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

  
  泻白散
  桑白皮(炒) 甘草 地骨皮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或兼自汗。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二钱五分)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半)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二撮,水煎服。
  
  八珍汤
  
  十一味木香散
  (二方见顶陷灰白)
  五味异功散
  
  当归补血汤
  (二方见寒战切牙)
  紫草快 汤
  (方见便血屎黑)
  十全大补汤
  (方见腹胀气促)
  四君子汤
  (即六君子汤去陈皮、半夏,方见不靥闷乱)
  卷二十
  痘烦躁
  东垣云:火入于心则烦,入于肾则躁,皆心火为之。盖火旺则金烁水亏,故心肾合而为躁也,宜用栀子豆豉汤。凡痘疮盛作之时,必令心火有所导引,苟或毒瓦斯出而未尽,遂生烦躁,以生黑豆煎汤,或生犀磨汁饮之亦可。若津液不足,虚烦不得卧者,活人酸枣仁汤。此症多因脾胃气虚,或服克伐之剂所致,但当调补中气为善。
  一小儿患此,饮冷不止,或作胀痛,余谓胃火所致,用犀角地黄汤、芹菜汁而顿愈。
  一小儿烦躁作渴,饮冷不止,先君谓脾胃热毒,用犀角地黄汤而愈。后复作,喜饮热汤,面目赤色,用当归补血汤而痊,惟倦怠少食,用白术散而愈。
  一小儿贯脓之际,烦躁不宁,肝脾脉数,用圣济犀角地黄汤,一剂稍止,用八珍汤加牡丹皮而止,又二剂浆渐贯,却用内托散,倍用参、 、归、术而靥。
  一小儿痘将贯脓,烦躁面赤,脉数大而虚,此气血虚也,先用参 四圣散,又用当归补血汤而愈。
  一小儿出痘烦躁作渴,面赤口干,脉洪而大,按之无力,两尺为甚,此禀肾不足,阴虚而火动也,用大剂地黄丸料加五味子,煎与恣饮,诸症顿减,乃佐以补中益气汤,二剂痘齐,乃用参 四圣散而靥。
  一小儿出痘烦躁,作渴饮汤,面目赤色,脉数无力,两尺为甚,此禀足三阴虚也,用益气汤及地黄丸料加五味子大剂,始末服而靥。
  一男子出痘,烦躁作渴,虚症不能悉举,先君用益气汤、地黄丸料加五味子,各三十余剂,更用人参五斤煎汤代茶,饮两月余而靥;又用参、 、归、术各数斤,半载始能步履,得元气充实,且慎调摄而痊。
  一小儿十五岁,痘将愈而烦躁,脉数而无力,劳则益甚,且无寐,或惊悸,余用归脾、补中二汤渐愈。后因劳仍作,或用四物、化痰之剂,前症益甚,更发热恶寒头晕而殁。
  一小儿痘愈后,烦躁面赤,脉洪大,按之如无,余谓血虚,朝用补中汤,夕用归脾汤将愈。因饮食过多,功课劳心,吐泻腹痛,头晕恶寒,反服藿香正气散,发热如炙,汗出如雨,手足并冷而殁。
  
  活人酸枣仁汤
  治痘疹虚烦,惊悸不得眠。
  酸枣仁(炒) 甘草(炙) 知母(炒) 白茯苓 麦门冬(去心) 川芎 干姜(炒。各三分)上水煎温服,儿大倍之。
  
  栀子豆豉汤
  山栀(四个) 豆豉(半两)上水二盏,先煮栀子一盏,内豆豉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即止后服。
  
  当归六黄汤
  治血气不足,虚火内动,或烦躁,盗汗不止。
  熟地黄 当归 黄 (炒) 黄柏(以下俱炒黑) 黄芩 黄连 生地黄上每服三五钱,水煎。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或用克伐之剂,脾胃虚损,肌肉消瘦,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等症。(方见顶陷灰白)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
  (二方见寒战切牙)
  六味地黄丸
  (方见痘发热属阴阳)
  圣济犀角地黄汤
  (方见顶陷心烦)
  内托散
  (即托里散,方见痘痈)
  七味白术散
  (方见痘发热属阴阳)
  卷二十
  痘腹痛
  娄全善先生云:痘腹痛多是热毒为患,当临症消息之。又云:痘出腹痛,或身痛脉洪数者,用解毒凉药加芍药、甘草。窃谓前症若痘未出而发热烦躁,或作渴饮冷,大便坚实,此热毒壅滞也,用疏利之药。若痘已出而不热躁,不饮冷,大便不实,此元气虚弱也,用白术散之类补之。若嗳腐吞酸,大便秽臭,乳食停滞也,用保和丸消之。凡腹痛作渴饮冷,手足并热者,属实热;作渴饮汤,手足并冷者,属虚寒。虚寒者,当温补脾胃;虚弱者,当调补脾胃。
  一小儿善食作渴,腹痛便秘,痘痕赤色,先用加味四物汤而愈。后仍痛恶食,此脾胃受伤,用白术散而痊。
  一小儿痘将靥,腹胀发热面赤,午后益甚,按其腹不痛,余谓脾虚,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出痘腹痛,大便似利,寒热往来,余以为脾气虚,用白术散而痊。
  一小儿出痘,腹痛作渴,饮食如常,光泽红活,此胃经实热,先用泻黄散,一剂顿安,又用白木散而痊。
  一小儿痘后,腹痛作渴,饮冷便秘,用清凉饮末五分顿安。后腹痛吐泻发搐,用白术散加钩藤钩而愈。
  一小儿出痘腹痛,嗳腐吞酸,此饮食停滞,先用保和丸二服,续用五味异功散而痛止,又用托里散而靥。
  
