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儒门事亲
儒门事亲
凡妇人血崩,或年及四十以上,或悲哀太甚故然。《内经》曰:悲哀太甚,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而上焦不通,热气在中。故《经》云:血崩下,心系者,血山也。如久不愈,则面黄、肌热、瘦弱,慎不可以热治之。盖血得热而散,故禁之。宜以当归散等药治之。
凡妇人年五十以上,经脉暴下。妇人经血,终于七七之数。数外暴下者,此乃《内经》所谓火主暴速,亦因暴喜暴怒,忧愁惊恐致然。慎勿作冷病治之。如下峻热药治之必死。止宜黄连解毒汤以清上,更用莲壳、棕毛灰以渗其下,然后用四物汤、玄胡索散,凉血和经之药也。
凡妇人月事不来,室女亦同,《内经》曰:谓月事不来,皆是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令气上通于肺,心下不通,故月事不来也。可用茶调散吐之;次用玉烛散、芎 汤、三和汤、桂苓白术散之类,降心火,益肾水,开胃进食,分阴阳,利水道之药皆是也。慎勿服峻热有毒之药。若服之,变成肺痿,骨蒸潮热,咳嗽咯脓,呕血喘满,小便不利,寝汗不止,渐至形瘦脉大,虽遇良医,亦成不救。呜呼!人之死者,岂命使之然也。
凡怀孕妇人病疟,可煎白虎汤、小柴胡、柴胡饮子等药。如大便结硬,可用大柴胡汤下。微利过,不可大吐泻,恐伤其孕也。《经》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凡双身妇人,伤寒、时气、温疫,头痛身热,可用升麻散一两,水半碗,大作剂料,去滓,分作二服,先一服吐了,后一服勿吐;次以长流水加生姜、枣,煎五苓散,热服之,汗尽其痛立止。
凡妇人双身,大、小便不利,可用八正散,大作剂料,去滑石,加葵菜子煎服。《经》曰:膀胱不利为癃。癃者,小便闭而不通也。如八正散加木香取效更捷。《经》曰:膀胱气化则能出焉。然后服五苓散,三、五服则愈矣。
凡妇人身重,九月而喑哑不言者,是胞之络脉不相续也,故不能言。《经》曰:无治也。然有是言,不若煎玉烛散二两,水半碗,同煎至七分,去滓,入蜜,放温,时时呷之,令火下降,肺金自清,故声复出也。肺主声音也。
凡妇人难产者,皆因燥涩紧敛,故产户不得开通。宜先于降诞之月,自月之日,用长流水调益元散,日三服,产必易。产后亦无一切虚热气血不和之疾。如未入月,则不宜服之,以滑石滑胎故也。
凡妇人大产后,或脐腹腰痛,乃败血恶物之致然也。医者便作虚冷,以燥热药治之,误已久矣!《难经》曰:诸痛为实。实者,热也。可用导水丸、禹功散,泻三、五行;然后以玉烛血通经、降火益水之药治之。独不可便服黑神散燥热之药,当同半产治之。
凡妇人产后心风者,不可便作风治之。宜调胃承气汤二两,加当归半两,细锉,用水三、四盏,同煎去滓,分作二服,大下三、五行则愈矣。如未愈,以三圣散吐之。盖风狂便属阳。
凡妇人产后一、二日,渐热口干,可用新汲水调玉烛散,或水调甘露散亦妙。勿作虚寒治之。
卷十一
湿门
凡妇人赤白带下,或出白物如脂,可服导水丸、禹功散,或单用无忧散,量虚实加减;泄讫,服桂苓散、五苓散、葶苈木香散,同治湿法。或用独圣散上涌亦是。室女白带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导水丸、禹功散泻之;次服葶苈木香散、四物汤、白术散之类则愈矣。治白带者,同泻湿法则是也。妇人有浊污水不止,亦同此法也。
卷十一
寒门
凡妇人年二、三十,无病而无子,经血如常,或经血不调者,乃阴不升而阳不降,此上下不得交通,有所滞碍,不能为用故也。可用独圣散,涌讫寒痰二、三升;后用导水丸、禹功散,泄三、五行或十余行;单用无忧散,泄十余行,见寒热虚实用之;次服葱白粥三、五日。胃气宣通,肠中得实,可服玉烛散,更助白术散、茯苓之类。降火益水,既济之道,当不数月而有孕。《内经》曰:妇人有癃、痔、遗溺、嗌干诸症,虽服妙药针灸,亦不能孕。盖冲脉、督脉、任脉有此病不能孕故也。
卷十一
半产
凡妇人半产,俗呼曰“小产”。或三、四月,或五、六个月,皆为半产,以男女成形故也。或因忧恐暴怒、悲哀太甚,或因劳力扑打损伤,及触冒暑热。慎勿用黑神散,以其犯热药,恐转生他疾。止宜用玉烛散、和经汤之类。凡妇人天生无乳者,不治。或因啼泣、暴怒、郁结,气血闭塞,以致乳脉不通,用精猪肉清汤,调和美味,于食后调益元散五七钱,连服三、五服;更用木梳梳乳房周回,则乳汁自下也。
又一法:猪蹄调下益元散,连服之。
又一法:针肩井二穴,良验。
卷十一
小儿风门
