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或食下便吐,不得安住,坐有 促下之下。薛公曰:急以甘草饮下之。

  或患冷食不可下,坐久冷食,口中不知味故也。可作白酒糜,益着苏热食一两,过闷者还冷冻饮料冷食也。

  或恶食如臭物,坐温衣作 也。当急下之。若不下,万救终不瘥也。薛公曰:以三黄汤下之。(今按:三黄汤方在第二十卷热除解发条。)

  或饮酒不解,食不得下,乍寒乍热,不洗便热,洗复寒,甚者数十日,轻者数日,昼夜不得寝,愁悲恚怒,自惊跳悸,恐慌惚忘误者,坐犯温积久,寝处失节,食热作 内实侠热与药并行,寒热交争,虽以法救之,终不可解也。吾尝如此,勤对食,垂涕援刀,欲自刺,未及得施,赖升亲见迫夺,故事不行,退而自惟,乃却刀强食,饮冷水,遂止,祸不得成,若丝发矣。

  《庞氏论》云:凡药欲发之候,先欲频伸,或苦头痛目疼、身体、螈 ,或惊恐悸动,周身而强,或耳中气满如 车之声,或体热剧于火烧,或如针刺,噤澡恶寒,昧昧愦愦,不知病处,或腹中燠热如烧锻 怀之也。此皆欲发之候也。其发甚者,腹满坚于材石,绕口青黑,大小便血而多无脉也。唯气息才通,心下温耳。如此之病,归于大浇,以瘥为期也。

  又药盛发使人悲愁恚怒、角弓反倒,其状若风,有面色青黑,身体斑磷,尔时当极大浇用水无数,如此辈率多用水二三千石,尔乃解耳。得解之后亦当速下。凡浴之初,皆多恶冷,但得水数解,渐遂便之,心意KT 然则止,若腹中懊闷、陶热吸吸者,若渴人精神默默但欲眠卧者,此药发在内、攻守五脏也。急服七物栀子汤,外以新汲冷水浴之。

  (今按:在第二十卷除热解发篇。出《短剧方》,号黄芩汤。)

  若噤澡振KT 极目劳动,病患不能自劳者,车载或牵挽掣顿之。

  若噤战者,复如上牵挽之。若大行通利,无他结塞,又周体无有热温之证而猝气悸,须臾口不能言者,速温好酒三升,稍饮之。热闷者,饮水则解。

  若大行小难,腹微满气,兼复苦渴,患此之后,寻复舌大不得语者,速饮栀子汤。

  若药发不时解而久苦渴,是多 饮所为也。若下而故瘥耳。

  葛稚川云:凡服五石护命更生及钟乳寒食诸散,失将和节度,皆致发动,其病无所不为。

  若发起仓猝,不渐而至者,此皆是散热也。宜时救解。

  若四肢身外有诸一切疾痛违常者,皆以冷水洗数百过。热有所衡,水渍布巾随以拓之。

  又水渍冷石以熨之,行饮暖酒,逍遥起行。

  若心腹内有诸一切疾痛违常烦闷 恍者,急解衣取冷热温酒饮一二升,渐稍进觉小宽便冷餐,其心痛者最急。

  若肉冷口已噤,但折齿下热酒便开。

  若腹内有结坚热 便生众疾者,急下之。热甚口发疮者下之。癖实犹不消,恶食畏冷者更下之。

  《夏侯氏论》云:其察体中有不常,皆是药气。服药一时须察所患,或小瘥。或心中温温欲吐,或寒或热,或痛或痒,或缓或急,或眩或痹,或理或乱,其有所觉,皆是药也。心中温温,小饮冷水不解,渐益才解便止。又诸所觉未必周体,或发头面手足胸背,随所觉处以湿手巾熨之,不解小洗之,洗之则解即止。

  《曹歙救解法》云:有药 而苦头痛目瞑恶食、食下便吐、不得安者,为是 实也。

  当促下之。若头痛目疾而不恶食者,自是寒食散疾,未必纯是 实也。宜常兼以将冷为治。若有 实也,不下终不瘥也。寒食药热,率杀药热,服下药要当以能否下为度,不得病可重下也。