  人参理中汤
  治脾胃虚寒,胸膈痞满,或心腹疼痛,痰逆呕吐少气;或霍乱吐利,手足厥冷,不喜饮水。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人参 白术 干姜(炮。各等分) 甘草(炒,减半)上每服三钱,水煎。或研末,白汤调下。
  
  一味异功散
  治小儿诸般钓症,角弓反张,胸膈脐凸,以透明没药为末,姜汤调下。
  
  桔梗枳壳汤
  治气壅痞结,腹胁疼痛。
  桔梗 枳壳(炒。各二两) 甘草(炙,半两)上每服二三钱,姜水煎。
  
  七味白术散
  治肚腹作痛,和胃气,生津液。若脾胃气虚,作渴饮汤,或因吐泻,津液亏损,烦渴引饮;或脾胃气虚,腹胀泻渴,弄舌流涎,手足指冷,并宜服之,以温补脾气,化生津液。(方见发热属阴阳)
  保和丸
  治饮食停滞腹痛,或恶寒发热,不可多服。
  神曲(炒) 山楂 半夏 茯苓 陈皮(各一两) 连翘 萝卜子(各五钱)上为末,粥饭丸,小豆丸。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化服亦可。加白术,名大安丸。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肚腹作痛,或吐泻不食;或肺虚痰喘,气促恶寒;或肝虚惊搐,眩晕自汗诸症,并宜服。即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方见不靥闷乱)
  泻黄散
  (方见痘泻渴)
  五味异功散
  (方见寒战切牙)
  圣济犀角地黄汤
  (方见顶陷心烦)
  托里散
  (方见痘痈)
  四物汤
  (方见痘疮出迟)
  清凉饮
  (方见痘大便不通)
  卷二十
  痘腰痛
  经曰:腰者肾之腑。若痘疮而见前症者,皆因肾经虚怯,相火内燥,真阴不能胜邪,故腰作痛也。急服地黄丸,以防变黑归肾,乃克有济。大抵此痘,因禀赋肾家精气不足,故目睛多白,俗谓之折腰痘是也。若平素面白,眼白睛多,行迟语迟者,出痘必归肾经。预为调补肾气,庶免此患。
  一小儿十三岁,眼睛多白,或时面赤,常患颈痛,尺脉洪数,先君谓禀肾气虚,用地黄丸料,煎服而愈。至十五岁出痘,先君云须多服前药,仍用地黄丸、益气汤,更加倦怠,乃以地黄丸大剂,煎与恣饮,又用大剂八珍汤,痘渐出,如式,恪服前药,至期岁,二药计十七斤余而愈。先君每见婴儿白睛多,面色白,或色赤,令其预补脾肾,以防出痘,但信者少耳。
  一小儿出痘腰痛,足热发渴。此禀肾虚火动也,先君用大剂加减八味丸料,煎与恣饮,诸症渐退,佐以大剂八珍加紫草、糯米数剂,脓渐贯,仍以前药而结痂,用八珍汤而靥。
  一小儿出痘将愈,因停食泄泻,作渴腰痛,此脾肾虚弱也,先君用加减八味丸料,及五味异功散,渴泻顿止;又与六味丸料及八珍汤而靥。
  一小儿出痘,愈后腰足作痛,此禀足三阴虚也,用六味丸料煎服,及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又伤食,作泻腰痛,用四神丸、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面色常白,目睛多白,时常腰痛,两足时热,冬不衣绵,年九岁,先君谓禀肾虚,令每日服地黄丸,至十岁,出痘腰痛,发渴面赤饮冷,用地黄丸,每剂加肉桂半钱,煎与恣饮,数剂之后,热渴顿止,腰痛顿愈,却去肉桂,仍与服之,至五十余剂而靥。
  一小儿痘愈后,腰痛口渴,两足生疮,饮水不绝,此禀足三阴虚,先君用地黄丸、益气汤。至毕姻后,不慎起居,复患瘰 ,以致不起。
  一小儿面素白,发热作渴,或面生疮,先君谓肾虚,用加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出痘腰痛,仍用前药而痊。
  次年毕姻,患肾 而卒。
  
