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三字经
医学三字经
附子(二钱,制) 半夏(四钱) 炙草(一钱) 粳米(五钱,布包) 大枣(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大黄附子汤(《金匮》) 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者。
大黄 附子(各二钱) 细辛(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
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 治心腹诸痛虚极,诸药不效者,一服如神。及胁痛里急,妇人产后腹中 痛。
当归(七钱五分) 生姜(一两二钱五分) 羊肉(四两,去筋膜,用药戥秤方准)水五杯,煎取二杯,温服一杯,一日两服。若寒多者,加生姜五钱;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五钱,白术二钱五分。
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 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沉迟,关上小紧。
栝蒌(连皮子捣,五钱) 薤白(如干者用,三钱,生者用六钱)白酒三杯,煎八分服。加半夏二钱,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
大建中汤(《金匮》) 治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
川椒(二钱,微炒出汗) 干姜(四钱) 人参(三钱)
水二钟,煎一钟,去滓,入胶饴四钱,煎取八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食热粥半碗。
卷之三
隔食反胃方
左归饮(景岳) 即六味汤去丹皮、泽泻,加枸杞、炙草。
启隔饮(《心悟》) 治食入即吐。
川贝母(一钱五分,切片不研) 沙参(三钱) 丹参(二钱) 川郁金(五分) 干荷蒂(三个) 砂仁壳(四分) 杵头糠(二钱,布包) 茯苓(一钱五分) 石菖蒲(四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大半夏汤(《金匮》) 治反胃。
人参(二钱) 半夏(四钱,俗用明矾制者不可用,只用姜水浸二日,一日一换。清水浸三日,一日一换。摅起蒸熟,晒干切片用)
长流水入蜜扬二百四十遍,取三杯半,煎七分服。
吴茱萸汤方见《心腹痛》。
六君子汤 此方为补脾健胃、祛痰进食之通剂,百病皆以此方收功。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
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钱,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钱。
附子理中汤 治反胃。
即理中汤加附子三钱。治反胃,加茯苓四钱,甘草减半。
附隔食方法:《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行;手太阳小肠经,津液枯槁;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所以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
三一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 浓朴 枳实(各一钱)
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备参考。
卷之三
气喘方
苏子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气喘等证。
紫苏子(二钱,微炒) 前胡 当归 半夏 陈皮 浓朴(各一钱) 沉香 炙草(各五分)
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 治支饮满而肺气闭,气闭则呼吸不能自如,用此苦降,以泄实邪。
葶苈子(隔纸炒研如泥,二钱二分)水一杯半,大枣十二枚,煎七分,入葶苈子服之。
十枣汤方见《心腹痛》。
小青龙汤方见《伤寒》。
贞元饮(景岳) 阴血为阳气之根据归,血虚则气无所根据,时或微喘,妇人血海常虚,多有此症。景岳方意在济之缓之四字。济之以归、地,缓之以甘草,颇有意义。今人加紫石英、黑铅之重镇,则失缓之之义;加沉香、白芥子之辛香,则失济之之义矣。且此方非为元气奔脱而设,时医每遇大喘之症,必以此方大剂与服。气升则火升,偶得濡润之药,气亦渐平一晌,旋而阴柔之性与饮水混为一家,则胸膈间纯是阴霾之气,其人顷刻归阴矣。吾乡潘市医倡此法以局人神智,无一人悟及,诚可痛恨!熟地黄(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身(三四钱) 炙草(一二三钱)
水三四杯,煎八分服。
苓桂术甘汤(《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呼气短。
