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


  牡蛎(涩以收脱,治遗精。)芡实(固肾涩精。)金樱子(固精气,入肾经。)五味子(收耗散之气,强阴涩精。)远志(能通肾气上达于心,治梦泄。)萸肉(固精秘气。)蛤蚧(与牡蛎同功。)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是经起于天池穴,终于中冲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 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经络解

  小指次指,即手小指之次指,乃无名指也。

  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脉,受足少阴肾经之交,起于胸中,出属心下之包络,由是下膈,历络于三焦。其支者,自属心包,上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天池穴,上行抵腋,下循 内之天泉,以界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两经之中间,入肘中之曲泽穴,又由肘中下臂,行臂两筋之间,循 门、间使、内关、大陵,入掌中劳宫,循中指出其端之中冲穴。其支别者,从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三焦经也。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心包络经诸穴歌

  手厥阴心包之络。计有九穴而终。自天池天泉为始,逐曲泽 门而通,间使通乎内关,大陵近于劳宫,既由掌握,抵于中冲。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分寸歌

  心包起自天池间,乳后一寸腋下三,天泉曲腋下二寸,曲泽屈肘陷中央, 门去腕方五寸,间使腕后三寸量,内关去腕止二寸,大陵掌后两筋间,劳宫屈中名指取,中指之末中冲良。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病证解

  手心热,脉行于掌中也。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支满,皆脉所过之地也。 大动,心宜静而反动,本脏病也。面赤目黄。手少阴经病,心包络脉所通也。喜笑不休,心在声为笑,本脏病也。脉所生病,心主脉也。

  烦心心痛,本脏病也。掌中热,即手心热也。

  以上经病多与心经相同,以经脉相近也。至于脏病,心经则无,而心包络则有,以心脏不可受邪,凡病皆包络相火受之也。《内经》分心与心主为两经,本草言证治则合而为一。今遵《内经》,仍分为二,至本草所载,则附于心主条下,以本病属于心主,标病两经略同,治法亦两经无异也。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心包之病)

  诸热瞀 ,(心主火,火胜则目眩筋急。)惊惑谵妄,烦乱,(心藏神,心病则神乱。)啼笑骂詈,(与经言喜笑不休略同。)怔忡,(即心火病。)健忘,(心藏神。)自汗,(心主汗。)诸痛痒疮疡。(心主血,热伤血也。)

  标病(经络之病)

  肌热,(热在血分。)畏寒战栗,(热极似寒。)舌不能言,(心主言。)面赤目黄,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同经。)

  卷下 心包络经第九

  治法解

  火实泻之心属火,邪气有余则为火实,故用泻,下分四法。

  泻子:土为火之子,泻脾胃之热,而心火自清。

  黄连(苦寒泻心火。王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大黄(大泻血分实热,入足太阴、足阳明。)

  气:火入上焦,则肺气受伤,甘温以益元气,而热自退,虽以补气,亦谓之泻火。火入下焦,则小肠与膀胱气化不行,通水道、泻肾火,正以导赤也。

  甘草(生用泻火,入凉剂则泻邪热。)人参(大补元气,生亦泻火。)赤茯苓(泻热行水,入小肠气分。)

  木通(通小肠、膀胱,导湿热从小便出。)黄柏(沉阴下降,泻膀胱相火。)

  血:火入血分则血热,凉血所以泻火。

  丹参(色赤入心,破宿血,生新血。)丹皮(泻血中伏火,凉血而生血。)生地黄(泻心火,凉血而生血。)元参(壮水以制火。)

  镇惊:心藏神,邪入心包则神不安。化痰清热,兼以重坠,亦镇惊之义也。

  朱砂(泻心经邪热,镇心定惊。)牛黄(清心解热,利痰凉惊。)紫石英(重以去怯,入心肝血分。)

  神虚补之心藏神,正气不足则为神虚,故用补,下分三法。

  补母:木为火之母,肝虚则无以生火,故补心必先补肝。

  细辛(辛温肝胆。)乌梅(味酸入肝。)枣仁(甘酸而润,专补肝胆。)生姜(肝欲散,辛散所以补肝。)

