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室秘藏


  卷下 小便淋闭门

  小便淋闭论

  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也黄柏(去皮锉酒洗焙) 知母(锉酒洗焙干各一两) 肉桂(五分)上为细末熟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顿两足令药易下行故也如小便利前阴中如刀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

  卷下 小便淋闭门

  小便淋闭论

  治渴而小便闭涩不利邪热在上焦气分灯心(一分) 通草(二分) 泽泻 瞿麦 琥珀(各五分) 蓄 木通(各七分) 车前子(炒一钱) 茯苓(去皮二钱) 猪苓(去皮三钱)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食远服或局方八正散五苓散亦宜服之

  卷下 小便淋闭门

  小便淋闭论

  治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茯苓(去皮) 滑石(炒黄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各三钱) 黄柏(去皮酒洗四钱)上 咀每服五钱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如急闭不拘时服

  卷下 小便淋闭门

  小便淋闭论

  治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涩羌活 防风 本 独活 柴胡(各五分) 升麻(五钱)以上治肾疸目黄浑身黄白茯苓(二分) 泽泻(三分) 猪苓(四分) 白术(五分) 苍术(三钱)以上治小便赤涩黄柏(二分) 人参(三分) 葛根(五分) 神曲(六分) 甘草(三钱)上锉如大豆大分作二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内经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夫大肠庚也主津本性燥清肃杀之气本位主收其所司行津以从足阳明旺则生化万物者也足阳明为中州之土若阳衰亦殒杀万物故曰万物生于土而归于土者是也以手阳明大肠司其化焉既在西方本位为之害蜚司杀之府因饱食行房忍泄前阴之气归于大肠木乘火势而侮燥金故火就燥也大便必闭其疾甚者当以苦寒泻火以辛温和血润燥疏风止痛是其治也以秦艽当归梢和血润燥以桃仁润血以皂角仁除风燥以地榆破血以枳实之苦寒补肾以下泄胃实以泽泻之淡渗使气归于前阴以补清燥受胃之湿邪也白术之苦甘以苦补燥气之不足其甘味以泻火而益元气也故曰甘寒泄火乃假枳实之寒也古人用药为下焦如渎又曰在下者引而竭之多为大便秘涩以大黄推去之其津血益不足以当归和血及油润之剂大便自然软利矣宜作锉汤以与之是下焦有热以急治之之法也以地榆酸苦而坏胃故宿食消尽空心作丸服之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疾并痔漏有脓血大便燥硬而作疼痛不可忍秦艽(去芦) 桃仁(汤浸去皮尖) 皂角仁(烧存性各一两) 当归梢(酒浸) 泽泻 枳实(麸炒黄) 白术(各五钱) 地榆(三钱)上为细末和桃仁泥研匀煎热汤打麦糊为丸如鸡头仁大令药光滑焙干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空心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忌生冷硬物冷水冷菜之类并湿面酒及辣辛热大料物之类犯之则药无验也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疾若破谓之痔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气逼大肠而作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湿也胃刑大肠则化燥火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湿热风燥四气而合故大肠头成块者湿也作大痛者风也若大便燥结者主病兼受火邪热结不通也去此四者其西方肺主诸气其体收下亦助病为邪须当破气药兼之治法全矣以锉汤与之其效如神秦艽(去 ) 桃仁(汤浸去皮另研) 皂角仁(烧存性另研各一钱) 苍术(制) 防风(各七分)黄柏(去皮酒洗五分) 当归梢(酒洗) 泽泻(各三分) 梭身槟榔(一分另研) 大黄(少许虽大便过涩亦不可多用)上除槟榔桃仁皂角仁三味外余药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入槟榔等三味末再上火煎至一盏空心热服待少时以美膳压之不犯胃气也服药日忌生冷硬物及酒湿面大料物干姜之类犯之则其药无效如有白脓加白葵花头五朵去萼心青皮半钱不去白入正药中同煎木香三分为细末同槟榔等三味根据前煎服饵古人治此疾多以岁月除之此药一服则愈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大肠疼痛不可忍叔和云积气生于脾脏傍大肠疼痛阵难当渐交稍泻三焦火莫谩多方立纪纲羌活(一两) 郁李仁(汤浸去皮另研一两五钱) 大黄(八钱煨) 槟榔 桂(去皮) 木香川芎(各五钱)上除郁李仁另研入外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白汤下食前取大便微利一服而愈切禁不得多利大便其痛滋甚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漏每日大便时发疼痛如无疼痛者非痔漏也此药主之秦艽 防风 当归身 白术(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 泽泻(各六分) 黄柏(五分) 大黄(煨) 橘皮(各三分) 柴胡 升麻(各二分) 桃仁(三十个) 红花(少许)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之避风寒忌房事酒湿面大辛热物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漏成块下垂不任其痒羌活(一钱二分) 秦艽 黄 (各二钱) 防风(七分) 升麻 炙甘草 麻黄 柴胡(各五分) 本(三分) 细辛(少许) 红花(少许)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忌风寒处大小便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漏大便硬努出大肠头下血苦痛不能忍郁李仁 皂角仁(各一钱) 枳实(七分) 秦艽 麻仁 当归梢 生地黄 苍术(各五分)大黄(煨) 泽泻(各三分)上锉如麻豆大除皂角仁另为末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入皂角仁末调空心食前服之忌如前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漏经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 为痔治法当补北方泻中央黄柏(一钱五分) 生地黄(一钱) 泽泻(八分) 苍术(六分) 当归梢 防己 防风梢猪苓(各五分) 麻黄(二分) 红花(半分) 桃仁(十个)上锉如麻豆大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之忌如前

