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要略

  黄芩 甘草 芍药 大枣(二十四)香连丸 治下痢赤白,白多于赤。
  
  木香(五钱) 黄连(二两)
  
  共研细末,陈米饭或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二十五)导赤散 治心移热于小肠,小便赤涩,茎中作痛,热淋不利。
  
  生地(五钱)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各一钱)
  
  研为末,每服三钱。
  
  (二十六)甘桔汤 治咽喉肿痛。
  
  甘草 桔梗(各一钱) 又方加山豆根、玄参、牛蒡子、荆芥等分,麦冬加倍。
  
  (二十七)犀角大青汤 治斑出大盛大热,心烦狂言闷乱,不能发透。
  
  犀角(二钱) 大青(钱半) 黑参 升麻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各一钱) 甘草(八分)
  
  无大青用青黛。清水煎服。
  
  (二十八)茅花汤 治衄血。
  
  防风 荆芥 甘草 牛蒡子(炒) 生姜 茅花(二十九)黄连汤 治多汗。
  
  黄连 黄柏 黄芩 黄 生地 归身 麦冬 浮麦清水煎,去渣,调蒲扇灰服。
  
  (三十)清咽滋肺汤 治麻后余热,咳嗽声喑。
  
  黑参 牛蒡子 荆芥 玉竹 贝母 栝蒌根 马兜铃 桔梗 麦冬(各等分) 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三十一)清热透肌汤 治麻疹未透,热甚而咳。
  
  黑参 石膏 牛蒡子 荆芥 防风 前胡 葛根 杏仁(各等分) 甘草(减半)
  
  清水煎服。
  
  第二节痧证分类
  
  痧疹之种类,大率如下:
  
  一、灌脓浆之痧疹
  
  号行浆疹子,其状颇似痘而实则不同,痘必有顶盘,疹虽有浆而颗粒必不坚,根盘必无红晕。此由平日其人湿盛,或脾胃虚弱所致。若贯脓后不结痂者,此元气亏损也,当大补脾胃为主,不可误认邪热未尽而与清热退火之剂。
  
  二、疹夹痘
  
  乃痧疹之中,夹有痘疮者,此由毒瓦斯太盛,故一齐涌出。疹以风邪外感之毒为多,痘以胎毒内发之毒为多。二者相杂,症号难治,盖治痘宜温,治疹宜凉也。然细察虚实寒热,亦有活法可求。譬如虚者热不盛而疹痘俱少者,则宜参用治痘之法,以托痘为主;实者赤晕发 者,则宜用治疹之法,或频进化斑汤,则疹毒自解,而痘自起。
  
  三、奶疹子
  
  小儿初生未盈月,忽遍身发红点也。此证由于胎中受热,又适染时行症而起,故生下便发。小儿脏腑娇嫩,不必服药,宜以治痧痘套方大剂,与乳母饮之,更令乳母避风寒,忌房事,食淡茹清,切忌冷水、瓜果、鸡、鱼、炙、 、酸醋、五辛、糖蜜、香鲜之物,犯之则皮毛闭塞,毒瓦斯难泄,遂变黑而死。如渴极欲水,只与葱白汤以滋之。
  
