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引秘籍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离卦用九·坎卦用六

  太白真人云: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又曰:欲知颠倒术,相克乃相生。又曰:欲知颠倒由离坎,须识浮沉定主宾。《草堂歌》曰:若欲学长生,先须 五行。

  五行不颠倒,还丹不解成。会得五行颠倒,方知利中有害,害却成利。珞 子云:每见凶中有吉,吉乃先凶。《阴符经》所谓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且以天地万物观之,无有不颠倒者。然须识真五行,方解颠倒术。曹真人云:五行处处有,岂是真人惜。欲识五行真,一水还一石。郑真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一水一石之谓丹。又歌曰:为得铅中金,兼得石中水。盖水中出金,石中出液。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日南午

  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日南午,太阴之气乘于余阳,燕坐。

  燕坐者,儒家所谓潜神,释氏所谓坐禅。左玄真人云:夫欲修生,放舍外事,无令干心。然后安坐,内观于心,若觉一念起,即除灭。其法要:于净室宽衣叠足,蟠坐闭目,安稳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则元气自复,兀然而佳矣。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调息

  太白真人授冲和子云:神庐者,鼻也。夫欲安元和之气,先净室中调,令气微微然。小则生之门,大则死之路,故生死之机在此矣。启之又不可,闭之又难为。但令微之,又微不得令奔而口吐。故老子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容成子:吐故纳新,察鼻之出入。《内观经》云:元气入鼻灌泥丸也。《保神经》云:欲得延年寿,无过治髓门。髓门者,玄牝之门也。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心无外缘

  《黄庭经》云:脐下一寸名曰下丹田。刘真君歌曰:欲得不死长在天,须将元气守丹田。

  大抵心无外缘,是真人初修道法,所谓收视为听。其法要:喘息不出于鼻,内思惟不离于身中。老子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皆此义也。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以神驭气

  尹真人曰:若神能驭气,即鼻不失于息。真人以神为车,以气为马,终日行而不失,上至泥丸,下至命门.二境相通,可救老残。若呼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吸不得神宰,一息不全。若能息息之中,神气相合,子母不相离,即当内结,求死不得。功成之后,男子关元无聚精,女子脐下不结婴。若神气各驰,情为欲牵,元气下降,自不能制,遂有畎浍之忧。若息息之中神气相持,子母不离,虽有会合,常味于无味,乃于得术矣。西竺迦叶、留形、马明、龙树,并得此密传于世。得闻此者,皆累世积福,于仙录有缘,乃可遇之。

  古歌曰:若欲长生学伏心,莫观他事去来今。但向定中神气合,何忧不至大仙林。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闭神庐以定火候

  草衣子歌曰:采炼铅汞在午前,一阴生即破其干。所以修生之士,阳时则服气,午后只闭息而已。所以炼阴也。《赤城记》所谓炼气者,闭息也。闭息千日,则五脏不交、六腑不传、百脉不行、百关自凑、神气自御、万化自定。天地不能盗其体,阴阳不能衰其形。从一至十,从十至百,从百至千,闭息一百二十为小乘,闭息一千二百为中乘,闭息一万二千为大乘。昼夜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计五百四十动为一息,去仙不远矣。其术:湛然无思,澄心燕坐,昂头瞑目闭息,以右手第二指第三指节,谓之生死门,受神之所,乃以数珠按之,心默数之。息急即右转咽喉,不可令大急,急则微出外气,复吸则上。此在口诀。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开生门而复婴儿

  胎息者,抱一守中之法也。婴儿在腹中,取气于脐管。十月脱胎,即取气于神庐。真人鼻无出入,其息深深。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者,胎息之谓也。《胎息歌》云:鼻口非呼吸,方为胎息功。

  虽居宇宙内,如在胞胎中。世人为生门有脐盖闭塞,所以气出不得。脐虚之后,求息则息,自然气从此处出,鼻中无息也。蟠足正坐,两手交在脐上者,为脐虚。存一之后,应从此处出也。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圣胎内结

  圣胎内结,握固凝然。卫生之经,思过半矣。自子至午为炼阳,自午至酉为炼阴。阳主乎动,阴主乎静。阳不欲溢,阴不欲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然而知之非难,持之在久无间断。与道相应则内外俱进,而还丹之事可议矣。

  《谷神论》:含津炼气,吐故纳新,上入泥丸,下注丹田,谓之内丹。阳龙阴虎,木液金精,二气交会,烹炼而成,谓之外丹。修道之人,先成内丹,后炼外药,内外相应,即致神仙。烟萝子云:真外应,丹自来。金华山人云:只修真气不修丹,到了多应变化难。定机子亦云:虽是长生客,未为拔宅仙。更须修大药,方始得飞仙。

