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己任编


  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君) 人参(君) 甘草(使) 半夏(臣) 麦冬(臣) 石膏(佐)

  上加生姜粳米。水煎。空心服。如不禁石膏者。可用济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麦。即人参竹叶汤是也。

  清心莲子饮

  石莲肉(君) 赤茯苓(臣) 人参(臣) 黄 (臣) 地骨皮(佐) 麦冬(佐)

  车前(佐) 黄芩(使) 甘草(使)

  一方加远志石菖蒲。发热加柴胡薄荷。

  远志饮子

  远志(臣) 枣仁(臣) 茯神(佐) 人参(君) 黄 (臣) 当归(臣)

  麦冬(佐) 石斛(君) 甘草(使) 生姜(引)

  若烦甚。加竹叶知母。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振者。责其虚寒。虚则不至于争。故振耸耳。战者。为正与邪争。争则股栗而战矣。战虽重于振。而栗重于战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皆邪正之相争也。大抵气血俱虚。不有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荣汤。若身摇不得眠者。十味温胆汤。倍加人参。或加味温胆汤。

  人参养荣汤

  白芍(佐) 熟地(臣) 黄 (臣) 人参(君) 茯苓(佐) 白术(臣) 陈皮(佐) 枣仁(臣) 远志(佐) 肉桂(使) 五味(使)

  甘草(佐) 生姜(引) 大枣(引)(此方当加当归身。)

  此十全大补汤对子也。十全大补。但分气血。此方五脏俱补。无乎不至。虚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治之。阴虚更妙。

  十味温胆汤

  枳实(佐) 陈皮(佐) 茯苓(臣) 半夏(臣) 甘草(使) 远志(佐)

  枣仁(臣) 熟地(君) 五味子(使) 人参(君)

  上加生姜大枣。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筋惕肉 。皆因发汗攻表太过。邪热未解。血气虚夺。筋肉失养所致。或不因此。由素禀血少。邪热搏于血脉之中。火性动惕故也。如伤寒不经发汗。七八日筋脉动惕。潮热来尤甚。其肉不或 。大便秘结不行。小便赤涩。以手按脐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汤。如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加味人参养荣汤。如汗后虚寒不得眠。筋惕内 。内有热。用加味温胆汤。

  加味人参养荣汤

  人参(君) 白术(臣) 麦冬(佐) 熟地(臣) 当归(臣) 茯苓(佐)

  甘草(佐) 川芎(使) 五味(使) 肉桂(佐) 黄 (臣) 生姜(使)

  大枣(使)

  如阴虚相火动者。加酒炒知母黄柏。若阳虚下寒脉微者。加熟附子。肉桂倍之。不得眠加远志枣仁。

  加味温胆汤

  人参(君) 生地(君) 白芍(臣) 当归(臣) 川芎(佐) 枣仁(臣)

  柴胡(臣) 黄连(使) 茯苓(佐) 橘红(佐) 半夏(佐) 甘草(使)

  上加竹茹生姜。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循衣摸床撮空。多是大虚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问伤寒杂病。以大剂补之。多有生者。伤寒论云。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此乃以脉之弦涩。辨胃气之存亡。缘脉弦则迢迢而长。知其胃气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气下之而愈。然亦危极矣。必脉实症实者。方可行之。(下后即宜大补。)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如经发表多者。用逍遥散加熟地。若发热至八九日外。舌黑。脉洪数无伦。已成败症者。竟用人参一两。熟地一二两救之。甚者加煨姜三片。如经攻里多者。轻则四君子加归芍。或补中益气大剂与之。甚者竟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煨姜三片。以发其汗。然后用四君归芍调理。如病患素虚。又发表攻里之未当。六七日后。面黑大喘。舌卷直视。 语。舌滑而胎。脉软无力。按之空虚者。以独参汤一两与之。(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应也。)次用大剂疏肝益肾汤。汗大出而解。如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或兼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者。此必攻伐寒凉过多也。左归饮(不用茯苓) 加归芍救之。(阴亏甚者。其脉沉细而数。此时胃气将绝。更当重加参 。)如遇粗工发表攻里过当。真阴耗竭。燥结不出。将成败症者。一味养气补血。宿物自下。(至理名言。

  读者宜细玩。轻者逍遥加熟地。或甘露饮。气虚者大剂补中益气汤。甚则竟用人参两许。熟地一二两。)

  四君子汤

  人参(君) 白术(臣) 茯苓(佐) 甘草(使)