  更有发斑一证,形式与疹不同,治法亦有稍异。考痧疹为点形,斑为片形,痧疹颗粒突起,视之有形,摸之有物,斑则一片红紫,视之有形,摸之无物,此斑与疹之分别也。然发斑亦有 肿者,大都斑而兼痧疹,其上微突者为疹,其下成片者为斑也。斑有阳斑、阴斑之分,凡其色淡者,微如蚊迹者,但胸背或手足间有稀少微红之点,而其人安静者,此阴斑也。阴斑决不夹于痧疹之中,可姑置勿论。若阳斑者,或由胃热,或由血沸,或独发,或痧疹透后血分郁热亢甚,亦多发斑,大都以鲜明红赤为顺,色紫为重,色黑如煤者百无一痊也。故病至发斑,大忌用辛温以助其热势,轻者犹可用辛凉,则参照治痧疹之法以治之,亦可通用。至于重者,则概宜寒凉之剂,以平其炎炎之势,或酌通瘀之剂,以泄其壅塞之毒,倘误用温剂,势必红斑变紫,紫斑成黑也。此外,有所谓风疹者,由脾虚血热,或受风邪而作,其形浮肿成片成块,愈搔愈甚,宜疏气除湿之品,不可专用风药。又有瘾疹,由脾家蓄热,更兼风湿,故隐隐发点粒,似肿非肿,多发痒或不仁,以其隐现于肌肉,故曰瘾疹,时或壮热恶寒有若似疹,实则非疹也,宜宣发风湿主之。又有痱疹,即夏月痱子之极盛者,其粒大如粟米,皮肤尽赤,多生项下夹窝内胯,肥儿易患之,外科书谓之暑毒,宜居凉爽之处,不必服药。若爪破皮,易变成脓疮,宜用药敷扑,以免溃烂。又有冻疹,因寒冬天地之气闭塞,交春风动,易袭虚人之皮毛,则发色白形如鱼子之疹点,惟不遍及一身,周时收没,即无痕点,亦宜宣发风湿主之。凡此数者,虽非正痧疹而有似之者,故同类而共论之。
  
  附方
  
  (一)保元加减汤 治痘家虚者,及行浆疹子,灌脓后不结痂(通常痘疹及水痘白 之类,不可用)。
  
  炙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炙甘草(一钱) 肉桂(五分) 当归(二钱) 白术(二钱)
  
  犹有余毒者,加连翘、绿豆,宜升者加升麻,宜利气者加陈皮,宜收者加白芍。
  
  (二)化斑汤 治毒留肺胃。
  
  人参 甘草 知母 石膏 桔梗 连翘 升麻 竹叶 牛蒡 地骨皮一方有玄参、犀角、粳米,无桔梗、连翘、升麻、竹叶、牛蒡、地骨皮、人参,体实去人参,热甚加鲜生地、犀角。
  
  (三)消风散 治脾热风湿,瘾疹冻疹。
  
  茯苓 蝉衣 川芎 僵蚕 人参 藿香 防风 荆芥 甘草清水煎服。
  
  (四)调中散 治风疹。
  
  藿香 枳实 砂仁 甘草 苍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半夏浓朴清水煎服。
  
  (五)苦参汤 治痱疹。水煎作洗汤,临洗入猪胆汁四五个。
  
  苦参 菖蒲(六)鹅黄散 外用。治痱疹,作粉扑用。
  
  绿豆粉 滑石 黄柏 轻粉
  
  第三节痧后证治
  
  痧疹一证,出时能透尽毒净,病期能确守禁忌,本无所谓余恙也。然人事疏忽,十常七八,禀赋虚弱,不任疾病,又比比然也。故痧后余恙基于前因而起者,不在少数,内有四大证,为害甚烈:一曰痧后劳,痧既收没,邪毒犹郁于肌肉间,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如柴,此因痧期误服辛温,毒未清解,或由本元虚弱,余毒留心,或由过用寒凉,毒未透净,均宜清火解毒之法,及扶胃健脾之剂以治之。迟则口鼻气冷,睡卧露睛,手足厥冷搐掣,必至不救。即本羸瘦而遍身壮热,螈 烦躁,实由阴亏血耗,余毒入肝而传心故如此,治宜养血清血之剂。一曰痧后疳,病由余毒未尽,陷入胃家,或过啖炙 ,毒乘火势,忽发走马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久则腮穿齿落,唇缺鼻坏,宜急救勿缓,内治以速清胃火为主,外治以散毒去腐为主。如疮色白者,或疮色黑者,皆属不治。一曰痧后痢,病由痧前曾作泻痢,调解未清,至是变成休息痢,日夜无度,里急后重,此余毒流入大肠也。不论赤白,总应养血行气,盖血和而痢自止,气行而后重自除也。然须分虚实,实者不妨微利,虚者只可调和。一曰痧后咳,痧后气喘息高,连声不止,甚至咳血或呛饮食,此毒归于肺也,名曰顿咳,宜清肺除热为主。如胸高肩耸,手摆头摇,口鼻出血,面色青赤,或枯白,或晦暗,皆不可治。至于有肺气极虚,毒遏发喘,不至呛食咳血者,不得纯乎责之肺热,宜解毒之外,兼补肺气,此四者皆为痧后重证,病关生死,切忌妄治。而此四证之外,有烧热不退者,血虚血热也,只须滋阴补血,其热自除。有身热不退,呕吐而烦者,毒犹未尽,留恋于肺胃间也;有大便秘者,余火内结也;有泄泻者,积热移于大肠也,久则必伤脾;有痧退热除不能食者,胃气弱也;有耳内肿痛,溃流脓水者,余毒入耳也;有痧透不彻,痧后余毒阻塞灵窍,或舌本謇涩,不能言者,或耳中轰不能听者,皆当按症施治,以本症治法为君,以解痧后余毒为佐。又有痧疹没后三四日又出,至五六次八九次不止者,由发热时风寒侵袭,邪郁肌肉,前虽藉药发出,终属勉强,故留流不散而屡发也,宜照前痧疹治法治之。最后总以清理肺胃为主,此痧后证治之一斑也。
  
