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方


  《千金方》治重舌方:取蒲黄敷舌下,日三四。

  又方:灶中黄土,酒和,敷上。

  《僧深方》治重舌方:烧露蜂房,淳酒和敷喉下,立愈有验。

  《集验方》治重舌方:以铍针刺舌下肿者,令血出。愈。勿刺大脉也。

  卷第五

  治悬雍卒长方第五十六

  《病源论》云:五脏六腑有伏热,上冲喉咽,热气乘于悬雍,或长或肿。

  《葛氏方》治悬雍卒长数寸,随喉出入,不得食方:捣盐,绵缠箸头注盐,就以揩之,日六又方:开口以箸仰舌,乃烧小铁于管中,灼之,若不顿为者可三为之,毕,以盐涂烧灼处。

  《千金方》悬膺咽中生息肉舌肿方:羊蹄草,煮取汁,口含。

  又方:以盐豉和,涂之。

  《范汪方》悬膺卒长方:釜底墨以酒和涂舌上下,即愈。

  又方:以盐注其头,即自缩。

  卷第五

  治风齿痛方第五十七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于骨《葛氏方》治风齿疼痛颊肿方:酒煮独活令浓及热,含之。

  《范汪方》治风齿痛,根空肿痛引耳颊,昼呼夜啼,无聊赖方:独活四两,切,以清酒三升《医门方》疗齿楚痛嚼食不得者方:以生地黄,桂二味相和合,嚼之咽汁,瘥。

  《录验方》治风齿痛方:当归(三两) 独活(一两)

  上二物,细切,绢囊盛,清酒五升渍三日,稍含渍齿,久久吐去,更含,日四五次。

  《耆婆方》治风齿疼痛不可忍验方:独活(一两) 细辛(二分) 椒(一勺) 当归(一分)

  四味,以好酒大升半,微火煮令减半,稍稍含之吐出,更含,以瘥为度。

  卷第五

  治龋齿痛方第五十八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脉,入于齿。足太阳脉,有入于颊,遍于齿者。其经虚,风气客之亦曰风《养生方》云:朝夕琢齿,齿不龋。

  又云:食必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齿龋之。

  《删繁方》云:治齿龋方:蜀椒(一两) 矾石(半两) 桂心〔一两(一方分等)〕凡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细细漱口吐之。(今按:《范汪方》以细辛代蜀椒。)

  《葛氏方》治龋齿方:灸足外踝右三寸,随齿痛左右七壮。

  又方:鸡舌香置虫齿上,咋之。

  又方:取李枝,削取里白皮一把,以少水煮十沸。小冷含之。不过三,当吐虫长六七分,皆又方:作竹针一枚,东向以钉柱,先咒曰:冬多风寒,夏多暖暑,某甲病龋,七星北斗光鼓可《千金方》治龋齿方:大酢一升,煮枸杞白皮一升,取半升含,虫出。

  又方:白杨叶,切,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含。

  又云:齿有孔,得食面肿方:莽草七叶 猪椒附根皮(长四寸者七枚)

  凡二味,以浆二升,煮得一升,适寒温,含满口,吐去《范汪方》治龋齿方:有孔取细铁大小如孔中也,曲铁头,火烧令热,以纳孔中,不过四五《录验方》治龋齿方:取丝杨柳细枝,除上皮取青皮,卷如梅李大;含嚼之含汁,渍齿根。

  《医门方》治龋齿方:以松脂捻令头尖,注孔中,虫当出也。

  又方:嚼薰陆香咽汁,立瘥。

  《短剧方》治甘虫食齿根方:伏龙肝置石上,着一撮盐须臾化为水,以 展取,待凝浓,取又方:皂荚去皮涂上,虫出。

  又云:治齿龋方:腐棘针(二百枚,是枣树刺自朽落地者)

  凡一物, 咀,以水二升,煎得一升,含漱出即愈。

  卷第五

  治齿碎坏方第五十九

  《葛氏方》治人病 齿稍碎坏欲尽方恒能以绵裹矾石衔咋之,咽吐其汁。

  卷第五

  治齿令坚方第六十

  《录验方》云:欲令齿坚方:可用矾石,细辛分等煮,以漱口中。

  又方:煮枸杞根漱口,良。

  卷第五

  治齿动欲脱方第六十一

  《病源论》云: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令动摇。

  《千金方》治齿根动欲脱方:生地黄(二两) 独活(三两)

  酒一升,渍一宿,含之。

  《葛氏方》治齿根动欲脱方:生地黄根,绵裹着齿上, 咀,以汁渍齿根,日四五为之。能十日为之,长不复动。(今按:《范汪方》:取生地黄根肥大者一节,咽其汁,日三,其日即愈。可数十年不复发。)

