(五分) 制香附(一钱五分) 川连(水煎。

  卷三 痢疾疟疾

  开噤散

  治噤口痢。水浆不入者。

  人参(五分) 姜汁炒川连(五分) 石菖蒲(一钱) 丹参(三钱) 石莲子 茯苓 陈皮冬瓜

  卷三 痢疾疟疾

  加味七神丸

  止肾痢如神。

  肉果霜 淡吴茱萸 广木香(各一两) 破故纸(酒炒二两) 土炒白术(四两) 茯苓(三两)

  卷三 痢疾疟疾

  大柴胡汤

  (方见伤寒)

  治疟疾热多寒少。舌苔黄浓。便秘。

  卷三 痢疾疟疾

  凉膈散

  (方见伤寒)

  治疟来欲吐。热多便结溺赤。

  卷三 痢疾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通治疟症。宜加减用之。

  柴胡(二钱) 姜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 炙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加姜三片。

  枣一枚。水煎。○热多。加黄柏。○寒多。加桂枝干姜。○渴者加石膏知母○无○汗多。加桂枝白芍。○呕者。加竹茹姜汁炒。○积食。加神曲麦芽。○气滞久疟。加鳖甲穿山甲。(炒用)○余症。待临诊酌加可也。

  卷三 痢疾疟疾

  止疟丹

  凡疟疾二三发之后。方可服矣。

  常山(烧酒炒) 草果仁(煨) 半夏曲(姜汁炒) 制香附 青皮(炒各四两)

  又神曲十二两共为末。米饮炼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如疟轻用一丸。疟重用两丸。

  红枣

  卷三 痢疾疟疾

  鳖甲煎丸

  治疟邪与痰血固结而成疟母。僻处胁下。若不急治。必成大害也。

  鳖甲(炙十二分) 乌扇(三分烧即射干)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丹皮分炙) 赤硝(以上二十三味共末。取热灶肚下灰土一斗。清酒一斛。取五升浸灰。

  俟酒渗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状。绞取其汁。以药粉炼丸。如梧子大。

  空鼠妇赤硝二味。

  金匮云。阳气独发。阴气孤绝。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脉平身无寒。

  但治

  卷三 痢疾疟疾

  蜀漆散

  治牡疟寒多者。系邪客心下。其病重也。

  蜀漆(即甜茶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

  共杵末为散。未发以前。米饮调服五分。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 麻黄(各八分) 甘草(四分) 蜀漆(炒透六分)

  水煎服。如吐勿更服也。吐则邪已去矣。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

  柴胡(一钱六分) 人参 黄芩 甘草(各六分) 栝蒌根(八分)加姜二钱。大枣四枚。

  卷三 附外台秘要三方

  柴胡桂姜汤

  治疟发寒多热微。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三钱) 桂枝(一钱二分) 干姜(八分) 栝蒌根(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二分) 甘草(水煎而服。服后汗微出愈。

  痢脉 候痢疾之脉大主凶。浮洪疾数势难松。沉细多神毋害怕。紧牢代散莫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