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摘粹
医学摘粹
五苓散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钱) 白术(十八铢) 桂枝(半两) 茯苓(十八铢)
(注:一两二十四铢,十八铢即七钱五分。) 共为末,以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按表邪未解,而里有水气停瘀,故用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
茯苓甘草汤茯苓(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按不渴者,湿邪较轻,故用苓桂姜甘泄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大枣(四枚) 杏仁(十四枚)
浓朴(一钱五分) 生姜(三钱) 水煎服,取微似汗。按表邪未解,而里气郁阻,故用桂枝解表,加朴杏降逆而破壅也。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钱) 芍药(六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大黄(七分) 水煎服。按表证不解,而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故用桂枝解表,倍芍药以渍(清)木燥,加大黄以泄土郁也。
小青龙汤麻黄(二钱) 芍药(二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五味(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先煮麻黄去沫,后入诸药,煎服。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今以茯苓代之更稳。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一钱。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加茯苓三钱。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十三枚。按表证未解,而水气瘀格,故用甘草培其中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风木,半夏降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钱) 连轺(二钱) 甘草(二钱) 赤小豆(三钱) 生梓白皮(二钱) 杏仁(三钱) 大枣(三枚) 生姜(二钱) 以潦水二杯半,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滓,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按伤寒表病,湿瘀而生里热,不得汗尿疏泄,身必发黄。故用麻黄泄皮毛之郁,杏仁降肺气之逆,生梓白皮清相火而疏木,连翘、小豆泄湿热而利水,姜、甘、大枣和中气而补脾精也。发汗利水,而黄自消矣。
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 芍药(二钱) 生姜(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二钱) 大枣(四枚) 半夏(二钱) 先煮麻黄、葛根去沫,入诸药,煎服。按二阳合病,经迫腑郁,不能容纳水谷未化之食,必当涌吐而上。故用葛根、麻黄泄二阳之卫郁,加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大柴胡汤柴胡(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芍药(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大黄(二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八分,温服。
按表证未解,而里热内发,故用柴、芩、芍药清少阳之火,枳实、大黄泄阳明之热,生姜、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一钱二分) 半夏(七分)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人参(一钱) 大枣(一枚) 芒硝(一钱) 水煎,后入芒硝。一二沸,服。按经邪束迫,府热日增,故用柴胡解外而清其表,加芒硝者专清腑热也。
伤寒十六证类方 伤寒十六证类方
杂治方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大枣(三枚) 水煎服,小便利则愈。按此证非风邪之外束,实湿邪之内动,故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自术泄湿而燥土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钱) 桂枝(二钱) 白术(二钱) 甘草(二钱) 水煎服。按此证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故用苓术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炙) 水煎服。按此证乃土败木郁,神宇不宁,故用桂枝疏木而安动摇,甘草补土以培根本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八钱)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二枚) 取水扬三五百遍,名甘澜水,三杯,先煮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温服。
按此证纯是肝气,木气奔冲,原于阳亡而水寒,故用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桂枝(六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服。按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奔豚发作,故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豚也。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汤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四枚) 生姜(三钱) 牡蛎(四钱) 龙骨(三钱) 蜀漆(二钱) 先煮蜀漆,后入诸药,煎温服。按汗多亡阳,君火飞腾,神魂失归,是以惊生;浊气上逆,化生败浊,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故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水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钱) 甘草(二钱) 龙骨(三钱)
