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思欲食果瓜,激味酸菹瓜,无食辛而恶臭,是谓外像而内及故也。

  三月手心主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心主者,内属于心,心无悲哀,无思虑惊动之。

  手心主脉图 上心胞脉穴自中冲上至天府,各八穴。又募一穴,名曰巨阙,在心鸠尾下一寸五分。又输二穴,在背第五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也。

  怀身四月,始受水精,以盛血脉。其食稻粳,其羹鱼雁,是谓盛血气以通耳目,而行经络也。

  四月手少阳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手少阳内属上焦,静安形体,和顺心志,节饮食之。

  手少阳三焦脉图 上三焦脉穴自关冲上至消泺,各十二穴。又募一穴,在当脐下二寸,名为石门。又背输二穴,在脊第十三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五月,始受火精,以盛血气,晏起沐浴浣(胡管反)衣,身居堂,必浓其裳。朝吸天光,以避寒殃(于良反)。其食稻麦,其羹牛羊和茱萸。调以五味,是谓养气,以定五脏者也。

  五月足太阴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太阴者,内属于脾。无大饥,无甚饱,无食干燥。

  无自灸热大劳倦之。

  足太阴脾脉图 上脾脉穴自隐白上至箕门,各十二(三)穴。又募二穴,名章门,在季肋端,侧卧取之。

  又输二穴,在脊第十一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六月,始受金精,以成筋骨。劳身无处,出游于野,数观走犬,走马,宜食鸷鸟猛兽,是谓变腠理膂细筋,以养其爪,以坚背膂也。

  六月足阳明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阳明内属于脾,调和五味,食甘,甘和,无大饱。

  足阳明胃脉图 上胃脉自厉兑上至髀关,各十六穴。又募一穴,名中管,在从心蔽骨下以绳量至脐止,即以绳中折之。又输二穴,在脊第十二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七月,始受本精,以成骨髓。劳躬摇肢,无使身安,动作屈伸,自比于猿。居必燥之。饮食避寒,必食稻粳,肌肉,以密腠理,是谓养骨而坚齿也。

  手太阴肺脉图 七月手太阴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太阴者,内属于肺。无大言,无号哭,无薄衣,无洗浴,无寒饮之。

  右肺脉穴自少商上至天府,各九穴。又募二穴,名中府,在两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又输二穴,在背第三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八月,始受土精,以成肤革。和心静息,无使气控(极),是谓(密)腠理而光泽颜色也。

  八月手阳明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阳明者,内属于大肠。无食燥物,无忍大起。

  手阳明大肠脉图 上大肠脉穴自商阳上至臂 ,各十四穴。又募二穴,在脐两旁,各二寸半,右名天枢,左名谷门。又输二穴,在脊第十六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九月,始受石精,以成皮毛,六腑百节莫不毕备;饮醴食甘,缓带自持而待之,是谓养毛发多才力也。

  九月足少阴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少阴内属于胃,无处湿冷,无着炙衣。

  足少阴肾脉图 上肾脉穴自涌泉上至阴谷,各十七穴。又募二穴,在腰目中季肋,本侠脊腴肉前宛宛中,名京门。又输二穴,在脊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怀身十月,俱已成子也。时顺天生,吸地之气,得天之灵。而临生时乃能啼,声遂天气,是始生也。

  十月足太阳脉养,不可针灸其经也。太阳内属于膀胱,无处湿地,无食大热物。

  足太阳膀胱脉图 上膀胱脉穴自至阴上至扶承,各十六穴。又募一穴,在脐下直四寸,名中极,又输二穴,在脊第十九椎节下两旁,各一寸半。上件诸穴,并不可犯之。

  卷第二十二

  妊妇修身法第二

  《产经》云:凡妊身之时,端心正坐。清虚如一,坐必端席,立不斜住(经),行必中道,卧无横变,举目不视邪色,起耳不听邪声,口不妄言,无喜怒忧恚,思虑和顺,猝生圣子,产无横难也。而诸生子有痴、疵、丑恶者,其名皆在其母,岂不可不审详哉。

  又云:文王初妊之时,其母正坐,不听邪言恶语,口不妄语,正行端坐,是故生圣子,诸贤母宜可慎之。

  又云:妊身三月,未有定仪,见物而为化,是故应见王公、后妃、公主、好人。不欲见偻者、儒侏、丑恶、瘁(秦醇反,病也)人、猿猴。其欲生男者,操弓矢射雄雉,乘牡马走田野,观虎豹及走马。其欲生女者,着簪珥施环 。欲令子美好者,数视白玉美珠,观孔雀,食鲤鱼。欲令子多智有力者,当食牛心,御大麦。欲令子贤良者,坐无邪席,立无偏行,是谓以外像而内化者也。