茯苓(四钱) 白术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五分)
水二杯,煎八分服。
肾气丸(《金匮》) 治气短。喻嘉言云:此治吸气短,即八味地黄丸,但原方系干生地黄、桂枝。
茯苓甘草大枣汤(仲景) 治气喘脐下动气,欲作奔豚。
茯苓(六钱) 桂枝 甘草(炙,各二钱) 大枣(四枚)
用甘澜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服。作甘澜水法:取长流水扬之数百遍,或千遍愈妙。
真武汤(仲景) 镇水逆,定痰喘之神剂。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宜倍茯苓。咳嗽甚者,去生姜,加干姜一钱五分,五味、细辛各一钱。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喻嘉言曰:凡遇阴火逆冲,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症,舍此方再无他法可施。予每用小囊佩带随身,恐遇急症不及取药,且欲吾身元气温养其药,借手效灵,厥功历历可纪。即痘症倒塌逆候,服此亦可回生。
沉香 附子(炮) 胡芦巴 肉桂(各一钱) 小茴香 补骨脂 肉豆蔻 木香 金铃子(去核,各一两) 硫黄 黑铅(与硫黄炒成砂子,各三两)
上为末,酒煮面糊丸梧子大,阴干,以布袋擦令光莹。每服四五十丸,姜汤送下。
卷之三
血症方
麻黄人参芍药汤(东垣) 治吐血外感寒邪,内虚蕴热。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甘草干姜汤(《金匮》)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水二杯,煎八分服。
柏叶汤(《金匮》) 治吐血不止。
柏叶(生用,三钱,无生者用干者二钱) 干姜(一钱) 艾叶(生用,二钱,如无生者,用干者一钱)水四杯,取马通二杯,煎一杯服。如无马通,以童便二杯,煎八分服。
黄土汤(《金匮》) 治先便后血为远血。亦治衄血、吐血、血不止。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 黄芩 甘草 阿胶 白术 附子(炮,各一钱五分)
水三杯,煎八分服。
赤小豆散(《金匮》) 治先血后便为近血。
赤小豆(浸令出芽晒干,一两) 当归(四钱)
共研末。每服三钱,浆水下。即洗米水,三日后有酸味是也。按凡止血标药可随宜作引,血余灰可用一二两同煎,诸血皆验。栀子、茜草、干侧柏治上血,槐花、生地黄、乌梅、续断治血崩。凡下血及血痢,口渴,后重,脉洪有力者为火盛。可用苦参子去壳,仁勿破,外以龙眼肉包之,空腹以仓米汤送下九粒,一日二三服,渐加至十四粒,二日效。
卷之三
水肿方
五皮饮 此方出华元化《中藏经》,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所以为治肿通用之剂。
大腹皮(酒洗) 桑白皮(生,各三钱) 云苓皮(四钱) 陈皮(三钱) 生姜皮(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温服。上肿,宜发汗,加紫苏叶、荆芥各二钱,防风一钱,杏仁一钱五分;下肿,宜利小便,加防己二钱,木通、赤小豆各一钱三分;喘而腹胀,加生莱菔子、杏仁各二钱;小便不利者,为阳水,加赤小豆、防己、地肤子;小便自利者,为阴水,加白术二钱,苍术、川椒各一钱五分;热,加海蛤三钱,知母一钱五分;寒,加附子、干姜各二钱,肉桂一钱;呕逆,加半夏、生姜各二钱;腹痛,加白芍一钱,桂枝一钱,炙甘草一钱。
导水茯苓汤 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按而塌陷。胸腹喘满,不能转侧安睡,饮食不下。小便秘涩,溺出如割,或如黑豆汁而绝少。服喘嗽气逆诸药不效者,用此即渐利而愈。
泽泻 赤茯苓 麦门冬(去心) 白术(各二两) 桑白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两) 大腹皮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上 咀,每服一二两,水二杯,灯草三十根,煎八分,食远服。如病重者,可用药二两,又加麦冬及灯草半两,以水一斗,于砂锅内熬至一大碗。再下小锅内,煎至一钟。五更空心服。
加减《金匮》肾气丸 治脾肾两虚,肿势渐大,喘促不眠等证。
熟地(四两) 云茯苓(三两) 肉桂 牛膝 丹皮 山药 泽泻 车前子 山茱萸(各二两) 附子(五钱)
研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灯草汤送下,一日两服。以两为钱,水煎服,名加减《金匮》肾气汤,但附子必倍用方效。加川椒目一钱五分,巴戟天二钱,治脚面肿。
卷之三 水肿方
风水
因风而病水也。
防己黄 汤(《金匮》)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防己(三钱) 炙草(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黄 (三钱) 生姜(四片) 大枣(一枚)
水二杯,煎八分服。服后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喘者,加麻黄;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枝。
