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导引法


  《阴符经》中说:“机在目”,认为双目属阳,用双目内视脏腑,可使脏腑气机生发,气血活跃。王子乔认为闭目而视为补,开目而视为泻,故曰:“虚者闭目,实者开目。”、吸呼补泻出气为呼,入气为吸。清·薛阳桂《梅华问答》说:“人之一呼一吸关系非细,一吸则天地之气归我,一呼则我之气还天地。”故《圣济总录》说:“入气为阴,出气为阳。”王子乔以“以口纳气,鼻出气者,名曰补;闭口温气咽之者,名曰泻。”主张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原则辨证而施功。《景岳全书》指出:“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这些见解反映古人认为呼吸补泻的核心是通调阴阳。阳虚气不足宜吸多呼少,以阴济阳,故名曰补,其道理是入气为阴;阴虚精不足者,宜吸少呼多,以阳育阴,其原因是呼气为阳。对于阳盛之人,吸多可泻阳,平阳,故名曰泻。当然,这些也是一家之说,各家见解不同,谨供参考。

  十四、补益门

  (十一)五禽戏法

  〔原文〕《道藏经》云:“老君曰: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能鸟伸,挽引肤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名曰:五禽之戏。挽引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故令汗出因(而)止,以身体轻便。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完坚,夫为导者甚易,行者甚稀,悲哉!、虎戏,四肢踞地,前三踯(踏步不前),后三踯。长引肤,乍前,乍却,仰天即返;伏踞地,行前、却各七。

  、熊戏,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擗地七,右亦七;踯地,手左右托地各七。

  、鹿戏,四肢踞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三,左伸右脚,右伸左脚,左右伸缩亦三。

  、猿戏,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七,以脚拘物倒悬,左七右七;坐,左右手拘脚五按(头)各七。

  、鸟戏,立起,翘一足,伸两臂,扬扇用力,各二七;坐,伸脚,起挽足指,各七;伸缩两臂各七。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限。轻身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佗行之年过万岁,教传弟子,广陵吴普,亦得延年长寿。

  〔解说〕本节《五禽戏法》和各节《服气吐纳诀》选自明代《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老君养生诀》。

  五禽戏,是古人模仿禽兽的运动而编制的导引术。《庄子》即有“熊经鸟伸”的动作,《淮南子》又记载了“熊经鸟伸,浴 ,鸱视虎顾”的六禽动作。后汉名医华佗继承了前人的一些经验,编制了“五禽戏”。《后汉书·华佗传》说:“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着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因“晓养性之术,则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五禽戏收入《道藏》后被冠以《太上老君养生诀》,有“佗行之年过万岁,普施行之,年九百余岁”等不实之词。但所述五禽动作,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运动量大,反映了古代五禽戏朴实求真的面目。

  、虎戏,模仿猛虎出行。四肢手脚盘踞于地,成四肢蹲地式,先用前肢(手)原地踏步三次,后用后肢(脚)原地踏步三次,然后将肌肤放松伸展,四肢踞地突而前进,突而后退地跳跃,前后各跳跃七次。最后抬头仰天,形如虎视长鸣,收功。

  、熊戏,模仿卧熊抬头张望姿态。仰卧,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头向左侧地面及胸前转动环视七次,再向右侧七次。然后翻身四肢踞地,手左右托地各七次。

  、鹿戏,模仿鹿的舒展昂扬姿态。四肢踞地,伸颈抬头左右回顾各三次,回顾时向左侧引颈将右脚伸直,向右引颈将左脚伸直,左右伸缩,也是各三次。

  、猿戏,模仿猿的攀树登枝,敏捷灵活。用两手攀物(如树枝等)使身体悬空,引体向上,伸缩肢体,上下七次;然后用脚勾着树枝等物,倒悬肢体,左右摇动各七次;然后,坐位,伸直两腿,用左右手勾脚低头向下以头着脚,各七次。

  、鸟戏,模仿鹤立,轻翔自如的姿态。站立,一足踏地,一足屈起,成白鹤独立式,伸展两臂,上下用力扇动,如鸟飞翔,左右换足独立七次。然后坐位,伸脚,用手拘足指,左右各做七次。再伸直收缩活动两手臂,左右各做七次。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以只练一戏,也可以五戏同时练。应根据身体情况,尽力而为,以微有汗出为度。