  《千金方》云: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故妊身三月,欲得见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阵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生子皆长寿无疾。

  《养生要集》云:妇人妊身大小,行勿至非常之地,逆产杀人。

  又云:妇孕见麋而生儿,其四目。

  又云:孕妇三月,不得南向洗浴,胎不安。

  又云:妇孕三月,不得南向小便,令儿喑哑。

  又云:妇孕三月,不得两镜相照,令儿倒产。

  《膳夫经》云:妊身勿北向,向其生年上大小便,使母难。

  卷第二十二

  妊妇禁食法第三

  《养生要集》云:妇人妊身,不得食六畜肉,令儿不聪明。(一云:坏胎。)

  又云:勿食猪肝,令胎不生。

  又云:勿食兔肉,令子唇缺,亦不须见之。

  又云:勿食鸡子干鳝鱼,使子多疮。

  又云:勿不得食鱼头,胎损。

  又云:食鲤脍,令儿多疮。

  又云:勿食生姜,令子盈指。

  又云:勿食干姜、桂、甘草,令胎消,胎不安。

  又云:勿饮冰浆,令胎不生。

  又云:勿食杏仁及热饴,破损伤子。

  又云:勿以炙雀并大豆酱食,令胞漏,使儿多 。

  又云:勿饮酒,多食雀肉,使子心淫精乱。

  又云:勿食雀肉,令儿多所欲。

  又云:勿食雀肉并雀脑,令人雀盲。

  又云:勿食雀并梨子,令子短舌。

  又云:麋并梅、李实,食之,使人清盲。

  《崔禹锡食经》云:妊身不可食鸠,其子门肥充,病于产难故也。

  《朱思简食经》云:勿食猪肉,令子喑哑无声。

  又云:饮酒醉,令儿癫痫。

  《本草食禁》云:妊身食鸡肉并糯米,使子腹中多虫。

  《产经》云:女人胎妊时,多食咸,胎闭塞。

  妊身多食苦,胎乃动。

  妊身多食甘,胎骨不相着。

  妊身多食酸,胎肌肉不成。

  妊身多食辛,胎精魂不守。

  今按:妊妇不可服药八十二种,其名目在《产经》。

  卷第二十二

  治妊妇恶阻(侧吕反,病)方第四

  《病源论》云:恶阻病者,心中愦愦,头重眼眩,四肢沉重;懈惰不欲执作,恶闻食气,欲啖酸果实,多卧少起,世云恶食,又云恶字是也。乃至三四月日以上,大剧者,吐逆不能自胜举也。此由妇人本虚羸,血气不足,肾气又弱,兼当风取冷太过,心下有痰水,挟之而有娠也,经血既闭,水渍(溃)于脏,脏气不宣,故心烦愤,气逆则呕吐也。血脉不通,经络痞涩,则四肢沉重,挟风则头痛眩。故欲有胎,而病恶阻,所谓欲有胎者,其人月水尚来。

  而颜色肌肤如常,但苦沉重愦闷,不用食饮,不知患所在,脉理顺时平和,则是欲有胎也。

  如此经二月,日后便觉不通,则结胎也。

  《产经》云:半夏茯苓汤治妊身阻病,心中愤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方:半夏(五两) 生姜(五两) 茯苓(三两) 旋复花(一两) 橘皮(二两) 细辛(二两) 芎 人参(二两) 夕药(二两) 干地黄(三两) 泽泻(二两) 甘草(二两)

  凡十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积日月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除橘皮、细辛,用前胡、知母,各二两。若变冷下者,除干地黄,用桂肉二两。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行闭塞,小行赤少者,宜加大黄三两,除地黄,加黄芩一两,余药依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者气力冷热更增,损方调定,即服一剂,阳便急将茯苓丸,令得能食,便强健也。(《短剧方》同之。)

  《短剧方》云:茯苓丸治妊身阻病,患心中烦闷,头重眩目,憎闻饭气,便呕逆吐闷颠倒,四肢痿热。不自胜持,服之即效。要先服半夏茯苓汤两剂,后将茯苓丸也。

  茯苓(一两) 人参(二两) 桂肉(二两) 干姜(二两) 半夏(二两) 橘皮(一两) 白术(二两) 枳实(二两) 葛根屑(一两) 甘草(二两)

