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三字经


  水三杯,煮八分,温服。须臾啜热粥一杯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前方止汗,是治黄汗之正病法。此方令微汗,是治黄汗之变症法。

  卷之三

  胀满蛊胀方

  七气汤 治实胀属七情之气者。

  方见《心腹痛》。

  胃苓散 消胀行水。

  苍术(一钱五分,炒) 白术 浓朴(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陈皮 泽泻 猪苓(各一钱五分)

  炙草(七分) 茯苓(四钱)

  加生姜五片,水三杯,煎八分服。去桂、草,以煨半熟蒜头捣为丸。陈米汤下三四钱,一日两服更妙。

  浓朴三物汤浓朴七物汤二方俱见《腹痛》。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甘草 麻黄 细辛(各二钱) 附子(一钱) 大枣(三枚)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上即愈。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枳术汤(《金匮》) 治心下坚大如盘。(如盘而不如杯,邪尚散漫未结,虽坚大而不满痛也),水饮所作(与气分有别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实(二钱) 白术(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腹中软即止。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蓬术 青皮 附子(炮) 干姜(炮)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入前药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杵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温和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此方昔人用之屡效,以其大能暖水藏也,服此丸更以调补气血药助之,不为峻也。

  卷之三

  暑症方

  六一散(河间) 治一切暑病。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研末,每服三钱,井花水下,或灯草汤下。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方见《伤寒》。加人参者,以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香薷饮 治伤暑,发热,身痛,口燥,舌干,吐泻。

  甘草(一钱) 浓朴(一钱五分) 扁豆(二钱) 香薷(四钱)

  水二杯,煎八分,冷服或温服。泻利,加茯苓、白术;呕吐,加半夏;暑气发搐,加羌活、秦艽。

  大顺散 治阴暑,即畏热贪凉之病。

  干姜(一钱,炒) 甘草(八分,炒) 杏仁(去皮尖,六分,炒) 肉桂(六分)

  共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一钱。

  生脉散 却暑良方。

  人参(一钱) 麦冬(三钱) 五味(一钱)

  水一杯,煎七分服。

  清暑益气汤(东垣)炙 (一钱五分)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五分) 干葛泽泻(各二钱) 神曲(八分) 炙草 五味(各三分) 升麻(三分) 归身(三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七分服。

  一物瓜蒂汤(《金匮》)瓜蒂(二十个)

  水二杯,煎八分服。

  卷之三

  泄泻方

  胃苓散方见《胀满》。加减详《三字经》注。

  四神丸 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吴茱萸(泡) 五味(炒,各二两)

  用红枣五两,生姜五两,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如桐子大。每日五更服三钱,临卧服三钱,米汤下。加白术、附子、罂粟、人参更效。

  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以上六方,俱见《伤寒论读》。

  按:以上诸法,与《内经》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一节,揆脉证而择用,甚验。张石顽《医通》载之甚详,但古调不弹久矣!余新悟出一方,有泻心之意。上可消痞,下可止泻。肠热胃寒,能分走而各尽其长。非有他方,即伤寒厥阴条之乌梅丸也,屡用屡验。

  卷之四

  眩晕方

  一味大黄散鹿茸酒二方见上“三字经”注。

  加味左归饮 治肾虚头痛如神,并治眩晕目痛。

  熟地(七八钱) 山茱萸 怀山药 茯苓 枸杞(各三钱) 细辛 炙草(各一钱) 川芎(二钱) 肉苁蓉(酒洗,切片三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温服。

  正元丹(《秘旨》)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吐利厥冷。有时阴火上冲,则头面赤热,眩晕恶心。浊气逆满,则胸胁刺痛,脐肚胀急。

  人参(三两,用附子一两煮汁收入,去附子) 黄 (一两五钱,用川芎一两酒煮汁收入,去川芎) 山药(一两,用干姜二钱煮汁收入,去干姜) 白术(三两,用陈皮五钱煮汁收入,去陈皮)茯苓(二两,用肉桂六钱酒煮汁收入,晒干勿见火,去桂) 甘草(一两五钱,用乌药一两煮汁收入,去乌药)上六味,除茯苓,文武火缓缓焙干,勿炒伤药性,杵为散。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红枣一枚,同煎数沸,入盐一捻,和滓调服。服后,饮热酒一杯,以助药力。

  卷之四

  呕哕吐方

  二陈汤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三钱) 炙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加减法详“三字经“注。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

  吴茱萸汤方见《隔食反胃》。

  大黄甘草汤(《金匮》) 治食已即吐。

  大黄(五钱) 甘草(一钱五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仲景) 凡呕家夹热,不利于香砂橘半者,服此如神。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一钱五分)水一杯半,煎七分服。

  进退黄连汤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半夏(姜制,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杯,煎一杯温服。退法:不宜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腹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卷之四

  癫狂痫方

  滚痰丸(王隐君) 治一切实痰异症。孕妇忌服。

  青礞石(三两,研如米大,同焰硝三两,用新磁罐内封固,以铁线扎之,外以盐泥封固,过研末。水飞,二两实) 沉香五分,另研) 川大黄(酒蒸) 黄芩(炒,各八两)共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一钱至二钱,食远沸汤下。