  卷下 痔漏门

  痔漏论

  治痔漏大便结燥疼痛大黄(煨四钱) 秦艽 枳实(各一钱) 泽泻 当归梢 皂角仁 白术(各五分) 红花(少许) 桃仁(二十个)上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热服忌如前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日夫前阴者足厥阴肝之脉络循阴器出其挺末凡臭者心之所主散入五方为五臭如肝为臊此共一也当于肝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如恶针当用药除之酒者气味俱阳能生里之湿热是风湿热合于下焦为邪故经云下焦如渎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酒是湿热之水亦宜决前阴以去之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阴部时复热痒及臊臭柴胡梢 泽泻(各一钱) 车前子 木通(各五分) 生地黄 当归梢 草龙胆(各三分)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此药柴胡入肝为引用泽泻车前子木通淡渗之味利小便亦除臊气是名在下者引而竭之生地黄草龙胆之苦寒泻酒湿热更兼车前子之类以撤肝中邪气肝主血用当归以滋肝中血不足也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小便溺黄臊臭淋沥两丸如冰阴汗浸多羌活 酒黄柏(各一钱) 升麻 柴胡 苍术 黄芩(各五分) 泽泻(四分) 麻黄根 猪苓防风(各三分) 炙甘草 当归身 本(各二分) 红花(一分)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临卧服大忌酒湿面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两丸冷前阴痿弱阴汗如水小便后有余滴HT 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下亦冷升麻 羌活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 草龙胆 泽泻(各一钱五分) 黄柏 知母(各二钱)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以早饭压之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两外肾冷两髀阴汗前阴痿阴囊湿痒臊气柴胡 生甘草 酒黄柏(各二钱) 升麻 泽泻(各一钱五分) 当归梢 羌活 麻黄根汉防己 草龙胆 茯苓(各一钱) 红花(少许) 五味子(二十个)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稍热服忌酒湿面房事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前阴两丸湿痒痛秋冬甚夏月减肉桂(二分) 川椒 当归梢 猪苓(各三分) 蛇床子 黑狗脊(各五分) 麻黄根(一钱)轻粉(少许) 红花(少许) 斑蝥(两枚)上为末干糁上避风寒冷湿处坐卧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前阴冰冷并阴汗两脚痿弱无力黄 (七分) 炙甘草(五分) 升麻 猪苓(各四分) 白茯苓 葛根 人参(各三分) 柴胡羌活 陈皮 连翘 当归身 黄柏(炒) 泽泻 苍术 曲末 知母 防风(各二分)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忌酒湿面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面色痿黄脚痿弱无力阴汗柴胡 麻黄根(各六分) 白茯苓 白术 酒黄柏 猪苓 升麻(各一钱) 苍术 防风(各一分五钱) 泽泻(二钱)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稍热服一时辰许方食

  卷下 阴痿阴汗门

  阴痿阴汗及臊臭论

  治脐下撮急疼痛并周身皆急痛小便频数及五脉急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名曰肾疝羌活(三钱) 当归 茴香(各二钱) 延胡索 麻黄根节 肉桂(各一钱) 丁香 木香甘草 川乌头(各五分) 防己(三分) 蝎(十三个)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白汤服