  加味地黄丸
  
  熟地黄
  (酒浸蒸丸晒干,八两,酒杵杵膏)山茱萸肉 干山药 五味子(炒,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 鹿茸(炙。各三两) 肉桂(浓者去皮取肉,一两,发热者以此加之,引虚火归肾经而热自止也)上各另为末,入地黄和匀,量入米糊丸服,煎服更好。
  
  六味地黄丸
  
  五味异功散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
  (方见顶陷灰白)
  二神丸
  
  四神丸
  (二方见痘作泻)
  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两,方见痘作渴)
  卷二十
  痘面青
  闻人氏云:痘疹属火症,其面色赤者为顺,甚者为热。若肝木克制脾土,致面色青者,是为逆也。急用四君、升麻、柴胡,调补脾胃,色正才治。窃谓前症若伤食而呕吐搐搦,脾气受伤而泻利搐搦,或厥逆,皆慢脾风之渐也,用人参理中汤加柴胡、钩藤钩治之。或有少误,多致不起。若有痘毒,内外郁蒸发出,遇风寒相搏,凝滞于肌肉,遍身皮肤青色者,用透肌散。胃伤则生风呕吐,脾伤则生风厥逆,用五味异功散加天麻。若疮密热盛,便秘饮冷面赤者,用犀角解毒散。贯浆之后,发热烦躁,作渴面赤者,用当归补血汤。足热腰痛,目睛赤者,地黄丸。皆要法也。
  一小儿痘疮红活起发,因饮食过多,吐泻腰痛,唇面青色,手足并冷,此脾胃虚寒而受克也,先君用六君、姜、桂一剂,前病不退,痘色欠赤,再剂加附子二分,诸症顿退,翌日,用参 四圣散,二剂将愈;更用八珍汤内参、 各五钱,四剂而靥。
  一小儿出痘,饮冷过多,腹痛面青,手足并冷,此寒邪伤脾而虚寒也,用附子理中汤,一剂而痛止,用人参一两、姜一钱,二剂而脓贯;又用人参煎汤代茶与饮,月余而靥。
  一小儿出痘,面青腹痛,手足并冷,此脾气虚寒也,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肉桂;又用内托散、参 四圣散,贯脓痂靥。
  一小儿出痘,面青腹痛,手足并冷,此脾土虚寒也,先服益黄散末三钱,再用六君、木香而安。又伤食,作泻面青,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出痘,面色青,手足冷,此寒水侮土,非十二味异功散不能救,不信,乃服疏通之药,殁而遍身皆青,悔无及矣。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
  (二方见不靥闷乱)
  人参理中汤
  (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方见痘腹痛)
  五味异功散
  
  当归补血汤
  (二方见寒战切牙)
  内托散
  (即托里散,方见痘痈)
  十二味异功散
  (方见顶陷灰白)
  参 四圣散
  (方见腹胀气促)
  六味地黄丸
  (方见发热属阴阳)
  犀角地黄汤
  (方见顶陷心烦)
  卷二十
  痘痕赤白
  痘痕赤白,各有所因,治法亦异。凡痕赤而作痒,血虚而有热也,用五味、牡丹皮。赤而作痛,余热也,用四君、连翘、金银花。若发热而大便调和者,脾胃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若发热而大便秘结者,肠胃内热也,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遥散。若母有郁怒,用加味归脾汤,佐以加味逍遥散治之。痕白者多属气虚而血衰也,宜固元气为本。痒而作渴者,气血俱虚也,十全大补汤之类。乳食减少,四肢倦怠者,中气虚也,五味异功散之类。气虚发热者,补中益气汤之类。血虚发热者,当归补血汤之类,须参兼变之症治之。此症若服药而渐红活者,可治;色不转者,不治,虽经年后,多患泻利而死。若妄投攻伐,祸在反掌。
  一小儿痘疮,如期而愈,痕赤如赭,余谓此乳母有热也,诊之果有肝脾郁火,先用加味逍遥散四剂,与母服之,子各饮少许,而并愈。
  一小儿痘痕色赤作痛,热渴喜冷,大便不利,先用前胡枳壳散,便利渴止,再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而安,又用芹菜汁而靥。
  一小儿痘痕色赤,大便不利,小便赤涩,作渴饮冷,此上焦实热也,先君用泻黄散,一剂顿愈;又用圣济犀角地黄汤及芹菜汁而痊。
  一小儿痘愈而痕赤作痛,内热作渴,二便不利,先君谓胃经热毒,用济生犀角地黄汤及芹菜汁而痊。
  一小儿痘痕色白,时痛时痒,作渴饮汤,大便稀溏,此脾胃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黄 而瘥。
  一小儿十六岁,痘痕白,用独参汤数斤,色渐如旧,又用地黄丸、大补汤而安。
  一小儿痘后,因母怒痕赤,时或作痛,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味逍遥散,治其母而愈。
  一小儿因乳母食膏粱之味,痘痕色赤,用清胃散治其母,而儿自愈。
  一小儿痘痕色白,作痒发热,大便不实,诸药不应,余用五味异功散,每剂用人参一两,四剂之后,其热稍退,仍用前药,兼服四神丸而愈。