  期以得病为断,服药未下,慎勿饮酒也,令人闷吐。下后食少里空,热便乘虚在处,则吐逆下利腹满,如此者宜以冷食渐渐解,服栀子汤是其治也。(今按:此汤在第二十卷号增损。皇甫栀子豉汤出《短剧方》。)

  药发,头面苦眩冒者,则解头结散发扇之,若虽觉瘥犹不KT KT 者沐头。其热甚头痛面赤者,以寒水淋头,暑热时以冰水淋头,不瘥以油囊盛冰着头结中,觉瘥下水。

  药发,耳目口齿苦,耳鸣汁出,数数冷食,稍稍步行,鼻口臭,冷冻饮料冷洗。口中生疮,舌强,服栀子汤。

  药发心腹苦心腹痛者,当与热酒。口噤者,撅口促与用冷水淹手巾,着苦处,温复易。

  诸痛之中,心痛最急,救之若赴汤火。或有气绝病者,不自知,当须边(旁)人之救,以酒灌含之。咽中寒逆,酒入辄还,勿止也。出复纳之。

  腹满者,服凝水石汤,胸心腹中热盛,咽干口燥,饮冷。霍乱吐逆,当用饮冷。胸中窒塞,胸胁两强,当饮酒。腹中拘急切痛,当用饮食,不宜但以冷迫之也。腰痛以寒水洗,冷石熨之;大行难消,苏令如膏,服三升则下,未下重服之;小行稠数者,以水洗小腹,服栀子汤则瘥。

  药发四肢苦手足烦热,心闹闷者,以冷石熨。甚者以水熨之,关节不屈伸,百节酸疼者,勤自劳役,温则澡洗。

  药发噤寒,有药 者,虽当澡浴,澡浴若早,药热噤不得出,令噤寒,急用饮酒,勤自劳役,即当KT (渐)温矣。若晚,药热蒸愦,亦令人噤寒,先用饮酒,酒气颇行,便用浇灌,亦当渐温矣。常当数食,一日可至十食。失食令人苦寒。

  药发杂患,其有偏痛、偏烦、偏冷、偏热、偏急、偏缓,皆偏洗之。当于水下觉除也。

  若有肿核者,宜以冷石熨,不瘥宜以冰熨之。

  《释慧义·薛侍郎浴熨救解法》云:凡药石发宜浴,浴便得解。浴法:若初寒,先用冷水,后用生熟汤。若初热,先用暖汤,后用冷水。浴时慎不可先洗头,欲沐可用二三升灌矣。

  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沥尿血,阴中疼,此是热气所致,熨之即愈。熨法:前以冷物熨少腹,冷熨已,又以热物熨前。热熨之以后复冷熨。又小便数,此亦是取冷过,为将暖自愈。

  《道弘解散法》云:食秽饭、臭肉、陈羹、宿菜发,服栀子汤。

  饭未熟生酒发,服大麦 ,一服五合,至三服不解,服孽米一升。

  食肉多发,如上法服 不解,又服孽末,孽末不解,又服栀子豉汤。

  食生菜发,服甘草汤,食粗米发,服甘草汤。(粗米谓咀嚼不精也。)

  大饱食发,如上服甘草汤。失食饥发,服葱白豉汤。

  醉发,服葱白豉汤;若不解,服理中汤。

  怒大过发,服人参汤。

  将冷大过发,则多壮热,先以冷水七八升洗浴,然后用生熟汤五六石灌之。灌已,食少、暖食、饮少热酒、行步自劳则解。若不解,复服栀子汤。

  将热大过发,则多心闷,服黄芩汤。(今按:以上汤方等在后第二十卷)

