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心悟
医学心悟
卷二 伤寒兼症
真武汤
治伤寒发汗后,筋惕肉 ,并治中寒下利,里有水气而发咳,或呕吐腹痛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十粒,干姜一钱五分;若小便利,去茯苓;若下利,去芍药;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一倍。
卷二 伤寒兼症
义手冒心
发汗过多,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惊悸
心忪也,惕惕然跳动也。有气虚者,有汗下过多,损津液者,有水气者,当按兼症施治可也。
卷二 伤寒兼症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有数种。因汗下而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足也。黄胆热病,小便不利者,郁热内蓄也。风湿相搏,与夫阳明中风而小便不利者,寒气所乘也。更有气虚而小便不利者,宜详辨之。
卷二 伤寒兼症
遗溺
伤寒遗溺,乃危急之候。下焦虚寒,不能摄水,多致遗溺,理中、四逆辈主之。然三阳合病,每兼此症,有用白虎汤者,此热甚而阴挺失职也。大抵热甚神昏者可治,虚寒逆冷为难治也。若杂症遗尿,多属气虚,参、 、归、术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呃逆
即KT 也,气自脐下直冲胸也。或谓咳逆即呃逆,非也,咳逆为咳嗽,与呃逆有何干涉?大法伤寒当下失下,胃火上冲而呃者,其证燥渴内热,大便闭结,大柴胡汤下之。便不结,泻心汤主之。三阴中寒,胃气欲绝而呃者,其证厥冷恶寒,下利清谷,附子理中汤,合丁香散温之。呃止则吉,不止则凶也。
卷二 伤寒兼症
扁鹊丁香散
丁香(五个) 柿蒂(五个) 甘草(炙,五分) 干姜(一钱为末,沸汤点服,为妙。
卷二 伤寒兼症
懊
( 即恼字,古通用)
懊 ,心中郁郁不舒,比之烦闷有甚焉者。由表邪未尽,乘虚内陷,结伏于心胸之间也
卷二 伤寒兼症
栀子豉汤
栀子(三钱) 香豉(五钱水煎服,服后,随手探吐之。若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治前证,并伤饮食。
卷二 伤寒兼症
郁冒
昏冒而神不清,俗谓昏愦是也。经云:诸虚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此寒气上逆也法当温补。又阳明证,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有燥屎也,法当下之。又伤寒传至五六日间,渐变神昏不语,形貌如醉,或睡中独语一二句,与之以水则咽,不与则不思,医者不识,投以承气则误矣。盖不知此热传手厥阴心胞络经也。与食则咽邪不在胃也。不与则不思,神昏故也。邪热既不在胃,而在心胞,宜用导赤散,合黄连解
卷二 伤寒兼症
导赤散
木通(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 赤茯苓(二钱) 灯心(二十节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如江豚之上窜,此下焦阴冷之气,宜用姜附汤,加肉桂、吴萸肉、茯苓主之。或以橘核、小茴、川楝子佐之,尤效。
卷二 伤寒兼症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窃谓身热,反欲得近衣者,伤寒外感之属也;身寒,反不欲近衣者,热邪内郁之候也。
然亦有欲得近衣而为内热者,火极似水也;亦有不欲近衣而为里寒者,水极似火也。是
卷二 伤寒兼症
风温湿温
伤寒发汗已,更感于风,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葳蕤汤主之。湿温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名曰湿温。两胫逆冷,胸满,头目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浮而阴小,切忌发汗,汗之名重 ,为难治苍术白虎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风湿相搏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症脉虚浮而涩,且不渴,故用此汤,若兼口渴者,则不可用也。
卷二 伤寒兼症
劳复、食复、女劳复
大病后,不宜劳动,若劳倦伤气,无力与精神者,名曰劳复,补中益气汤主之。若饮食伤脾,名曰食复,宜调胃气,以消积食,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病后犯房事,以致病复,名曰女劳复,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绞痛,以人参三白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人参三白汤
