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心方
医心方
《集验方》云:黄帝曰:人苦溏泄(达郎反,思引翼逝二反)下利者何?对曰:春伤于风,夏论曰:泄凡有五种,各不同。胃泄者,饮水不化,色黄,言所食饮之物皆完出不消也;脾泄肠故下《范汪方》治腹痛消谷止利服大豆方:取大豆择貌好者服一合所,日四五服,一日中四五合难,《医门方》治泄利或白赤不止,肠滑洞泄困极欲死方:酸石榴皮(三两) 干地黄(二两) 黄柏(三两) 阿胶(二两,炙)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
《千金方》健脾丸:主虚劳羸瘦,体重,胃冷弱不消饮食、雷鸣腹胀、泄利不止方。
钟乳(二两) 赤石脂(二两) 好曲(二两) 大麦孽(二两) 当归(二两) 黄连(二两) 人斛(二两) 桂心(二两)
凡十五味,白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稍加至四十丸,弱者饮服。此方通治男女,《短剧方》云:泄利食不消,不作肌肤,(灸脾俞,随年壮);泄注便脓血、五色重下,(灸云:
卷第十一
治重下方第三十一
《葛氏方》云:重下,此谓今赤白滞下也,今人下部疼重,故名重下,去脓血如鸡子白,日又方:乌梅二十枚,打破,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赤石脂一升,乌梅三十枚,干姜三两,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龙门方》治重下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三方寸匕,验。
又方:末黄连和水服之。
《令李方》治下利重下方:干姜(二两) 蜀椒(二两) 桂心(二两)
凡三物,冶下筛,以如枣许从下部中纳半,亦治毒。
《范汪方》治重下方:蓼满一虎口,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不过再,神良。
《录验方》治下腹中绞痛重下,下赤白当归散方:当归(二两) 黄连(二两) 黄柏(二两) 干姜(一两)
凡四物,合下筛,以乌梅汁,服方寸匕,日三。若腹中绞痛,加当归;下赤加黄柏;重下增
卷第十一
治疳利方第三十二
《病源论》云:甘是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 虫也,从肠《要急方》治赤白疳利方:头发灰如鸡子大,水服立验。
《龙门方》治蚶利积年出无禁止者:韭,两手握,细切,豉一升,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卷第十一
治蛊注利方第三十三
《病源论》云: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瓦斯乘之,鸡肝《短剧方》治时岁蛊蛀毒下,诸汤煎不能治欲死者方: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炮) 黄连(二两) 矾石(二两)
凡四物,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以饮服。
又方:黄连一分,面二分,冶末,蜜丸,水服如梧子。
《葛氏方》若时岁蛊注毒下者方:黄连、黄柏分等,捣,蓝汁丸如梧子,服六七丸至十四五又方:秫米一升,烧成炭,水三升,和饮之。
卷第十一
治不伏水土利方第三十四
《病源论》云: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僧深方》治诸下利,胡虏之人不习食谷下者方用:白头公(二两) 黄连(四两) 秦皮(二两) 黄柏(二两)
凡四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本草拾遗》云:旧着鞋履下土,主人适他方,不伏水土,刮取末,和水服之,不伏水土与
卷第十一
治呕逆吐利方第三十五
《病源论》云:呕逆吐利者,肠胃虚,邪气并之,脏腑之气自相克也。
《新录方》治利兼吐逆及呕者:葱白、豉各一升,水五升,煮服一升六合,分二、三服。
又方:干姜末方寸匕,饮日二。
《僧深方》治胸胁有热,胃中支满,呕吐下利方:黄芩(二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桂心(一两)
凡四物,水八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卷第十一
治利兼渴方第三十六
《病源论》云: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脏腑,脏腑虚受风邪,邪入于肠胃,故利,利《僧深方》治少阴泄利不绝、口渴不下食、虚而兼烦方:附子(一枚) 干姜(半两) 甘草(二分) 葱白(十四枚)
凡四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服。先渴后呕者,心有停水,一方加犀角一两。