  卷第五

  治齿黄黑方第六十二

  《病源论》云: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太阳之脉,皆入于齿。风邪冷气,《新录方》治齿黄黑方:取桑黄皮,酢渍一宿,洗七遍。一云黄白皮,此方正月亦及五月五

  卷第五

  治齿败臭方第六十三

  《葛氏方》治风齿齿败口气臭方:斑草 细辛 白芷 当归 独活(分等)

  水煎煮含之,吐去汁。(今按《广济方》:芎 二两,当归二两,独活四两,细辛四两,白

  卷第五

  治齿龈肿方第六十四

  《病源论》云:头面有风,风气流入于阳明之脉,与龈间血气相搏,故成肿也。

  《养生方》云:水银不得近牙齿,发龈肿,喜落齿。

  《经心方》云:治齿根肿方松叶一虎口,盐一合,以好酒三升,煎取四五合,含之。

  《食经》云:齿根肿方:郁根煮含之。

  《极要方》疗牙齿动落,齿根宣露;或齿龈下血出;或龈肿,吃冷热物疼痛;或齿根下黑。

  至明欲浆平坐日别

  卷第五

  治齿龈间血出方第六十五

  《病源论》云: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龈,搏于血,《葛氏方》治齿间津液血出不止方:矾石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漱吐。

  《千金方》治齿龈间血出不止方:生竹茹四两,酢渍一宿,含之。

  又方:细辛二两,甘草一两,酢二升,煮取一升,含之。

  《经心方》齿龈间出血方:取茗(茶也)草浓煮汁,勿与盐,适寒温,含漱竟,日为之,验。

  卷第五

  治牙齿痛方第六十六

  《病源论》云:齿牙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若髓气不足,阳明《极要方》疗牙疼方:鸡舌香(三分) 斑草(三分) 细辛(三分) 附子(三分,炮) 炮椒(二分,汗)

  独活(三分)

  上,捣五百杵,勿筛,以绢袋盛如枣核大,安牙疼处,涎满口吐之。含二袋终身不发,神验又方:皂荚(一梃,肥浓者,剥去皮)

  上,以验酢半升,煎令极,调以桃枝如箸一枚,以绵裹头,承药沾之。当牙疼痛处灼之,冷《医门方》治牙疼痛方:取杨白皮,切,以醋煎,含之即瘥。

  又方:取HT 宕子,烧,以碗覆碗上,令碗底作孔,安竹筒,当牙熏,良。

  《广济方》治牙痛方:取槐白皮,切,一握,酢三升,煎取二升,去滓,纳盐,适寒温,含《集验方》治牙痛方:取枯竹烧一头,以挂铁上,得汁着齿上,即瘥。

  《德贞常方》牙疼方:灸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博济安众方》疗热毒风攻牙齿疼痛方:附子(一个,烧灰) 白矾 锻石(一分)

  上二味,为散,揩齿立瘥,极妙。

  又云: 牙有孔疼痛方:附子一个为末,以蜡为丸,纳孔中。

  《龙门方》疗牙疼方:湿柳枝每旦揩齿。不过三日,疼及口臭者亦瘥。

  卷第五

  治牙齿后涌血方第六十七

  《短剧方》治有饮酒醉,牙后涌血,射出不能禁者方:取小钉烧令赤,正注血孔上一注,即

  卷第五

  治齿方第六十八

  《病源论》云: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 。

  《养生要集》云:治食酸果齿 方:含白蜜嚼之,立愈。

  《千金方》治齿龈痛不可食生果方:生地黄 桂心上二味,合嚼,令味相得,咽之。

  卷第五

  治齿方第六十九

  《病源论》云: 齿者,是睡眠而相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眠气《录验方》治 齿方:是睡眠而相切有声也。令人取其卧席下土纳其口中,勿知之。

  卷第五

  治喉痹方第七十

  《病源论》云: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积而生热,《葛氏方》喉痹水浆不得入七八日则杀人,治之方:随病所近左右,以刀锋裁刺手父指爪甲后半分中,令血出即愈。(今按:《龙门方》云,以又方:随病左右,刺手小指爪甲下,令出血,立愈。当先将缚,令向聚血,乃刺之。