虚汗自出,故不用麻黄以散之,只用防己以驱之。服后身如虫行及腰下如冰云云,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 、术、甘草,焉能使卫气复振,而驱湿下行哉!越婢汤(《金匮》) 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麻黄(六钱) 石膏(八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五枚)
水四杯,先煮麻黄至三杯,去沫,入诸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钱。风水,加白术三钱。
前云身重为湿多,此云一身悉肿为风多。风多气多热亦多,且属急风,故用此猛剂。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卷之三 水肿方
皮水
水行于皮中也。其脉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曰不恶风者,不兼风也。曰其腹如鼓者,外有胀形内不坚满也。曰不渴者,病不在内也。曰当发其汗者,以水在皮宜汗也。
防己茯苓汤(《金匮》) 治四肢肿,水在皮中聂聂动者。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
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药亦同防己黄 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外。故但以苓协桂,渗周身之湿,而不以术燥其中气也。不用姜、枣者,湿不在上焦之营卫,无取乎宣之也。
蒲灰散(《金匮》) 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肿甚而溃之逆证,厥之为言逆也。
蒲灰(半斤) 滑石(一斤)
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愚按:当是外敷法,然利湿热之剂,亦可内服外掺也。
越婢加术汤(《金匮》) 里水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当是皮水笔误也。或水在皮里,即皮水之重者,亦未可知。
方见《风水》。
甘草麻黄汤甘草(四钱) 麻黄(二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甘草煮七分服。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气,外行水气。
卷之三 水肿方
正水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愚按:正水《金匮》未出方。然提纲云:脉沉迟外证自喘,则真武汤、小青龙汤皆正治之的方,越婢加附子汤、麻黄附子汤亦变证之备方,桂甘麻辛附子汤加生桑皮五钱、黑豆一两,为穷极之巧方,此正水之拟治法也。
卷之三 水肿方
石水
谓下焦水坚如石也。其脉自沉,外证少腹满,不喘。
麻黄附子汤麻黄(三钱) 炙草(二钱) 附子(一钱)
水二杯,先煮麻黄至一杯半,去沫,入诸药煎七分温服,日作三服。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分两略异。即以温经散寒之法,变为温经利水之妙。
卷之三 水肿方
黄汗
汗出沾衣而色黄也。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皆属水气,因其入而内结,则郁热而黄,其脉沉而迟。外证身发热,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黄 桂枝芍药苦酒汤(《金匮》) 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风水脉浮,黄汗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毛孔入得之。(水气从毛孔入而伤其心,故水火相侵而色黄,水气搏结,而脉沉也。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因风内返亦是水。凡脾胃受湿,湿久生热,湿热交蒸而成黄色,皆可以汗出。入水之意,悟之!)黄 (五钱) 芍药 桂枝(各三钱)
苦酒一杯半,水一杯,煎八分,温服。当心烦,至六七日乃解。(汗出于心,苦酒止之太急,故心烦。至六七日,正复而邪自退也。)桂枝加黄 汤(《金匮》)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盗汗出。汗已反发热,久久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以上皆黄汗之变证、师备拟之,以立治法。兹因集隘,不能全录,只辑其要)。此为黄汗。(言变证虽多,而其源总由水气伤心所致。结此一句,见治法不离其宗。)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钱) 甘草(炙) 黄 (各二钱) 大枣(四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