又方:浓朴,炙,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
卷第十一
治利兼肿方第三十七
《病源论》云:利兼肿者,是利久脾虚,水气在于肌肉之间所为也。
《新录方》治利兼肿者:桑根白皮切一升,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糖三合,和烊分二服。
又方:大麻子三升,水一斗,研取白汁,煮赤小豆烂,啖豆饮汁,良。
卷第十一
治利后虚烦方第三十八
《病源论》云:利后虚烦者,由腑脏尚虚而气内搏之所为也。
《短剧方》大乌梅汤治被下之以后,虚烦燥不得眠,剧者颠倒心中懊 (奴道反)方:大乌梅(十四枚,擘) 好豉(七合)
凡二物,以水四升,煮梅令得二升半,纳豉令四、五沸,得一升半,分二服。
《千金方》治下后烦,气暴上,香苏汤方:香豉(五两) 生苏(一把,冬用子三两)
凡二物,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
《僧深方》治大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颠倒懊 欲死方:栀子(十四枚,擘) 好豆豉(七合)
凡二物,水四升,先煮栀子,令余二升半汁,乃纳豉,二三沸,去滓,服一升。一服安者,
卷第十一
治利后不能食方第三十九
《病源论》云:利后不能食者,由脾胃虚弱、气逆胸间之所为也。
《千金方》治大下后腹中空竭,胸中虚满不得食方:夕药(一两) 甘草(一两) 当归(二两) 生姜(五两)桂心(三两) 浓朴(二两) 半夏(一两)
凡七物,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十一
治利后哕方第四十
《病源论》云:下断之后,脾胃虚,气逆,遇冷折之,其气不通则令哕。
《范汪方》治大下之后,下止,呕哕、胸中满塞、水浆不下方:橘皮(一两) 人参(一两) 香豉(一升,一方一两) 桂心(二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三两) 甘草(一两)
凡七物,切,以水九升,煮豉取七升,去滓,纳诸药,微火上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卷第十一
治利后逆满方第四十一
《病源论》云:利后而心下逆满者,犹脏虚,心下有停饮,气逆乘之所为也。
《范汪方》治中寒下以后,心下逆满上冲胸中、起欲头眩方:茯苓(四两) 桂(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凡四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卷第十一
治利后谷道痛方第四十二
《病源论》云:利久肠虚,邪客于肛门,邪气与真气相搏,故令疼痛也。
《新录方》利谷道疼痛方:炒盐熨下部。
又方:烧蒜去皮,纳下部,良。
《范汪方》利谷道痛方:炙枳实熨之。
《集验方》治赤白滞下久不断、谷道疼痛不可忍:宜服温药,熬盐熨之。
卷第十二
治消渴方第一
《病源论》云: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水而《千金方》云:论曰:凡积久兴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由己。饮啖无度,咀(才与反)嚼酢酱,不择酸(苏官反,酢也)咸,积年长夜,酣兴不KT,遂使三焦(《短剧方》云:说曰:少时服五石诸丸散者,积经年岁,人转虚耗(呼到反)。石热结于肾中消渴之兴终不痿弱,液自出;亦作KT 疸之病。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 (脐檷二音)汤,制其肾中石势,将又云:铅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铅丹〔(一名铅华,和名多尔,《本草》云:朱雀精也)二分〕 栝蒌(十分) 泽泻〔(音昔五分〕凡八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壮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药一日愈,二又云:治日饮一石许,小便不通,栝(古活反)楼丸方:栝蒌(三分) 铅丹(三分) 葛根(三分) 附子(一分,炮)
凡四物,冶下筛,蜜(在本书)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
又云:治消渴方:取活螺三汁(斗),以江水一石养之,顿取冷汁饱饮之。经曰:放去,更取新者渍之。
又云:灸消渴法:灸关元一处。又;侠两旁各二寸二处,各灸三十壮,五日一报,至百五十壮《千金方》治消渴方:饮豉汁,任性多少。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
