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
妙香丸
(局方) 治久年陈积。(方见火门。)
导气枳壳丸
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逆气上攻。分气逐风,功莫尽述。
枳壳(去穣麸炒) 木通 青皮 陈皮(并去白) 桑白皮(炒) 莱菔子(炒) 白丑(炒) 黑丑(炒) 莪术(煨) 茴香(炒) 京三棱(炮)
上各等分,为细末,姜汁调面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橘皮汤下。
木香三棱丸
(河间) 治一切气闷,胸膈痞满,荣卫不和,口吐酸水,呕逆恶心,饮食不化,胁肋疼痛。无问久新,并皆治之。
青木香 破故纸 茴香 黑丑 甘遂 芫花 大戟 京三棱 蓬莪术(炮) 川楝子 葫芦巴 巴戟(以上各一两)
巴豆(不去油,二分) 陈仓米(三合,与巴豆一处同炒黑) 砂仁(一两五钱)
上细切,用好米醋二升,除砂仁、木香外,余药入醋中浸一宿,入锅内煮,醋尽干为度,同木香、砂仁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食后服,看虚实大小加减丸数,随汤水任下。
草豆蔻丸
(东垣) 治酒积,或伤寒冷之物,胃脘痛,咽膈不通。
草豆蔻(麸裹煨) 白术(各一两) 大麦 神曲(各炒) 黄芩(炒) 半夏(各五钱,汤炮七次) 枳实(炒,二两) 陈皮 青皮 干生姜(各二钱,炒) 炒盐(五钱)
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熟水下。
愚按:此方乃饮酒过度,恣食寒凉之物,有 癖积饮在胸腹间作痛者之所宜也。
肥气丸
治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复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 疟,连岁不已。
浓朴(姜制,五钱) 黄连(七钱) 柴胡(二两) 川椒(四钱,炒,去合口者) 巴豆霜(五分) 干姜(泡,五分) 川乌(炮,二分) 皂角(去皮弦,炙,一钱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广莪术(炮,二钱五分) 人参(二钱五分) 甘草(炙,三钱) 昆布(酒洗,二钱五分)
上件除茯苓、皂角、巴豆霜另研末外,诸药共为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渐渐加至大便微溏,再从二丸起加服之,周而复始,积减大半,勿服。
伏梁丸
(东垣) 治心之积,名曰伏粱,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烦心。
黄连(一两五钱) 浓朴(姜制) 人参(各五钱) 黄芩(三钱,炒) 桂枝(一钱) 干姜(炮) 菖蒲 巴豆霜(各五分) 红豆蔻(二分) 川乌头(炮,五分) 茯神 丹参(炒,各一钱)
上件除巴豆霜外,为细末,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黄连汤下。
痞气丸
(东垣) 治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
浓朴(姜制,四钱) 黄连(八钱) 吴茱萸(三钱) 黄芩(二钱,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 泽泻(各一钱) 川乌(炮,五分) 川椒(五分,炒) 茵 (酒炒) 干姜(炮) 砂仁(各一钱半) 白术(二分)
巴豆霜(四分) 桂皮(四分)
上件,除巴豆霜另研、茯苓另末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甘草汤下。
息奔丸
(东垣) 治肺之积,名曰息奔,在右胁下,大如复杯,久不愈,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
浓朴(姜制,八钱) 黄连(炒,一两三钱) 干姜(炮) 白茯苓(去皮) 川椒(炒,去合口者) 紫菀(各一钱五分) 川乌(炮) 桔梗(去芦) 白豆蔻(去壳) 陈皮(去白) 京三棱(醋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
人参(二钱) 青皮(五分,去白) 巴豆霜(四分)
上件,除茯苓、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同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服如上法,淡姜汤送下。
以上四方,秋冬加浓朴,减黄连四分之一。
奔豚丸
治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气,及治男子内结七疝,女人瘕聚带下。
浓朴(姜制,七分) 黄连(五钱,炒) 白茯苓(去皮)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川乌(炮) 丁香(各五分)
苦楝(酒煮,三钱) 玄胡索(一钱五分,炒) 全蝎(去毒尾) 附子(炮) 独活(各一钱) 肉桂(一分,去粗皮) 巴豆霜(五分)
上件,除巴豆霜、茯苓各另研为末旋入外,共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淡盐汤下,服如上法。
卷之三
虚损
论
《内经》曰: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又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若夫七情五志之火飞越,男女声色之欲过淫,是皆虚损之所由也。《机要》曰: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损自上而下,一损损于肺,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血脉虚少,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饮食不为肌肤,治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矣。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损自下而上,一损损于肾,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饮食不能消克,治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矣。又曰:心肺损而色弊,肾肝损而形痿。《难经》曰: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补其荣血,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是皆虚损病因治法之大要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脉来软者为虚。缓者为虚。微者为虚。弱者为虚。弦者为中虚。
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脉小者,血气俱少。
《要略》曰:脉芤者,为血虚。脉沉小迟者,脱气。又曰:血虚,脉大如葱管。又曰:脉大而芤者,脱血。
方法
丹溪曰:天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为阴而居乎天之中,天之大气举之。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而血常不足也。又曰: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阴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然味乃如谷菽果菜,出于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故有食人补阴之功,非醯酱烹饪调和偏浓之味,出于人为者也。经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非天赋之味乎。曰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非人为之味乎。善摄生者,不可谓味以补精,而遂恣于口腹,以自速其祸也。又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温,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