  陈皮(辛能散,入厥阴行肝气。)

  气:膻中为气海,膻中清阳之气不足,当温以补之,即降浊升清,亦所以为补也。

  桂心(苦入心,补阳活血。)泽泻(利湿热,湿热既降,则清气上行。)白茯苓(安心益气,定魄安魂。)茯神(开心益智,安魂养神。)远志(苦泻热,温壮气,能通肾气上达于心。)石菖蒲(辛苦而温,通窍补心。)

  血:心主血,补心必先补血,生新去滞,皆所以为补也。

  当归(苦温助心,为血中气药。)熟地黄(入手少阴、厥阴,生精血。)乳香(香窜入心,调气和血。)

  没药(通滞血,补心虚。)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心虚则寒,上补虚条中已载,省文也。

  泻火:虚用甘寒,实用苦寒,泻火之法,不外二端。

  黄芩(苦入心,寒胜热,泻实火。)竹叶(甘寒泻上焦烦热。)麦冬(清心火,润肺燥。)芒硝(苦寒除热。)炒盐(泻热润燥补心。)

  凉血:凉血亦不外泻火,但泻血中之火,则为凉血。

  生地黄(入心泻火,平诸血逆。)栀子(色赤入心,泻心经邪热。)天竺黄(入心经泻热豁痰。)

  标热发之不言标寒者,心经在上,非寒邪所能干,且心主血脉,邪入于脉,已非在表,有热无寒可知。

  散火:火郁则发之,升散之药,所以顺其性而发之,与解表、发表之义不同。

  甘草(入汗剂则解肌。)独活(搜风去湿。)麻黄(发汗解肌,兼走手少阴。)柴胡(发表升阳,平少阴、厥阴邪热。)龙脑(辛温散热。)

  卷下

  三焦经第十

  (是经起于关冲穴,终于耳门穴。)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肿,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下 三焦经第十

  经络解

  三焦手少阳之脉,受手厥阴之交,起于第四指之端关冲穴,上出历液门、中渚,循手表腕之阳池,出臂外两骨之间,历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至天井穴,从天井上行,循臂 之外,历清冷渊、消泺,行手太阴之里、手阳明之外,上肩循臂 ,会肩 、天 ,交出足少阳之后,过秉风、肩井,下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而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络绕于心包络,乃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附右肾而止。其支行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过大椎,循天牖,上耳后,经翳风、 脉、颅囟,直上出耳上角至角孙,过悬厘、颔厌,及过阳白、睛明,屈曲耳颊至 ,会颧 之分。其又支者,从耳后翳风穴入耳中,过听宫,历耳门、和,却出至目锐 ,会瞳子 ,循丝竹空,而交于足少阳胆经也。

  卷下 三焦经第十

  三焦经诸穴歌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通连,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会肩 相联,天 处天牖之下,翳风让 脉居先,颅囟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和 接焉,耳门既辟,经穴已全。

  卷下 三焦经第十

  分寸歌

  无名之外端关冲,液门小次指陷中,中渚液下去一寸,阳池腕上之陷中,外关腕后方二寸,腕后三寸支沟容,腕后三寸内会宗,空中有穴用心攻,腕后四寸三阳络,四渎肘前五寸着,天井肘外大骨后,骨罅中间一寸摸,肘后二寸清冷渊,消泺对腋臂外落, 会肩前三寸量,肩 上陷中央,天 缺盆陷处上,天牖天容之外旁,翳风耳后尖角陷, 脉耳后青脉现,颅囟亦在青络脉,角孙耳廓中间上,耳门耳前起肉中,禾 耳前动脉张,欲知丝竹空何在,眉后陷中仔细量。

  卷下 三焦经第十

  病证解

  耳聋浑 ,脉入耳中也。嗌肿喉痹,脉上项也。汗出,汗为心液,三焦为心包之表也。目锐 痛,脉至锐也。耳后肩 肘臂外痛,小指次指不用,脉所经之地也。以上皆经病,未及腑病也。