  一方无甘草。有黄 。各等分。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一种遇粗工攻伐过当。胃阴大伤者。浓煎六味饮与之。虚热者。合生脉散。中气虚者。六君理中建中补中益气选用。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一种不便而不食者。粗工必主便则邪去而膈清。才能思食。我独曰不然。必须养胃以助正。助正以去邪。如养未到。邪不即去。不食不妨也。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有不能便而能食者。推陈致新。仓廪盈溢。自能通利。不便无忧。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心烦不安。身痛如束。或足冷耳聋。或咳或呕。乃是发 之候。升麻葛根汤。(脉弱者可加人参。

  食少大便不实者。倍用白术。)血热者。犀角地黄汤。俱可入酒芩连桔梗连翘元参薄荷叶天花粉之类。热甚者。(口干舌燥。黄胎。)合白虎汤。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神静。

  肌肤中无隐隐之状。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者。竹叶石膏汤化之。或配凉药一二味。生地丹皮之属。洪而无力。兼体虚烦渴。本方加人参麦冬知母。令汗出自愈。呕者。大半夏汤加减。

  脉洪数有力。心下硬痛。口干而胎色渐黄黑色。乃燥矢为患也。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看微甚而下之。更衣舌润为愈。如未可下。有潮热烦渴者。且与小柴胡去半夏。合解毒。加栝蒌根主之。

  或加大青亦佳。(大青味苦。大寒之物也。解心胸热毒。治伤寒发赤 烦痛。)有内伤元气不足之症。误作外感。虚火游行于外。亦发 。第脉虚大。倦怠。懒于言动。自汗。为异耳。(因气血虚。亦身痛心烦作热。若作有余治。立危。速进补中益气。熟睡热止为愈。)内伤发 者。胃气极虚。一身之火。游行于外。宜补以降之。大建中汤。内有伏阴。或误服凉药。逼其虚阳浮散于外。而为阴 。脉虽洪大。按之无力。或手足逆冷。过乎肘膝者。先用炮姜理中汤。以复其阳。次随症治。

  大半夏汤

  治诸呕要药。

  赤茯苓(臣) 半夏(制君) 陈皮(佐) 生姜(使)

  大建中汤

  黄 (君) 人参(臣) 当归(臣) 白芍(佐) 桂心(使) 黑附子(制使) 甘草(佐) 半夏(佐) 生姜(引) 大枣(引)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伤寒热湿伤脾。则身发黄。黄如橘皮而明者。热多。脉必数。(一身不痛。)解热为主。黄如熏黄而暗者。湿多。脉必沉缓。(一身尽痛) 渗湿为主。初起脉有力。能食不大便。茵陈大黄汤微利之。(或仲景茵陈蒿汤) 次用茵陈五苓散。以渗湿解热。稍久宜固脾胃。本方倍白术。

  气虚。脉缓弱体倦。加人参。或参术健脾汤。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食不减者。用茵陈栀子各三分(二钱五分为一分)升麻秦艽各四钱。共末。水煎服三钱。以知为度。(秦艽退黄极妙。以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无湿热者。恐伤燥。宜慎之。)水湿伤脾。脾寒。色见于外。为阴黄。脉沉身冷是。四苓散。(即五苓去桂)加炮姜茵陈。重者加附子。从阴症治。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理中汤加茵陈服之。海藏云。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侮土。一则土气不足。水来侵之。(方治如下)发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茵陈汤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主之。(韩氏名茵陈茯苓汤)发黄。烦躁喘呕不渴。茵陈汤。加陈皮白术生姜半夏茯苓主之。(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发黄。四支遍身冷者。茵陈附子甘草主之。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发黄。支体逆冷。腰上自汗。茵陈汤加附子甘草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四逆汤。)发黄。冷汗不止者。茵陈汤加附子干姜主之。(韩氏名茵陈姜附汤)发黄。服前姜附诸药未已。脉尚迟者。茵陈汤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主之。(韩氏名茵陈茱萸汤。)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次第用药者。谓先投茵陈茯苓汤。次茵陈陈皮汤。又次茵陈附子也。后赵秀才下早病黄。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至茵陈四逆汤。)有瘀血发黄。脉必微而沉。或沉结。不若瘀热之脉。浮滑紧数也。又外症必有如狂。腹满。小便自利等候。宜于蓄血条求之。

  茵陈大黄汤

  治伤寒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

  茵陈(君) 栀子(臣) 柴胡(佐) 黄柏(佐) 胆草(使) 大黄(炒使)

  升麻(使) 黄芩(使)

  上 咀。水煎。早晚食后温服。

  茵陈五苓散

  上以茵陈浓煎汤。调五苓散二钱服。日三四次。黄从小便下。以小便清为度。

  茵陈蒿汤

  茵陈(君) 大黄(臣) 栀子(佐)

  参术健脾汤

  人参(君) 白芍(臣) 茯苓(佐) 陈皮(使) 当归(臣) 白术(君)