  《薛侍郎补饵法》云:服石之后一二百日内,须吃精细饮食美酒等,使血脉通利。

  若觉虚 任饵署预食 ,强筋骨及止渴。

  若觉大热者,可服紫雪,或金石凌,或绛雪,或白雪等。(此等救急,紫雪为上。如不得通泄,宜服黄芩饮,快利即瘥。)

  若觉体气 ,不痛不痒,小便赤涩,即绞茅根汁任服之。

  若口干,即绞甘蔗汁任服。若不下食,服三物生姜煎。若不下食,体弱,乏气力,即须食鲜鲫上脍。

  若发疮及肿,但服五香连翘汤等,忌鱼猪蒜生菜等。(今按:五香连翘汤在《短剧》第十治恶核方。)

  若肿有根,坚如铁石,带赤色者,服汤,仍以小小艾炷当肿上灸之,一两炷为佳。

  《KT 阳功曹范曲论》云:本方云:愦愦烦或痹便浴之,人羸或不堪大浇浴者。当随药动处极洗之,非药物处则不堪水。若周身浴不寒特便冰者,当特浇之。若腹背不便水处,可湿手巾着上暖则易。可着半袖去 裆。不喜令腹暖KT 苇KT 薄被则可矣。虽当冷食,欲得新炊饭冷泼之。若不能辄炊,先以热汤浇饭,令KT 乃冷泼之。有坚积 先服消石大丸下之,乃服散。人多羸瘦,下之可畏。(今按:硝石大丸有第十 瘕条。)

  卷第十九

  服石四时发状第五

  《皇甫谧救解法》云:春发逆冷,夏发短气,秋发瘙痒,冬发寒战。

  此四时发动,变易无常。诸所为病,乃至万端。或动身体,四肢微强,难于屈伸,或胸胁胀满。但欲干呕,或翕翕少气,不欲语言,或睡眠但常欲卧,或KT KT 苦寒,思欲浓衣,诸如此候,药将大发。宜急解,事在汗出、动作、饮酒、美食以为法。

  或头痛目不欲视,或腹中雷鸣大小便数,或体隐疹状如风搔,或淫策淫策如针刺,或有热剧乍来乍去,或咽喉噎塞有如伤寒,或鼻中萧条若有风吹。诸如此者,皆是将发之候。宜速起行解衣向风便自解。

  或苦寒噤战如伤寒者,当饮热酒随人能,不先以暖汤小洗头面手足,行步自动作使体中热,以手巾渍冷水摩拭之,良。

  或腹中雷如鸣,饮冷水一升,若饥,可餐食薄衣脱巾胃毡褥。

  或但苦热闷而腹满心痛者,宜饮热酒,冷水洗,还薄衣小暖,热气自止。

  或患腹背热,如手如杯如盘许者,以冷石随热处熨即瘥。

  或头痛项强两目疼而闷乱者,便以水洗浴即瘥。

  卷第十九

  服石禁忌法第六

  《薛曜论》云:夫金石之性坚刚,而急烈,又性清净而滓恶秽。

  皇甫谧云:凡诸石士十忌:第一忌 怒 第二忌愁忧 第三忌哭泣 第四忌忍大小便 第五忌忍饥 第六忌忍渴第七忌忍热 第八忌忍寒 第九忌忍过用力 第十忌安坐不动若犯前件忌,药势不行,偏有聚结,常自安稳,调和四体,亦不得苦读念虑。但能如是,终不发动,一切即愈。

  曹歙论云:凡药疾( )禁忌者,第一不宜悲思哭泣,其次不甚宜出筋力已自劳役,不宜触盛日猛(大),不宜甚嗔恚忧恐,不宜热衣热食,不宜服热药针灸,不宜食饼,黍羹羊酪皆含热,故悉不宜食之。

  《庞氏论》云:诸服草木石散者,皆不可灸针身体令人善发炎疽疮也。

  卷第十九

  服石禁食第七

  《耆婆方》云:服石后不可食诸物十种:油脂药 芜荑 芥子及芥菜 荠 桃竹笋 荠 蔓荆 葵菜 薯蓣又云:凡诸服石之士不得多进面及诸饼饵,生菜、五辛、五果、黍、肥、羊,不得多食也。