牡蛎(三钱) 水煎服。按火逆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而烦躁不安。故用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肿,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 龙骨 黄芩 生姜 人参 茯苓 铅丹 牡蛎 桂枝 半夏(各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大黄(二钱) 水煎,入大黄二三沸,温服。按下伤中气,土湿木郁,胆火上逆,故用大枣参苓补土而泄湿,大黄柴胡泄火而疏木,生姜半夏下冲而降浊,龙骨牡蛎铅丹敛魂而镇逆也。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文蛤(一钱) 为散,以沸汤和服。按烦热作渴,因内有停水,故用文蛤利水而解渴也。
白散桔梗(四钱二分) 贝母(四钱二分) 巴豆(一钱二分去心熬黑) 余各为末,以白饮和服八分,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按寒邪上逆,实结胸膈,肺郁生热,故用桔梗、贝母清降其虚热,巴豆温破其实寒也。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以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之,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蜜一杯上一味,入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纳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去之。
猪胆汁方猪胆(一枚) 上一味,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 禹余粮(各二两六钱) 水三杯半,煎一杯服,日三服。按下利由于下焦滑脱,故用赤石脂、禹余粮固下焦之滑脱,利乃可止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甘草汤甘草(六钱) 水三杯,煎一杯,分两次服。按少阴水旺,君相皆腾,二火逆冲,故用甘草泄热而缓急迫也。
桔梗汤桔梗(三钱) 甘草(六钱) 水三杯,煎一杯,分两次服。按加桔梗者,降逆而开结滞也。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半夏 桂枝 甘草(各等分) 为末,白饮和服三钱,日三服。不能服散者,水煮七沸,入散三钱,更煎三沸,少冷,少少咽之。按浊阴上逆,冲击咽喉,因而作痛。故用桂枝、半夏降其冲气,甘草缓其迫急也。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半夏 鸡子(一枚去黄) 半夏洗,枣核大七枚,切作十四片,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再服(苦酒即醋也)。按寒水下旺,火盛咽伤,故生疮不能语言,金被火刑,故声不出。故用苦酒败结而消肿,半夏降逆而驱浊,鸡子白清肺而发声也。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猪肤(四两) 水七杯,煎三杯,入白蜜七钱,米粉四钱,熬香,分二三服(猪肤即猪皮)。按寒水侮土,肝脾郁陷,胆胃俱逆,相火炎升。故用猪肤、白蜜清金而止痛,润燥而除烦,白粉收泄利而涩滑溏也。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甘草(一两) 枳实(一两) 柴胡(一两) 芍药(一两) 上为末,白饮和服,日二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钱,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钱。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钱。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煮薤白,去滓,以散纳汤中,再煮,温服。按此证,总缘土郁而木贼,故用甘草、枳实培土而泄滞,柴胡、芍药疏木而清风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又主久利方)
乌梅(九十三枚) 细辛(六钱) 干姜(一两) 黄连(一两六钱) 蜀椒(四钱炒) 当归(四钱) 桂枝(六钱) 附子(六钱) 人参(六钱) 黄柏(六钱) 各研末,以苦酒浸乌梅一宿,去核,饭上蒸之,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入炼蜜,共捣千下,丸如桐子大,先饮食,白饮和服十丸,日三服,渐加至二十丸。按蛔厥,因脏寒不能安蛔,故用姜辛杀蛔止呕而降气冲,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泄火而清上热也。
大病瘥后,喜睡,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见霍乱)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石膏(八钱) 半夏(二钱) 人参(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炙) 麦冬(三钱)
粳米(四钱) 竹叶(十片) 水三杯,煎一杯半,去滓,纳米,煮半熟,汤成去米,温服,日三服。按火金不降,肺热郁生,故用石膏清金而润燥,参甘粳米半夏补中而降逆也。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二钱) 栀子(五枚) 豆豉(一撮) 先以清浆水三杯,空煮至二杯,纳枳实、栀子,煎至一杯,纳豉煮五六沸,服。覆有微汗。若有宿食,纳大黄一钱五分。浆水,即淘米之泔水。
按劳复证,浊阴凝聚,清气堙郁,里热重生,壅闷又作,缘其中气新虚,易于感伤,故用枳实泄其壅满,栀子清其郁热,香豉散其滞气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 散主之。
烧 散裆上取妇人 ,近前阴处,剪烧灰为末,水和服一二钱,小便利,阴头微肿则愈。
妇人病,取男子 。按伤寒新瘥,男女交感,阴邪传染,是谓阴阳易。故用烧 散,同气感召,阴寒下泄,则复其和平之旧矣。
伤寒证辨
表热里热阴热阳热
发热翕翕无停止时,外覆之表热也。发热蒸蒸如炊笼,内越之里热也。表热尿白,里热尿赤。表热无汗,宜麻黄汤,有汗宜桂枝汤。里热轻者,宜凉膈散,重者宜三承气汤。发热兼口燥舌干烦渴者,为阳经之热,真热也,宜白虎等汤。发热兼厥冷下利清谷者,为阴经之热,假热也,宜四逆等汤。
伤寒证辨
恶寒背恶寒
发热恶寒,发于阳表也。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无热恶寒,发于阴里也。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汤,无汗宜麻黄附子细辛汤。背恶寒,口中不燥而和,属少阴,宜附子汤。背恶寒,口中燥而渴,属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证辨
恶风
风寒二者,大率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故三阳俱有恶寒恶风同见也。恶风与恶寒,均属表病,法当从表。然风属阳,寒属阴,故三阴经证,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伤寒证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