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上六物,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老少半,良验。

  又云:治下利日百行、师所不治方:曲末服一方寸匕,日三,以食愈为度,当以粟米粥服《令李方》治下利一日百起、黄连散方:黄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二物,冶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立愈。

  《极要方》疗冷热不调,或滞或水、或五色血者方:醋石榴五枚合壳、子捣,绞取二升汁,《广济方》疗百千种杂痢黄连汤方: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枚,炮) 蜀椒(十四粒) 阿胶〔如手(指)

  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纳胶更上火煎胶烊,分温三服。忌生冷猪鱼蒜。

  《传信方》云:一切利神效方:黄连(二两半) 黄柏(一两半) 羚羊角(半两) 茯苓(半两)

  上四味,为散,蜜和丸,用姜蜜汤下。

  灸诸利方:《经心方》云:灸脐中,稍至二三百壮。

  又灸关元三百壮,并治冷腹痛。(关元脐下三寸是也。)

  《新录方》云:灸脊中三百壮。(脊中,从大椎度至穷骨中折,则是也。)

  又方:灸脾俞百壮。(第十一椎两旁名脾俞。)

  又方:灸大肠俞百壮。(第十六椎两旁名大肠俞。)

  今按:《石论》云:金液丹,十种水谷赤白等利,此丹皆治疗。

  卷第十一

  治冷利方第二十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胃虚则泄,故为冷利也。凡利色青白黑皆为冷也,《千金方》驻车丸,主大冷洞利,肠滑下赤白如鱼脑,日夜无节度腹痛方: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三两) 阿胶(三两)

  四味,以大酢五合,烊胶,和之,并手丸如大豆服之,大人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还,三丸,《葛氏方》下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干姜、赤石脂分等末,以白饮和丸如梧子,日服又方:酸石榴皮烧末,服方寸匕。

  又方:生姜汁二升,蜜合煎取二升,顿服。

  又方:豉一升,薤白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及热顿服之,有大枣肉七枚良。

  又云:有止患冷者,淳下白如鼻涕,治之方:龙骨、干姜、附子分等捣蜜丸,服如梧子五丸《范汪方》治寒冷下利方: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四两) 附子(四枚,炮) 半夏(三两,洗)

  凡五物,下筛和丸,平旦服五丸如梧子,日再,渐加,勿热食。

  又云:四顺汤治逆顺寒冷冻饮料食不调下利方: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附子(一两) 干姜(三两)

  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今按:《僧深方》加龙骨二两。)

  又云:四逆汤治下利清谷,身反恶寒,手足逆冷,此为四逆,四逆汤主之,相视病患与方相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二服。

  《短剧方》黄连汤,治春月暴热解脱饮冷,或眠湿地,中冷腹痛,下青黄汁,疲极欲死方:黄连(四两) 当归(三两) 干姜(三两) 浓朴(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今按:《经心方》无浓朴,有石榴皮。)

  《私迹方》温中汤,治寒下饭臭出方:甘草(一两,炙) 干姜(半两) 蜀椒(八十枚,去闭者) 附子(一枚)

  凡四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服,若呕,纳橘皮半两,老少者皆取服良。

  《广济方》疗冷痢青白色、腹内常鸣,行数疏出即大多,调中散方:龙骨(一两) 人参(一两) 黄连(一两) 阿胶(一两) 黄柏(一两)

  捣筛为散,煮米饮服。忌猪、鱼、蒜、炙肉、粘食等。

  《集验方》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令人生肉乌梅丸方:乌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熬令可捣) 附子(四两,炮) 黄连(十二两) 干姜(四两)

  凡四物,捣,下筛蜜丸,饮服如梧子十丸,日再,补方。

  卷第十一

  治热利方第二十一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风邪挟热乘之,肠虚则泄,故为热利也,其色黄,若热甚,黄而《录验方》青要结肠丸,治热毒下不绝,不问久新,悉治之方:苦参 橘皮 阿胶(炙) 独活 夕药 黄连 蓝青(一方干姜四分代) 鬼臼 黄柏 甘草(凡十物,合捣下筛,蜜烊胶和之,并手捻作丸如梧子,干以饮服十丸,日三,不知稍增。