  十四、补益门

  (十二)服气吐纳诀

  〔原文〕字: 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 ,吐纳治之。

  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

  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湿即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

  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即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

  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

  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

  〔解说〕呼吸时有一种配以默读字音的锻练方法,叫做“服气吐纳诀”或“六字气诀”。这六字是、呵、呼、吹、嘻。六字分别配属于肺、心、脾、肝、肾、五脏和三焦。 字配属于肺,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贯注于五脏。肺受风即鼻塞不通。肺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 ”以治疗。呵字配属于心,心开窍于舌,统摄五脏。心经有热即口舌干燥。心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呵”字以治疗。呼字配属于脾,脾开窍唇。所以古人说:脾停湿口唇干燥。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呼”字以治疗;嘘字配属于肝,肝开窍目。所以古人说:肝气过盛即目赤疼痛。肝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嘘”字以治疗。吹字配属于肾,肾开窍于耳。所以古人说:肾虚则耳聋。

  肾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吹”字以治疗。嘻字配属于三焦。三焦有疾病,可在呼气时默读“嘻”字以治疗。

  小结:

  呼吸时配合默读口诀治病的锻炼方法,首载于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有六者谓吹、呼、唏、呵、嘘、 ,皆出气也。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 以解极。后世将六字又配属于五脏和三焦,以及四季。如隋代智HT述《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字配属五脏歌诀”说: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 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本书“二十七、老人门”引《修真书》“六字配属四季歌诀”说: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阑,秋 定知金肺润,肾吹惟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

  切记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宝神丹。

  至于六字诀的具体练法和主治功能本书“二十七、老人门”有详细论述。

  十五、消渴门

  〔原文〕一法: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赤松于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解说〕人睡卧时,不要张口,否则日久会引起消渴病及使颜面失去血色。赤松子说:卧,闭眼,不息十二通,可治饮食不消化。

  〔原文〕二法:解衣 (谈。安静)卧,伸腰 小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五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此名谷,并与气和,即真良药也。

  〔解说〕赤松子,古代气功家。相传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曾跟随赤松子学导引辟谷术于天门山。赤松子吃首乌、黄精,教张良行眼观鼻,鼻对脐,双肘压期门等导引术。《云笈七签》卷五十九有赤松子服气经序一篇,序曰:“天道悠长,万品不齐,人生为贵,阴阳同阶,天道坦坦,修之不迷……故曰:休粮绝食为生道,阴阳还精为重宝,能常行之永寿考,何为恣欲自使老。千金送葬无亿兆,悲呼哭泣自懊恼,岂若无为为服气,好修之不释升天。”《列仙传》说:“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这完全把人神仙化了。据史书记载来看赤松子是汉代气功家,曾为张良之师是确有其事的。

  解开衣服,安静而卧,伸腰,使气沉小腹,五息止,引气入肾中,可除消渴,调和阴阳。

  解衣,是使导引时气行不受阻碍。静卧,是使心中没有妄想,气容易在体内营运。伸腰,是为了使肾脏不受压迫。 腹者,是吸气使气至丹田,令小腹胀满,此时收腹聚气,五息方止。引肾,是引肾水到咽喉,润泽上部,以祛除消渴枯槁病。调和阴阳,可使人气力健旺。在导引中如出现虚弱现象,就要根据时节而进行避忌。刚刚进食之后和过度的饥饿时,这两个时候,不能进行导引,因其会损伤人体。还应避开不好的日子及时辰节令不和的时候。导引完毕,要先步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可行一千步,然后进食。进食不要太冷太热,要五味调和。陈腐的隔夜食物,虫蝎吃过的剩余食物,都不能吃。进食时,要小口细嚼慢咽。食后,不要立即睡觉。这就叫谷药,再加上气和,可谓真正的良药了。

  小结:

  本节重点讨论练功时姿式和意义,以及注意事项与饮食禁忌。所述甚详,不另再议。

  十六、胀满门

  〔原文〕一法:蹲坐,住心,卷两手发心下,左右手摇臂,递互欹身,尽膊势,卷头筑肚,两手冲脉至脐下,来去三七。渐去腹胀肚急闷,食不消化。

  〔解说〕蹲坐,收心定意,卷曲两手从心向下,然后左右摇动两臂,交替侧斜身体,两肩尽量用力,低头向肚,两手沿冲脉按到脐下,上下反复二十一次。可逐渐去肚腹胀闷,食不消化。

  〔原文〕二法:腹中若胀有寒,以口呼出气三十过止。

  〔解说〕腹中若是胀满有寒气,以口呼气,三十次为止。

  〔原文〕三法:若腹中满,食饮苦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数十,满吐之,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解说〕如果腹中胀满,食后苦于作饱,可正坐直腰,用口吸气数十次,气吸足后吐出,以所苦消失为止,以后胀饱时仍可再行此法。如有寒气腹内不适,也可以施行此法。

  〔原文〕四法:端坐伸腰,口纳气数十。除腹满,食饮过饱,寒热,腹中痛病。

  〔解说〕正坐伸腰,口吸气数十次。可消除肚腹胀满,饮食过饱作胀,恶寒发热,腹中痛等病。

  〔原文〕五法:两手向身侧一向,偏相极势。发顶足气散下,欲似烂物解散。手掌指直舒,左右相皆然,去来三七。始正身,前后转动膊腰七。去腹肚胀,膀胱腰脊臂冷,血脉急强悸也。

  〔解说〕两手伸向身体一侧,尽力侧转并行气,使气从头顶下散脚,以意念想象就如腐烂的东西那样使气散开。手掌手指伸直,左右相同,来回做二十一次。然后转正过身来,前后转动肩臂和腰部七次。可祛除肚腹作胀,膀胱、腰脊和臂部寒冷,血脉急强悸动等病。

  〔原文〕六法:若腹内满,饮食善饱。端坐伸腰,以口纳气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

  〔解说〕见本篇第三法。

  〔原文〕七法:脾主土,暖如人肉始得发汗,去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胀,先须暖足,摩上下并气海,不限遍数,多为佳。始得左回右转三七,和气如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动脉搓筋,气血布泽,二十四气和润,脏腑均调。和气用头摇振,手气向上,心气向下,分明知去来。莫问平手,欹腰转身。摩气蹙回动尽,心气放散,送至涌泉。一一不失气之行度,用之有益。不解用者,疑如气乱。

  〔解说〕脾在五行属土,土气温暖,人体便能发汗,汗出可祛除风冷邪气。若腹内有气作胀,要先温暖两脚,并按摩肚脐上下和气海,次数不限,越多越佳。至少要左回右转二十一次。要使气平和,当用腰身内一十五法,回转三百六十骨节,血脉流动,筋骨通利,气血布泽各脏腑,就可使二十四气调和,脏腑协调。要使气和,须知用气之法,头要转动摇振,以意念引手气上行,心气下行,使上下来去分明。不论是平手、斜腰、转身、按摩行气、动作退出,都要使心气放散,送至涌泉,每一个动作,都要根据法而行,不能失气营运的规律。气不失度,用之有益,气若失度,可致气乱。

  小结:

  本篇对腹胀提出了摇手臂转体,以手沿腹正中冲脉上下按摩的动功和以口吸气,满吐之,存思使气从头顶向下散布至脚,如腐烂东西那样松散和自然地使气下行的静功。这两种功法均有理气舒腹,健脾除满的作用。强调练功时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坚持反复练习,才能收到良效。对呼吸主张以“口纳气”,“口呼气”为主,以口大幅度的深呼吸,可使腹内充分受气,胀满消除。最后一条又强调指出,治胀要先理脾,理脾消胀,可先暖足,摩腹,活动腰内,摇头,后以意引手气向上,心气向下,气血和调,中焦得通,则胀自除。引气时要使上下来去分明,各循其经,心气始终要松散自如,如此则气可行送于涌泉。引气一定要根据法而行,不失其度,方可有益,若失其度,反而会使气乱,引起头昏、目眩、胸闷、腹胀等不良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