又曰:人年老或虚损,精血俱耗,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于飞越,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借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
局方用温剂劫虚,盖脾胃得温而食进,故亦暂可。夫质有浓薄,病有浅深,设或失手,何以收救。吾宁稍迟,计出万全,温剂补虚,决不敢用。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丹溪治老人虚损,但觉小水短少,即是病进,宜以人参、白术为君,牛膝、芍药为臣,陈皮、茯苓为佐,春加川芎,夏加黄芩、麦门冬,秋冬加当归身,倍生姜,一日或一帖或二帖,小水之长若旧乃止,此老人养生之捷法也。(此丹溪养母之方也。)
四君子汤
(局方) 治气虚。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甘草(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如自汗或小水利者,去茯苓,加黄 二钱。无汗、小水不利者,只根据本方。
四物汤
(局方) 治血虚。
川归(二钱) 川芎 芍药(各一钱五分) 熟地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春倍川芎,夏倍芍药,秋倍地黄,冬倍当归。
八物汤
治气血两虚。
四君子合四物汤共为一剂,如上法加减煎服。
六君子汤
治气虚挟痰。(方见HT 逆门。)
十全大补汤
(局方) 治气血俱虚而挟寒者。
人参 黄 甘草 白茯苓 当归 白术 白芍药 肉桂 熟地黄 芎 (各等分)
上细切,每服一两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二大盏,煎至─盏,温服。(加减法宜详前论。)
大补阴丸
降阴火,补肾水。
黄柏(盐酒拌,新瓦上炒褐色) 知母(去毛酒拌湿炒,各四两) 熟地黄(须用怀庆者佳。酒洗焙干用) 龟板(酥炙黄,各六两)
上为细末,猪脊骨髓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补阴丸
(一名虎潜丸)(丹溪)
黄柏(半斤,如前制) 知母(去毛,酒制炒) 熟地黄(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煨) 陈皮 牛膝(各二两) 虎胫骨(一两) 琐阳(酥炙) 当归(各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酒煮羯羊肉为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五钱。
加味虎潜丸
(丹溪)
人参 黄 芍药(煨) 黄柏(盐酒炒) 当归(酒洗) 山药(各一两) 琐阳(酥炙) 枸杞子 虎胫骨(酥炙) 菟丝子(盐酒浸三宿,细研焙干,入诸药再研) 龟板(酥炙) 破故纸(炒) 杜仲(姜汁拌炒丝断) 五味子(各七钱五分) 牛膝(去芦,酒洗,二两) 熟地黄(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猪脊骨髓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酒或姜盐汤下。
滋阴大补丸
(丹溪)
川牛膝(去芦) 山药(各一两五钱) 杜仲(姜汁拌炒丝断) 巴戟(去心) 山茱萸(去核) 肉苁蓉(酒浸洗新瓦上焙干) 五味子 白茯苓(去皮) 茴香(炒) 远志(去心,甘草同煮,各一两) 石菖蒲 枸杞子(各五钱) 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红枣肉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淡盐汤或温酒空心下。与上虎潜丸相间服之,佳。所谓补阴和阳,生血益精,润肌肤,强筋骨,性味清而不寒,温而不热,非达造化之精微者,未足以议于斯也。
补肾丸
(丹溪)
黄柏 龟板(各二两) 杜仲(各根据前制) 牛膝 陈皮(各二两) 干姜(五钱,冬加) 五味子(二钱,冬用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糊或酒糊为丸服,温酒或白汤空心下。
补天丸
紫河车(一具,即产孩胞衣也。古方不分男女。世传男用女胎、女用男胎者,俱以初胎者为胜,似为有理。若不可得,但求肥盛无病妇人者,俱可用。初取得,长流水洗净,去筋膜,以篾笼盛之,外以纸糊,使不泄气,焙干,要用时,以米醋浸一宿,焙干用)
上以前补肾丸药为末,同河车再研极细,酒糊为丸。或新取紫河车蒸熟,同前药末捣烂为丸亦可。
虚劳者,当以骨蒸药佐之。一云:气虚加补气药,血虚加补血药。
一方 用侧柏叶、乌药叶,俱以酒浸,九蒸九曝,亦同紫河车为丸,名补肾丸。
六味地黄丸
(局方) 治肾经虚损,久新憔悴,盗汗发热,五脏齐损,瘦弱虚烦,骨蒸痿弱,下血咯血等证。
干山药 山茱萸(去核,各四两) 泽泻(去毛)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两) 熟地黄(八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人参固本丸
(局方)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二两) 人参(去芦,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上各焙干,同磨为末,勿犯铁器,炼蜜为丸。或只以天门冬、熟地黄二味,量酒浸捣膏,同三味末,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萝卜。
人参膏
(丹溪)
人参一味,不拘多少,去芦细切,量水于银石器内,慢火煎如稠饧,瓷器盛贮,每服一、二匙,白汤点服。
补中益气汤
(东垣) 治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暴伤元气,恶寒发热,证似伤寒者。(方见内伤门。)
益胃升阳汤
(东垣) 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举世皆以为补,殊不知甘能生血,从阳而引阴也,故先理胃气,盖人之身谷为宝也。
柴胡 升麻(各二分五厘) 当归身(酒洗) 炙甘草 陈皮(各五分) 人参(久嗽不用) 炒神曲(各七分五厘) 黄 (一钱,蜜炙) 白术(一钱五分) 生黄芩(二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如腹中痛,每服加白芍药五分,中桂二分。如渴或口燥,加葛根三分。
附汤
(严氏) 治阴虚气弱,虚汗大出不止,肢体倦怠。
川附子(炮) 黄 (蜜炙,各二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参附汤
(严氏) 治真阳虚乏,上气喘息,自汗盗汗,短气,头旋眼花。
人参(五钱) 川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细切,分作三服,加姜水煎,温服。
茯神汤
(济生) 治六脉虚软,咳则心痛,喉仲介介,或肿或痛。
茯神 人参 远志 通草 麦冬(去心) 黄 (蜜炙) 桔梗(各六分) 甘草 五味子(各三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一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