人参(二钱) 白术 白芍 白茯苓(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附子(炮,一钱) 枣(二枚)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阴阳易
男子病新瘥,与女子接,其病遂遗于女,女子病新瘥,与男子接,其病遂遗于男,名曰阴阳易。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背疼痛,小腹里急绞痛,与女劳复证候相似,间有吐舌数寸者,为大危,人参三白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狐惑
狐疑不决之状,内热生虫之候也。上唇有疮,则虫蚀其肺,名曰惑;下唇有疮,则虫蚀其肛,名曰狐。雄黄丸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雄黄丸方
雄黄(研) 当归(炒,各七钱五分) 槟榔(五钱) 芦荟(研) 麝香(研,各二钱五分)
上捣研为末,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粥饮下,日三服。
卷二 伤寒兼症
阳毒阴毒
热之极,寒之甚,至极而无复加者也。阳毒则斑黄,狂乱;阴毒则厥逆,清谷,身痛如被仗。阴阳二毒,多有兼咽痛者,各宜按证投剂,大抵五日内可治,过此恐难为力。阳毒,栀子汤加人中黄主之。阴毒,四逆汤加葱白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栀子汤
治阳毒升麻 黄芩 杏仁 石膏(各二钱) 栀子 赤芍 知母 大青(各一钱) 甘草(五分) 柴胡(一钱五分) 豆豉(百粒水煎服。加人中黄一钱尤效。
卷二 伤寒兼症
百合病
行住坐卧,若有神灵,其人默默然意趣不乐,谓之百合病。用百合知母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一枚) 知母(二钱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坏病
本太阳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按,逆者,治不如法也。随证治之者,见某证用某药以救之也。古人悉以羊肉汤主之。恐未尽然。又是斋方,不论阴阳二症,或投药错误,致患人沉困垂危,七日后皆可服,传者云:千不失一。用好人参一两,去芦、薄切,水一大升,于银石器内,煎至一盏,坐新汲水内,取冷,作一服,汗不自他出,只在鼻尖上涓涓如水,是其验也。余尝用之,屡效。
卷二 伤寒兼症
羊肉汤方
当归 白芍(各一钱五分) 牡蛎( 赤,一钱) 生姜(二钱) 桂枝(五分) 龙骨( 赤,四分) 黑附子(炮,去皮、脐,五分上为末。羊肉二两,葱白二寸,以水二碗,熬减一半,以布滤绞去渣,温服。
卷二 伤寒兼症
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经水适来适断,邪气乘虚内陷于血海之中,以致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是为热入血室。治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宜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桃仁、红花、生地、丹皮之类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阴躁似阳躁
阴极反发躁也。伤寒阳证发躁,必口渴便闭,下利肠垢,或谵言妄语,脉必沉实有力。
若直中阴寒,不应有躁,今反烦躁者,是物极则反,水极似火也。其证口燥渴,思得水而不能饮,欲坐卧泥水之中,脉必沉迟无力,名曰阴躁,宜用温剂。设或认为阳躁而清之,误之甚矣。
卷二 伤寒兼症
阳厥似阴厥
阳厥者,热极而反发厥也。直中寒邪,则手足厥冷,今传经热证而亦发厥者,乃物极则反,火极似水也。书曰: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但寒厥初病即见,热厥则渐次而至大不同尔。
卷二 伤寒兼症
肿
肿有三证,太阳风湿相搏,身微肿者,宜疏风去湿。阳明风热,耳前后肿者,宜刺。大病瘥后,腰以下肿者,宜利小便。
卷二 伤寒兼症
除中
伤寒六七日,脉迟,迟则为寒,医者不察,反以凉药彻其热,腹中应冷不能食,今反能食,名曰除中。言食下即除去也。为难治。试与素饼食之,得饼发热者除中,不发热者,非除中也。
卷二 伤寒兼症
气上冲心
腹里时时上冲也。伤寒传至厥阴,消渴,气上冲心,热证也。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是也。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按寒字,当作痰)。
