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 下剂
禹功散
黑牵牛(头末四两) 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两)
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
卷十二 下剂
通经散
陈皮(去白) 当归(各一两) 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汤调下,临卧服。
卷十二 下剂
神丸
甘遂(根据前制用) 大戟(醋浸煮,焙干用) 芫花(醋浸煮,各半两) 黑牵牛(一两) 大黄(一上为细末,滴水丸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温水下。
卷十二 下剂
琥珀丸
上为前神佑丸加琥珀一两是也。
卷十二 下剂
益胃散
甘遂(根据前制过用)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 猪腰子,细批破,以盐椒等物淹透,烂切,掺药在内,以荷叶裹,烧熟,温淡酒调服。
卷十二 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半两) 浓朴(一两) 枳实(一枚,麸炒) 芒硝(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服。以意加减。
卷十二 下剂
小承气汤
大黄 浓朴(以上各一两) 枳实(一枚)
上为粗末。同前煎服。
卷十二 下剂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温服,食后。
卷十二 下剂
桃仁承气汤
桃仁(十二个,去皮尖) 官桂 甘草 芒硝(以上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五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 下剂
玉井散
栝蒌根(二两) 甘遂(一两,制用)
上为细末。以麝香汤调下三钱,临卧服。
卷十二 下剂
水煮桃红丸
黑牵牛(头末半两) 瓜蒂末(二钱) 雄黄(一钱,水飞过用之) 干胭脂(少许)
上以黄酒调面为丸,以水煮,令浮熟取出,冷水拔过。麝香汤水下。
卷十二 下剂
无忧散
黄 木通 桑白皮 陈皮(以上各一两) 胡椒 白术 木香(各半两) 牵牛(头末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食后。
卷十二 下剂
泄水丸
(又方,藏用丸一料,加芒硝半两,商陆半两。为末,水丸。根据前服之)
大戟 芫花 甘遂 海带 海藻 郁李仁 续随子(以上各半两) 樟柳根(一两)
上为细末,水煮枣肉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十丸,水下。
卷十二 下剂
牛黄通膈丸
黑牵牛 大黄 木通(以上各半两,各另取末)
上为细末,水丸,如黍粒大。量儿大小,三、五十丸,或百丸,水下。
卷十二 下剂
四生丸
(一名润肠丸)
黑牵牛 大黄 朴硝 皂角(去皮弦,蜜炙,以上各等份)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 下剂
内托散
大黄 牡蛎(以上各半两) 甘草(三钱) 栝蒌(二个)
上为末,水一大盏,煎三、五沸。去滓,露冷服。
卷十二 下剂
藏用丸
大黄 黄芩(以上各二两) 滑石 黑牵牛(各四两)
上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后温水下。
卷十二 下剂
神芎丸
藏用丸一料,内加黄连、薄荷、川芎各半两,水丸,桐子大。水下。
卷十二 下剂
进食丸
牵牛(一两) 巴豆(三粒,去油、心、膜)
上为末,水丸。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随所伤物送下。
卷十二 下剂
牛黄白术丸
治腰 脚湿。
黑牵牛末 大黄(以上各二两) 白术(一两)
上为末,滴水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生姜汤下。要利,加至百丸。
卷十二 下剂
玉烛散
以四物汤、承气汤、朴硝各等份。水煎,去滓,食前服之。
卷十二 下剂
三和汤
以四物汤、凉膈散、当归各中停,水煎服。
卷十二 下剂
丁香化癖散
治小儿脾。
白丁香 密陀僧 舶上硫黄(以上各一钱) 砂(半钱)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每儿一岁服半钱,男病女乳调,女病男乳调,后用通膈泄。
卷十二 下剂
抵当汤
水蛭(十个) 虻虫(十个,去翅、足,熬) 大黄(一两) 桃仁(七枚,去皮、尖,捶)
上锉如麻豆。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卷十二 下剂
抵当丸
虻虫(五个) 桃仁(六枚) 大黄(三分) 水蛭(五个)
上为细末,只作一丸。水一大盏,煮一丸,至七分,顿服之。
卷十二 下剂
十枣汤
紫芫花(醋浸煮) 大戟 甘遂(制,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枣十枚,同煎,取半盏服。
卷十二 下剂
除湿丹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药 泽泻 葶苈(以上各二两)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以上各一两) 黑牵牛末(半两) 大戟(三两,炒) 陈皮(四两,去白)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 下剂
利膈丸
牵牛(四两,生) 槐角子(一两,炒) 木香(一两) 青皮(一两) 皂角(去皮,酥炙) 半夏(洗,各二两)
上为细末,生姜、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水送下。
卷十二 下剂
三一承气汤
大黄 芒硝 浓朴(去皮) 枳实(以上各五两) 甘草(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入硝,去滓,热服
卷十二 下剂
大陷胸汤
大黄(一两半) 芒硝(一两八钱半) 甘遂末(一字)
上以水一盏,煮大黄至八分,去滓,入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
卷十二 下剂
小陷胸汤
半夏(汤洗,一钱五分) 黄连(一分) 栝蒌实(一枚,用四分之一)
上锉麻豆大。水二盏,先煮栝蒌至一盏半,下诸药,取八分,去滓,温服未利再服。
卷十二 下剂
握宣丸
槟榔 肉桂 干姜 附子 甘遂 良姜 韭子 巴豆(以上各等分入硫黄一钱)
上为细末,软米和丸,桐子大。早晨先椒汤洗手,放温揩干,用生油少许泥手心,男左女右,磨令热,握一丸,宣一、二行。
卷十二 风门
防风通圣散
(方在汗门中附。)
卷十二 风门
防风天麻散
防风 天麻 川芎 羌活 白芷 草乌头 荆芥 当归(焙制) 甘草 滑石 白附子(以上各上为末。热酒化蜜少许,调药半钱,加至一钱,少时觉药行,微麻为度。如作丸,炼蜜和弹子大。热酒化下一丸,或半丸。
卷十二 风门
防风汤
防风 麻黄 独活 秦艽(去芦) 黄芩 石膏 当归 白术(以上各半两)
上为粗末。入半夏片子,令搅匀,每服四钱,水二中盏,入生姜七片,煎至一盏,去滓,取清汁六分,入麝香少许,带热食后服。
卷十二 风门
祛风丸