  附方
  
  (一)痧后清理方(自制) 治痧疹余毒未清,服之以免滋生余患。
  
  桔梗 连翘 淡芩 茯苓 银花 栀子 知母口干者加天花粉;咳甚者加贝母、枇杷叶;湿热重者加川连、苡米、大腹皮;寒湿重者去知母,加川朴、姜半夏,或桂枝、茵陈;久咳不止者加旋复花、沙参,咽痛者加牛蒡子、山豆根;大便实者加大黄或川连;
  
  血热者加鲜生地、丹皮;痰热者加天竺黄、杏仁,或栝蒌皮、贝母、竹茹;夹食加神曲、麦芽;阴虚火旺加玄参、地骨皮;胃中虚热,舌干无苔,加石斛、地骨皮;肝热目赤加龙胆草、甘菊;小便短赤加川楝子、车前子;恶寒者加桂枝或紫苏;脾弱泻利者加白术、鸡肫皮;失血者去桔梗,加鲜生地、茅根;肺虚或元气弱者加人参、黄 之类。
  
  (二)金花丸 治痧后邪毒犹郁于肌肉间,发热便艰。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三)清火消毒汤 治痧后昼夜发热,渐至发焦肤槁,羸瘦。
  
  黄芩 黄连 山栀 玉金 龙胆草 雄黄 地骨皮 灯芯当归、连翘、川芎、芦荟、使君子,随加。
  
  (四)胃苓汤 治痧后胃弱,羸瘦发热。
  
  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苍术 陈皮 甘草 川朴或加肉桂少许。
  
  (五)当归养荣汤 治痧后遍身壮热,螈 烦躁,由于阴亏血耗者。
  
  当归 山栀 川芎 生地 麦冬 甘草 竹叶 灯芯便结加大黄。
  
  (六)黄连安神汤 治痧后当身壮热螈 。
  
  黄连 当归 龙胆草 全蝎(去毒) 菖蒲 茯神(七)马乳饮 治走马牙疳。
  
  用白马挤乳饮之。
  
  (八)清胃汤 治痧后疳牙根臭烂血出,颊肿,环口青黑。
  
  升麻 生地 黄连 当归 丹皮(九)文蛤散 外用。治痧后疳,用米泔水洗疮敷之。
  
  雄黄 枯矾 蚕蜕 纸灰倍用文蛤为细末。
  
  (十)痧后痢疾方(自制) 治痧后痢疾,腹中微痛,里急后重。
  
  当归炭 淡芩炭 金银花 白芍 鸦胆子湿重酌加川朴或川连,滞下酌用槟榔、大黄。
  
  (十一)三黄汤 治痧后下赤白痢,滞下兼实者。
  
  炒川连 炒黄芩 蒸大黄(十二)香连丸 治痧后下赤白痢,为调和之剂。
  
  黄连一两,用吴萸五钱同炒,去萸用木香三钱为丸。
  
  (十三)痧后顿咳方(自制) 治痧后忽一阵作咳,连声不止,甚或呛出饮食,日久不愈者。
  
  旋复花(包) 炙橘红 炙款冬 北沙参 莱菔子 淡芩蜜炙桑皮、人参、麦冬、贝母、枇杷叶之属,可随证加入。
  
  (十四)痧后耳痛方(自制) 治痧后耳痛,脓水内溃。
  