卷二 伤寒兼症
瓜蒂散
瓜蒂(炒黄) 赤小豆(等分)
上研为细末,取一钱,用豉一撮,汤一碗,先渍之,须臾煎成稀糜,去渣,取汁和末药五分,温服,药下便卧,欲吐,且忍之,良久再吐,如不吐,复如前进一服,以手指探之即吐。如过时又不吐,饮热汤一升,以助药力。吐讫,便可食。若服药过多者,饮清水解之。
卷二 伤寒兼症
姜附汤
温中回阳。
干姜(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煎服。
香薷饮
(见伤暑)
卷二 伤寒兼症
桂枝附子汤
(即桂枝汤加附子,见太阳经证。
藿香正气散
(见伤暑)
保和汤
(见心痛。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二陈汤
(见中风。
槟榔散
(见香港脚)
四物汤
(见虚证。
泽兰汤
(见腰痛)
卷二 伤寒兼症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 熟附子(各一钱) 白术 桂枝(各一钱五分水煎温服。
卷二 伤寒兼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经发表。
麻黄 附子(各一钱) 细辛(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服。
八味汤
(见类中)
卷二 伤寒兼症
十枣汤
水停胁下,硬满而痛,不可忍,干呕,气短,自汗出,不恶寒。
芫花 甘遂 大戟(等分为末)
水一钟半,先煎大枣十枚,取八分,入药末三分,温服。若病不除,再服三分。
桂枝加芍药汤
(见太阳经证
卷二 伤寒兼症
人参膏
用顶参六两,水五碗,煎取二碗;复渣用水二碗,煎取一碗,去渣,将三碗参汁合为一处,缓火煎熬。以箸常常搅之,候汁稠浓,即成膏矣,凡救虚危将脱之证,得此为
六味汤
(见类中。
卷二 伤寒兼症
当归补血汤
治血虚燥热,证象白虎。误服白虎者,不治。
黄 (八钱) 当归(二钱) 大枣(五枚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酸枣仁汤
治汗下后,虚烦不得眠。
枣仁(炒透,一钱) 甘草 知母 麦冬 茯苓(各六分) 干姜(三分)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小青龙汤
治表不解,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麻黄 桂枝 芍药(各一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五分)
水煎服。
逍遥散
(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并见虚证。
卷二 伤寒兼症
桂枝甘草汤
(即桂枝汤倍甘草,见太阳经证)
代抵当丸
(见淋症)
卷三
中风门
中风者,真中风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有六经之形证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葛根汤加桂枝。中少阳,小柴胡汤加桂枝。其法悉具伤寒门,兹不赘。中脏者,中在里也,其人眩仆昏冒,不醒人事,或痰声如曳锯,宜分脏腑、寒热而治之。假如其人素挟虚寒,或暴中新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假如其人素有积热,或郁火暴发,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为热风多见闭症,其证牙关紧急,两手握固,法当疏风开窍,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黄丸灌之。若大便闭结,腹满胀闷,火势极盛者,以三化汤攻之。为寒风,多见脱证,其证手撒、脾绝,眼合、肝绝,口张、心绝,声如鼾、肺绝,遗尿、肾绝,更有两目直视,摇头上窜,发直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法当温补元气,急用大剂附子理中汤灌之。若痰涎壅盛,以三生饮加人参灌之。间亦有寒痰壅塞,介乎闭脱之间,不便骤补者,用半夏、橘红各一两,浓煎至一杯,以生姜自然汁对冲,频频灌之,其人即苏,然后按其虚而调之。
然予自揣生平,用附子理中治愈者甚多,其用牛黄丸治愈者,亦恒有之,惟三化汤一方,并未举用。此必天时、地土、人事之不同。然寒热之剂,屹然并立,古方具在,法不可泯,故两存之,以备参酌。中血脉者,中在经络之中也。其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也,大秦艽汤主之。偏在左,倍用四物汤;偏在右,佐以四君子汤。左右俱病,佐以八珍汤,并虎骨胶丸此治真中之大法也。
卷三 中风门
口噤、角弓反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