  又方:熬杏仁,蜜丸如弹丸,含咽汁。

  又方:夜干三两,当归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稍稍含之,吐去,更含之。

  又方:菘子若芥子,捣苦酒和以薄。

  《短剧方》治喉痹卒不得语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着舌下,大良。

  又方:取炊甑箅烧作屑,三指撮,少水服之,即效。

  《经心方》治喉痹方:生姜二斤,舂取汁。蜜五合,微火煎相得服一合,日五服。

  又方:浓煮大豆汁,含之,无豆煮豉亦良。

  又方:剥蒜塞耳鼻,日二易,有验。

  《集验方》治喉痹方: 咀常陆根,苦酒熬令热,以敷喉上,冷复易。

  《龙门方》治喉痹方:取胡燕窠末水和,服,验。

  《录验方》治喉痹方:取芥子一升,舂碎,水和以敷喉下,干复易。

  《千金方》治喉痹方:末桂心枣核大,绵裹着舌下,须臾定。

  又方:煮大豆汁含之。(今按:《短剧方》:无豆煮豉亦良之。)

  《极要方》疗喉痹方:马蔺子四十九枚,捣作末,和水服之,立愈。无子取根一大握,捣绞取汁,细细咽。今按:《广利方》:取根汁二大合,和蜜一匙含之。

  《医门方》治喉痹方:生艾叶,熟捣以敷肿处,随手即消,神验。无此,冬月以干艾水捣敷之。

  《新录方》治喉痹方:煮夜干,含其汁,吐出。

  《僧深方》治卒喉痹咳痛不得咽唾方捣茱萸敷之,良。

  《范汪方》治喉痹方:烧秤锤令赤,着一杯酒沸,上出锤,适寒温尽饮之。

  又方:杏仁三分,熬,桂二分。合末着谷囊中,含之稍咽其汁。(今按:《极要方》:蜜丸《博济安众方》疗喉痹方:生牛蒡研涂喉上。

  又方:生研糯米,入蜜服。又炒为末,贴喉上。

  《崔禹锡食经》云:喉痹方:食虚羸子肠殊效。

  又方:食骨蓬甚良。

  卷第五

  治马喉痹方第七十一

  《病源论》云: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千金方》曰: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治之方:马衔一具,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又方:马鞭草根一握,勿中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

  《龙门方》治马痹方:取马蔺草根,净洗,烧作灰一匙,烧枣枝取沥汁,和灰搅饮立瘥。

  卷第五

  治喉咽肿痛方第七十二

  《病源论》云:脾胃有热,气上冲,则喉咽肿痛。

  《葛氏方》治喉卒痈肿食饮不通方:用韭一把,捣熬以敷肿上,冷复换之,苦酒和之亦佳。

  又方:吞薏苡子二枚。

  又方:烧荆(和)木,取其汁稍咽含之。

  又方:烧秤锤令赤,纳二升苦酒中,沸止,取饮之。

  《僧深方》治喉咽卒肿痛,咽唾不得,消热下气升麻含丸方:生夜干汁(六合) 当归(一两) 升麻(一两) 甘草(三分)

  凡四物,下筛,以夜干汁丸之,绵裹如弹丸,含稍咽其汁,日三夜一。

  《千金方》治喉卒肿食饮不通方:含上好酢,口舌疮亦佳。

  又方:熬杏仁令黑,末服。

  《录验方》五香汤治诸恶气喉肿结核方:沉香(一两) 熏陆香(一两) 麝香(二分) 青木香(二两) 鸡舌香(三两)

  凡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卷第五

  治尸咽方第七十三

  《病源论》云:尸咽者,谓腹内尸虫,上食人喉咽生疮。其状,或痒或痛,如甘餐之候也。

  《救急单验方》疗尸咽方:捣干姜和盐末注,立瘥。

  《龙门方》疗尸咽方:灸两乳中间,随年壮,验。

  又方:张口吸烟,唾盆中水,见虫瘥。

  卷第五

  治咽中如肉脔方第七十四

  《医门方》疗咽中如肉脔咽不入吐不出方:半夏 生姜 茯苓(各四两) 浓朴(三两,炙) 橘皮(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不过两剂必瘥。

  卷第六

  治胸痛方第一

  《病源论》云:胸胁痛者,由胆(都敢反)与肝及肾(时忍反)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此胸胁相引《葛氏方》:治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杀人橘皮(一升) 枳实(四枚) 生姜(半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为再服。(今按:《短剧方》:枳实三两,水五升。)

  又云:若已瘥复更发者:取韭根五斤,捣绞取汁,饮之立愈。

  《千金方》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中短气枳实(四枚) 浓朴(三两) 薤白(一斤) 栝蒌子(一枚) 桂心(一两)

  五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录验方》治胸痛达背不得卧方:大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生姜(六两,)切凡四物,切,以清白浆一斗,煮取四升,一服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