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


  甘桔汤

   (见前少阴证。

  卷二 伤寒兼症

  伤寒吐血

  伤寒吐血者,热迫血而上行也。然有表里之殊,如当汗失汗,以致邪蕴于经而吐血者,用麻黄汤散之,后人以加味参苏饮代之,其法至稳。若邪气入里,酝酿成热,以致吐血者,宜用犀角地黄汤清之。若大便闭结,热邪上攻者,生地四物汤加大黄下之,釜底抽薪,则火气顿平,而釜中之水,无腾沸之患矣。切忌寻常滋补药,姑息容奸,使邪气流连,反成败症更有以热济热而为动阴血者,详辨于后。

  卷二 伤寒兼症

  犀角地黄汤

  犀角(镑,一钱五分) 生地黄(四钱) 牡丹皮 麦冬 白芍(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衄

  衄者,鼻中出血也。寒气初客于经,则血凝滞而不行,何得有衄?今见衄者,是寒邪将散,荣血周流,病当解也。古人谓血为红汗是也。然衄症亦有表里之殊,寒邪在经,头痛发热而衄者,表也,宜微汗之,加味香苏散主之。若邪气入里,燥渴烦心而成衄者,宜急清之犀角地黄汤主之。或问曰:动阴血与鼻衄,何以别之?答曰:动阴血者,乃传经里证,热极而反发厥,医家误认为寒,投以干姜、附子,以火济火,迫血妄行,或从耳、目、口、鼻涌出,名曰动阴血,又谓下厥上竭,为难治。与鼻衄症,天渊相隔矣。

  卷二 伤寒兼症

  便脓血

  便脓血者,热迫血而下行也,此传经热邪所致也,法当清之。若瘀血凝聚,少腹痛,拒按,小便自利者,下之。然亦有阴寒为病,下利脓血者,此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非温剂不化,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主之。斯二者,一为血热,一为血寒,临证时不可不辨。

  卷二 伤寒兼症

  蓄血

  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仲景云:太阳证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此表证甫除,瘀积始聚,为蓄血之轻者,故用前方。若表邪已尽,里热既深,乃蓄血之重者,则用抵当汤攻之。但蓄血证与溺涩、燥粪证,相似而不同,宜分别施治。凡伤寒少腹胀满,按之不痛,小便不利者,为溺涩也。若按之绕脐硬痛,小便短涩,大便不通者,此有燥屎也若按之少腹硬痛,小便自利,或大便黑色,喜忘,如狂者,为蓄血也。此辨证之大法也。

  卷二 伤寒兼症

  桃核承气汤

  桃仁(十个) 大黄(二钱五分) 芒硝(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桂枝(五分)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抵当汤

  水蛭 虻虫(去翅,各十枚) 桃仁(十枚) 大黄(五钱)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动阴血

  伤寒传经热症,渐至手足厥冷,是为热极而反见厥,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是也医者不识,误投热药,以火济火,迫血妄行,其血或从耳目,或从目鼻,一拥而出,名曰动阴血,又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大抵伤寒初起,即发厥者、寒厥也;初起发热燥渴,渐次而厥者,热厥也。寒厥者,必下利清谷,口鼻气冷,口舌常润,脉沉迟。热厥者,必便闭谵语,或下利肠垢,口渴唇焦,或舌黑而燥,脉滑数。寒热之际,朗然明白,则无动阴血之祸矣。

  卷二 伤寒兼症

  鼻鼾鼻鸣

  鼻鼾者,鼻中发声,如鼾睡也,此为风热壅闭。鼻鸣者,鼻气不清,言响如从瓮中出也多属风寒壅塞,须按兼症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者,有表里之分。其一、太阳证,发汗已,身犹灼热者,名曰风温。

  其脉尺寸俱浮,自汗身重,多眠鼻息鼾,语言难出,此表邪蕴其内热也。治用葳蕤汤,去麻黄,加秦艽主之。其一、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古方治以苦酒汤。然苦酒汤,恐传写之讹,宜用甘桔汤,加蒡子、薄荷、元参、白前之属,以清之。复有风寒客于肺中,声哑不能言者,当用半夏、生姜、荆、防等辛温以散之。更有中寒之证,口鼻气冷,口噤难言者,当用温热之剂。大抵唇焦齿燥,舌干口渴者,热也;唇清口和,口鼻气冷者,寒也。伤寒辨证,莫先于此,学人宜致思焉。