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
又云:栝蒌粉治大渴秘方:深掘大栝蒌,浓削皮至白处止,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经五日出,取捣,以绢袋碎之《葛氏方》治卒消渴小便多方:多作竹沥饮恣口,数日愈。
又方:破故屋瓦煮之,多饮汁。
又方:石膏半斤,捣碎,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稍服。
又方:栝蒌根,薄切,炙,五两,水五升,煮取四升,饮之。
《录验方》治消渴日饮六七斗,小麦汤方:小麦(一升) 栝蒌根(切,一升) 麦门冬(一升)
上三物,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饮之。
《新录方》治消渴方:臭泔恣意饮之,取瘥止。
又方:捣生葛汁饮之。
《龙门方》疗消渴方:生胡麻油一升,顿服之,立验。
又方:烂煮葵汁,置冷露中,每渴即饮之。
《僧深方》治消渴唇干口燥枸杞汤方:枸杞根(五升,锉皮) 石膏〔(一名细石)一升〕 小麦(三升,一方小豆)
凡三物,切,以水加上没手,合煮,麦熟汤成,去滓,适寒温,饮之。
《极要方》疗渴、身体微肿方:茅根三斤,捶(丁回反)破,以水二斗,煮取二升,一日服尽,可日服一剂。
《经心方》黍米汤治渴神方:干黍米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服一升,日再服,良。
《耆婆方》治人渴方:栝蒌(十两) 白粱米(五小升)
上,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范汪方》治消渴汤方:麦门冬(一两) 土瓜根(二两) 竹叶(一把)
凡三物, 咀,水七升,煮取令得三升半,分再服,神有验。
《陶景本草注》治消渴方:煮 草汁及生汁服之。
又方:捣冬瓜,绞服汁。
《苏敬本草注》治消渴方:食大麦面良。
又,单食桑椹良。
又方:粟米臭泔汁饮之,立瘥。
《孟诜食经》消渴方:麻子一升,捣,水三升,煮三四沸,去滓,冷服半升,日三,五日即愈。
今按:渴家可食物:苏蜜煎(治消渴,补内);寒水石(一名白水石,《本草》云:主止渴);石膏(一名细石,《本草》云:主止消渴);大麦(《本草》云:主消渴,和名不止牟支);青粱米(《本草》云:主);猕猴桃(崔禹云:主消渴,和名已久波);乌芋(《本草》云:主消渴,和名久和乌);菰根(冬瓜(《本草陶注》云:消渴,和名加毛宇利);葵菜(崔禹云:主消渴,和名阿不比);菘菜蘩蒌(《七卷食经》:主消渴,和名波久倍良); (《本草》云:主消渴,和名奴奈波);骨蓬(《本草》云:主消渴,和名加波保檷;)石 (崔禹云:治消渴,和名右毛);紫苔(崔禹云:止渴海月(云:主消寄居(崔禹草》云:止渴家可忌物:《千金方》云:所慎者(物)有三,一则酒炙;二则房室;三则咸食及面。
《养生要集》云:小麦合菰米食,复饮酒,令人消渴。
《短剧方》云:忌食猪肉。
卷第十二
治渴利方第二
《病源论》云:渴利者,随饮随少便是也。由少时(或无时字)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液,故随《葛氏方》治大渴利日饮数斛小便亦尔者方:栝蒌 黄连 防己 铅丹(一名铅华)
分等捣末,以苦酒一合,水一合,和作浆,服方寸匕,日三。
《范汪方》治渴,日饮一斛,小便亦如之,栝蒌汤方:栝蒌(二两) 黄连(一升) 甘草(二两)
凡三物,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集验方》治渴日饮一斛者方:入地三尺取桑根白皮,炙,令黄黑,细切,以水令相淹煮之,以味浓为度,热饮之。勿与盐
卷第十二
治内消方第三
《病源论》云: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结于肾内也热之所作也。
《短剧方》云:夫内消之为病,皆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去而不渴也,治之枸杞汤:枸杞枝叶(一斤) 冬根(三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一名细石)三两,一方无〕 黄连(凡五物,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五合,日三。
又云:治小便多,昼夜数十起方:小豆生藿(一把)
凡一物,捣绞平,取汁,频饮三升便愈。亦治小儿利。
《令李方》治小便利多秦胶散方:秦胶(一分) 陈芥子(二分)
凡二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卷第十二
治诸淋方第四
《病源论》云:诸淋者,由肾虚而膀(音旁)胱(音光)热故也。其状小便出少起数,小腹弦急《葛氏方》治卒患淋方:灸足大指前节上十壮,良。
又方:灸两足外踝中央,追年壮,有石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