川乌(炮,去皮脐) 草乌(炮) 天南星 半夏(姜制) 蒸豆粉 甘草 川芎 僵蚕 藿香零陵香 地龙(去土) 蝎梢(炒,以上各一两) 川姜(半两)
上为细末,药末一两,用蒸豆粉一两,以白面二两,滴水和丸,如桐子大,阴干。细嚼,茶清下三、五丸至五、七丸,食后初服三丸,以渐加之。
卷十二 风门
排风汤
当归(去芦) 杏仁(去皮尖,麸炒) 防风(去芦) 白藓皮 白术 芍药 官桂(去粗皮) 川芎 甘草(炒,各三两) 独活 麻黄(去节) 茯苓(去皮,各三两)
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四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卷十二 风门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 芍药 川芎 甘草(炙) 杏仁(汤泡,去皮尖,炒) 防己官桂(去皮) 防风(去芦,各一两) 附子(半两,去皮脐)
上除附子、杏仁外,合捣为粗末,后入二味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少热服,食后。
卷十二 风门
消风散
川芎 羌活(去芦)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白僵蚕(炒) 蝉壳(去土,以上各一两陈皮(去白) 浓朴(去粗皮,姜制,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清调下。
卷十二 风门
川芎散
川芎 荆芥 甘菊 薄荷 蝉壳 蔓荆子(以上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为细末。茶酒任下三、二钱,食后服。
卷十二 风门
搜风丸
(一名人参半夏丸)
人参 茯苓 南星(以上各半两) 半夏 干生姜 白矾(生) 凝水石(以上各一两)
蛤粉(二两) 薄荷(半两) 藿香(半两)
上为细末,与藏用丸末各中停,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卷十二 风门
当归川芎散
当归 川芎(以上各半两) 甘草(二两) 黄芩(四两) 薄荷(一两) 缩砂仁(一分)
上为细末。温水调下一、二钱。
卷十二 风门
愈风饼子
川乌(半两,炮制) 川芎 甘菊 白芷 防风 细辛 天麻 羌活 荆芥 薄荷 甘草(上为细末,水浸蒸饼为剂,捏作饼子。每服三、五饼子,细嚼,茶酒送下,不计
卷十二 风门
疏风丸
通圣散一料,加天麻、羌活、独活、细辛、甘菊、首乌各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弹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下。
卷十二 风门
通顶散
石膏 川芎 瓜蒂(以上各等份) 藜芦(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嗅之。
卷十二 风门
胃风汤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川芎 官桂 当归 芍药 白术上件各等份,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陈粟米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 风门
香芎散
香附子(炒) 川芎 石膏(水飞) 白芷 甘草 薄荷(以上各一两) 川乌(半两,炒,去皮脐)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茶清调下,无时。
卷十二 风门
铁弹丸
地龙(去土) 防风 白胶香 没药 木鳖(去皮) 草乌头(水浸炮) 白芷 五灵脂 当归(以上各一两) 细墨(三钱) 麝香(另研) 乳香(另研) 升麻(各二钱)
上为末,糯粥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生姜酒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白虎汤
知母(一两半,去皮) 甘草(一两) 糯米(一合) 石膏(四两,乱纹者,另研为末)
上锉如麻豆大,粳米拌匀,另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无时,日三、四或眩呕者,加半夏半两,姜汁制过用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桂苓甘露散
官桂(半两) 人参 藿香(以上各半两) 茯苓 白术 甘草 葛根 泽泻 石膏 寒水石(以上各一两) 滑石(二两) 木香(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点下,新水或生姜汤亦可用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化痰玉壶丸
南星 半夏(并生用) 天麻(以上各半两) 白面(三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盏,先煎令沸,下药煮,候浮即熟,漉出放温,另用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卷十二 暑门(疟附)
益元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调,新水送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玉露散
治暑。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栝蒌根(以上各四两) 甘草(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新水调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石膏散
石膏(一两) 人参(去芦)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新水蜜水调三钱,生姜汤亦可。
卷十二 暑门(疟附)
辰砂丹
治疟。
信(一钱) 雄黑豆(六十个或二两重)
上为细末,朱砂为衣,端午日合。不令鸡犬妇人见。每服一丸,无根水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温脾丸
信(一钱) 甘草(二钱) 紫河车(三钱) 豆粉(四两)
上为末,滴水丸。每服半钱,作十丸,临卧,无根水下。
卷十二 暑门(疟附)
温脾散
紫河车 绿豆(以上各一两) 甘草(半两) 砒(一钱,另研)
上为细末,后入砒,研匀。每服半钱,新水一盏调下。如是隔日发,直待临睡服药;如频日发,只夜深服。忌荤、酒、鱼、兔等。
卷十二 湿门(嗽附)
五苓散
官桂 泽泻 猪苓(去黑皮) 茯苓(去皮) 白术(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或新水调下。
卷十二 湿门(嗽附)
葶苈木香散
苦葶苈 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以上各一分) 木香(半钱) 泽泻 木通 甘草(各半两官桂(一分) 滑石(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调下,食前服。
卷十二 湿门(嗽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