  卷二 伤寒兼症

  葳蕤汤

  葳蕤 石膏 干葛(各一钱)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川芎(各六分) 防风(七分,用此以代麻黄为稳当) 青木香(五分)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温疟

  伤寒邪热未除,复感风邪,变为温疟。温疟之状,寒热根据时而作,大抵热多寒少,或先热后寒,每致神昏谵语,与时行正疟不同。治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黄连、知母、贝母以清之。然温疟寒热以时,又与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者,自是不同。

  卷二 伤寒兼症

  身重难转侧

  身重大都属寒,然亦有热者。经曰:风湿相搏,骨节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虚浮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此表寒也。经曰:少阴病,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治以真武汤,此里寒也。经曰:发汗已,身犹灼热,名曰风温,其证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息鼾,治以葳蕤汤,此表寒束其里热也。经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白虎汤主之,此表里皆热也。又阴阳易病,身重,少气,少腹里急,气上冲胸,眼中生花,宜用附子理中汤主之,此里虚且寒也。

  真武汤

   (见筋惕肉 )。

  卷二 伤寒兼症

  发黄

  湿热俱盛,则发身黄,伤寒至于发黄,为病亦甚矣。热而兼湿,如 曲相似,日久则变为黄也。然不特湿热发黄,而寒湿亦令人发黄。但寒湿之黄,身如熏黄,色暗而不明;湿热之黄,黄如橘色,出染着衣,正黄如柏也。又如瘀血发黄,亦湿热所致,瘀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去瘀生新,而黄自退矣。

  卷二 伤寒兼症

  栀子柏皮汤

  伤寒发热,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郁热在里,必发黄。宜此栀子(三钱) 甘草(炙,一钱) 黄柏(二钱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茵陈蒿汤

  身黄如橘子色,腹满,便闭者,可下。

  茵陈(三钱) 栀子(二钱) 大黄(二钱)

  水煎服。小盒饭如皂角汁,一宿而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卷二 伤寒兼症

  茵陈五苓散

  阴黄之症,身冷,脉沉细,乃太阴经中寒湿,身如熏黄,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问其小便利与不利,小便不利,宜本方;小便自利,茵陈术附汤主之。

  茵陈 白术 茯苓(各一钱五分) 猪苓 泽泻(各七分) 薄桂(五分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茵陈术附汤

  茵陈(一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五分) 干姜(五分) 甘草(炙,一钱) 肉桂(去皮,三分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痉

  痉者,项背强,头动摇,口噤,背反张是也。此太阳伤风,复感寒湿所致。其有汗恶风为柔痉;无汗恶寒为刚痉,加减小续命汤主之。然痉病有三阳经络之殊,有胃腑实热所致,有三阴中寒所发,有内伤气血虚弱而发,不可不辨。假如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 ,阳明痉也。若眼目斜视,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

  又如口噤胸满,卧不着席,脚挛急,大便闭结不通,必 齿,此阳明胃腑实热所致,宜用三一承气汤下之。又如发热,脉沉细,手足厥冷,冷汗自出者,为阴痉,风寒中于脏也,附子理中汤加防风、肉桂主之。然也有内伤发痉者,病患肝血不足,血燥生风,目斜手搐,逍遥散加人参、桑寄生主之。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若脾虚木旺,反伤脾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芍药、木香、钩藤之属。脾气郁结,用加味归脾汤。若大病后,或产后,气血大虚,用十全大补汤加钩藤、桑寄生,如不应,急加附子。此治痉病之大法也。

  卷二 伤寒兼症

  加减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 川芎 杏仁 防己(各一钱) 肉桂(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附子(三分)

  水煎服。

  此症若兼阳明,须加葛根、升麻。此症若兼少阳,另用小柴胡加桂枝、钩藤。

  卷二 伤寒兼症

  三一承气汤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 浓朴(八分) 甘草(一钱) 元明粉(一钱五分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斑疹

  凡发斑有四症,一曰伤寒,二曰温毒,三曰时气,四曰阴症。伤寒发斑者,盖因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妄投热药,以致热毒蕴结,发为斑疹,《千金方》云:红赤者胃热,紫赤者热甚,紫黑者胃烂也。凡斑既出,须得脉洪大有力,身温,足暖为顺;若脉沉小,足冷,元气弱者,为逆候也。凡治斑症,不宜发汗,汗之则增斑烂。又不宜早下,下早则斑毒内陷如脉洪数,热甚烦渴者,用三黄解毒汤,或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脉弱者,加人参主之。