  生铁落饮 治狂妄不避亲疏。

  铁落(一盏,用水六杯,煮取三杯,入下项药) 石膏(一两) 龙齿 茯苓 防风(各七分) 玄参秦艽(各五钱)铁落水三杯,煎一杯服,一日两服。

  当归承气汤(秘传方) 治男妇痰迷心窍,逾墙越壁,胡言乱走。

  归尾(一两) 大黄(酒洗) 芒硝 枳实 浓朴(各五钱) 炙草(三钱)水二杯,煎八分服。

  温胆汤 骆氏《内经拾遗》云:癫狂之由,皆是胆涎沃心,故神不守舍,理宜温胆。亦治痫病。

  即二陈汤加枳实、鲜竹茹各二钱,或调下飞矾分半。

  当归龙荟丸 治肝经实火,大便秘结,小便涩滞。或胸膈疼痛,阴囊肿胀。凡属肝经实火,皆宜用之。

  叶天士云:动怒惊触,致五志阳越莫制,狂乱不避亲疏,非苦降之药,未能清爽其神识也。

  当归 龙胆草 栀子仁 黄柏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 青黛(各五钱) 木香(二钱五分) 麝香(五分,另研)共为末,神曲糊丸。每服二十丸,姜汤下。

  丹矾丸(《医通》) 治五痫。

  黄丹(一两) 白矾(二两)二味入银罐中 通红,为末。入腊茶一两,不落水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茶清下。久服其涎自便出,半月后更以安神药调之。(按:猪心血不粘,宜加炼蜜少许合捣)磁朱丸 治癫狂痫如神。

  磁石(一两) 朱砂(一两) 六神曲(三两,生研)共研末。另以六神曲一两,水和作饼,煮浮。入前药加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沸汤下二钱。解见《时方歌括》。

  卷之四

  五淋癃闭赤白浊遗精方

  五淋汤赤茯苓(三钱) 白芍 山栀子(各二钱) 当归(一钱) 细甘草(一钱四分)

  加灯芯十四寸,水煎服。解见《时方歌括》。

  滋肾丸 又名通关丸。治小便点滴不通,及治冲脉上逆、喘呃等证。

  黄柏 知母(各一两) 肉桂(一钱)

  共研末,水泛为丸,桐子大,阴干。每服三钱,淡盐汤下。

  补中益气汤 治一切气虚下陷。

  方见《中风》。

  萆 厘清饮 治白浊。

  川萆 (四钱) 益智仁 乌药(各一钱半) 石菖蒲(一钱)

  一本加甘草梢一钱五分,茯苓二钱。水二杯,煎八分,入盐一捻服,一日两服。

  四君子汤方见《时方歌括》。

  歌曰:白浊多因心气虚,不应只作肾虚医。四君子汤加远志,一服之间见效奇。

  龙胆泻肝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

  龙胆草(三分) 黄芩 栀子 泽泻(各一钱) 木通 车前子(各五分) 当归 甘草 生地(各三分) 柴胡(一钱)

  水一杯半,煎八分服。

  五倍子丸 治遗精固脱之方。

  五倍子(青盐煮干,焙) 茯苓(各二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盐汤下,日两服。

  妙香散怀山药(二两) 茯苓 茯神 龙骨 远志 人参(各一两) 桔梗(五钱) 木香(三钱) 甘草(一两)

  麝香(一钱) 朱砂(二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莲子汤调下。

  卷之四

  疝气方

  五苓散(仲景) 本方治太阳证身热、口渴、小便少。今变其分两,借用治疝。

  猪苓 泽泻 茯苓(各二钱) 肉桂(一钱) 白术(四钱水三杯,煎八分服。加木通、川楝子各一钱五分,橘核三钱,木香一钱。

  三层茴香丸 治一切疝气如神。

  大茴香(五钱,同盐五钱炒) 川楝子(一两) 沙参 木香(各一两)

  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或盐汤下。才服尽,接第二料。

  又照前方加荜拨一两,槟榔五钱,共五两。根据前丸服法。

  若未愈,再服第三料。

  又照前第二方加茯苓四两,附子(炮)一两,共前八味,重十两。丸服如前。虽三十年之久,大如栲栳,皆可消散,神效。

  《千金翼》洗方 治丈夫阴肿如斗,核中痛。

  雄黄末(一两) 矾石(二两) 甘草(七钱)

  水五杯,煎二杯洗。

  卷之四

  消渴方

  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理中丸乌梅丸四方俱见《伤寒》。

  肾气丸六味汤炙甘草汤三方俱见《虚痨》。

  麦门冬汤麦门冬(四钱) 半夏(一钱五分) 人参(二钱) 粳米(四钱) 炙甘草(一钱) 大枣(二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麻仁丸火麻仁(二两) 芍药 枳实(各五钱) 大黄 浓朴(各一两)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以知为度。

  卷之四

  痰饮方

  化痰丸(王节斋) 治津液为火熏蒸,凝浊郁结成痰,根深蒂固,以此缓治之。

  香附(童便浸炒,五钱) 橘红(一两) 栝蒌仁(一两) 黄芩(酒炒) 天门冬 海蛤粉(各一两)

  青黛(三钱) 芒硝(三钱,另研) 桔梗(五钱) 连翘(五钱)

  共研为末,炼蜜入生姜汁少许,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噙化。或为小丸,姜汤送下二钱。

  苓桂术甘汤(《金匮》) 治胸胁支满目眩。并治饮邪阻滞心肺之阳,令呼气短。

  肾气丸 治饮邪阻滞肝肾之阴,令吸气短。

  二方俱见《喘证》。

  甘遂半夏汤(《金匮》) 治饮邪留连不去,心下坚满。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汤洗七次,十三枚,以水一中杯,煮取半杯,去滓) 芍药(五枚,约今之三钱) 甘草如指(一枚,炙。约今之一钱三分)水二杯,煎六分,去滓,入蜜半盏,再煎至八分服。

  程氏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坚以芍药之苦,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以相使,此苦坚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与?尤氏曰: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药、白蜜,不特安中,亦缓毒药耳。

  十枣汤(《金匮》) 治悬饮内痛。亦治支饮。

  方见《腹痛》。

  大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热者,宜此凉发之。

  小青龙汤(《金匮》) 治溢饮之病属经表属寒者,宜此温发之。

  以上二方,俱见《伤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