  甘草(佐) 大枣(使)

  食前服。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凡感症复发。世俗必作有余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余不尽之邪。留滞阳明胃经也。盖缘战汗后。元气亏损之甚。即以补阴得汗。力只及得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尽者。复归阳明。加以一二日之饮食。与邪相蒸。复腾腾而作热矣。治之当何如。曰。舍补正气无由也。当此之时。大汗一出。元气骤损。饮食入胃。生化迟缓。于是所留之邪。与新入之物。合而为火。如根据时师。再作攻邪。元气益虚。热邪益炽。索然而死矣。唯以六君子汤。加当归投之。纵有病愈增而热似甚者。乃是邪与食为元气所攻发。将出之候也。守不过三日。复战而汗解矣。或于六君子汤中。加酒芩连朴更稳。中气虚而热甚者。补中益气汤。加酒芩连。或曰。汗至七八分。而余邪何以复归阳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气薄故也。如元气浓者。无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则为余毒。治法亦先补正。有阴虚劳复。微扶风寒与食者。生地黄饮子主之。若其人素壮实。平日多火症。愈后劳复者。亦不得用攻伐。七味葱白汤主之。损庵用麦门冬斤许。入淡竹叶香豉。频频饮之佳。海藏麦门冬饮子亦可。

  生地黄饮子

  生地(君) 熟地(君) 枸杞(臣) 地骨皮(臣) 黄 (臣) 白芍(臣)

  天冬(佐) 黄芩(佐) 甘草(佐) 枳壳(使) 防风(使)

  七味葱白汤

  治伤寒或因起动劳复。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复甚者。一如伤寒。初有此症。宜服此方。

  葱白(连须君) 干葛(君) 淡豉(半合臣) 麦冬(佐) 熟地(臣) 生姜(使)

  流水(以杓扬之)七味。用清水煎。去滓分二服。渐渐服之取汗。

  麦门冬汤

  治劳复气欲绝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易老加人参。尤妙。

  麦冬(君) 甘草(佐) 粳米(臣)

  先煮米令熟。去米。入药五钱。枣二枚。竹叶十五片。温服。(此方当有半夏。)

  卷七 西塘感症(中)

  感症变病

  伤寒以咳嗽为轻。盖风寒暑湿。先自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虽外邪欲入脏腑。必先从其合而嗽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逆而不散。冲击咽膈。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而咳也。(或云咳则有声无痰。嗽则有声有痰)。初起脉浮紧。头痛拘急。恶寒发热无汗者。

  冬月十神汤加减。余月芎苏饮加羌活。(二方轻重得宜。凡非时之气。皆可用。)如火盛者。加凉药一二味。枯芩知母花粉地骨之类。如胃热熏蒸其肺而嗽者。合白虎。挟虚者。加人参。或人参石膏汤。(若脉浮自汗。头眩眼胀。鼻塞清涕者。伤风候也。亦以十神芎苏二方分治。)脉弦口苦。发热而咳者。少阳也。小柴胡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主之。若发热胸中烦满而咳者。加炒栝蒌。若胸胁痞满。发热而咳者。加枳实。如下利呕渴。心烦不得眠而咳嗽者。猪苓汤。四肢厥逆。腹中痛。泄利下重而咳者。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停饮与表寒相合者。小青龙汤。(仲景谓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是也。)停饮与里寒相合者。真武汤去芍药。

  加五味子干姜细辛。(仲景谓四肢沉重疼痛。小便如常。大便自利而咳是也。)有手足逆冷。(上过乎肘。下过乎膝。)脉沉细而咳者。阴症也。四逆汤加五味子。有病伤寒咳嗽。喉中声如 。与独参汤一服而 声除。至二三帖。咳嗽亦渐退。服二三斤。病始全。今人因右寸脉大。不知分别有力无力。妄投泻剂。死者多矣。(大是豁大无伦。真空虚阴亡之象。若有余。其大必牢。内经五色奇咳论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聚于胃关于肺之旨。乃风寒上袭之初咳症。故辛散温润清滋。使上焦之邪表散。咳斯愈矣。若后之水气停饮。与夫阴寒厥逆致咳。非温通开合。宗仲景法加减不可。若套以时派表剂。则速之咎矣。此论反复辨晰次第用药。深得仲景之旨。而于哮喘喉声如之症。与独参大剂。诚千古之卓识。今之昧此义者。盖多多矣。本草人参有定喘之功能。惜读者漫不经心而忽之也。况喘症之虚者。由元海无根。致肾气不纳。脉之滑大无伦。斯时重用独参以回元海。犹虑鞭长莫及。何敢咳药为也。又岂可与凡庸以脉大辄投泻剂而死者。同日语耶。故揭出以告读是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