  (《经心方》乌梅汤,治热毒下有湿方:黄连(二两) 乌梅(三十果) 阿胶(一两) 栀子(三十枚) 黄柏(一两)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新录方》热利者方:干枣四十枚,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豉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半,二服。

  《耆婆方》黄连丸,治中热下利方:黄连(十二分) 干姜(八分) 当归(八分)

  上三物,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丸,不知加之。

  《葛氏方》:下色黄者,挟毒热下也,治之方:栀子十四枚去皮,捣,蜜丸如梧子,服三丸又,挟热者多下赤脓或杂血,治之方:黄连,灶突中尘末,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薤一把,煮鲫鱼 ,纳秫米食之,多善。

  《千金方》治久利热诸治不瘥方:乌梅肉(一升,熬) 黄连(一斤金色者)

  二味,蜜和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夜一,神良。《僧深方》同之。

  《广济方》疗热毒痢甚数,出不多,腹中刺痛方:生犀角末(三两) 酸石榴皮(三两,熬) 枳壳(三两,熬)

  捣为散,饮服两方寸匕,日再,忌热食。

  卷第十一

  治赤利方第二十二

  《病源论》云:肠胃虚弱,为风邪所伤,则挟热,热乘于血,血流渗入腹,与利相杂下,故为赤利。

  《医门方》疗赤利,腹中绞痛,下部疼重方:黄连 当归 黄柏 干姜(各二两)

  上,捣筛为散,煮乌梅汁,服方寸匕,日二。

  《如意方》治下赤利术:金色黄连(一升,去毛) 黄柏(一斤) 犀角(二两)

  凡三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白蜜一升,又煎三升,平旦服,至日中令尽,勿间食也。

  《救治单验方》治赤利方: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栀子仁(二两)

  凡三物,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捣黄连末,和水服一匕,以瘥为度。

  卷第十一

  治血利方第二十三

  《病源论》云:血利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身热者死,身寒者生。

  《千金方》治大热毒纯血利治不可瘥者方:黄连六两,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夜露着日星下,旦空腹顿服之,卧息。

  《极要方》疗血痢方:真生犀角末(五两) 阿胶(四两,炙) 干姜(三两) 艾叶(三两,熬) 黄柏(四两)

  上五物,捣筛为散,服方寸匕。

  《广利方》理血痢方:酸石榴一颗,和皮捣取汁,蜜一大匙和,暖顿服之。

  卷第十一

  治赤白利方第二十四

  《病源论》云:其利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所禁反)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间,搏肠脉薄《本草经》治赤白利方:鲫鱼作脍食之。

  《录验方》腊蜜丸,治赤白利方:朴硝(二两) 黄芩(一两) 大黄(一两) 代甘草(一两) 黄连(一两) 豉(一两) 腊巴豆(上七物,丸如梧子,空腹服三丸,日三。

  又云:赤白痢赤多热方:犀角(六分,屑多个) 黄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黄连(八分) 甘草(四分,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千金方》治赤白利黄连汤方:黄连(三两) 甘草(一两) 当归(二两) 黄柏(三两) 干姜(二两) 石榴皮(三两) 阿胶(七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集验方》治暴下赤白方:香豉(一升) 薤白(一把)

  凡二物,以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

  《传信方》疗赤白痢如鹅鸭肝方:黄芩 黄连(各八分)

  上二味,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分二分。

  《广利方》治赤白痢白多冷痛方:黄连(八分) 浓朴(五分,炙) 当归(四分) 茯苓(六分) 干姜(三分)

  切,以水一大升七合,煎取七合,去滓空腹分两服。忌猪肉生冷。

  又云:赤白痢赤多热方:犀角(六分,屑) 黄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黄连(八分) 甘草(四分,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医门方》疗赤白利腹中绞痛无问远近方:黄连(八分) 五色龙骨(十分) 黄芩(六分)

  上,为散,以清饮空腹服方寸匕。

  《崔禹食经》赤白利方: 、云雀、鹎等任意食之。

  又方:通草子食之。

  《龙门方》治赤白痢方:煮韭,空腹顿服一碗,不过再,验。

  又方:手熟 乌豆服一大抄,不过二三。

  又方:取鼠尾草花,曝干末,服方寸匕,验。

  卷第十一

  治久赤白利方第二十五

  《病源论》云:赤白利是冷热不调,热乘于血,血渗肠间,与肠间津液相杂而下,甚者,肠《千金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冷实不消温脾汤方:大黄(四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云:治积三十年常下神方:赤松树皮去上苍皮一升为散,面粥和一升服之,日三,不过服一《录验方》治久赤白下利蒲黄二钱匕方:蒲黄(二钱匕) 干姜(二钱匕)