  卷下 三焦经第十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脏腑之病)

  诸热瞀 ,(腑脏同病。)暴病暴卒暴喑,(火性急烈也。)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腑脏同病,)诸血溢血泄,(火盛则血热妄行。)诸气逆冲上,(火性炎上。)诸疮疡,(同脏病。)痘疹瘤核。(亦疮疡之类。)

  三焦本病,上已详叙。以下六条,皆他脏他腑之病,诸经已载,此复详叙三焦条下者,以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无所不贯故也。

  上(上谓心肺胸膈上脘诸经)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汗出。

  中(中谓脾胃两经)热则善饥而瘦,解 ,(尺脉缓涩谓之解 。)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下谓肝肾大小肠膀胱诸经)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三焦属火,火实则热,火虚则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前,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仅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经络之病)

  恶寒战栗,如丧神守,(同本脏病。)耳鸣耳聋,嗌干喉痹,(同经。)

  诸病 肿疼酸,(本经在手,但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不行,下注而为 肿。)惊骇,(惊必兼搐,证见手足,故属标病。)手小指次指不用。(同经。)

  卷下 三焦经第十

  治法解

  实火泻之三焦属火,邪气有余则实,故用泻,下分三法。

  汗:实在表则发汗,亦兼诸经解表之法。

  麻黄(足太阳,手少阴、阳明汗药。)柴胡(少阳汗药。)葛根(手足阳明汗药。)荆芥(足厥阴经汗药。

  )升麻(阳明、太阴汗药。)薄荷(足厥阴经汗药。)羌活(足太阳,足少阴、厥阴汗药。)石膏(足阳明、手太阴、三焦汗药。)

  吐:实在上焦,则用吐法。

  瓜蒂(吐风热痰涎,上膈宿食。)食盐(辛温能涌吐。)齑汁(酸咸吐痰饮宿食。)

  下:实在中焦、下焦,则用下法。

  大黄(大泻血分实热,下有形积滞。)芒硝(荡涤三焦肠胃实热。)

  虚火补之虚火谓火不足之证,即寒也,故温之所以为补。

  上焦人参(甘温补肺。)天雄(补下焦以益上焦。)桂心(苦入心。)

  中焦人参(益土生金。)黄 (补中益气。)丁香(温胃。)木香(和脾气。)草果(健脾暖胃。)

  下焦附子(补命门相火。)肉桂(入肝肾血分,补命门相火。)硫黄(补命门真火不足。)人参(得下焦引药补三焦。)沉香(入命门,暖精壮阳。)乌药(治膀胱冷气。)破故纸(入命门,补相火。)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虚火即寒,省文也。实火亦热,但前言泻法,此不用泻而用寒,则本热不必皆实火,泻热亦不止汗、吐、下三法也,参看具有精义。

  上焦黄芩(酒炒,上行泻肺火。)连翘(泻心火与心包火。)栀子(泻心肺热。)知母(上清肺金而泻火。)

  元参(散浮游之火。)石膏(色白入肺。)生地黄(泻心火。)

  中焦黄连(为中部之使。)连翘(兼除手足少阳、手阳明湿热。)生 (随他药能治诸经血热。)石膏(足阳明大寒之药。)

  下焦黄柏(泻膀胱相火。)知母(泻肾火。)生 (入手太阳、阳明,治溺血、便血。)石膏(兼入三焦。)

  丹皮(泻肝肾火。)骨皮(泻肝肾虚热。)

  标热散之三焦经脉在上,且少阳居表里之间,无所谓寒也,故不言标寒。

  解表:解表亦是汗法,但前通言诸经汗法,此则专指本经言,故前条首言麻黄,而此条首言柴胡,不用麻黄也。

  柴胡(少阳表药。)细辛(少阴本药,辛益肝胆,可通少阳。)荆芥(肝经表药,可通少阳。)羌活(肝经表药,可通少阳。)葛根(阳明表药,能升阳散火。)石膏(三焦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