凡小儿三、五岁,或七、八岁,至十余岁,发惊涎潮,抽搦如拽锯,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将欲死者,《内经》曰:此者得之在母胎。胞之所受悸惕、惊骇、恐惧之气,故令小儿轻者为惊风天吊,重者为痫病风搐。胎中积热者为脐风。以上诸风症,可用吐涎散吐之;吐讫,宜珠、犀、龙、麝,清凉坠痰之药。其食乳子母,皆宜服之。
安魂定魄之药,定志丸之类是也。故妇人怀孕之月,大忌悲忧惊怖,纵得子,必有前疾。小儿风热涎嗽者,可以通圣加半夏,同煎温服。
凡小儿疳涩眼,数日不开,皆风热所致。可服凉膈散,泻肝经风热郁甚,郁结散而自开也。
凡小儿通身浮肿,是风水肿也。小便不通者,宜利小便则愈。《内经》曰:三焦闭寒,水道不利。水满皮肤,身体痞肿,是乘之故。可用长流水加灯心,煎五苓散,时时呷之;更于不透风处浴之,汗出则肿消。一汗减半,再汗减七、八分,三汗消尽。内外俱行也。
卷十一
二火类
凡小儿疮 瘾疹,麸疮丹 等疾,如遇火胜时,荧惑乱行之者,不可便用升麻散解之。升麻汤味辛性温,《内经》曰:积温而成热,是谓重火。止可以辛凉之剂解之。如遇平时,可以辛温。盖平时无事,便同水化。然而更宜审察病机,甚者亦不可以辛温。但发散之后,便以凉膈散加当归,及白虎汤、玉露散煎服之。更甚者,解毒汤、调胃散下之。古人云:斑疹疮 ,首尾俱不可下。皆误矣。岂不闻扬汤止沸,不如抽薪。《内经》曰:五寅五申之岁,多发此病者,盖明相火之所为也。又曰:少阳客气胜,丹疹外发。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王太仆又谓: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岂可便用辛温发散乎?致热势增剧,渐成脏毒下血,切牙发搐,大热明矣。如白虎加人参,凉膈散加当归、桔梗,勿问秋冬,但见疮疹,用之神良。
凡小儿疮 瘾疹,麸疮丹 斑毒之后,脏毒下血,《内经》曰:少阳客气胜,则丹 疮疹发于外也。盖余热不解,故脏毒下血。治以黄连解毒汤、白虎汤、凉膈散,临证选而用之。所谓白虎,旧说秋冬勿用,皆误也。但有此症便用之。盖其证属相火故也。大人亦同。
凡小儿丹瘤浮肿,毒赤走引遍身者,乃邪热之毒也。可用磁盘拨出紫血,其病立愈。如不愈者,后用凉膈散加大黄、芒硝,利三、五行为妙;次用拔毒散,扫三、五度必愈矣。《经》曰:丹赤瘤,火之色也,相火主之。
凡小儿有赤瘤暴肿,可先用牛黄通膈丸泻之;后用阳起石散敷之,则肿毒自消。如不消,可用针砭刺,血出而愈矣。
凡小儿甜疮久不愈者,俗呼为香疮是也。多在面部两耳前。一法:令母口中嚼白米成膏,子卧涂之,不过三上则愈矣。小儿并母,皆忌鸡、猪、鱼、兔、酒、醋动风发热之物。
如治甜指,亦同此法。
凡小儿面上疮;谓眉炼疮,耳上谓之辙耳;足上疮谓之靴癣。此三者一究其本,皆谬名也。《经》曰: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乃血热剧而致然也。或谓《内经》曰:大概不可使热,以为皆然。此不明造化之道也,慎勿妄信。可用 针刺之出血。一刺不愈,当复刺之;再刺不愈,则三刺必愈矣。《内经》曰:血实者决之。眉炼不可用药敷之,以其疮多痒,痒则爬矣,药入眼则目必损矣。
凡小儿牙疳齿龋者,是龈腐烂也。下牙属手阳明大肠之经,燥金为主;上牙属足阳明胃经湿土,上下是肠胃二经也。或积热于内,或因服银粉、巴豆大毒之药,入于肠胃,乳食不能胜其毒,毒瓦斯循经而至于齿龈、牙缝嫩薄之分,反为害也。可以麝香、玉线子治之。乳母临卧,常服黄连解毒汤一服,牙疳病则愈矣。
凡小儿身热,吐泻腹满,不进饮食,可急与牛黄通膈丸,下过四、五行,则自愈矣。盖乳食便属水,甚则成湿,以治湿法治之,用燥热之药非也。
凡小儿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与益元散各停,用新汲水调下三、二钱,频服,不拘时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属火,凉膈通圣等散治之。用者勿轻,非深于造化者,未易此语。
凡小儿、大人,小便不通,《内经》谓三焦约。约者,不行也。可用长流水煎八正散,时时灌之,大、小便利则止。若不因热药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热药而燥剧至此者,非惟难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调益元散,送通膈丸。