  二物,合以酒一升热服,不过四五服,断,良有验。

  《极要方》三十年痢不止方:黄连(五两) 浓朴(二两) 干姜(二两) 阿胶(二两) 石榴皮(二两) 艾叶(三两)

  上,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随时方》治赤白痢连年不瘥,腹中如刀搅,或血行下,无问赤白谷痢,并主之:白茯苓(四大两) 黄连(四大两) 黄柏(四大两) 羚羊角屑(三两,熬)

  上,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冷酒服之五十丸,渐至百丸,日再。

  卷第十一

  治白滞利方第二十六

  《病源论》云: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滞白,故为白滞利也。

  《千金方》治白滞利方:仓米三升,水六升,煮取三升,米烂绞取稠汁,服二升。

  《范汪方》治赤白滞下昼夜数十行方:乌梅〔(割取皮)三两,火熬令干〕 黄连(三两)

  凡二物,冶合下筛,和蜜丸如梧子,晨服十丸,不知稍增,可至二三十丸,昼夜可六七服,《短剧方》治冷微赤白滞下不断,变成赤黑血汁如烂鱼肠,腹痛枯瘦不能饮食方:黄连(四两) 吴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石榴壳(二两)

  凡四物,以水三升渍黄连一夕,《僧深方》治赤白滞下久不断,谷道疼痛不可忍方:宜服温药,熬盐熨之。

  又方:炙枳实熨之。

  《葛氏方》治赤白杂滞下方:赤石脂(一升) 乌梅(三十枚) 干姜(三两)

  合粳米一升,水七升,煮取米熟,去滓,一服七合。

  又方:鼠尾草浓煮,煎如薄饴,服五合至一升,日三。赤下用赤花者,白下用白花者,佳。

  卷第十一

  治脓血利方第二十七

  《病源论》云:夫春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伤于风,至夏又热气乘《范汪方》治脓血利黄连丸方: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龙骨(四两) 黄柏(三两) 升麻(三两)

  凡五物,捣下筛,蜜和丸如梧子,白饮服三十丸,日三。

  又云:治下利赤白脓血桃花汤方:赤石脂(二两,捣筛) 干姜(二两) 附子(一两)

  凡三物,以水五升,煮得三升,服一升,日三(一方有粳米,无附子。)

  《广济方》疗白脓痢方:甘草(六分,炙) 浓朴(十二分,炙) 干姜(八分) 枳壳(八分,炙) 茯苓(八分)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温二服,忌生冷、油腻、小豆、粘食、海藻。

  卷第十一

  治水谷利方第二十八

  《病源论》云:由体虚腠理开,血气虚,春伤于风,邪气留在肌肉之内,后遇脾胃大肠虚弱《葛氏方》治水下积久不瘥、肠垢已出者方:赤石脂 桂 干姜 附子分等捣末,蜜丸如小豆,服三丸,日三。

  又方:石榴皮一枚,黄柏一两,干姜二两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纳胶顿服。

  《医门方》疗水谷利、腹痛久不瘥方:浓朴(炙) 黄连(炙,三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之。

  《救急单验方》治水利方:煮韭,空腹顿服一热碗,不过再,验。

  卷第十一

  治休息利方第二十九

  《病源论》云: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利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静《僧深方》治休息下方:煮小豆一升,和腊三两,顿服,验。

  又方:煮韭,空腹一碗热服,不过再,验。

  《范汪方》治息下、休下方:酸石榴合皮捣取汁服之。

  《陶景本草注》:柿,火熏者食之。

  又方:榉树皮煮汁服之。

  《葛氏方》若久下经时不愈者,名息下休下,治之方:龙骨四两,捣如小豆,水五升,煮取又方:黄连如鸭子大一枚,胶如掌大一枚,熟艾一把,水五升,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又方:常煮忍冬饮之。

  卷第十一

  治泄利方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