  倘昏闷、谵语、大便四五日不通,以调胃承气汤微利之。如未可下,即用前犀角大青汤,加梨汁、蜜糖以润之。大抵解胃热、胃烂之毒,必以黄连、大青、犀角、元参、升麻、真青黛、石膏、知母、黄芩、山栀、黄柏之类,要在审察病情合宜而用之。温毒发斑者,冬应寒而反温,或冬令感寒,春夏之交,发为温热之病,热毒蕴蓄,发为斑也。犀角大青汤主之。时气发斑者,天时不正之气也,人感之或憎寒壮热,发为斑疹。凡大红点,发于皮肤之上者,谓之斑;小红点,行于皮肤之中者,谓之疹。盖疹轻而斑重也。疹发于肺,宜用升麻葛根汤,加大力子以散之。斑出于胃,犀角大青汤以清之。若时气传染,中无实热,加味逍遥散去白术,加元参、生地以解之。阴症发斑者,寒伏于下,逼其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熏于肺,致发斑点,如蚊蚤咬痕,此非斑也,与调中温胃之剂,其点自退。理中汤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三黄解毒汤

  黄连(二钱)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犀角大青汤

  治斑出已盛,心烦大热,错语呻吟,不得眠,或咽痛不利。

  犀角屑 大青 元参 甘草 升麻 黄连 黄芩 黄柏 黑山栀(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口大渴,加石膏;虚者,加人参。

  卷二 伤寒兼症

  结胸痞气

  经云: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阳、三阳也阴、三阴也。伤寒邪在三阳,固不可下,下之则为结胸之恶候。即邪已入三阴,而未结聚成实,犹宜清解之,若下之太早,尚不免于痞气。结胸证重,痞气较轻也。大抵从胸至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胸;胸前痞满不舒者,为痞气。结胸证,先用小陷胸汤,如或结实难解,更用大陷胸汤攻之。痞气证,半夏泻心汤主之。又有水结胸证,水饮停蓄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复有寒实结胸证,乃寒气结聚不应误下而成,须用白散主之。凡一切结胸、痞气等证,服药不效者,乃浊气结而未散,《活人》俱用枳实理中丸,应手而愈。

  卷二 伤寒兼症

  小陷胸汤

  本太阳证,为医误下,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者,为结胸,应服大陷胸汤。若不按不痛者,为小结胸,应服本方。然用药之道,宜先缓后急,有如探试之法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栝蒌,减半、去渣,纳诸药煮取二钟,温服。

  按此方,加枳实一钱五分,更效。

  卷二 伤寒兼症

  大陷胸汤

  结胸证,服前药不效,须用此方。

  大黄(去皮生用,六钱) 芒硝(四钱) 甘遂(为末,二分五厘)

  上三味,以水六钟,先煮大黄,减半,去渣,纳芒硝,煮二三沸,和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卷二 伤寒兼症

  半夏泻心汤

  伤寒传入三阴,而未结聚成实,医早下之以致胸中痞闷不舒者,为痞气。

  半夏(洗) 黄芩 干姜(各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黄连(一钱) 大枣(去核,二个)

  水煎服。本方加枳实五、七分为妙。

  卷二 伤寒兼症

  白散

  治寒实结胸,无热证者。此寒痰积食结于胸中,故用此方,亦救急之良法。

  桔梗 贝母(各三钱)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上三味为末,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匀,分二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如不利,进热粥一杯。若利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止。

  卷二 伤寒兼症

  枳实理中丸

  枳实(面炒,一两五钱) 茯苓 白术(陈土炒,各二两) 甘草(炙,七钱五分) 人参(五钱) 干姜(炮,四钱)

  上为末,米饮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二、三服,以瘥为度。

  卷二 伤寒兼症

  脏结

  病患素有宿积,连于脐旁,更加新邪,痛引阴筋。此邪气结实之候,为难治。

  卷二 伤寒兼症

  振战栗

  振者,耸动也;战者,战摇也;栗者,心跳也。虚证多有之,而邪正交争,亦发战栗也须按兼症治之。

  卷二 伤寒兼症

  筋惕肉

  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多,津液枯少,阳气大虚,筋肉失养,故惕惕而跳, 然而动也。急宜温经益阳。真武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