  卷下 泻痢门

  诃子皮散

  癸卯冬白枢判家一老仆面尘脱色神气特弱病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以求其治曰此非肉食膏粱必多蔬食或饮食不节天气已寒衣盖犹薄不禁而肠头脱下者寒也真气不禁形质不收乃血滑脱也此乃寒滑气泄不固故形质下脱也当以涩去其脱而除其滑微酸之味固气上收以大热之剂而除寒补阳以补气之药升阳益气御米壳(去蒂萼蜜炒) 橘皮(各五分) 干姜(炮六分) 诃子(煨去核七分)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渣空心热服

  卷下 泻痢门

  升麻补胃汤

  治宿有阳明血证因五月间大热吃杏肠 下血唧远散漫如筛腰沉沉然腹中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湿毒肠 属阳明少阳经血证也白芍药(一钱五分) 升麻 羌活 黄 (各一钱) 生地黄 熟地黄 独活 牡丹皮 炙甘草 柴胡 防风(各五分) 当归身 葛根(各三分) 肉桂(少许)上锉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稍热服

  卷下 泻痢门

  升阳去热和血汤

  治肠 下血另作一派其血唧出有力而远射四散如筛肠中血下行腹中大作痛乃阳明气冲热毒所作也当升阳去湿热和血脉是其治也橘皮(二分) 熟地黄 当归身 苍术 秦艽 肉桂(各三分) 生地黄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分) 升麻(七分) 熟甘草 黄 (各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上 咀都作一服水四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立效

  卷下 泻痢门

  益智和中汤

  治肠 下血或血色紫黑腹中痛腹皮恶寒右手关脉弦按之无力而喜热物熨之内寒明矣肉桂(一分) 桂枝(四分)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黄 升麻(各一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 干姜(少许)上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

  卷下 泻痢门

  芍药柏皮丸

  治湿热恶痢血痢频并窘痛无问脓血并皆治之芍药 黄柏(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五钱)上为末饭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汤下忌油腻酒湿面等物

  卷下 泻痢门

  和中益胃汤

  治太阴阳明腹痛大便常泄若不泄即秘而难见在后传作湿热毒下鲜红血腹中微痛胁下急缩脉缓而洪弦中下得之按之空虚苏木(一分) 本 益智仁(各二分) 熟地黄 炙甘草(各三分) 当归身(四分) 柴胡升麻(各五分)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卷下 泻痢门

  槐花散

  治肠 下血湿毒下血川芎(四分) 槐花 青皮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各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米饮汤调下食前忌酒湿面生冷硬物

  卷下 泻痢门

  茯苓汤

  治因伤冷饭水泄一夜走十行变作白痢次日其痢赤白腹中疗痛减食热躁四肢沉困无力生黄芩(三分) 当归身(四分) 肉桂 炙甘草(各五分) 猪苓 茯苓(各六分) 泽泻(一钱) 芍药(一钱五分) 苍术 生姜 升麻 柴胡(各二分)上 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之

  卷下 泻痢门

  黄补胃汤

  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泄腹中鸣小便黄黄 柴胡 当归身 益智 橘皮(各三分) 升麻(六分) 炙甘草(二钱) 红花(少许)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之

  卷下 泻痢门

  升阳除湿汤

  自下而上者引而去之苍术(一钱) 柴胡 羌活 防风 升麻 神曲 泽泻 猪苓(各五分) 炙甘草 陈皮麦曲(各三分)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之如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各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非肠鸣不得用

  卷下 泻痢门

  人参益胃汤

  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躁热短气口不知味腹鸣大便微溏身体昏闷觉渴不喜冷物黄 甘草 当归梢 益智(各二分) 人参 黄芩 柴胡 半夏 白术(各三分) 陈皮升麻(各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红花(少许)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前服之

  卷下 泻痢门

  升麻补胃汤

  治因内伤服牵牛大黄食药泄泻过多腹中大痛甘草(七分) 升麻 柴胡 草豆蔻 黄 (各五分) 半夏(三分) 当归身 干姜(各二分) 红花(少许)上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食远服之

  卷下 疮疡门

  散肿溃坚汤

  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于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 遍于颏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证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黄芩(八钱酒洗一半生用一半) 草龙胆(酒洗各炒四遍) 栝蒌根(坐碎酒洗) 黄柏(酒制)酒知母 桔梗 昆布(各五钱) 柴胡(四钱) 炙甘草 京三棱(酒洗) 广术(酒洗炒) 连翘(各三钱) 葛根 白芍药 当归梢 黄连(各二钱) 升麻(六分)上 咀每服六钱水二盏零八分先浸多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服毕根据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半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用此药汤留一口送下或加海藻五钱炒亦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