  凡十物,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二十丸,渐至三十丸,日三。《产经》同之。

  《集验方》云:治妊身二三月,恶阻呕吐不下食方:青竹茹(三两) 生姜(四两) 半夏(五两) 茯苓(四两) 橘皮(三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治妊身呕吐不下食,橘皮汤方:橘皮(三两) 竹茹(三两) 人参(三两) 术(三两) 生姜(四两) 浓朴(二两)

  凡六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云:治妇人妊身恶阻,酢,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青黄汁方。用:人参 干姜 半夏凡三物,分等,冶下,以地黄汁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今按:《极要方》云:各八分,稍加至十丸。《产经》云:人参丸神良。

  《医门方》云:凡妊娠阻病恶食,以所思食任意食,必愈。(今检:《延龄图》云:令子聪明贤善端正也。)

  卷第二十二

  治妊妇养胎方第五

  《僧深方》云:养胎易生丹参膏方:丹参(四两) 人参(二分,一方二两) 当归(四分) 芎 (二两) 蜀椒(二两)

  白术(二两) 猪膏(一斤)

  凡六物,切,以真苦酒渍之,夏天二三日,于微火上煎,当着底绞之,手不得离,三上三下。药成,绞去滓,以温酒服如枣核,日三。稍增可加。若有伤,动见血,服如鸡子黄者,昼夜六七服之,神良。妊身七月便可服,至坐卧忽生不觉。又治生后余腹痛也。(今检:《产经》云:丹参一斤,当归四两,芎 八两,白术四两,蜀椒四两,脂肪四斤。云云)

  《千金方》云:安胎鱼 法:鲤鱼二斤,生者去鳞脏,粳米一斤,石相和作 ,少着盐,勿着豉酢,啖之,日别三过,食之满十个月。

  又方:取鲤鱼长一尺者,水自没纳盐煮饮之。

  《本草拾遗》云:鲤鱼肉主安胎动怀妊身肿煮为汤食。

  卷第二十二

  治妊妇闷冒方第六

  《短剧方》云:妊身忽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仍不醒者,名为痉病。亦号子痫也,亦号冒也。治之方:急作淡竹沥汁与之。无淡竹者,桂竹亦善,复宜服治痉冒葛根汤。

  《集验方》云:妊身恒苦烦闷者,此子烦也。治之方:时时服竹沥,随多少,良。

  卷第二十二

  治妊妇胎动不安方第七

  《病源论》云: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轻者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胎。

  《医门方》云:凡候胎动法:母唇口青者,儿死母活;唇口中青沫出者,子母俱死;口赤舌青沫出者,母死儿活。

  又云:夫胎动不安方:煮好银,取汁煮葱羹,服之佳。(今按:《博济安众方》:胎动欲堕,腹痛不可忍方:苎根去皮,切一升,银五两,上以清酒一升,水一升,煎取一升,温分四服即止。)

  又云:疗妊娠腹内冷,致胎动不安方:干姜(三两) 芎 (四两) 艾(二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

  又方:葱白(切,一升) 当归(四两) 清酒(五升)

  煮取二升半,分温二服,大效。

  又云:疗妊娠忽被惊愕,胎向下不安,少腹痛连腰。并下血方:当归 芎 (各八分) 阿胶(炙) 人参(各六分) 大枣(十二枚) 艾叶(八分)

  茯苓(十分)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之相去八九里。

  《短剧方》云: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甘草 当归(各二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云:治母有劳热动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烦方:生甘竹皮(二升) 当归(二两) 芎 (一两) 黄芩(半两)

  凡四物,以水一斗,煮竹皮取六升汁,去滓。纳煎取三升,分三服。

  《葛氏方》云:妊身猝胎动不安,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方:葱白一把,以水煮令葱熟,饮其汁。(今按《本草》云:某草一把者二两为正。)

  又方:生鱼二斤秫米一斤,调作 ,顿食之。

  《集验方》云:治妊身胎动,昼夜叫呼。口禁唇寒及下利不息方:已冶艾叶一 ,以好酒五升,煮取四升,去滓,更煎取一升,一服。口闭者,开口灌之,药下即安。(今检:《僧深方》云:艾及叶物一 者,以二升,为正。)

  又云:治妊身二三月至八九月,胎动不安。腰痛已有所见方:艾叶(三两) 阿胶(三两,炙) 芎 (三两) 当归(三两) 甘草(一两半,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