凡小儿久泻不止,至八、九月间,变为秋深冷痢者,泄泻清白,时时撮痛,乳癖不化。可用养脾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饮送下,日进三服则愈。益黄散亦可用之。
凡治小儿之法,不可用极寒极热之药及峻补峻泻之剂,或误用巴豆、杏仁、硫黄、腻粉之药。若用此药,反生他病。小儿易虚易实,肠胃嫩弱,不胜其毒。若治之,用分阴阳,利水道,最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类。
卷十二 吐剂
三圣散
防风(三两,去芦) 瓜蒂(三两,剥尽,碾破,以纸卷定,连纸锉细,去纸,用粗箩子箩过,另放,末将渣炒微黄,次入末,一处同炒黄用) 藜芦(去苗及心,加减用之,或一两,或半两,或一分)
上各为粗末。每服约半两,以齑汁三茶盏,先用二盏,煎三、五沸,去齑汁,次入一盏,煎至三沸,却将原二盏,同一处熬二沸,去滓,澄清,放温,徐徐服之。不必尽剂,以吐为度。
卷十二 吐剂
瓜蒂散
瓜蒂(七十五个) 赤小豆(七十五粒) 人参(半两,去芦) 甘草(半两或三钱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半钱,或二钱,量虚实加减用之,空心,齑汁调下服之。
卷十二 吐剂
稀涎散
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称一两,炙用之) 绿矾 藜芦(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二钱,斡开牙关,浆水调下灌之。
卷十二 吐剂
郁金散
郁金 滑石 川芎(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量虚实加减,以齑汁调下,空心服之。
卷十二 吐剂
茶调散
(亦名二仙散)
瓜蒂(不以多少,好茶中停)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齑汁调下,空心用之。
卷十二 吐剂
独圣散
瓜蒂(不以多少)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或二钱,齑汁调下服之。胁痛,加全蝎;头痛,加郁金。
卷十二 吐剂
碧云散
治小儿惊风有涎。
胆矾(半两) 铜青(一分) 粉霜(一钱) 轻粉(一分)
上研为细末。每服一字,薄荷汤调下用之,如中风用浆水调服。
卷十二 吐剂
常山散
常山(二两) 甘草(二两半)
上为细末。水煎,空心服之。
卷十二 吐剂
青黛散
猪牙 皂角(二个) 玄胡索(一个) 青黛(少许)
上为细末。鼻内灌之,其涎自出。
卷十二 汗剂
防风通圣散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去根不去节) 连翘 芒硝(以上各半两) 石膏黄芩 桔梗(以上各二两) 滑石(三钱) 甘草(二两) 荆芥 白术 山栀子(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热服。如涎
卷十二 汗剂
双解散
通圣散与益元散相合中停,水一钟,生姜、豆豉、葱白同煎。
卷十二 汗剂
浮萍散
治癞风。
浮萍(一两) 荆芥 川芎 甘草 麻黄(去根)以上各一两。
或加当归、芍药。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则愈。
卷十二 汗剂
升麻汤
升麻(去土) 葛根 芍药 甘草(炒,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卷十二 汗剂
麻黄汤
麻黄(一两,去根) 官桂(七钱) 甘草(三钱半,炙) 杏仁(二十二个,去皮尖,麸炒黄色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自解。
卷十二 汗剂
桂枝汤
桂枝(一两) 茯苓(半两) 芍药(一两) 甘草(七钱)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枣一同煎,温服。
卷十二 下剂
导水丸
大黄(二两) 黄芩(二两) 滑石(四两) 黑牵牛(四两,另取头末)
加甘遂一两,去湿热腰痛,泄水湿肿满;久病,则加。白芥子一两,去遍身走注疼痛;或加朴硝一两,退热,散肿毒,止痛;久毒,宜加。郁李仁一两,散结滞,通关节,润肠胃,行滞气,通血脉;或加樟柳根一两,去腰腿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