  又云:压下石诸物十三种:乔麦 粟米 淡竹笋 水芹 干苔 木耳 柑子 冬瓜 龙葵 菰菜 鹿角菜 猪

  卷第十九

  诸丹论第八

  《服石论》云:凡诸丹皆是众石之精,论其切力可济生拔死,人亦有知之,亦有不知之者,然知者至少,不知之者极多。悠悠夭狂之徒则巧历不能计其头数。故至人以之宝爱,庸夫以之轻贱,轻贱则寿促,宝爱则命延。人皆重其延命而不解延其命,贵驻其年而不知驻其年,是可叹者也。余及少年以来常好事,每以诸小丹救疾,十分而愈其七八,其九十暴之属。

  亦有气已尽而药入口须臾即活者,亦有气未绝而药入口少时直瘥地,亦有经半日始瘳者,赤有终朝如愈者,大都神效之功,语不难尽。自斯以后,但有得此方及有过此药者,咸勿起谤心,但生信意,则必无横死之虑也。

  卷第十九

  诸丹服法第九

  《服石论》云:凡服丹之体必须令其病者正意深信,不得于中持疑更怀他念。但想其药入口即愈,慎勿起不信心,其用丹之人亦须一心愿病立瘥。

  凡有病服丹者,必须去其疑惑,起其信心,想其丹入口消病状如沸汤之泼冰雪,若此信者无不立愈。

  凡服丹,先首于吉日清旦具服严 净嗽其口,面向东立再拜,一心发愿,愿服神药以后,千殃散灭,百病消除,志求长生,无违其愿,愿一切大圣加护,去老还年。发此愿已,又以净水嗽口,先含一枣核许蜜,次旦以一二丸服之。若无所觉触者,至他日又渐增之,以微觉触为度。

  凡服丹,亦有先熟嚼半果许枣后,以丹和咽之者,有和蜜吞之者。亦有以白饮及酒送之者,亦有直尔引口中津 并以水下者,此等并得无在。

  凡有病与丹相应者但着起首一二服,纵不得全除,即觉病热渐损,如此者宜服之勿止。

  若已经三二服后不觉有异者,即知药病永背,不宜更将服之。

  凡服丹皆须晚食,必须少不得过多,多则令药势不行,所以须少,少则易通,通则疾得药力。

  凡服丹者,皆须调和神性,不得乍喜乍 , 则令气脉壅塞。

  《召魂丹方》云:凡人有老有少,有强有弱,有虚有实,有肥有瘦,质既有异,性亦不同,同服一药,其间则有多者,有少者,亦有服一二丸须臾即发者,亦有服三四丸久之始发者,亦有服五六丸少时便发者,亦有服十丸以来遂竟不发者,为此皆须从少至多,不得从多至少,但以斯法调节度,无失其理者。

  卷第十九

  服丹宜食法第十

  《大清经·太一神精丹方》云:凡服丹人得食粳米、粱米、粟米粥、葱豉粥等,及苜蓿、蔓荆、葱曰、韭菜、生姜、瓜菹、酱豉、羊鹿、獐、雉、兔、少犊等,煮及脯,并得食其羊肉,虽得作脯食,不宜作羹食也。

  卷第十九

  服丹禁食法第十一

  《召魂丹方》云:凡病多服丹,经三五以上者,不可食陈臭烂败之物,生肉蒜齑之类。

  又云:勿犯肥鲜、生血、五辛、生菜等,食其余,一无所禁。

  《大清经》云:凡当服丹时慎黄牛肉、羊血羹、白酒、仓米、麦,鲤鱼及尘臭烂败之物,并不得犯之,自余任情。

  又云:服丹之时,不宜吃热食热羹,食必须冷,不宜过热,热即发动,其药令人吐逆。

  诸服丹雄黄八石,皆宜断血食,不然者既不治为久久使人半身不随,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