  灵剑子引导子午记

  导引诀

  并闭息为之,息满急则微微吐放。

  仰托一度理三焦双手极力向上,如擎天状,托之,左右各三次。

  左肝右肺如射雕先左引,次右引,极力为之,如前。

  东肝单托西通肾右手握固,柱右肾堂,左手极力托之。左手握固,柱左肾堂,右手极力托之。左右各三次。

  五劳回顾七伤调右手抱左肘则左顾,左手抱右肘则右顾,皆极力三作。

  游鱼摆尾通心脏双展两臂摆之,数多为妙。

  手攀双足理于腰正坐,舒展双足,以双手取足心,极力三攀之。

  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双手紧掩两耳,叩齿三十六下,以第二指敲耳后骨。

  养生导引法全

  中风门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一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一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一法:一足蹋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一法: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膊并血冷、筋急,渐渐如消。

  一法:两手抱左膝,生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一法:两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难屈伸。

  一法: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一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

  去膊并内血冷、内风、两膊、两腋、筋脉挛急。

  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一法:偃卧,合两膝,布两足,生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伏势疼痛、两胫不随。

  一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者,以两手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者,以舌略舐唇口牙齿,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一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唯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一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养生导引法全

  风痹门

  一法: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以左踵拘右足拇趾,除厥、痹。两手更引足趺置膝上,除体痹。

  一法:偃卧,合两膝头,翻两足,生腰坐,口纳气胀腹,自极七息。除痹痛、热痛、两胫不随。

  一法:踞坐,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引两手。

  一法:偃卧,端展两手足,以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寒、周身痹、厥逆。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大风、偏枯诸痹。

  一法:左右手夹据地,以仰引腰,五息止,去痿痹、利九窍。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久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一法: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痛痹。

  一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一法:凡人常觉脊倔强而闷,仰面努膊,并向上,头左右两向 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二七。除寒热病,两膝、脊、腰、颈、项痛,风痹。

  一法: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痛,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尽除。

  养生导引法全

  心腹痛门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一法: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

  一法:偃卧,仰两足、两手,鼻纳气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养生导引法全

  霍乱门

  一法: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乳近两边。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外踵者相向,亦鼻纳气,自极七息。除两膝寒、胫骨疼,转筋。

  一法:覆卧,旁视,立两踵,生腰,鼻纳气。去转筋。

  养生导引法全

  呕吐门

  一法:正坐,两手向后捉腕,反拓席,尽势,使腹弦弦,上下七,左右换手亦然。除腹肚冷气、宿气积、胃口冷、食饮进退吐逆。

  一法:偃卧,展两胫两手,左跷两足踵,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腰中病、食苦呕。

  一法:坐,直舒两脚,以两手挽两足,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以两手直叉两脚底,两脚痛舒,以头枕膝上,自极十二通,愈肠胃不能受食、吐逆。

  养生导引法全

  气门

  一法:两手向后,合手拓腰,向上极势,振摇臂肘,来去七,始得。手不移,直向上向下尽势,来去二七。去脊、心、肺气壅闷。

  一法:两足两指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厥逆上气。极用力,令两足相向,意止。引肺中气出,病患行,肺内外展转屈伸,随无有违逆。

  养生导引法全

  痰饮门

  一法:左右侧卧,不息,十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有二息,治痰饮也。

  养生导引法全

  痨瘵门

  一法:以两手着头上相叉,长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一法: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除虫,伏尸皆去,面体光泽也。

  养生导引法全

  胁痛门

  一法:胁侧卧,伸臂直脚,以鼻纳气,以口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一法:端坐生腰,右顾视目,口纳气咽之,三十。除左胁痛、开目。

  一法:手交项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坐地,交两手,着不周遍,握当挽,久行,实身如金刚,令息调长,如风云如雷。

  养生导引法全

  腰痛门

  一法:一手向上极势,手掌四方转回,一手向下努之,合手掌努指,侧身欹形,转身向似看,手掌向上,心气向下散适,知气下缘上,始极势,左右上下四七亦然。去膊并肋、腰脊疼闷。

  一法:平跪,长伸两手,拓席向前,待腰脊须转,遍身骨解气散,长引腰极势,然始却跪,便急如似脊肉冷气出许,令臂膊痛,痛欲似闷,痛还坐,来去二七,去五脏不和、背痛闷。

  养生导引法全

  香港脚门

  一法:坐,两足长舒,自纵身,纳气向下,使心内柔和适散,然后屈一足,安膝下,努,长舒一足,仰取指向上,便急仰眠,头不至席,两手急努向前,头向上努挽,一时各各取势,来去二七,递互亦然。去腰疼、腰膊冷、血冷、风痹,日日渐损。

  一法:覆卧,旁视内踵,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脚痹弱。

  一法:舒两足坐,散气向涌泉,可三通,气彻倒始收,右足屈卷,将两手急捉脚涌泉,挽足踏手,一时取势,手足用力,逆气向下三七,不失气数寻。去肾内冷气、膝冷、脚疼也。

  一法:一足屈之,足指仰,便急捉一足安膝头,心散两足跟,出气向下,一手拓膝头,向下急捺,一手向后拓席,一时极势,左右亦然,二七。去膝痹疼急。

  一法:一足踏地,一足向后,将足解溪,安 上,急努两手,偏相,向后侧身如转,极势二七,左右亦然。去足疼痛、痹急、腰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