  柴胡 生地 赤芍 牛蒡子 当归 连翘 栀子 花粉 防风 川芎 甘草 青皮清水煎服。外用胭脂、枯矾、冰片、儿茶为末,吹入耳中,以绵杖子拭净脓水。
  
  (十五)宁肺汤 治痧后咳嗽,清肺除热。
  
  黄芩 桑叶 贝母 知母 杏仁 花粉 天冬 沙参 枇杷叶(十六)麦冬清肺汤 治痧后肺虚顿咳。
  
  麦冬 人参 甘草 赤芍 桔梗 陈皮 槟榔 赤苓按:方中赤芍可改白芍;桔梗咳甚者可不用,应易旋复花;发热微渴者加连翘。
  
  (十七)四物汤 治痧后血虚血热,方见第三章第五节。
  
  渴加麦冬、犀角,咳加栝蒌霜,痰加贝母陈皮。忌参、术、半夏。
  
  (十八)四苓散 治热移大肠,新泻热泻。
  
  茯苓 猪苓 泽泻 苍术 炙甘草一方有陈皮无苍术、甘草,久泻伤脾,酌加木香、砂仁、诃子、肉豆蔻。
  
  (十九)痧后灵窍阻塞方(自制) 治痧后灵窍阻滞,或舌謇,或耳聋等证。
  
  干菖蒲 蝉衣 连翘心 桑枝 白僵蚕 竹叶心其他如全蝎、穿山甲、胆星、礞石、龙胆草、麝香、龙脑、朱砂之类,可酌加之。
  
  第四节痘证概要
  
  一、痘证起源
  
  昔人云:太古无痘,周末秦初乃有之。是知古时天地之气中和,人间嗜欲淡薄,故疾病稀少,并痘证而无之也。迨后世变日亟,刀兵水旱之结果,胥足以酿时气疫疠,而人生嗜欲日增,更足以薄元气藏内邪,两者相因,病变遂日以繁,而痘证亦其一也。考痘证之原,由于先天,盖当成胎之时,父母欲火之遗毒,蕴藏于胎儿骨髓深处,触于岁时流行之毒,即感之而外发。是以母体受胎教者,即有痘发,多属易治,而孕期纵欲无度者,每逢小儿出痘,最易夭亡也。然古时之痘多为并发性,盖既有内蕴之毒,复增时气之毒,二者相合,其病必剧。是以后世发明种痘之法,其宗旨要在逗先天之毒外出,务使其不与时行之毒并合触发。所以减轻其病,意至善也。其法系取痘苗塞入鼻中,以鼻为肺窍,使苗气内达,数日后其气由肺传心(心主血脉),由心传脾(脾主肌肉),由脾传肝(肝主筋),由肝传肾(肾主骨髓),至传肾后,引动先天所伏之毒,其蕴遂逐渐透露,由肾而肝而脾而心而肺,以迄于痘点发现,是为种痘,所以别于感时气而触发之天花也。自种痘之法发明后,病者全活较多,风行甚久,咸称便利,然犹有未能满人意者,则种痘者发痘之时,毒虽较轻而周身密布,则与天花相似也。体弱者不易起胀,或起胀后不易灌浆,治法亦多周折,且风寒谨避,百日将息,亦觉多累,而灌浆期中,偶有不慎,仍有成面麻之患。故此法遂又渐有淘汰之倾向,适于是时,西法牛苗传入中土,用以引痘,其出也仅发痘于所种之处,发痘之时,绝无危险,且忌口而外,又无其他繁重之禁忌,以故人人乐用,推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